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時候,是跑著淋的雨多,還是走著淋的雨多?


跑著多些,我為什麼會知道?

這要從我的親身經歷來說,當天天黑了,下著小雨。為了早點回家就決定騎上電動車回去。我為了少在雨天停留,就騎的老快了,路上感覺雨好大啊,我的眼鏡都全是雨點起了霧,涼涼的雨像是在給我洗臉。等我迫不及待到家,停好車,走最後一段路的時候,發現雨點不是很密,淋到身上的沒有騎車的多。

一般當下雨時我們的目的地要是不遠,就會快速跑過去躲避雨天。大家都不會喜歡淋雨吧,慢悠悠的在雨天漫步怕不是我們會做的。????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但到現在還沒有看到能讓大多數人認可的答案,我試著給大家說說我的解答,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討。首先我們就用李永樂老師設定的物理模型,還必須再加一個前提就是人必須是垂直於地面站立不能傾斜,因為人體若傾斜那麼人體的前面積S1和等效頭頂面積S2就變了。在這種理想情況下,整個雨區空間中雨點是均勻分布的,很顯然能被雨淋到的面只有頭頂和人體前面。人在雨中的時間為t=L/u,我們就分兩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人頭部淋雨量為M2=ρ(S2)Vt=(S2)VL/u,可以看出人的速度u越大淋到頭部的雨量M2就越小。

第二,分析人體前面的淋雨量,由於我們預設了理想情況下的模型,所以人體正前方的雨滴的分布是均勻的且總量是不變的,而人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理體,當人從A點到B點時,整個前方空間內的雨滴會全部落到人體的前面上,淋雨的總量跟人的行進速度是沒有關係的,只跟空間內雨滴的密集度有關,換句話說,你通過AB兩點用時1秒跟用時1小時淋到前面身體上的雨滴數是一樣的,也即M1=ρ(S1)L。

綜合以上兩點分析可知在雨中跑比走淋的雨更少,因為呆在雨中的時間更短,但淋到身體立面上的雨滴量不會有變化的。謝謝大家!


這是一個很奇葩的問題,各路專家、學者、老師引用了無數理論和公式計算過,我想,我也沒有必要再班門弄斧了。

先給大家說個笑話吧,說張三在地里幹活,忽然下了大雨,很多人紛紛扛著鋤頭往家跑,張三也跟著跑,可剛跑了幾步,他一想,不對勁啊,反正前面也在下雨,那還不如不跑,就不緊不慢的走著唄。雨越下越大,地面很濕滑,張三腳一滑,一屁股跌在地上,他剛要站起身來,心裡一琢磨:不對啊,反正我起來還是會摔跤,那不如就不起來了吧。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認真考慮一下:下雨的時候,是跑著淋的雨多,還是走著淋的雨多呢?

這其實取決於兩個大的前提,而不是跑或者走就能決定的問題。

第一個前提:雨量相同。也就是跑或者走,是在雨量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作出的選擇。

第二個前提:距離相同。從A地到B地,是跑或者走,距離和路線完全相同,否則沒法比較,在下雨的情況下,跑1千米和走10米,誰淋的雨多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且距離不能太短,比如10厘米,那樣無論是跑,還是走,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如果這兩個大前提完全相同,那是傻子都會明白,肯定是走著的淋的雨更多,因為他用時更多,單位時間的降雨量累計起來,比跑要淋的雨水更多,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這個問題你說該有多無聊呢?


曾經上高中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非常牛的數學老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是我們很多同學心目中的偶像。

記得這位數學老師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講到他們在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研究「以什麼速度在雨中行走淋雨最少」這個課題,但是直到畢業,好像也沒研究出來個結果。

因為現實中下雨的時候,雨水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我們所能得到的結果,就是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得出的。

下雨的時候,我們該走還是該跑?

以前,聽說個一個笑話。一群博士研究,水滴從天空中落下,通過加速度,會不會把人給砸傷。這些博士絞盡腦汁,用盡各種各樣的公式,邊上有個清潔工隨口說了一句,你們見到下雨天誰會被雨滴砸死的嗎?這一句讓這群博士徹底傻眼了!

下大雨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就是使命的往前沖,盡量減少在雨中的時間。即使是一條狗,也會跑著從雨中穿過。

所以,個人感覺下大雨的時候,就是跑著走了。不僅僅是因為淋雨少,更重要的是減少在雨中的時間。我想,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不是在大雨中跑著走的。

如果是下毛毛雨呢?其實,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走在毛毛雨下,到另一個地點,最後可能就是頭髮濕了一點而已。如果是騎摩托車,可能身上就有點濕濕的。下毛毛雨,也許就是跑的越快,身上濕的越多。

你怎麼看呢?


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經過了國內外的數次討論,《流言終結者》還做了個實驗,最後兩次實驗居然得到了相反的結果。原因是影響問題的因素很多,例如雨量、風速、人的速度、人的表面積等等。我在這裡基於簡單的物理模型做一個分析。

物理模型

  1. 雨是均勻下落的,單位體積內雨的質量為ρ。

  2. 沒有風,雨滴勻速下落,速度為v

  3. 人運動的速度為u

  4. 人身體前方的面積為S1,頭頂的面積為S2

  5. 人的目標是從A地到達相距為L的B地

基本分析

人在雨中,頭頂會淋雨;由於人向前運動,人的前面也會有雨滴。如果相對於地面研究,問題會比較複雜。我們可以選擇人為參考,這樣一來,雨滴一方面具有下落的速度v,一方面相對於人具有向後的水平速度u,這樣,雨滴相對於人就是斜向下運動的,如圖所示:

這樣一來,人從A地到B地的過程中,人所迎接的雨滴(在忽略人頭頂的一個小三角形)幾乎是他斜前方一個柱體內的雨滴。這些雨滴會朝著人奔跑,最終撞到人身上。

這個柱體的底面積是人迎接雨滴的截面積S,如圖中AE部分所示。而柱體的高是L,於是雨滴的總量為:m=ρSL

如何淋雨最少

顯而易見,無路以多大速度奔跑,AB之間的距離L是一定的,當奔跑速度不同時,雨滴相對於人的速度不同,因而柱體的傾斜程度不同,截面積S不同。

如上圖所示,如果人的奔跑速度比較大,雨滴相對於人速度更接近水平,這樣人迎接雨滴的截面積為AF部分;如果人的奔跑速度比較小,雨滴相對於人速度更加豎直,人迎接雨滴的面積是AE部分。

顯然,AF部分面積更小,柱體體積更小。如果人以無限大的速度奔跑,則雨滴一點也不落到頭頂,而是全部落在人的身體前側面。

結論:人在雨中奔跑速度越快雨滴越少。

還能再給力一點嗎?

那麼,如果人已經達到最大奔跑速度了,還有沒有可能繼續減少淋雨呢?

其實我們還有方法。因為人的頭頂面積小於身體前面的面積,我們可以讓身體傾斜過來,迎接雨滴,這樣就可以使得人迎接雨滴的面積進一步減小,雨柱體變得更細。

此時人的傾斜角更好和雨滴相對於人的速度與地面的夾角相同,用三角函數表示為:

比如人的奔跑速度和雨滴下落速度相同時,人向前傾斜45度角是最好的。

結論

綜上所述,在一定的模型條件下,人以盡量大的速度奔跑,並且使身體向前傾斜,可以使得落到身上的雨滴最少。如果我們可以精巧的調整身體的角度,使得總是只有頭上迎接雨滴,那麼我們只要有一小塊擋住腦袋的荷葉,就可以保證身上一點水都沒有。


回答這個問題不需要太複雜,只需賦予兩個極限速度就行了。

第一個賦予跑著淋雨的人擁有無限快的速度,你可以用刀快速的砍雨水,你看刀上被雨淋到的概率大小如何。

第二賦予走著淋雨的人無限慢,比烏龜爬的還慢,慢到彷彿頭頂上每一個雨滴都是能落在他的頭上,他要是不淋個落湯雞感覺老天爺就對不起他。

還有一種模式看這個問題也很清晰,

從A到B的距離固定,當雨量均勻時,淋雨的量與在雨中呆的時間成正比。速度越快,淋雨量越少。


答案肯定是走著淋的雨多。

這其實是一個很淺顯的問題,在降雨量不變,相同距離內,你一秒內接觸的雨滴能和l分鐘一樣嗎?若你一分鐘只邁一步,早就變成落湯雞了。

若以此例做推導,什麼雨滴呀,接觸面呀,時差呀。這種思維可以有。但用在你為什麼要吃飯?碳水化合物之類就大才小用啦。

有此精力不如用在高瑞研究領域。中國夢、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使我們的國家各領域都在高速發展中。如同鐵路上的綠皮車換上了高速和諧號,現在已換上更高速的復興號。但硬體與軟體的建設急待平衡發展。9比1的比例,使我們適應未來均衡發展的軟體創新開發人才奇缺。尤其文創人才。

這不僅是高教系統應立即重視的事,複合型人才的跨界轉型也是一種捷徑。

望有充沛精力的青年才俊予以考慮,不可白白浪費大好時光、把精力用在會淋多少雨滴這種小事上。


這個問題之前《流言終結者》節目曾經做個一個實驗,不過那個實驗是在嚴格的條件下進行的,比如無風、雨量恆定等等。這裡我嘗試考慮變化的環境因素,比如風的影響,來給出一個解答。

首先簡化一下問題,將此問題變為「盡量淋更少的雨」,而不考慮在雨中暴露的時間。那麼,所謂「淋雨」,其實就是雨滴與身體碰撞,換句話說,就是身體掃過的雨的體積。假設有一段長為L的路,而人的速度為v0,那麼人就需要行走t = L/v0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雨也降下了v" t的長度。可以容易地計算得,人掃過的雨的體積是:

V = S * L,S是人的截面積。

與速度無關。然而,如果考慮有風的情形呢?假設風速在L上的分量是v2,那麼,這條路就相當於變化了t * v2的距離,即V" = S * (L + t * v2),這樣,如果有風的話,人的策略就是,盡量是的v = v2,如果順風當然好說,如果逆風的話,就比較麻煩,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垂直方向的截面積(之前的計算忽略了),這個時候,也存在一個最佳速度。但是說實話,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上面的計算都沒有考慮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衣物濕透。衣物濕透之後,再淋多少雨,已經不重要了。所以,這時問題就分為了兩種情況:1. 路程短,或者雨不大,這時候會使用上面的策略,盡量減少淋雨的量;2. 雨大、路程長,這個時候,不論什麼策略都會使全身濕透,趕快到房間里換衣服才是關鍵,所以越快越好。


首先假定兩個前提。

1.雨是均勻垂直下落。

2.人體是豎直的長方體。

當人從甲處走到乙處,他有兩個方向會淋雨。

一個是上面,一個是前面。

1.上面淋得淋得雨量是和時間成正比的。待得越久,淋得越多。

2.前面的淋雨量,與時間無關。理論上,站著不動,前面不會淋雨。一旦走起來,前面就會淋雨,跑的越快淋得越狠。然而跑起來,淋雨時間會縮短。由於雨點是均勻連續的,你會發現,前面的淋雨量只與距離有關,與速度無關。也就是跑與不跑,前面的淋雨量是不變的。

綜上所述,跑起來淋得少一些,


推薦閱讀:

如果兩極冰川融化,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一吃大蔥就放屁?
兩個月的嬰兒可以坐著嗎?
銅線和鋁線混接有影響嗎?
對某些特殊介質下的聲速需要考慮相對論效應嗎,頻率很高的聲波需要考慮量子效應嗎?

TAG:物理 | 科普一下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