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詮釋的是啥子意思?


問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詮釋的是啥子意思?


前言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表達的是今古盛衰之感 。通過幾個意象的組合,寫出了古今盛衰之感。

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詩人擷取了景物的一角,微物關情。朱雀橋邊的野草花,烏衣巷口斜落的夕陽 , 反襯出落盡繁華的金陵,已不是當年的六朝古都。

朱雀橋、烏衣巷是在東晉望族王 、謝兩家居住生活之地, 如今只有野草之花在搖曳,看到的是夕陽西下的落寞。 劉禹錫還有一首《台城》寫出了 金陵「萬戶千門成野草」情況: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妙在三四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燕子當然不是舊時的燕子,這首詩的巧妙之在於詩人給燕子下的定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今天的百姓家。

懷古詩常用「物是人非」的手法來表達, 人不長生而江山依舊。如果用「物非人是」,只能用神仙的形象了。

三、 神仙故事 、遼鶴歸來與王謝燕

漢朝劉向 《列仙傳·王子喬》記載了王子喬成仙的故事,後來乘鶴回家探望。

陶淵明的潛 《搜神後記》記載了遼東丁令威學道後化鶴歸 遼的故事 。後來詩詞中常看到「遼鶴歸來」的典故,詩人用遼鶴代替成仙的丁令威,表示前朝的神仙重新回來看看故鄉的變化。這種表達方式可以看作「人是物非」。

劉禹錫本人自己也用過遼鶴, 把比作重回洛陽的白居易比做神仙:遼鶴乍飛回。

《賀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西辭望苑去,東占洛陽才。度嶺無愁思,看山不懊來。冥鴻何所慕,遼鶴乍飛回。

洗竹通新徑,攜琴上舊台。塵埃長者轍,風月故人杯。聞道龍門峻,還因上客開。

這裡巧妙地把人物化成了燕子(如同遼鶴代替丁令威),依然是古今對比,舊燕代表古時,尋常百姓代表今天。物轉星移,朝代更迭,雖然人間依舊,但已經不是當年的繁華。幸好還有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稀可辨。

結束語

劉禹錫在《烏衣巷》里使用的是燕子,這裡把燕子稱為「舊時王謝堂前燕」,好比成仙的王子喬和丁令威,只不過把人物改成了動物:燕子(遼鶴)。

表達的意思依然是,幾百年前王謝年間的人如果回來,看到的烏衣巷,已經不是當年的情景了,是什麼情景呢?

@老街味道


朱雀橋和烏衣巷,在東晉時期,是一個非常繁華的所在。王謝是指東晉的兩個名門望族。曾經繁華的地方,現在長滿了野草,曾經的名門望族,對比現在的尋常百姓,昔盛今衰之感,不言而喻。

朱雀橋和烏衣巷

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東晉時期的都城。朱雀橋就橫跨於南京秦淮河上,正對著當時的正南城門朱雀門,所以叫朱雀橋,在東晉時期是交通要道,連通著烏衣巷。

烏衣巷更不得了,晉代兩大望族,王謝兩家的宅邸都在這裡,因為這兩家人都喜歡穿烏衣,稱「烏衣郎」,以彰顯其身份尊貴,故名烏衣巷。除了王導、謝安,還有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從這裡走出來——王羲之、王獻之、謝靈運等。可以說在當時,烏衣巷不僅是南京城中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名門望族出入的地方,更是一個名人輩出、極具藝術底蘊的地方。

唐朝時期,烏衣巷逐漸廢棄,榮光不再。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前面說了,朱雀橋和烏衣巷是曾經的繁華所在,如今長滿了花花草草,而且還是「野草花」,只有人跡罕至的地方才會長滿野草野花,這一對比,荒涼之感就出來了。野草在古詩詞中,通常是衰敗的意象,劉禹錫也不是第一次用野草來形容衰敗了,在《台城》一詩中,他就寫道: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千門萬戶也可見台城當年的繁榮景象,如今也長滿了野草,恰巧台城也在南京,這兩首詩表達的意思一樣,都是從繁榮,到蕭條。

第二句寫到夕陽,日暮西山,自然是慘淡的,劉禹錫偏偏還加上一個「斜」,斜陽可是殘照啊,一抹斜陽殘照在烏衣巷口,作者筆下的慘淡還用多作說明嗎?

最有趣的是,這兩句詩先寫朱雀橋,後寫烏衣巷,對偶天成,簡直是歷史送給劉禹錫的千古名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導,琅琊王氏,晉代頂級門閥氏族之首,其勢力甚至比皇室還大,當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馬就是指司馬家族,可以說沒有王氏,就沒有東晉,如果王氏野心再大一點,也就沒東晉什麼事了。

謝安也非常了不起,在東晉時期,謝氏的勢力只比王氏差了一丟丟,巔峰時期甚至有過之,謝氏家族曾經沒落過,後來謝安東山再起,重新光耀門楣,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指揮官,就是謝安。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三件事:一是以致君堯舜為人生的榮耀,但是這一點太難了,君明臣賢,哪有這麼容易;二是光耀門楣,目標當然就是東晉王謝;如果前兩點都做不到那就只好說自己懷才不遇了,於是馮唐李廣就該出場了。

扯遠了,說回正題。

經過前兩句的渲染,整首詩的氣氛已經差不多,接下來理所當然就該抒情了。但劉禹錫多麼高明的詩人啊,肯定不會直接抒情,但是你怎麼也想不到,他竟然會從燕子著手——現在這裡衰敗如斯,再也沒有名門望族居住,昔日的繁榮,也許從巷中飛過的燕子身上,還能追尋到一些吧,因為它們曾經可是在王謝這樣大家族屋檐下築巢的啊。

借用燕子為載體,以王謝和百姓為對比,特別是末句「尋常」兩字,作者心中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多麼清晰。

這首詩最妙的是,昨夜要對比今昔,但一句也沒寫過去的繁榮景象,而是通過文字中的暗示,以及燕子的往來,喚起讀者對其情其景的想像,在淺顯的語言中,有無盡的含蓄之美。



這又是一首可以催人淚下大發感喟的詩作。

題主所言的這兩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之手。是《金陵五題》的第二首,作於唐敬宗寶曆二年。詩名為《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看似短短的一首七絕,區區的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不可名狀的場景。將一度盛世喧囂的王謝家族寂寞時的凄涼慘淡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們不得不發自心底的感慨──世事無常,盛世不再,不過就是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尤其是作者直接以當年星月拱門的朱雀橋為起始,更加深了這種濃郁的悲情寂寥色彩──當年鎏金溢彩武士糾糾的朱雀橋邊,早已人去橋荒,甚而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隨風搖曳;曾經門庭若市的烏衣巷,夕陽的餘暉照在王謝曾經住過的堂口,卻已不見昔時的風雲人物,只留下片片夕陽感喟物是人非,朝花夕拾。

當年的烏衣巷,那可是威風八面的凜然不可侵犯,王謝兩個世族大家權傾朝野、聲勢浩大,甚至連皇上也不敢獨坐江山,要與王家共享天下──「王與馬共天下」。你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王謝兩家是多麼的勢焰煊赫,不可一世。不過是幾個朝代的更迭,所謂的春秋代序,展眼之間曾經的榮耀皆為陳跡,滄海桑田,歲月無情,往昔的榮華富貴早已煙消雲散灰飛煙滅,只留下這孤寂寂的野草夕陽不識天地翻覆,依舊光照舊時台側。

而那些曾築巢王謝之家的呢喃燕子,不知主人幾度更迭,王謝墳頭荒草萋萋,空冢獨對夕陽,依舊銜來做窩的泥料,叫叫喳喳不止無休,或也可以想見,它們也是換了好幾代繁衍,延軼到今。

站在這樣的曾經輝煌堂口,不由想起蘇子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或也可祭起太白遺風: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而在這一方面,詩豪從不曾落後於史上任何一位意蘊深沉的文化大家,也可參照作者的《金陵五題》之一《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還有一首深溯歷史的《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圖片來自網路


一、先說出處

唐敬宗(李湛)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

在途經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劉禹錫寫了一組詠懷古迹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詳如下:

《金陵五題·並序》

唐·劉禹錫

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yōu]爾生思,欻[chuā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餘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

二、再看其詩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三說烏衣巷

三國時期,此地是吳國戍守石頭城(今江蘇南京)的禁軍駐地,因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稱此地「烏衣營」。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東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立宗廟社稷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司馬睿正式登基,改元大興。

司馬睿之所以能立足於建康,順立重組政權,使晉王朝得以延續,多都得力於王導的謀劃和周旋。

當日,以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都居住在孫吳烏衣營舊址。那時,烏衣營已改稱為「烏衣巷」。

王導,輔佐創立了有百年歷史的東晉王朝;

謝安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敗符秦百萬大軍。

作為名相,王、謝令後人追懷。

當日,王、謝家族也是人才輩出。

王氏家族的王羲之與另外兩位大書法家王獻之、王洵的書法成就登峰造極;

謝靈運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他與謝氏後裔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在文學史上並稱「三謝」。

四、四說朱雀橋

朱雀橋是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橋)中最大的一座,因面對六朝時期都城正南門朱雀門,故名。

朱雀橋即朱雀桁,歷史上又稱大航、大桁、朱雀航,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是六朝時期分布在石頭城至清溪之間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橋,其遺址在清代時,已難尋覓。

五、五說朱雀橋與烏衣巷

朱雀橋附近的烏衣巷,有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

朱雀橋橫跨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

六、六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時期,烏衣巷已淪為廢墟。

劉禹墟的《烏衣巷》全詩是說: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了野草野花;烏衣巷口的斷壁殘垣,在夕陽的斜照之下,更加凄清。

當年在王氏、謝氏兩大家族屋檐下築巢燕子,它們的子孫如今還在這裡棲宿,只是換了朝代、換了人家,這時,燕子出入的,已不是王侯人家,而是尋常百姓的室屋。

七、七說詩歌寓意

作者通過憑弔昔日東晉朱雀橋和烏衣巷,追想當年的繁華鼎盛;面對此時此日,此地的野草叢生,荒涼殘照,來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王侯將相而是今朝的平頭百姓這一尋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詩中沒有一句議論,而是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著深刻的寓意。

全詩用詞淺顯,餘味悠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劉禹錫的《烏衣巷》,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讀詩多了就喜歡串詩,用一首詩來套另一首詩的意境,反覆玩味,頗有意思。

讀此詩便會不猶吟哦劉禹錫的另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曾經這百畝庭中皆是某道士種的桃花,開得茂盛、春風滿面,此等盛景可以想像。但數年後我劉郎又來了,桃花與道士早已破落成舊日光景,如今已是菜花的天地,盈盈綻放。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啊。看今日我劉郎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樣子,真想把長安的花一日看盡啊。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幾隻小燕子你可知道,你曾經可是大戶人家的燕子啊,出將入相,何等風光。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昨日盛況今日敗落讓人唏噓,今日我只在普通百姓的屋檐下過活。

北宋宰相呂蒙正的《破窯賦》里有云: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

余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這兩句很出名,這首詩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白居易曾讚譽「掉頭苦吟,嘆賞良久。」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城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烏衣巷,東晉時高門貴族聚居地,晉時權貴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這裡。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

劉禹錫:命運稍比柳宗元好些,作品卻與柳宗元不同,語言明快活潑,風格雄渾爽朗,被時人所推重,譽為「詩豪」。

一二句著筆於現實,眼前,卻句句折射昔日,昔盛今衰,不言而明。朱雀橋邊草長花開,表明時間——春季,勃勃生機,花草繁盛。

而一個「野」字增添了荒涼冷僻的氣氛,「萬戶千門成野草」,曾經車水馬龍,熱鬧繁盛的朱雀橋卻野花野草蓬勃,橋已破敗冷清了。

烏衣巷,表明地點——曾經權貴聚居地,夕陽斜,表明環境——烏衣巷映襯在斜陽殘照中,是日薄西山的慘淡。一抹斜暉,烏衣巷已完全籠罩在寂寥,凄涼的氛圍下了。

三四句,膾炙人口。從細微處入手,詠嘆滄桑巨變,物是人非。詩人構思別緻,寫草長花開襯荒涼,寫飛燕見證歷史滄桑,這也是這首詩獨特之處。

詩人將目光投向了烏衣巷上空再尋常不過的燕子,循著燕子築巢的方向,烏衣巷口已是普通百姓人家居住地了。昔日築巢於王謝高堂上的燕子,已經飛往尋常百姓家了。燕子一飛一入,歷史卻已盛敗衰來,滄桑的變化,給人的是無限的感慨,「滄桑轉瞬誰能識,富貴浮雲安可常。」

曾經的達官貴族已儼然湮沒成了土,那個淝水之戰春風得意的謝安,也不知早已改朝換代,曾經繁盛的東晉也成過去的歷史,唯有烏衣巷上的飛燕依舊飛來飛去。歷史是殘酷的,滄桑變化盛衰更替不由人,詩人是在為晚唐家國命運而憂慮,這種遠見卓識和深刻思索正是唐朝詩人責任意識所在。

有人這樣評價:「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是作者借燕子懷舊詠古,感嘆盛衰枯榮,世事滄桑。

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全詩如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要理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句詩,自然是要放回整首詩中,從全詩來看,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深刻含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詩中的烏衣巷,是當時土豪大族聚集的地方,那個時候,東晉名士王導和謝安也都住在這裡。其中王導,名門之後,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而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謝安決策的。可見他們在當時的名望。王公貴族之屬。那時的烏衣巷一片高屋建瓴,繁華興盛。

當年人群熙攘的朱雀橋邊如今儘是野草花,荒草叢生,一片荒蕪。」烏衣巷口夕陽斜「,整個烏衣巷沉浸在落日殘照里。更顯荒涼。夕陽在詩歌當中,本就作為一個蒼涼的意象而存在,有著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悲嘆與無奈。

前兩句,野草呈現荒蕪,夕陽更添荒涼。

上下聯繫,看最後兩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年居住在王導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烏衣巷繁華不在,人走茶涼,物非人非,連燕子葉都飛走了。

讓人不得不感嘆興衰枯榮有時,世事滄桑有變。


如果你也喜歡閱讀、詩詞

歡迎關註:城南一隅


朱雀橋邊野草野花遍布,渲染人跡罕至、破落衰敗的景象,這是靜態的景物描寫。烏衣巷口的殘壁破牆在殘陽的餘暉下,彷彿還在慢慢的敘述著舊日的繁華。這是一個慢動作、拉長鏡頭的動態描寫。料峭春寒的微風中,朱雀橋邊的野花野草,隨風輕輕地,搖曳在殘陽蕭瑟的餘暉中,不經意間,從舊時王謝所居之處,飛出一兩隻燕子,在夕陽餘暉中輕盈的飛舞,慢慢的越飛越遠,最後消失在不遠處的幾戶炊煙冉冉的農戶家裡去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寫的是歷史,但作者其實要表達的是對現實中的祖國的感傷之情。是一首典型的借古暗喻現實的詩歌。其表達方法與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某種相通之處。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種類別的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後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烏衣巷》就是這種類型詩歌的最典型的代表。

詩人通過對比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富麗堂皇和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一副令人無比感傷的殘破景象,讓人讀後免不了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詩歌中詩人特意選取春天燕子寄居的主人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樣一個平常無比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其實是浮雲,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過眼煙雲,都不可避免的成為歷史的陳跡。

詩人通過野草、野花、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歷史興衰存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著深刻的寓意。全詩語雖極淺,味卻無限。這又與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有同樣的藝術效果。詩人僅僅通過列舉一些令人悲傷的意象,就烘托出一種殘破、令人感傷、物是人非的藝術氛圍。

以上是個人的見解,謝謝。


這句詩歷來膾炙人口,但有許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深意,這裡我來作一下解釋。

烏衣巷/劉禹錫

如題所示,這首一篇懷古詩,感嘆的是六朝興衰之事。

這首詩是劉禹錫所作《金陵五題》中的其中一首,除了《烏衣巷》和《石頭城》之外,其餘三篇都默默無名。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想要理解這句詩,最關鍵之處在於「王謝」二字。

在晉朝永嘉之亂之後,門閥士族在這一時代中佔據領導地位。以王導為代表的琅琊王氏和以謝玄為代表的陳郡謝氏一族勢力旗鼓相當,朝野時局被二家掌握,因此合稱「王謝」。

地處金陵朱雀橋邊的烏衣巷,在當時是王謝兩族的根據地,何其風光無限。而到劉禹錫來到此地的時候,王謝兩家名門卻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普通百姓。

借古諷今

再回到這句詩,這句詩借燕子為線索,穿插今昔對比,感慨世事無常之餘,對舊時望族權貴也頗有諷刺之意。

我們再聯繫到劉禹錫屢次遭到排擠的仕途生涯,還可以推測出這首詩的用意實際上是借古諷今,今朝得勢之人不見得能夠長久,終將湮滅於歷史的塵埃。


在今天看來,歷史的結局,正像這首詩所說的,除了人事的興衰其餘都沒有改變;只是放眼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


謝謝邀請!

王謝是東晉的豪門士族,歷史上出現的名人搬起手指頭來數可以數出一長串,作者劉禹錫是唐朝人,從東晉到唐朝劉禹錫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的時光。

時光匆匆,令人感慨萬分。燕子還是那個燕子嗎?當然不是,再長壽的燕子也不可能活上幾百年的時光,可是,在作者的眼裡,彷彿過去王謝堂前的燕子再度回來,然而王謝之家任憑當年他們是如何的風光,如今也是風光不再。南飛後北歸的燕子,再回到同樣的地方,再也見不到同樣的人,如今只有尋常的百姓,生活在烏衣巷。

「野草」「夕陽」都是令人傷感的詞,有一種說不出的荒蕪。

借用古詩詞里的一句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王導,謝安,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他們終究因為時光的飛逝,而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想到這裡,作者或許想起若干年後的自己,不也一樣嗎?最終也會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符號,沒有留下任何痕迹。

《烏衣巷》是劉禹錫當年由和州(今安徽和縣)返回洛陽時所作的《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這五首都是在懷古,而古人的懷古,我們知道,最終都是嘆今,或感慨時勢,或嘆息自己,懷古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懷古。後人當從作者詩詞背後隱藏的意思中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

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推薦閱讀: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如何賦下句?
地球文明的的起源是怎樣的?
上聯稻草扎秧,父抱子。怎麼對?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