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慈母多敗兒,難道真的只有在棍棒底下才能成才嗎?
慈母多敗兒中的慈母並不是指不打孩子的母親,而是指不分對與錯,一味的包庇自己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引導,會讓孩子養成是非不分,唯我獨尊的習慣,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非常不利。
俗話說,好的教育來源於生活。而生活中對孩子的引導,父母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擔負著對孩子的責任與愛護。很多父母對孩子是捧在手心都怕化了,過分的溺愛。在幼兒園,明明自己家的小孩子先動手打了人,有的父母竟然無視自己孩子的錯誤,反而還以自己的小孩力氣大為光榮,久而久之,孩子會默認這種打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其實生活中很多小細節都能融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比如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教孩子懂得分享;與孩子一起搭公交車,教導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細節,父母引導好了,孩子自然就正了。
教育孩子有多種方式,不一定非得拿棍棒逼著,孩子都有叛逆心理,過激的行為可能會適得其反,各位媽媽們可以適當的看些心理類的書籍,不斷的學習,才能讓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慢慢掌握一些心得,給孩子更好的引導。
好問題。相信很多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都在「打」和「寵」之間糾結,怕「打」給孩子帶來傷害,又擔心「寵」讓孩子無所忌憚。
其實,除了「打」和「寵」的教養方式外,還有一種教養方式,那就是「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具體來說,就是在對待孩子時既保持溫和的態度,又堅持底限,不驕縱也不懲罰,以此做到既尊重孩子又尊重自己和情形。
說起來就五個字,但做起來挺難的。首先要求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帶情緒地解決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學到解決問題的正確姿勢。
關於棍棒底下才能成才的說法,我個人是堅決反對的。幾個月前發了一篇題為《打了孩子又後悔?父母別讓愛變成傷害》(http://www.toutiao.com/i6420237933873201665/)的文章,裡面詳細闡述了「打」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歡迎大家查看。
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慈母多敗兒,這個慈應該打個引號。
如果母親自己的成長是沒有到位的,自我的認知是有偏差的,那麼無論她是所謂嚴厲的虎媽,還是溫柔的貓媽,她的教育理念都是會有一定問題的。
古人說黃荊棍下出好漢,是說孩子的教育需要規範和管理。
孔子還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呢。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靠棍棒教育管理出來,棍棒教育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很強,頭腦反應很快,自控能力很弱的孩子有用。
如果孩子敏感,反應慢,學習是屬於遲緩型,嚴厲的棍棒教育只能打擊孩子的信心,徹底將孩子壓進見不到希望的深淵,將孩子變成唯唯諾諾沒有自己主見的討好型人格。
而母親的愛,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至於這種愛是應當的慈愛,還是過分的溺愛,在於母親自己的行為規範。就象有些家長,自己都不覺得孩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妥,當自己孩子被人欺負,家長一跳三丈高,孩子去欺負別人就是有本事。
家長的認知和格局決定了他對孩子的教導方式。
這樣的媽媽會尊重孩子,而不是僅僅將孩子作為自己的附屬物,只會將感情無休止地宣洩到孩子身上,不會只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會讓孩子懂得要得到什麼是要付出努力的。
這樣的慈母怎麼會敗兒,這才是真正的慈母。
那些只會寵溺孩子的母親,不過是將孩子當寵物養而己,用孩子來填補自己的空虛。
我不這樣認為棍棒出孝子,或者出人才。家庭環境氛圍才能讓孩子更出色,當家長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出爾反爾,滿口胡言謊話連篇,卻讓孩子尊重家長,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恐怕很難,即使你把棍子打折了,也不會有太好的結局,我想孩子即使好,也好不到哪裡去。
你的家庭氛圍與教育理念都是向善,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知書達理,即使你的孩子有那麼一點叛逆,都不會很長時間就會自己改變過來。那些個受了氣的孩子,在讓家長奚落與揍一頓的代價就是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我很反對這樣的教育方式。即使孩子做的事在讓你氣憤,你也要了解完事情的起因,再做決定。孩子不是用來打就教育出好結果的,一個咆哮出來的孩子心理都不健康,何況在打出來那?多注重孩子內心世界吧!不要讓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第二個這樣的家長。這樣棍棒下的孩子心理都會有一點陰影的。
你對孩子的愛,孩子即使不說也能感知,孩子就會努力的回報你,雖然不是馬上,但是也要給孩子時間,你的孩子就會非常優秀的讓你好看!
謝謝邀請。
我認為慈母不敗兒。慈母的愛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溫暖力量的源泉,這份愛讓他有足夠的勇氣去闖蕩世界。
縱然他留戀溫暖的避風港,但更渴望馳騁于波濤洶湧的大千世界,他會用自己的力量闖出一片天地,讓他的慈母以他為傲!這就是對於愛的報答。
打?有用嗎?一點用沒有,非但不會解決問題,還會傷害親子感情,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永久的傷痕。
縱然,孩子長大後,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也能夠接受了,但是他多麼希望,父母以愛的、溫柔地方式待他啊!
1.慈母多敗兒中的慈母是關鍵詞。慈母到底是指在什麼方面呢?如果是過分的溺愛孩子,不辨別是非,一味的寵溺孩子,當然會教出敗兒。但如果這個慈只是慈愛的意思,母愛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包圍著孩子,陪伴著孩子長大,教他怎麼做人,並且以身作則。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長大,將來他也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格,有能力去愛的人,那麼,這怎麼會成為敗兒呢?
2.至於棍棒底下是否成才,這也要因人而異,也要因家庭而異!如果孩子心很大,心理承受能力很強,那麼他可能並不記得小時候挨了多少打,不會對他的心理造成陰影。如果是一個敏感的孩子,每一次父母對她的打罵都可能對他今後的成長造成影響,那麼這就不是一個可取的育兒方法。
我覺得,不管是說慈母多敗兒,還是說棍棒底下多成才,這些都是偏面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論。
說慈母多敗兒,很多的時候,指的是有些媽媽對孩子的無條件溺愛或許嬌慣。把孩子當國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有的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缺乏獨立性。少了媽媽的陪伴,就會畏首畏尾。對孩子而言,是不利的。媽媽只能陪伴走過一段人生路,所以剩下的時間還是得靠自己。有些媽媽從性格個性上稱得上為慈母,但是教育有方,也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所以說,慈母多敗兒,具有偏面性。
棍棒底下出才子,也是類似上面的慈母多敗兒。棍棒教育之下的孩子,可能變得更強大而成才,也可能因為害怕棍棒而變得懦弱膽小,有的甚至出現報復的逆反心理,而走上歧路。
所以,棍棒底下出才子,也不具備全面性。
這話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如果孩子從小就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恩愛,相敬如賓,而且父母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一個不錯的愛好,而且閑暇之餘看看書,做做運動,孩子從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大,想不優秀都難。所以不是所說的孩子只有打罵才能成才,相反的打罵孩子還會給孩子留下心靈陰影,更不利成長,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是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暴力對待,那樣對孩子身心都不利。
這兩個觀點都是過於極端,我認為凡事都得有個度。慈母多敗兒,是指過於溺愛孩子,無條件無原則的妥協,嬌縱孩子,讓孩子變得霸道不懂事;而棍棒之下的人才,我覺得這樣即使出人才,也是唯唯諾諾,毫無自己想法的人才,所以兩者都不可取。
所謂的慈母多敗兒,這裡的慈母指的是對孩子過度溺愛,一味包庇的沒有原則、底線的父母。而有原則的父母,不會一味縱容孩子,在充分尊重孩子,疼愛孩子的同時能夠講究原則和底線,不會一味遷就孩子,教會孩子要遵守社會秩序與基本的公德。
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會犯錯,對孩子的適當懲罰更會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加深印象。但是過多過重的懲罰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陰影,造成寶寶膽怯、怕生,不容易相信別人的性格。所以對孩子即要充分尊重與愛護也要講究原則與底線,適當懲罰也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家庭教育:怎樣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毀掉孩子視力的四大「原罪」,可能不是電腦也不是手機
※不會溝通——中國式家庭中的主要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育,你有哪些習慣堅持下來並取的了一定成果的?
※父母覺得孩子太善良不成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