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俠五義和七俠五義,有什麼關係?


答:要了解《三俠五義》和《七俠五義》的關係,必須從兩個人說起。

一個是清代小說家、著名評話家石玉昆;另一個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俞樾。

石玉昆別名石振之,號「問竹主人」,人物「石先生」、「石三爺」,大約出生於清代乾隆末期,死於同治十年,

石玉昆說書技藝之高超,時人稱讚說:「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

石玉昆不但書說得好,還能別出心裁、自成機杼,開創出新的題材類型。

石玉昆早期以講包公案為主,與之同時代的說書藝人總是說,「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

但是,隨著講書技藝成熟,創作思維出開始活躍起來了。

在後期的說書活動中,石玉昆開始有意無意地把包公審案的故事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別開生面,開創出了一種公案俠義小說體裁來。

故子弟書《石玉昆》中有說:「編來宋代包公案, 成就當時石玉昆。」

考證大師胡適通過對石玉昆代表作《三俠五義》的考證,結論是:「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 寫各位俠客義士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

石玉昆早年演出,乃是有說有唱的,現存有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分藏於北京首都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等地。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石玉昆後來在《龍圖公案》的基礎上加入的大量江湖俠義元素,基本上是隨編、隨演、隨說。

弟子聽得有趣,耳提面命,複述筆錄,另成《龍圖耳錄》。

《龍圖耳錄》編成後,卷首說得分明:「《龍圖公案》一書,原有成稿,說部中演了三十餘回,野史內讀了六十多本;雖則傳奇誌異, 難免鬼怪妖邪,今將此書翻舊出新,不但刪去異端邪說之事,另具一番慧妙,卻又攢出驚天動地之文。」

這「攢出的驚天動地之文」,初名《忠烈俠義傳》,後改名《三俠五義》,共一百二十回,於光緒五年由北京聚珍堂出版。

《三俠五義》前六十回,講的是北宋仁宗年間,河南陳州大旱,包拯奉命到陳州放糧,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的故事。後六十回,寫眾俠客義士協助大學士顏查散剪除襄陽王、誅強鋤暴的故事。

《三俠五義》書中出現的點穴、暗器、劍訣、刀法、輕功提縱術等武功技擊,以及悶香、百寶囊、千里火、夜行衣、人皮面具等江湖勾當,對以後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影響巨大,被稱為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清末學者俞樾在蘇州讀到《三俠五義》,大加讚賞,稱:「閑中著色,精神百倍。如此筆墨,方許作平話小說,如此平話小說,方算得天地間另是一種筆墨!」

但他認為「惟其第一回,敘狸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白家老嫗之談,未足入黃車使者之錄。余因為別撰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說,改頭換面,耳目一新」。

另外,又認為原書中的三俠為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和丁兆蕙兄弟,其實是四位,於是又增加上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共稱七俠;原五鼠即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仍為五義士,改書名為《七俠五義》,於光緒十五年作序刊行。

俞樾的改本並未得到內行人的認可。

以魯迅為例。

魯迅稱《三俠五義》「而獨於寫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對於俞樾的改本,他於1923年12月28日魯迅致信胡適說:「我以為可重印者尚有數書。一是《三俠五義》,須用原本,而以俞曲園所改首回作附。」

對於魯迅的提議,胡適完全贊同。

1925年,亞東圖書館聽從了胡適的建議,重印《三俠五義》時選用原本。

胡適在「序」中補充說明:「《三俠五義》原本確有勝過曲園先生改本之處。就是曲園先生最不滿意的第一回也遠勝於改本。」

不過,說了這麼多,我們也應該了解,從故事情節來說,《三俠五義》和《七俠五義》的差異,也只有第一回不同而已。

至於文字上有些加工潤色之處,自然是俞樾的改本要雅緻得多了。


這兩本書的名字很像,而它們之間也的確存在有很深的傳承關係,事實上《七俠五義》是從《三俠五義》改編而來的。《三俠五義》這本書的原名是《忠烈俠義傳》,作者是清代的石玉昆。《七俠五義》的作者俞樾是清朝末年生人。

俞樾認為《三俠五義》中的俠客不止有三個,於是他就在原來的三俠基礎上,也就是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和雙俠丁兆蘭丁兆惠,增加了三俠:小諸葛沈仲元、東方俠智化和小俠艾虎,還把原來的雙俠丁兆蘭丁兆惠拆成了兩俠,於是三俠就變成七俠了。

除了俠客的人數不同,兩本書內容上也有差別。《三俠五義》的第一回是著名的「狸貓換太子」,而《七俠五義》的作者俞樾認為「狸貓換太子」的內容太荒誕,缺乏依據、不合情理,因此在他重編時便將這一回刪除了,所以《七俠五義》是沒有「狸貓換太子」這個傳奇故事的。

因此兩本書最大的區別是作者不同、出版時間不同,除此之外,在內容上除了《七俠五義》沒有「狸貓換太子」這一回,兩本書的其他內容是完全一樣的。

當然俞樾重新改編了《三俠五義》,兩本書的作者是不同的,二人對故事的演繹、寫作的文筆也肯定是不一樣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這兩本書來看一看,到底是原著《三俠五義》更經典,還是俞樾的改編更加引人入勝。


這麼說吧,《七俠五義》可以當成《三俠五義》的同人衍生文,就好像《水滸傳》里孫二娘和武松的關係勝似姐弟(也可以是兄弟),但網友非要把他倆YY成夫妻,再寫個《武二與孫二的風流事》之類的小文,就是這樣。

而《七俠五義》對人物的處理明顯比《武二與孫二的風流事》要高明的多。首先《三俠五義》是清藝人石玉昆創作的武俠評書,因其過於經典以至於代代相傳,最終印刷成書。其中「三俠」指的是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五義」是指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鑽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相信那個年代不少聽眾的武俠夢,就是從評書家口中開始的。

後來,清朝文學家俞樾「另闢蹊徑」,讀罷全文後做出大膽修改,他認為《三俠五義》中能稱得上俠客的共有七位,首先丁氏雙俠就該是兩個俠客,其次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小俠艾虎,並且原書中開篇假的不能再假的「狸貓換太子」一段刪掉,再將部分文字潤色,改名《七俠五義》再次出版。《三俠五義》是由清朝石玉昆創作的,《七俠五義》是由俞樾 改編再創作的同人文。

對於俞樾的再改編,歷代學者對其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誇他的人說他有想法,敢「去偽存真」,修改後的本子更加的接地氣。而罵他的人覺得他的舉動有「蹭熱度」之嫌。但是無論如何,原本和翻本的小說我們現在都能看到,本質上對現代讀者來講並沒有損失。


文/邏輯文史游

可別問我從哪能下到《武二與孫二的風流事》這本書,因為是我編的…


說白了,二者本來就是同一本書,只不過《七俠五義》是清末學者俞樾在《三俠五義》基礎上進行的文人化修訂,就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後來在清朝毛宗崗父子手裡進行了一番整飭之後兩本《三國演義》的關係。

這個關係在隨便一本《七俠五義》里都交代的很清楚。《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作者石玉昆,出現於光緒五年也就是1879年左右,脫胎於《龍圖公案》和元雜劇以及大量的民間傳說,主要還是說開封府尹包拯的事迹,然後包裹上俠義公案的外衣。這種寫法在魯迅眼裡,沒什麼新意,「雖意在敘勇俠之士,遊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為中樞,以總領一切豪俊」。

晚清學者俞樾讓「三俠」變「七俠」

至於從《三俠五義》到《七俠五義》,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和胡適的《三俠五義序》中都有說明,俞樾也有說明。主要原因是,《三俠五義》最早只是在京津及北方流行,潘祖蔭去拜訪俞樾的時候,送了一本給他。

俞樾讀後,擊節讚賞,誇讚這小說「事迹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毫芒,點染又曲中筋節」,作為清末的樸學大師,能垂青一本民間文藝,也可見俞樾大師興趣之駁雜。

冷靜了之後,從學者角度開始評點這書,他認為《三俠五義》開篇寫的「狸貓換太子」這事兒太荒腔走板了,「殊涉不經」。

右圖為俞樾與俞平伯的祖孫合影,左圖為俞樾書法

俞樾便開始參照《宋史》等史籍史料開始修訂這書,認為原來只寫了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這已經是四個人了,再加上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這就是七個人了,每個角色都很重要,就改為了《七俠五義》。1889年也就是光緒十五年之後開始在浙江和南中國流傳,對於後來「尚武」精神的流行功不可沒。

俞樾的孫子俞平伯後來曾經整理出版了《三俠五義》,胡適曾為此書作序。這家人跟《三俠五義》真有解不開的緣分。


《七俠五義》是《三俠五義》的改編版本。

《三俠五義》本是清朝乾隆年間石玉昆的唱本,後來有人刪去其中的唱詞,再經過問竹主人的整理,在光緒五年由北京聚珍堂出版,當時書名是《忠烈俠義傳》,包括《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三本書。

《三俠五義》這本書是古典俠義小說的經典,是武俠小說的鼻祖,影響深遠,流傳極廣,狸貓換太子、烏盆記、打龍袍、鍘美案等很多名篇都是出自三俠五義。《小五義》和《續小五義》是《三俠五義》的續本,這兩本書的文采和人物塑造比《三俠五義》遜色了些。

近代學者俞樾認為《三俠五義》第一回狸貓換太子的事情殊涉不經(我不太懂這個詞的具體意思,不敢妄言),就重新修改了第一回。

增加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和之前的南俠御貓展昭展熊飛、北俠紫髯伯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三俠中,雙俠合為一俠)並稱七俠,五義依舊是原來的五鼠不變。

《七俠五義》和《三俠五義》只是第一回有所不同,而《三俠五義》更接近石玉昆的原本。


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是由清代問竹主人,人迷道人,將宋代民間評書唱本《龍圖耳錄》,《包公案》加工改編成《三俠五義》。在清代,民間評書藝人廣為演藝流傳。清代著名文人俞越為滿足民間評書藝人之耍求,為在書場佔領更大市場,對《三俠五義》原著進行潤色修編,易名為《七俠五義》。改編的《七俠五義》實際與《三俠五義》故事情節換湯不換藥。《三俠五義》三俠明確講為:北俠歐陽春:南俠展熊飛:雙俠丁兆蘭,丁兆蕙,(雙俠是雙胞胎兄弟),五義為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璋,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七俠五義》對七俠沒有明確表白,只能靠讀者閱後自己考量,有那幾位俠士可列為七俠之中,本人在六七十年代看石刻舊版本,也看過2014年嶽麓書社出版的新版本。本人之觀點《七俠五義》中之七俠應為:北俠毆陽春:南俠展熊飛:雙胞胎丁家兩兄弟各佔一俠: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小義士艾虎。五義士與《三俠五義》相同。有人要湯艾虎是小五義之數,對很正確,這就應上老人們常說啗書捏戲了。《三俠五義》與《七俠五義》情節類同,是民間藝人為書場繁榮而採取的一種手段。宋朝俠義公案小說,《包公案》《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大八義》《小八義》,如你看過通通連接起來。是閑暇之餘人們消遣之樂趣的文學作品。


小時經常聽評書,只是圖個熱鬧,分不清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大八義……後來才發現他們之間既有聯繫,也有區別,七俠五義是三俠五義的兒子。

《三俠五義》是原著,作者石玉昆

《三俠五義》是清朝著名小說家石玉昆所著,石玉昆先生出生於乾隆末年,擅長評書,人稱「石三爺」,他的評書作品精彩紛呈,很受歡迎,尤其擅長講評明代公案小說《包公案》,講的次數多了,石三爺便把所講評書重新整理,改寫成章回體小說《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背景設在北宋仁宗年間,講述了包青天在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等江湖俠客保護幫助下,鋤強扶弱,為民除害的故事。

三俠指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 丁兆蕙;五義,也稱五鼠鬧東京,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

《三俠五義》中著名的故事有狸貓換太子、五鼠鬧東京、北俠除霸、打龍袍、鍘美案等,對後世的評書、戲曲、影視劇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並且開啟了中國近代武俠小說之風,受到歷史學家和學者們的一致好評,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鼻祖,當之無愧。

《七俠五義》是改寫,作者俞樾

《三俠五義》是清末著名文學家、學者俞樾所著,實際上是作者在讀過《三俠五義》後,對其中自認為不滿意之處進行的改寫,除改寫第一回「狸貓換太子」外,又把「三俠」中的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合為一俠二人,又增加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共為七俠;原義士即五鼠不變,書名也被改為《七俠五義》。

除了人物不同,《七俠五義》的故事情節仍以《三俠五義》為藍本,並無本質變化和重大創新,可以視為《三俠五義》眾多版本中其中一個版本,而且對《七俠五義》的改寫,眾人評價不一,大多數認為《七俠五義》不如《三俠五義》。

親愛的朋友們,對《三俠五義》和《七俠五義》,你們更喜歡哪一個呢?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三俠:南俠展昭展雄飛,北俠歐陽春、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算一俠 七俠:南俠展昭展雄飛,北俠歐陽春、丁氏雙俠、東俠黑妖狐智化、西俠鐵面判官柳青、小俠艾虎 五義: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


說那麼多有什麼用,無非是多了四個人。三俠是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 丁兆蕙(哥倆和一起才夠一俠),七俠呢就是多了四位,東方俠黑妖狐智化,陝西俠白面判官柳青,小諸葛沈仲元,小俠小義士艾虎。五義有大五義小五義之分,但不管三俠還是七俠五義的五義都指大五義,他們算一輩人(除了艾虎是智化徒弟歐陽春乾兒子小一輩),小五義是後輩,算是後傳里出的。大五義就是陷空島五鼠,鑽天鼠盧芳,徹地鼠韓章,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小五義是玉面專諸白雲生,霹靂鬼韓天錦,山西雁白眉大俠徐良,粉子都盧珍,小義士艾虎。後面又出個小七傑,分別是義俠太保劉士傑,笑面郎君沈明傑,抄水燕子呂仁傑,小元霸魯士傑,紅眉童子柳金傑,黃眉童子柳玉傑,井底蛙邵環傑。


三俠五義是清朝作者石玉昆寫的一部武俠與公案兼俱的小說,大意是宋仁宗時候一群武林高手幫助開封府包拯包大人審冤案,抓兇手的故事,大至就是正義一定戰勝邪惡的意思。

《三俠五義》曾經被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老師錄製成評書,也曾經拍成電視劇章節,可謂家喻戶曉。三俠其實是四個人,包括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雙俠丁兆蘭,丁兆惠哥倆,五義是指居住在餡空島的五位義士,老大鑽天鼠盧方,老二 徹地鼠韓彰,老三穿山鼠徐慶,老四 翻江鼠蔣平,老五 錦毛鼠白玉堂。

《七俠五義》是晚清的另一位學者俞樾在《三俠五義》的基礎上,加以改編整理,又加入了自己編寫的一部份,將原來的三俠四人加上了東方俠黑妖狐智化,隱俠小諸葛沈仲元,小俠艾虎,組成七俠,大意和《三俠五義》差不多,都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


推薦閱讀:

上聯:只給君子看門,怎麼接下聯?
上聯:山中清泉流,清清清,清澈見底,怎麼對下聯?
《水滸傳》中宋江被張文遠戴了「綠帽子」,宋江冤嗎?
上聯:老捨不得勞春燕;求下聯?

TAG:三俠五義 | 讀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