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是《論語

.為政篇》的內容,原文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意為迷惑、糊塗;

「殆」,是疑惑、危險的意思。還有一種解釋是通假「怠」,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本章的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產生疑惑(或者是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於本章是這樣注釋的,「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意思就是如果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不通過思考去理解、感悟,也就是「不求諸心」,只能是昏昏然無所得,也就是「學而不思則罔」。至於「思而不學則殆」,首先對於「學」要有正確的認識,不僅是學,還要包括習,就象《學而篇》第一章的內容「學而時習之」。如果只是思考,而不通過學習和實踐去驗證,思想只能是始終處於比較危險的境界,也就是說隨時有可能滑向錯誤的一邊,故朱熹老夫子才會有「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的注釋。接著朱熹又引用了程頤先生的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可以說更深入的解釋了求學的態度,不僅僅是學與思的問題,細分之下要包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方面,不論是其中任何一方面做不到或做不好,都不能成為真正好學之士。

本章與現實更緊密的結合也可以理解成這樣,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也可以引申理解為學習知識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


出自《論語·為政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是,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是孔子對『『學』』和『『思』』之間關係的表達,既要學,也要獨立思考,不可偏廢,這對當今的學習很有啟發。

但《論語》還有一則相關的沒引起注意,『『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說的是,孔子自己曾經一天都不想吃東西,整完都不想睡覺,就是不斷在思考問題,最後覺得這樣做沒什麼好處,還不如靜下心來安心學習。

估計孔子當時思考的,可能是類似於『『杞人憂天』』的大問題,可以打破沙鍋問到底,卻不能實證,所以孔子也就放棄了這樣的冥思苦想,回到現實,認真學習和學以致用。

荀子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或可說,後世儒家重視學習,缺乏西方哲學追問的精神,很少反對典籍和權威,也許,這就是一個源頭。


罔:迷惑。沒有用處。

殆:停止,被困,危險。


這句可以做兩種解釋。

一、關於知識的學習與領悟。

只是學習知識、灌輸知識,而不去懂腦筋思考,不去思索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繫,不去思索現實當中會遇到的類似的問題。那麼,人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應該怎麼學習,不知道學了知識之後有什麼用。

只是一味的思索,空想,用自己所經歷過的信息,去思索未經歷過的知識。那麼人就會不知道怎麼去再進一步的思考,因為每個人的一生就那麼點時間,每個人每天所能經歷的事情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能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全面的,用不全面的信息去思考那些未知的事物。那就像坐在井裡,要去思考外面的天空一樣。最終只能思考到那麼一點點。而學習知識,其實就是學習別人的經驗,獲取別人所經歷過的信息,拿過來讓自己加工思考。

二、關於學問的做人與做事。

學而不思,有志於做學問當然很好,但學問不是知識,學問是對自身存在的思索,學問是對自身所經歷的事情的反省、是對自我內心狀態的反省。若是只學做人做事的知識,而不去反省,那樣對自己品行的打磨修正根本毫無用處。若是會反省而不去思索,就會被做人做事當中的那些語錄教條所迷惑,然後會出現這三種情況:或者讓自己變成畏手畏腳,寸步難行;或者只選擇其中幾句覺得適合自己的條款當成日常行為的指歸;或者曲解某些自己所無法理解的語錄教條。

思而不學,能思是好事,但如果不學,或者說,知道有很多高明的文化在,但是理解不了,又不願意沉下心來,依樣畫葫蘆的從最基礎的做起。那麼,就不會知到前路有多麼的遙遠,不知道該如何前進,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複雜。周邊能見、所見都思索完了,找不到前進的路,會認為自己已經很了不起,容易生驕慢心,於是懈怠了,就像陷入了困境當中一樣。若是此時知道自己陷入了困境,又會急於尋找突破口,所以很多稀奇古怪的思想行為就會趁虛而入,完全左右了人的行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什麼吸毒、什麼裸奔、什麼賭博、什麼享樂主義,等等無數奇葩的思想,都是這麼來的。


學,就是學習,把不懂的學會;思,就是思考;罔,同『惘』,指迷惘;殆,危險。這是中學課文註解,也通,翻譯為『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卻不學習就危險。』

查《論語》研究專家楊伯峻楊逢彬注,略有不同,注『罔』為誣罔,受騙;注『殆』為疑惑。並譯為『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受騙上當;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讀書,就會越想越糊塗。』

學習需要讀書,讀書就是學習;受騙上當也是迷惘;越想越糊塗也是一種危險。可見,兩種句子翻譯理解相近,按哪種講都可以講通。

這兩句話如何正確理解呢?孔子這裡講的是學思結合的觀點,即讀書學習的同時還要善於動腦筋思考其中的道理以及它的作用之類。

如果是給學生講課,這麼講比較抽象,但中學生不深究也行,只要初步理解,有助於背誦。如果還要進一步問個為什麼,就可以聯繫實際,作一些說明:

『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現象,在學生中是存在的,這種現象古今都有。

比如有的人讀書不加選擇,久而久之,徒勞無功,甚至學會一些無用的東西,象魯迅諷刺的孔乙己,讀書讀到五十多歲,連秀才都考不起,卻在小夥計面前講什麼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很多中學生學習成績上不去也因為不善於思考問題,遇到問題不知道多問幾個為什麼,每堂課下了只知道機械地做作業,甚至抄別人的,叫別人代做。只空想而不愛讀書學習的現象也有,你不讀書學習,知識從哪裡來?知識是前人或者當代人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你即使昨天懂的東西,今天也未必有用,更不用說不讀書學習了。戰國時代大思想家荀子就講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就是說他曾經整天的那麼空想過,覺得那沒有益處,不如學習一會兒得到的收穫大。俗話也有『晚上想了千條路,早上起來現門頭。』說明人們比較容易耽於空想,這是不好的習慣。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必須潛心讀書刻苦學習幾年,邊讀書邊思考,知 書是為了達理,達理才足以安身立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意思:只讀書而不動腦筋,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而什麼都不會得到。

孔子在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只學習不思考,那麼就是白學;只思考不學習,那麼就沒有進步。

無論我們學什麼,在開始學習之前,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能隨隨便便的瞎學。這一番思索,就是我們學習的基本條件。比如說我們在學語文的時候,就應事先想清楚學習語文的目的,為何學語文。當我們想清楚這些問題後就應再想一想應該怎樣學語文,並自製一個計劃,每天按計劃學習。學習之後,我們還要總結:有哪些收穫,哪些方法行之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我還不明白等。這樣有始有終,學思結合,科學的學習,學習上就會事半功倍。

在學校也不乏很「用功」的孩子,成天抱著書本,上課很認真,也好象聽明白了,作業很認真,書寫工整且一絲不苟。平時該背的背了,該記的記了,很多時候都還在熬夜學習,可效果(考試成績)卻不理想。為什麼呢?這種人是硬讀、死學,只學不思考,同一個內容在課堂聽明白了,但將該內容「搬個家」或「穿個馬甲」出現,就不會了。學了的東西不能運用,不能舉一反三,這就是不思考的緣故,以致於事倍功半。

還有的同學,什麼學習的態度呀,什麼學習的方法呀,什麼學習的目的呀,什麼理想呀未來呀,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但一輪到需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無精打釆,毫無生氣與活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空想家」,成天都不忘思考(空想),但沒有行動,最終什麼收穫也沒有。

再來看一個故事吧。

唐代文人李善讀過很多書,但他讀後從不認真思考,不知變通,作文章只是一味堆砌辭藻,沒有自己的見解。因此他次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

李善非常苦惱,心裡想: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為何我讀了這麼多書,還是一無所成呢?他聽聞附近住著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於是便趕去求教。那人聽了他的故事,笑了笑,說:「書這個東西啊,就像食物一般,食物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而書籍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食物吃多了不消化,會讓人生病;書讀多了不消化,也會作怪。只讀不想,書越讀得多,反而越愚。」

李善聽罷嘆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學與思並重,果然幾年後便考取了功名。

可見,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是多麼的重要。

最後,用孔子的話結束吧: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此句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原文為: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此句有幾個關鍵字,「罔」為形容詞,迷惑、失意的意思,「殆」為形容詞,陷入困境的意思。前半句的「學」,意指「在讀書、學習時」;後半句的「學」意指「下功夫學習」;前半句的「思」,意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指「有目標,有抱負」;後半句的「思」,意指「空想或者鑽牛角尖」,也指「有目標,有抱負」。

這是孔子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一種學習態度。整句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在讀書時,沒有目標,沒有抱負,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就會感到迷惑,學不到真東西、真本領;有了目標,有了抱負,只是空想或者鑽牛角尖,卻不肯下功夫學習,就會陷入一無所得的困境。」

註:本文圖片來自悟空問答。


這句話是孔子對於學習和思考的一個辯證的一個看法。

學而不思則罔是指學習而不進行任何思考的話,那麼就會越學越迷茫。這句話表達的觀點主要是告訴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不要只那個重視知識的積累而要進行獨立的思索,這樣才會有所得。

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從正面理解就是說,只是進行一些假大空的想法,而不進行腳踏實地的知識的積累和學習,那麼最終仍然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一無所獲。

這個觀點就是告訴我們,不僅是要進行思考想,而更多的需要我們踏踏實實的進行系統的學習。孔子的這段關於讀書和思考的辯證觀點。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不僅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同時也要進行深度的獨立的思索。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缺一不可。

將這個觀點運用在讀書學習方面,也可以這樣解讀。我們在進行書本的閱讀的時候,不能被書本牽著牛鼻子走。盡信書,不如無書。在閱讀書的同時,只有加上自己的一些深度的思考,最終才能有所得,從而對自己的決策進行指導作用,進而轉化為有用的生產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用現實白話理解為學到的東西不去思考原由原故一舉三得多面性,學了也是白學沒用反而使自己迷惘。光想著學空想不切實際的遐想,那是會一事無成反而使自已誤入思維的怪圈,走不出處的死胡同。


推薦閱讀:

【英語語法】系統講解目錄請戳這裡~~(更新ing)
結婚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還是很有前途的人?
請問現在居住證早過期了,怎麼續辦居住證呢?
火山噴發是如何形成的?大家有不同的答案可以發來一起討論?

TAG: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