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時代,雙方開戰前真的會派武將單挑嗎?


刀叔導讀:又被演義給害慘了,古代戰場沒有那麼多小野湖。

曾經有個笑話,說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那時候日軍中有個將領,讀三國演義發了瘋,非常崇拜三國中單挑的武將們,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單挑)」,明軍以為他神經病,一頓火槍把他打成了篩子。

看來三國演義害人不淺啊,讀古代演義小說,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武將單挑」。

史書只會記載戰役勝敗,很少寫戰場細節,你是無法從《三國志》裡邊找到「一回而斬之」、「三英戰呂布」這樣的內容的,而各種通俗小說演義則不然,如果像史書裡邊那麼寫,估計就沒人看了,在三國志中關張馬黃趙總共一章,小說作者和說書人為了吸引觀眾,會對史料內容進行加工,所以古代打仗大多採取將領單挑式的說法其實是不合適的。

關於古代打仗,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誰想打就能打。

再加上那會人少,一個國家也就那幾個城池,甚至有些國家就只有個都城,打個仗幾千人已經算是大仗了,出現單挑不足為奇。到後來,隨著戰車,弓弩,騎兵,乃至後來的火槍大炮在戰爭中的大規模使用,戰爭整個追求的是排兵布陣以及各種兵種的配合,各種環境因素的利用,主將神馬的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關係戰局勝敗,所謂「中軍」防守嚴密,就可以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陣前單挑不是沒有,只是極其少見,一人身系千萬人的生死,怎麼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對陣佔優,像朱棣、常遇春這樣帶隊衝鋒的猛男也是很少見的。

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最多也就是「決鬥」而已。而且春秋時期戰鬥很禮貌,首先一個攻方派出使者,說明為什麼要打你。然後被打一方也要問為什麼要打我。如果被對方問到了,戰爭也就打不起來。典型的就是齊國去打楚國,楚國的使者回答的好,戰爭就打不起來。

決定要打了,雙方約定好時間,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飯,然後開打。戰爭時間一般就一個早上,如果是大戰的話,也不超過一天。頭髮白的和年齡小的,是不能殺的。敵軍敗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離,也就是50步,超過50步就不能追了。

對於將軍的單挑,真實的戰場上武將完全單挑根本不符合戰爭規律,如果只需要武將單挑,那麼還要軍隊做什麼,直接多培養厲害的武將就可以了,所以小說中的武將單挑更多的是為了吸引讀者,顯示出武將的厲害。

有些猛將在逆境下會帶領部隊身先士卒,但是這也是象徵性的帶領衝鋒下,極少會充當衝鋒的炮灰。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斷糧數十日,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領軍突圍。但是還沒有突圍到秦軍面前就被秦軍亂箭射死。

如果真有武將單挑趙括早就和白起大戰上幾百回合了。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看了幾位老師的回答,不是十分苟同。

首先冷兵器時代,各國的風俗習慣不同,因此武將單挑一事也要因時因地來單獨探討。

那到底有沒有單挑的真實情況出現呢?

答案是肯定的。

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士氣很重要,將軍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是勇武的代表,才能讓士兵信服,所以一部分以勇武著稱的將軍是存在衝鋒殺敵在陣前的真實情況,不是所有將領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不然也不可能會出現仗打勝了,將軍卻戰死的客觀情況(李舜臣等都是打贏了,但是把自己賠進去的典型代表)。

如果一個國家一本書記錄單挑,可能是作家的想像,但是如果放眼全世界都存在這樣的記述呢?那是不是多少就有些依據了?

在西方國家冷兵器戰爭歷史中,我們說的單挑被稱為決鬥(single combat),其實翻譯成單挑也沒問題,只是貌似早期國人翻譯的時候都選擇了決鬥這個詞,我們就姑且這麼講吧。

往往就是通過一對一的對抗來決定榮譽與事件的解決。在西方社會,真正意義上的決鬥,卻是從中世紀司法決鬥以及更古老的、基督教時代前的維京時代發展出來的。在一些人看來,拒絕挑戰有時被認為是可恥的、沒有尊嚴的。

中世紀決鬥往往被描寫得很浪漫。決鬥者往往借口保衛榮譽權(有時會為了微不足道的事情決鬥),或是為恢復其君主的名譽而提出決鬥。決鬥的目的一般不是為了獲得滿足,而是展示自己的騎士精神。

甚至還延伸出了決鬥法這種鬼東西,來約束決鬥雙方在決鬥中的行為。名人受到挑戰的可能性比普通人大得多。

到了近代,決鬥變的更為流行,如果拒絕決鬥會被處以罰金。決鬥的兵器也從冷兵器轉換為手槍,甚至出現了飛機決鬥的情況。當然決鬥也不再單純因為戰爭和征服,而是演變成為一種解決終端的途徑。

美國最有名的決鬥當屬伯爾-漢密爾頓決鬥:

著名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被時任美國副總統的阿龍·伯爾重傷,翌日身亡。而歷任美軍陸軍將軍、第七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也以決鬥聞名。

俄國詩人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幾場決鬥:

例如《葉甫蓋尼·奧涅金》中葉甫蓋尼·奧涅金與連斯基的決鬥,似乎是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他本人在和喬治·丹特斯的決鬥中受了致命傷,後者據傳是他妻子的情人。事後,丹特斯被控在決鬥中作弊,但他還是娶了普希金妻子的姐姐,還當上了法國的大臣和參議院議員。決鬥事件是由一封匿名信煽動的。

另一個名人的故事:

1864年,馬克·吐溫在朋友的慫恿下向當地另一位報社編輯提出了挑戰。他選擇了一個經驗豐富的副手。在決鬥前的練習時間,馬克·吐溫的助手又在對手面前成功地吹噓了自己的手槍技術,使得自己成功避免了一場決鬥,並且贏得了榮譽。

在各時期、各地區的傳說和歷史中都有對單挑的描述。

早期的有《聖經》中記載的大衛和歌利亞的決鬥,以及《伊利亞特》中描述的墨涅拉俄斯與帕里斯、阿喀琉斯與赫克托耳的決鬥。

古羅馬時期的一對一決鬥在史書中也被多次提到:

據蒂托·李維記載,前7世紀,賀拉斯兄弟(英語:Horatii)打敗了阿爾巴隆加的Curiatii,使得這一城市成為了羅馬的隸屬城市。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中也有對單挑的描述。

當然在國內,最有名的還是《三國演義》,其中也常常出現雙方將領單挑的場面,其實在個人看來,更多的是代表一種英雄主義精神的輸出。

中國的文學家們甚至為單挑專門創造了一個形象的形容詞「斬於馬下」,這個彙集了樸素傳統英雄主義色彩的詞,也在多個小說題材中出現:

小說《封神榜》(車王府曲本)里:

對抗商朝的周軍將領也是正面角色,小說中的周軍傑出女將鄧嬋玉就是個典型,鄧嬋玉年輕美貌、有情有義,可小說對她戰死的情節卻是這樣描繪的:「可憐並無通名與報姓,被高蘭英手起刀落,斬於馬下。」

小說《說岳全傳》里:

作者是褒揚宋軍的,和金國軍隊作戰的宋軍將領無疑是小說中的正面角色,小說中的宋軍武將「歐陽從善」就是個例子。歐陽從善嫉惡如仇,敢作敢為,可小說對他戰死的情節是這樣描繪的:「兩人戰到二三十個回合,歐陽從善手略一松,被完顏壽攔腰一刀,斬於馬下。」

其實中國的正史中也是有少數單挑紀錄的:

《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還有一些是單挑沒挑成功的歷史記載:

《宋史·楊再興傳》「興單騎入敵陣,欲擒宗弼,不獲,身被數創,猶殺敵數百人。 」

《續資治通鑒》「統制官楊再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但成功案例還是存在的:

《舊唐書》「是日,因從獵於榆窠,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

一本歷史書說假話可以理解,但是不同歷史書都這麼說,可信度其實還是蠻高的。這樣的故事在史書中並非孤例。

日本崇尚武士道就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國家了。日本人崇尚武士道,而且深愛《三國演義》,估計多少受了刺激與影響,因此在單挑這件事上,算是在東方文明國家裡的極致了。單挑的記載就比較多了。

個人看法:為什麼會有決鬥

決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往往事件當事人的一方傷亡可以換回更多人的生命。在一些人看來,這樣的行為,即便是失去生命,也是有尊嚴的、體面的赴死。


武將單挑這種形式有,像歷史上的秦瓊就經常干這個,但作用遠沒有評書中說的那麼大。

其它回答已經說到冷兵器戰爭的基本形式是列陣而戰,評書中那種將士一邊搖旗吶喊,主將單挑決定戰鬥勝負的情況肯定不存在。

但雙方各出猛將銳卒進行單挑,來鼓舞士氣,在不少時代還是廣泛存在的。歷史上的秦瓊秦叔寶就以經常單挑敵方猛將銳卒而從來都能取勝著稱。

(秦瓊)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秦瓊作為李世民的部將征戰天下時,敵方每次有猛士來炫耀武力進行挑戰,李世民都命令秦瓊出戰。秦瓊每次總能橫槍躍馬成功幹掉對方猛士。秦瓊本人也很以此自得。

當然,這種單挑只是戰前的開胃小菜,不會決定戰鬥勝負,更不會有主帥去幹這種事情。秦瓊經常單挑時,在李世民屬下只是中級軍官。像李世民本人,肯定不會親自去進行單挑。

安史之亂時,有次唐軍主帥李光弼和叛軍首領史思明大戰。叛軍中驍將劉龍仙出來炫耀無力,唐軍大將僕固懷恩大怒,準備親自出馬對戰。李光弼對僕固懷恩說:「這樣的事不該你這樣的大將來做」。當時地位還不高的裨將白孝德出馬,陣斬叛軍驍將劉龍仙,由此知名,後來也做到節度使,成為重要的唐軍將領。

(白孝德)


感謝邀請,我是阿慶。

我們對中國古代的戰鬥,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是雙方士兵站在兩邊,搖旗吶喊,兩邊各出一員猛將,然後將領的決鬥決定了最終的結局。

事實上,怎麼可能呢?古語有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可見將領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兩名將領決鬥一下就分出勝負,那麼花那麼多錢,養那麼多兵真有點浪費了,不妨養上一堆善於單挑的將領就行了,然後大家也不需要守城了。這邊帶人過去,沖著裡邊大喊「誰敢與我決一死戰!」然後兩個人就決定了城市的歸屬。這樣一來,我們也不用再每年花那麼多軍費什麼的了。

但是大家想想,這個可能么?首先不說將領的難找,其次單純從雙方意願來說也不會如此簡單決定結果。事實上,古代最早的戰爭方式,先是一擁而上的群毆,後來逐漸開始發展出戰陣。所謂戰陣,就是戰場上對部隊,對士兵進行的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分工,不同的戰陣有著不同的戰略目的,有的主防守,有的主進攻,有的主行兵過程。大戰之前,雙方先排列好陣勢,然後互相派兵衝擊對方,尋找對方的弱點,及時想到破解對方的方法。而將領這時候一般位於陣中或者陣中後。也有在陣前的,但是身邊一般都有最精銳的直屬部隊。

那麼有沒有單挑的情況呢。其實也是有的,但是實在太少太少了,反正我沒怎麼看到過。


真的不會!都是被老羅的《三國演義》誤導的。

首先,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武將這麼寶貴,不可能讓大將去單挑的。培養一個合格的將領很不容易的,哪能讓將領去冒險單挑。

其次,武將陣前單挑的目的是什麼?以單挑成績決定勝負?這也太兒戲了吧!要是真的以武將單挑決定勝負那還養那麼多軍隊幹什麼。為了單挑獲勝以後能鼓舞士氣?別逗了,幾萬人的戰鬥,能有幾個看得見武將在前面單挑?

再者,打仗本來都是團隊協作。武將能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鼓舞士氣,就已經很不錯了。

最後,換位思考下,我要是領軍的武將。我帶著幾萬個兄弟來了,你他么竟然想跟我單挑?我他么瘋了跟你單挑!我當帶頭大哥的目的就是指揮別人干架,自己叉著腰在旁邊看著就行!

不過,相傳在春秋之前,盛行義戰。那時候的戰鬥,都是點到為止,只要分出勝負就行,不以殺人為目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別扯了,那怎麼可能,古代打仗都是群毆,怎麼可能單打獨鬥,武將都得有勇有謀,沒有謀略怎麼能帶兵,培養一個武將可不容易,不僅僅要學習武功,還要熟讀兵書,不是什麼大老粗可以勝任的。叫他們單人出馬,損失了豈不可惜。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個好漢三個幫,戰場上也不容許讓你表現這種個人英雄主義,都是團隊作戰,這才能給敵人以最大的殺傷,靠個人力量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中國春秋時代,有可能存在這樣的戰法,因為諸侯國都親戚,衝突規模也不大,誰把誰弄死也不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大家在陣前比劃一下,打了敗仗認輸就可以了,誰也不會沒完沒了。戰國就不可能了,都是滅國之戰,要拼個魚死網破。

小說里這樣描寫是為了突出主人公的英雄氣概,不能當真。


謝邀。在冷兵器時代,雙方武將單挑僅僅在於評書和演義之中,在正史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領的重要性體現在對軍隊的控制和管理上,一支軍隊數萬人或者數10萬人,都是由各級武將統帥的,一旦武將有個閃失,這些人就會失去控制,引發混亂。古代軍制,對武將的保護是很嚴密的,一旦某個將領死亡,而他部下還活得好好的,就有可能嚴懲或被殺。而單挑則置武將於非常危險的環境中,對作戰是相當不利的。

三國第一名將呂布厲害吧,在演義里把他描述為三國第一高手,而正史上的呂布卻不是這個樣子的。他首先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主薄,他的強大體現在對并州軍隊的控制和指揮上。後來取得一系列勝利也是通過指揮軍隊去進行,而不是自己上場去和對方的首領單挑。三國其她的 名將關羽張飛馬超張遼于禁也都是如此,單挑厲害的應該是典韋許褚趙雲這幾個,但是這樣的人很難成為獨擋一面的大將,只能成為警衛隊長之類的人物,地位一般不高。

所以正史中的冷兵器作戰一般是不可能派武將出去單挑的。


兩員大將你來我往大戰三百回合這種事情只存在於小說或者評書當中,真正的戰場之上這種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為將者於大帳之中排兵布陣,雖然也有身先士卒的將軍,但也是少數,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沖在前面開路,除非你想做敵人的箭靶子。更別提兩軍陣前,胯下馬,掌中刀,二人斗得不分勝負這種評書段子。

另外從古到今的正史史料之中也從沒有雙方將領單打獨鬥的記載,項羽論武功全是厲害的吧?但史書記載他打仗也是在後方指揮。

你想啊,雙方大戰,各自帶領的人馬少則幾萬多萬幾十萬,放著士兵不用,倆BOSS先幹起來了,萬一輸了,丟臉不丟臉,萬一死了,圖的是個什麼?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小說作品,為了提現人物的能力和鮮明,所以加以戲說和刻意描繪,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這個人物。

所以最終答案就是,雙方開戰前,大將先叫陣而後單挑的事情根本不存在!


那是不可能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派武將單挑取勝的案例,如果有,肯定是兩軍混戰各自歸建,或者兩軍長期相持,雙方非主要將領互相賭命,但是於戰局無關緊要。比如,關羽斬顏良。關羽斬顏良就是各自領兵衝殺,關羽的兵跟顏良的兵互毆,關羽跟顏良互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耗不起,另外一個是身份不對等!

大軍行動,幾千幾萬人,日消耗糧草都是負擔,每拖延一日都是筆開支。像張飛馬超那樣大戰三天三夜的得費多少糧草,自然是等不起!要麼不戰,要麼一擁而上打混戰!

其次,武將與武將之間身份不對等!比如,許褚只是保鏢,馬超是軍隊總司令。兩個人的身份就不對等,對整支部隊的價值也不一樣。打仗也可以視為一種買賣,也得公平才是。馬超戰許褚的結果就是,馬超不管打贏打輸怎麼樣都是吃虧的。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呂布給董卓當保鏢的時候,張飛邀戰,呂布沒有拒絕,拎著畫戟就上,因為兩人身份差不多。保鏢對保鏢。後來呂布自己當諸侯了,張飛再次邀戰,呂布拒絕了!


推薦閱讀:

小傳——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歷史上紀曉嵐最後竟最後被流放烏魯木齊
傅儀晚年重遊故宮,對著花瓶說了一句話,一旁的專家大吃一驚
父系單倍群G2a
蒙古大汗直屬的察哈爾部之歷史源流

TAG:冷兵器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