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靠什麼大權獨攬的?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這一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總言猶未盡;跳出條條框框的束縛,從風水的角度分析,這一問題則撥雲見日,結論噴薄而出。
不管你承不承認,清朝發跡都離不開風水的作用。清朝晚年,慈禧獨攬大權,乃是清朝風水中的定數。現實中無人推翻慈禧,風水原因令人嘆為觀止。
慈禧太后
清朝風水根本在「關外三陵」,尤其是位於興京的永陵。
永陵坐落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約2公里的啟運山下,坐亥向巳兼乾巽。
永陵
永陵右前,煙筒山是永陵意義重大的前砂,但還不是最重要的朝山。
永陵左前,有雞鳴山。
雞鳴山海拔高度雖不及煙筒山,甚至不入縣誌記載,但佔地甚廣,展開有規有矩,布局從容不迫,頗有巾幗不讓鬚眉氣勢。
對夾之山,性質不同,功能迥異。馬山挺括高大,需要的是嘶風之烈度;鳳凰明麗舒展,講求的是靈動秀美之姿容。一馬一鳳,作為永陵前面的兩扇門戶鵠立之砂,狀貌各異,濃墨重彩地刻上了使命不同的印記。
雞鳴山屹立於榆樹二道河東,雞頭西向,昂首啼鳴,後連馬石砬子為背,羽毛、尾巴卷向東北,東西跨連逾6公里,活靈活現。與煙筒山的高大壯實相比,雞鳴山別有一番風采。好不神氣!
永陵東南雞鳴山衛星攝像圖
風水上,雞、鳳同類。《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蘇子河北,120公里龍脈鞭形長舉,自東北靈動而來,聚結於永陵,那是一條龍;榆樹二道河東,雞鳴山輕盈飄逸,自東南款款飛至,那是一隻鳳。此龍與彼鳳遙相呼應,龍吟鳳噦。
雞鳴山位在永陵東南,居巽位,風水術主女貴。為前砂隔河相望,預示永陵隨著時間的推移,必有女貴顯。
鳳與龍對,與龍並稱。鳳至貴,亦可至尊。鳳不專指女性,但又多應女性。
雞鳴山自東南而來,從大卜北溝大頂子山分離後脫穎而出。後方山峰連綿不斷,一座比一座高,扶搖直上,綿延20餘公里,最後崛起四花頂子,雄鎮一方。
馬之形,於永陵結作至為關鍵;鳳之應,重要程度尤於馬山。
永陵地形圖
永陵正前方玉皇頂,就是永陵當面看不到的專有拜朝,其風水地位不亞於雞鳴山、四花頂子。
玉皇頂海拔885.3米,位於永陵正前方25公里處,東距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廟子鄉查家8公里,隱於煙筒山之後的通天溝。玉皇頂人形端立,廣開兩翼,一脈中出如半身人形,面向永陵徐徐北上,諸山默默跟隨,進至永陵門戶煙筒山、雞鳴山南,有序排開,聯袂拜朝。
繼煙筒山後,這是永陵前砂最輝煌、最壯觀的一幅景象!玉皇頂下的半身人形,被左右之山簇擁著,榆樹二道河支流羅圈河、陡嶺河於兩旁適時界開左右之山的聯繫,益發尊崇,猶如上朝的文武百官隊伍,在重臣的率領下,向著皇宮進發。
排衙(載《玉髓真經》)。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幅壯觀的特朝,永陵竟視若無睹。為煙筒山所隔,玉皇頂北上山脈整齊劃一分批次地擋在了煙筒山、雞鳴山之後,垂首而立,像是等待著主子的檢閱。好一副等級森嚴的宮廷氣派!
另一側,比煙筒山、玉皇頂高出一頭的四花頂子,超然卓立,靜靜地注視著左鄰的這一切。於一定時候,四花頂子是否擺脫與煙筒山、玉皇頂同樣命運,顛龍倒鳳,對永陵反客為主?永陵前砂的這一景象,確實引人想像。而鳳之貴,從來就無可限量。
(內容選自桐源居士著作《千年堪輿——二龍爭珠》第三章「揚鞭策馬」。)
讓風水穿越時間隧道,展現歷史煙雲中的文化機秘。
更多桐源文化資訊,請關注桐源居士頭條號。
慈禧即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嬪妃,同治帝生母。自1861年與恭親王奕聯合發動政變後,開始了對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實際統治。諸多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都是在這女人統治期間所簽訂的,是千年未有的恥辱,幾乎使中華處於亡國的邊緣。而她卻恬不知恥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真是一副十足奴才像。
這樣一個女人,憑啥成為政壇的不倒翁,難道沒人推翻她嗎?慈禧治國無能,玩起權術來可是得心應手。她利用垂簾聽政的機會,扶持親信,打擊異己,進而架空皇帝,成為清王朝實際掌門人。同治、光緒無不成為大臣眼中的擺設,金鑾殿上的傀儡。慈安太后、恭親王這兩個曾與慈禧患難與共的老夥計,一旦成為她獨裁路上的絆腳石,不是被害就是被罷免管職。如此陰險毒辣的女人,連恭親王這般人物,都被她玩於股掌之間,試問朝中有幾個大臣敢不卑躬屈膝、唯命是從!
其實,不是沒人想推翻她。一次是曾國藩,當時,太平軍被他完全鎮壓,勢頭曾國藩擁有十幾萬虎狼之師,若能成功聯左宗棠、李鴻章,推翻慈禧,光復漢人的榮光,是完全有把握的。手下人幾次力勸曾國藩舉起反清的大旗,恢復漢人江山。無奈曾國藩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加之與左宗棠、李鴻章面之間的矛盾。最終,畏首畏尾的曾國藩,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另一次,是光緒皇帝為了變法的徹底成功,決定除掉慈禧。他讓譚嗣同攜密旨連夜趕往天津小站,命令袁世凱帶兵勤王,當時,袁世凱所訓的新軍,是清朝最精銳的部隊,如果袁世凱敢於赴湯蹈火,中國歷史畢將改寫。無奈袁世凱是個善於投機鑽營的政客,他表面慷慨陳詞,答應了譚嗣同。暗地裡卻馬不停蹄跑到頤和園,向慈禧告密。慈禧大怒,立刻囚禁光緒,誅殺變法六君子。
1908年,慈禧終於走完了她可恥、賣國的一生,不久,腐朽的清王朝也土崩瓦解。
慈禧統治期間,不思變法圖強,專註於玩弄權術,對外奴顏婢膝,割地賠款,對內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她對中華民族所犯下的罪罄竹難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謝謝邀請。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慈禧的厲害之處莫過於她雖為「女流之輩」,卻善於玩弄政治手腕。但想要走上政治權力中心,除了手腕還需要察言觀色,揣摩他人心思,這一切慈禧都極為明白,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可以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
根據《滿清外史》描述:
慈禧「少而慧黠。」
根據《清稗類鈔》描述:
慈禧「有機智,遇事輒先意承旨,深嬖之。」
根據《慈禧外紀》描述:
「以己之聰明智慧,遂蒙帝寵。」
除了聰慧,慈禧還學習書法繪畫取悅咸豐。根據記載:
「因日習書畫以自娛,故後(慈禧)能草書,又能畫蘭竹。」
後慈禧為咸豐生下唯一的皇子,即後來的同治。正所謂「母以子貴」,慈禧的地位開始驟然直上。根據《清皇室四譜》記載:
「六年三月生皇子,是為穆宗(同治帝)。旋詔晉懿妃,十二月行冊封禮。七年十二月晉懿貴妃。」
隨著咸豐對慈禧恩寵備至,慈禧開始為咸豐代閱甚至代批奏摺。根據記載:
「時時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
如果慈禧早生幾十年,或許她的歸宿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皇后。但時代卻將她推向了權力的頂峰。咸豐死後,同治年幼,顧命八大臣輔政,同時給慈安、慈禧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藉此彼此相互制約。
但隨著慈禧與顧命八大臣矛盾日益加深,慈禧積極聯絡奕?等人,最終發動辛酉政變。因為奕?和慈禧有著共同的利益就是除掉顧命八大臣,奕?雖貴為親王,但卻沒有什麼實權,處處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
辛酉政變後,雖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實際權力已是逐漸掌握在慈禧手中。
慈禧不斷加強權力的鞏固,朝中大臣基本是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不管是洋務運動還是後來的戊戌變法,一旦觸及到慈禧的權力與地位,慈禧都會毫不猶豫的加以鎮壓。
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曾密謀「圍園殺後」,即:
康有為讓楊深秀給光緒上奏摺,要求開掘頤和園內的「秘密金庫——所謂「秘密金庫」,根本子虛烏有,「康黨」編造此一謠言,說開掘「秘密金庫」可以為變法提供必需資金支持,乃是為了完成其「圍園殺後」計劃——此前,譚嗣同已致信唐才常,要他帶會黨人馬秘密入京,目的就是偽裝成掘金工人,入園起事殺死慈禧。
但後來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變法失敗。
這幾天跟慈禧耗上了,回答了很多關於「老佛爺」的問題。也不在乎再多一個,繼續吧!
一提慈禧,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這老婆子留下的不是美名,而是千古的罵名!啊呸!
話說大清朝咸豐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慈禧只是個妃子,叫懿貴妃。年輕很是漂亮,把咸豐弄的五迷三道的,身體也被她掏垮了,二三十歲就體弱多病,沒有精神。
可那時候正是大清內憂外患的時候,太平天國在裡面折騰,英法俄日在外面鬧騰。可把咸豐愁的啊,更沒精神了,只好讓慈禧代為批點奏摺。
一開始,慈禧真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非常非常的用功,也提出了不少有想法,有深度的意見。而且又是經過咸豐皇帝同意的,眾大臣也沒法反對。
公元1857年,北京天氣異常炎熱,咸豐想著去承德避暑。誰知前腳剛走,英法聯軍就攻入北京,燒了圓明園。咸豐聽到消息,本來就身體不好,加上長途跋涉,竟然死在了承德。
咸豐臨死前,認命了八位顧命大臣,又把象徵權利的玉璽交給慈禧保管。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登基,即同治皇帝。這時同治才六歲,啥玩意都不懂,慈禧回到北京,就發動了政變。幹掉了八位顧命大臣,開始了垂簾聽政。至此,慈禧把權利控制在自己手中。
慈禧剛開始乾的時候,還是很不錯的,鎮壓了太平天國,重用漢臣,開啟洋務運動,對外外交也沒吃多少虧。竟然出現了一段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稱「同治中興」。大臣們看到了慈禧的成績,更加擁護慈禧的統治了。
1874年,到了同治十八歲的時候,可以親政了,慈禧退居二線。但只過了一年,同治突然得天花死了,死了。。。。。。後世一直認為是慈禧搞得鬼,連自己的兒子都殺,頗有當年武則天的風範。
同治沒有兒子,慈禧立光緒為帝,又開始垂簾聽政。這才徹底的完全的掌握了國家的權利。這回慈禧開始縱情聲色,養幾個小白臉滿足私慾。竟然還說,我們中國有的是錢,足夠讓外國人開心的。真是噁心!
話說,慈禧已經天怒人怨,無不唾罵,為什麼朝廷裡面沒人反對她,沒人趕她下台呢?原來,慈禧雖然不懂治國安民,但是,她極為注重與幾位有權勢王爺的交往,得到滿清王族支持。她在平衡各方利益方面,可真是一把好手。後來光緒搞戊戌變法,觸動了滿清舊貴族的利益。是慈禧挺身而出,囚禁光緒,廢除新法。捍衛保守派大臣利益,得到他們的忠心擁護。
所以,慈禧才能統治中國幾十年,徹底的把滿清這趟列車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慈禧是逐步上位的。
咸豐死,唯一的兒子同治自然繼位,慈安與慈禧並做東西二宮太后。朝政大權為顧命大臣八位掌握,慈禧與之關係極為緊張。
自熱河還京時,慈禧與京城留守的恭親王合作發動祺祥政變,恭親王稱為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兩宮開始垂簾聽政,慈安雖然位高,但不善於政治,逐步退出實際決策,恭親王隨後被慈禧收拾。
同治親政,逐步傾向於慈安。但慈禧依舊利用權力干涉兒子的生活。傳說,同治出外嫖娼得梅毒死亡。臨終試圖立嗣,以皇后阿魯特氏垂簾聽政。慈禧說動慈安改立醇親王子為帝,阿魯特氏自殺。兩宮繼續垂簾,不久,慈安死。
至此,慈禧完全掌握政權,無人可以撼動。
清朝為何有這四十七年的牝雞司晨的歷史,慈禧自咸豐二年二月入宮到咸豐六年三月,生下文宗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咸豐十一年駕崩,母強子弱,慈安又柔懦退讓。雖然祺祥政變,聯合恭親王和慈安滅了八大顧命大臣,但結果是兩宮垂簾聽政,暫時羽翼未豐經驗不足,奕訴便被授權極大,政績明顯,僅到同治四年遭慈禧猜忌被褫奪議政王稱號,同治十三年被同治帝怒貶為郡王,幾番打壓,銳氣全無。穆宗同治十三年駕崩,光緒七年慈安暴崩,慈禧逐步大權獨攬,光緒十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發動「甲申易樞」,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清史專家王開璽認為慈禧能獨攬大權四十餘載,除了其心機、手腕、政治素養高以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好地維護了皇室的利益,權力洗牌總是在皇室內部,沒有引起大的社會動蕩。
慈禧一生貴為聖母皇太后、「老佛爺」,三次垂簾聽政,兩次決定皇位繼承人,將國家的命運掌控在手中長達四十七年之久。一個女人何以有這麼大的本事能夠掌控整個國家,握住權利的利器,讓君臣都臣服於她?
肅順
於是,咸豐十一年(1861), 26歲的慈禧太后,在25歲的慈安太后的密切配合下,加上在30歲的恭親王奕?的幫助,雖然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但是經過縝密的部署,發動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場成功的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政敵清除,皇帝年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從此,慈禧太后實現了掌握最高權柄的女皇夢,成功上位。
2.搬開絆腳石辛酉政變之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道垂簾聽政,但由於慈安太后是正宮娘娘,所以是名義上後宮的一把手,位於慈禧太后之前。據《崇陵傳信錄》和《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咸豐帝駕崩前賜予慈安太后手敕,大致內容就是咸豐不能深信慈禧,授權慈安「此後如能安分守法則已,否則汝可以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然而慈安卻認為姐妹情深,沒有必要留此詔,不僅示於慈禧,而且當面焚毀,慈禧心生怨恨,雖然表面恭敬致謝,最終對已經沒有「尚方寶劍」的慈安下了毒手。這裡雖不是正史記載,但以慈禧的心胸和睚眥必報的性格看,加上對權利的追求,是極有可能的。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暴斃,享年45歲。慈安這塊不大不小的絆腳石最終被挪開了,不管是老天還是慈禧挪開的,實現了自己大全獨攬。
慈安太后
辛酉政變的首功之臣就是奕?,政變之後,立足未穩的慈禧十分需要恭親王奕?的鼎力支持,因此給了奕?無限的榮耀,組成了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而當慈禧太后羽翼豐滿之後,慈禧太后就開始拿他開刀。首先是在同治四年三月初四(1865年3月30日)毫無預兆地向重臣「哭訴」:「王植黨擅權,漸不能堪,欲重治王罪!」緊接著就用蔡壽祺的上疏,把奕?扳倒。等奕?心驚膽戰地度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慈禧太后繼續出招,將軍機處以奕?為首的全班人馬全部罷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甲申朝變」。奕?等人不敢有半句怨言,老老實實地按照上諭接受處罰,軍機處等重要部門的核心人事權始終處於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中。
奕?
3.精心選擇幼小弱勢皇帝,使自己可以長期「垂簾聽政」,掌握大權。同治年幼,才給了慈禧輔佐朝政,掌握大權的機會。慈禧在嘗到這種好處後,就一直沿用了這種模式。在同治亡故後,不等諸王大臣反應,慈禧立即就表明自己的態度:「若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當時諸王大臣並未提出任何異議,這種局面下似乎也沒有誰會和慈禧對著干。於是慈禧借著與慈安聯合的名義,把早已準備好的人選向諸王大臣宣布,年僅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被立為嗣皇帝,就是光緒。皇帝年幼,所以兩宮繼續垂簾。
光緒
4.選擇了一種適合自己的好的掌握大權的方式。慈禧太后先後三次垂簾聽政,兩次冊立幼帝,幾乎可以說是權勢滔天,人們常常把慈禧太后與武則天相提並論,認為她是當之無愧的「無冕女王」。但是慈禧太后沒有選擇向像武則天那樣自己稱帝,而是選擇垂簾聽政這種適合自己情勢的大權掌握形式。總的來說,慈禧太后選擇「屈居人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清朝祖制有規定,後宮不得干政。二是各方勢力的牽制,首先清廷有強大的朝臣勢力能夠阻止慈禧太后直接上位女皇,其次,皇族勢力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女人來霸佔大清江山。三是最主要的,慈禧太后沒有外戚勢力,特別是有軍事實權的外戚勢力,因為清朝的軍隊由皇帝獨裁,但是卻分屬於八旗,八旗之間沒有互相統屬,因此慈禧太后根本就制約不了。四是慈禧太后畢竟沒有武則天那種雄才大略,她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因此狡詐聰穎的慈禧太后選擇了躲在幕後,暗箱操作。慈禧太后「屈居幕後」的「垂簾聽政」是最適合她的選擇,同樣這種方式也成了她一生抓權的終極形式。
縱觀慈禧的一生,權力永遠是她最優先追求的目標。中外歷史上也有很多熱衷於權勢和享樂的君主,其中不乏做出豐功偉績的人,比如漢武帝、武則天、彼得大帝等,但遺憾的是慈禧太后並沒有做出像樣的政績,而且正是在她手中,兩百多年的江山最終被她玩完。究其原因,並不在於她是一個女性,因為歷史上的武則天同樣能夠開創新時代的輝煌,問題在於慈禧太后是一個追逐權勢和享樂的女政客,但是確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理想,沒有變法圖強的鬥志的女人,她所要的,只是牢牢抓住手中的最高權力,保證自己的安逸生活,保證自己操縱別人的能力。
不得不說,慈禧還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女人。作為一個女人,能夠在晚清那麼複雜的情況下,比較順利的掌握著一個古老國家的最高權力,不是一般的女人或人能夠辦到的。高超的政治手段,就不是一般人擁有的。只是趕上那個時代,科技大爆發而作為傳統的中國婦女(不要說婦女)就是大多數男人,都不一定能夠應對自如?固然有皇太后的地位帶來的優勢,但慈禧本人政治手段還是比較高超的。要不然?根本就沒有機會掌控朝局。
慈禧太后可不是個善良的老太太。作為同治帝的生母,自然有人甘願為她充當打手。恭親王奕忻就是其中之一。兩人聯手發動政變,擺平了同治帝的八顧命,搞了一個「兩宮垂簾」,因咸豐帝的正宮一向不問政事,朝政從此被慈禧把持。開始了她對中國長達50年的實際統治歷程。
推薦閱讀:
※慈禧大權獨攬,她為什麼不稱帝?
※碧璽有什麼好?為什麼慈禧太后只看了一眼,就寵愛了一生?
※慈禧長得並不出眾,囂張跋扈,為何能俘獲咸豐皇帝的心呢?
※慈禧太后的最後一天是怎麼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