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看電視劇時,我們經常看見裡面的人隨手就丟出一塊銀子拋給店小二,讓他趕緊上菜,瀟洒得不行。
把我羨慕得不得了,忍不住給自己立個小目標,以後也這麼拽。
估計古代銀子值多少錢,一般是用購買力進行對比,比較常見的是大米。
我的前世是個清朝秀才,夢見他看書累了出門買大米,市場大媽還叫前世為大官人,還說拿出來的是最優質的大米,只要10文錢一升。
雖然很好奇前世為什麼會是大官人,不過小學數學都只能勉強及格的我,也沒心思想了,趕緊心算幾下,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錢,一升大米等於現在的一斤半,兩邊乘除一下,一兩銀子可以買到150斤的大米。
醒過來後還念念不忘,大清早的頂著12級東南西北風在超市門口等開門,看了下最優質的泰國大米......算了,估計前世買不起,應該吃的是國產,那邊有個6塊的,趕緊拿出手機算一下,150斤就是600塊。
清朝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900塊。
不過古代也存在通貨膨脹,前世結賬時拿出的是雍正通寶,應該是雍正年間,到了光緒年間,因為白銀外流,銀子的價格上漲不是一點點。
而且不同身份的人,銀子的價格也不一樣。拿光緒舉例,當時平民買雞蛋大概是三文錢一個,但是皇帝的身份畢竟不一樣,御膳房給他的賬簿上寫著一個雞蛋三十四兩銀子,看到這我又默默的拿起來手機,結果顯示30,600。
好吧,我承認銀行卡連個雞蛋都沒有,這麼慘還不點贊,你們的同情心呢.....
其實要怎麼看。
用今天的銀價去對比顯然不合適。
清代,白銀是中國的法定貨幣,今天的白銀只是工業原料,沒有可比性。
用糧食價格比較也不合適。過去糧食平均畝產不過兩三百斤,整體糧食供應不足,又要分秋收糧食價格低,青黃不接糧食飛漲的區別。今天的糧食畝產基本超過一千多,人口,優質種子,化肥農藥,運輸儲藏條件,物流體系,都不是清代可比的。
所以,用物價綜合水平比較相對合理。
1900年代,北京一個中等家庭,居住四合院,出入有馬車,僕人兩戶,孩子上學,每月基本開銷20—30兩白銀。
今天的北京,二環路之內兩套房,有進口車兩輛,請保姆兩人,兩個孩子正常上學,所有花費大體折算應該近3萬元的開支。
考慮清代不需要承擔電費氣費通訊費,養馬費也遠比不上進口車,所以每月基本開支大體兩萬出頭比較合適,所以清代白銀約折800至1000元。
隨著時代變遷技術進步,各種產品的相對價格都在變化,清朝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不能一概而論,而且清朝兩百多年,又經歷了洋務運動等,通貨膨脹也比較嚴重,所以要分產品分時間來說。
(1)首先從食物下手,以大米為例:清朝從康熙到乾隆年間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階段,這時候每升大米的成交價大概在10文錢左右,注意:是文,就是一個銅錢,而當時一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個銅錢,當時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一斤半,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150斤大米,小編家菜市場大米在2.2-3塊錢不能(名牌及進口大米除外),以三塊錢計算,一兩銀子也有450元,聽起來不少吧!所以那些古裝片中動輒一頓飯幾百兩銀子的有點扯淡。
銀子對大米的購買力到了光緒年間有所下降,以來是生產力發展通貨膨脹,二來是美洲銀子的湧入造成銀價貶值,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100斤出頭的大米,也就是相當於300塊出頭。總體來說,貶值比較有限。
(2)說完糧食,再說工資,工資的可比性比糧食要差,乾隆年間北京老百姓的工資水平大概在月薪2-3兩,也就是900-1350斤大米的水平,這個工資水平還是可以維持溫飽的,以一家四口為例,三餐都是大米,一人一頓一斤米計算,一個月要360斤大米,剩餘的還可以買菜,做衣服等等,當然古代人口多,一家不止四口,但勞動力也不止一個。今天北京普通百姓月收入以8000計,相當於一兩銀子換3600-4000,和糧食差距有點大。
官員俸祿另當別論,當時文武官員年薪分別為: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這個只是賬面數字,和今天一樣,還有很多補貼不上檯面的,比如說冬天有取暖費(炭敬),夏天有降溫費(冰敬),還有什麼養廉費等等亂七八糟的,實際收入高很多。何況當時無官不貪,三年清支付十萬雪花銀,人家不靠那個錢,所以參考意義有限。
(3)最後比比房價,這個最沒有參考意義:乾隆年間,北京內城衚衕(都的二環附近),四間房的價格大概70兩銀子,道光年間:天津人任秀坡花200兩銀子,在北京買下一套四合院(二環附近)。今天我瞅著怎麼著也得個幾億吧?這一兩銀子就的。。。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