標籤:

親子活動是不是越多越好?


真正好的親子活動是什麼?是爸爸媽媽們準備一大堆的遊戲和孩子玩個不停嗎?你不累,孩子也累啊?!什麼事都過猶不及,需要有個度,而且孩子精力有限。我們來看外國的媽媽們怎麼陪伴孩子的?

1.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參與,並且一邊做事一邊跟孩子對話講解。

我們的孩子之所以愛粘著媽媽,是因為想知道媽媽在幹嘛,想要參與進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刻。讓孩子多摸摸玩玩,既能提高認知,又可以當做遊戲一般促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

2.做運動的時候,也可以推著孩子做。

國外愛做運動的媽媽幾乎都不放過這個親子機會,一邊做運動一邊和孩子互動。

前幾天的新聞被刷屏了,一位媽媽推著坐在嬰兒車裡的孩子參加馬拉松賽。

很多人評論說在作秀,其實她真的很棒,運動帶娃兩不誤,對孩子也是一個全新體驗。完全沒有問題。

3.有些父母甚至帶著孩子去工作。雖然有些出於無奈沒人帶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隨時隨地都可以增長見識。

所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順意而為,不用刻意準備什麼親子活動,生活中無處不在都是可以趁機陪玩和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只要有心。


有個詞語叫做「過猶不及」,親子活動同樣適用。親子活動還是要強調少而精,而非多而濫,如果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一些同質化的活動的話,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費力不討好。因此,親子活動需要提高質量和性價比,而不是以數量取勝。

另外,親子活動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還要體現出親子互動性。如果總是玩一樣親子活動或只玩親子活動的話,一天可能沒有什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感到厭煩,大人也會感覺沒有了趣味。所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可以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同時附以親子繪本共讀或是親子繪畫、插花等其他活動比較好,種類豐富,孩子的體驗感和幸福指數也會更高。


親子活動過多的話,大人孩子都會比較累。

適當親子活動對家庭有很多好處,但是並不是越多越好。親子活動花樣多,家長要費心費力,還要花上大把時間陪伴孩子。孩子也需要休息,自己獨處的空間。各種親子活動安排的滿滿的,孩子不一定都喜歡,孩子、大人會比較疲憊,反而事倍功半。


越多越好,也要看情況,看是什麼親子活動啊,比如說家庭裡面的親子活動每天進行就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比較正規大型的活動,我不認為越多越好,今天跑步比賽,明天唱歌比賽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都參加,這算不算折騰人啊,所以說親子活動不是越多越好,那應該怎麼挑選呢?

  1. 不適合自己家庭的不要參加,有些親子活動不是很適合自己的家庭,比如什麼游泳接力比賽,問題有的大人不會游泳幹嘛參加

  2. 路途過於遙遠的 不合適,除了野外郊遊或者旅遊這樣的親子活動,一般參加活動真的不建議參加太遠的,這完全屬於折騰孩子

  3. 費用超出預算的不參加,親子活動固然好,但不應該超出經濟範圍,其實很多活動都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錢,沒必要選高價的報名

親子活動是好事,對於孩子成長來說非常需要家長的互動,但大型親子活動可以適量,每天家庭裡面進行一些親子活動反而是個好選擇。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英綺(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李英綺):

隨著一個小生命的出生、成長,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到底應該怎樣陪伴孩子,親子活動以多少量為宜?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們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特點。那麼親子活動的數量和形式,也應該隨著不同年齡階段,有所區別。

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小寶寶最重要的心理發展過程就是需要建立「安全感」,安全感可以為整個人生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將來可以放心地去探索、去追尋、去實現自己。所以在這個階段,媽媽對寶寶的陪伴是多少都不嫌多的。有一個詞可以很形象地描述這個階段的特點,那就是——母嬰共生。讓孩子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媽媽在寶寶身邊,無微不至的呵護和愛。當然,很多職場媽媽沒有辦法一直陪伴在寶寶身邊,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那麼,就要在跟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內,做到有效陪伴,和高效的回應。

一般到了2~4歲,孩子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開始進入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逆反期。這個時候,寶寶會覺得「我長大了」,「我很能幹」,進而想要實現自我意志和自我價值感。這也恰恰是自信心開始發展的時候。所以家長的親子活動重心就要從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轉向對孩子自主活動能力的培養上。簡單的說,就是「孩子進一步,家長退一步」。當孩子增長了某項生活能力的時候,家長就要及時鼓勵、誇獎,並且不再代勞這一項的內容。對孩子的能力培養方式上,要以遊戲為主。

到了再大一些,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得越來越完善,就開始對自己有一定的評價。那我們對孩子親子陪伴的作用,也慢慢開始從生活中具體事情的操作,轉變成為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關注。

慢慢地,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更加願意與同齡人交往和玩耍。家長的作用再一次逐漸發生變化。

到了青春期,家長已然變成了孩子「反抗」的對象,這時的「親子活動」,假如家長和孩子能夠開誠布公的交談、平和地交流不同的想法,那已經算是非常好的親子關係了。家長不用為了這時的「疏遠」而難過。因為這是孩子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也是孩子成長的見證。

渡過了熬人的青春期之後,孩子就可算作是一個獨立的大人了。這時候,家長和孩子就會變得更像是「朋友關係」。

總結起來,就是當孩子慢慢地長大,一步一步地邁向獨立自主的生活,我們做家長的就逐步逐步地淡出,讓孩子成為一個樂觀、自信、積極堅定的,不附屬於任何人的,喜歡自己的人。

與其它的愛都不同,親子之愛,不是為了相守,而是為了分離。是為了當有一天孩子獨自面對整個世界的時候,他能夠生活得很好。


什麼事情都是有一個限度的,不是越多越好,親子活動也一樣,如果經常參加,會影響到正常生活,所以還是要有所挑選和取捨。我們這次,爸爸帶著大寶的旅遊也一樣,我跟小寶選擇在家裡,出門太累,就安靜的在家裡帶著看書也挺好的。也給予小寶一個單獨的與媽媽相處的時間。


我認為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一定程度上說確實越多越好。其實開展親子教育活動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促進親子間的感情交流,增進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促進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無論在幼兒園、學校或是家庭內部,親子活動的初衷都離不開親子活動的核心價值。家長因為平時工作忙,跟幼兒園老師的溝通不夠,對孩子的關心和了解也因此不夠。特別是孩子上幼兒園,早送去晚接回,老師更了解孩子的個性和應該如何教育。家長多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家長就會對孩子的情況比較了解,多和教師溝通,家長就會有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向。


這個問題不能夠一概而論。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於親子活動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而且就算是同樣年紀的孩子,性格不同對親子活動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親子活動要滿足孩子的需求

一般孩子可以和家長一起進行親子活動的時候已經心智發育初見規模了,至少在自己想不想做某件事情上已經能夠自己判斷了。再要不要進行親子活動前最好可以諮詢一下孩子的意見,一方面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光關心我還尊重我,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孩子是不是想去玩。

親子活動要滿足家長的時間

眾所周知家長的時間很緊湊,陪孩子的時間更加是爭分奪秒擠出來的。所以,親子活動的多好還是要看家長的時間。時間允許孩子喜歡多一些也無妨。

親子活動的目的還是讓孩子開心學到東西,如果能夠滿足了這個最基本的要求了,其實次數多少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親子活動進行得好,對孩子和大人都有非常多的好處,但好的事情並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有句話叫過猶不及。

家長在帶孩子進行親子活動時要注意時間安排、孩子的精神狀態以及當時的環境和情況。帶孩子進行親子活動,每次時間不易過長,不要讓孩子玩得精疲力盡才結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要是過程中孩子不願意玩了,也不要強迫孩子。

親子活動是不僅是為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還應該讓孩子在親子活動中學會一些規則和規矩,所以親子活動應該追求精,而不是追求多。


親子活動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有爸爸媽媽陪伴的快樂,在遊戲和玩鬧中成長。我想,在孩子看來,他們當然希望這種有趣的親子活動越多越好。只不過,如果父母親並沒有認真參與的親子活動,他們肯定是不希望再有第二次同樣經歷的。因此,我認為,親子活動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推薦閱讀:

在工作中遇到不開心的事,如何控制好情緒?
孩子說「我害怕」,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別人的東西就是好?這是什麼心理呀?
我們終於可以為鄧布利多的愛情鼓掌
那些喜歡冷嘲熱諷的人是什麼心理?

TAG: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