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易」字嗎?「易」字本來是什麼意思?


易,這個字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萬物萬事的發展向來都是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也可以說,易是一切事物最終的狀態。

而且,易本身是開蒙的意思,上日下物,有日才有物,這就成了易象,也就是易字.有易才能有所發展。

 在甲骨文中,「易」字像雙手捧一杯向另一杯中傾注水的形狀,後簡省雙手,只寫作一個杯向另一杯注水的形狀,再後來簡省為只剩下一個杯向外流水的形狀,最終又縱向截取杯的一半而簡省,失去原形,最終被訛化演變為「易」字。

由「易」字的注水、兩器物之間的「裒多益寡」而表示「變化、變換、交易、變易」。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從大杯中向小杯中分注液體,才能達到具體使用液體的目的,如喝水,總是先從水壺中把水倒入杯中再喝再用,所以,「易」字的字形還具有轉化而使用的意義。

而《易經》中,乾坤二卦是出入《易經》的門戶,是《易經》六十四卦的根本.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在上,地在下,天為行雲布雨,是萬物之根本,地為承載,發展,是萬物的根基。陰陽互和,才能生生不息。

由天向地,如同由一個容器向另一個容器注水,正好符合易的本意。也正是有了天地的滋養,才有萬物的興盛。所和便是易的根本,所以說,易是《易經》的高度概括。


「易」的造字本義在清代以前,一直都是都眾說紛紜,東漢許慎的《說文》給了幾種解釋:

「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

  • 蜥蜴的象形

  • 「日、月」為「易」

  • 「日、勿」為「易」

其實,許慎也拿不定是什麼意思,所以他多說並列,列而不斷,疑則傳疑。

這無疑是極其負責任的學術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誤導後來的學人。

給五經無雙的許老先生一個大大的贊!

他丹鳳眼,卧蠶眉,頭戴黑色披風,性感小八字,美髯下垂,這個造型很拉風了!

披風復刻一款說不定會成為某寶爆款!

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以無憑無據,臆斷亂說,一定要言必有據,才能去偽存真。

網上天天有人自稱「弘揚中華文化」,起碼要真文化,才值得弘揚呀,假的、胡說八道有什麼意思。

許慎不知道不要緊,還有後來人。近代以來,我們發現甲骨文,以及很多出土青銅器上的殷周金文,才搞清楚了「易」的造字本義。所以,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甲骨文有「易」字。

這是甲、金、篆三種字形:

「易」的古今字形演變:

從上面的脈絡圖可以看出,甲骨文、金文的「易」有繁、簡兩種字形:

那麼,「易」的造字意圖的秘密就在繁體字形中,我把這幾個字形編號來解釋:

  • 從字形我們大致看出,象形:把容器中液體倒入另一個容器中。

  • 字形1還加了兩個手,表示「傾倒」的動作,在文字學中這種符號叫做「動符」.

  • 這個容器像一個有把的水壺,也就是像今天的「馬克杯」,古代器皿的「把」叫做「鋬」
  • 這個「容器」其實就是古文字的「皿」,表示「器皿」

所以,我們不要拘泥這到底是一個什麼容器,這就是一個「意符」:表示一類事物的共性,就是我們說的「部首」。

比如:「人」和「體」中的「人」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象形字,靠「形體」來表義,後者的「人」是一個「意符」,當做部首用,靠「字義」表義。一個具象實體概念,一個抽象的集合概念。

只能說這個是一個有「把」的器皿,殷周很多青銅器都有把,比如婦好墓的象牙雕夔鋬杯、用於沃盥之禮的青銅匜、裝酒用的「盉」:

總之,幼兒園的看圖說話,很簡單,「易」的甲、金文繁體字形像:「將一個有把的容器中的液體傾倒入另一個容器中」。明白了這個就很好解釋了:「易」「益」取像相同:益:容器中水外溢,「益」就是「溢」的初文,引申表示利益。

甲骨文:益

《說文》:「益,饒也,從水從皿,益之意也。」

易:容器的水傾倒在另一個容器中,表示「轉易、變化、更易」之意。引申表示「賜予」之意:因為賜予也意味著財務由一人轉移至另一人手中,與一個容器中的水倒入另一個容易中有相同的模式。所以,「賜」是「易」的引申義造字。

號稱群經之首的《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傳世文獻,用的就是「易」的本義,一門以研究「變化、變易」為課題的學問,用這個字取名,是非常貼切的。

「易」的古文字太複雜了,寫起來很麻煩,古人就要簡化,在商代甲骨文中就開始對「易」進行簡化,從上面的脈絡圖可以看出:

先是省去了「雙手」,再省去一個「皿」,然後再簡化,將另一個「皿」只寫半邊,目的是「益」區別開來:

我將簡化的金文「易」用紅線補全:

至於甲骨文為什麼寫成這個鬼樣子呢?還是我以前經常說的,甲骨文刀刻文字寫曲線很難,所以只能化圓為方:

後來,簡化後字形又加上「日」部,很有可能是追加的表音音符,還是追加「日」參與表意,我不是很確定,後來,左右結構變為小篆的上下結構。

所以,「易」字看起來就像從「日」從「勿」。但「易」字中的「勿」,其實只是「三點水」和「半邊皿」的訛變。

不知道,清楚不清楚,我認為是用最簡單的話說出來了,看到有些答案下有人留言說我啰嗦,我要是術語講,很簡潔,但是不是古文字學專業的人腦根本就很難懂:

「易、益」取像相同,「易、益」與「賜、溢」為古今字。

本字「易」專本義,其引申義後借「錫」所專,後加旁造「賜」所獨專。本字「益」專引申義,後起「溢」字專本義。

不是一頭霧水嗎?


「易」這個解釋多種多樣,不論是從古文字(甲骨文),還是現代漢字的角度,多數是猜測而以。沒有從讀音和筆畫上說出其真正的本義。現在一些所謂的文字學家,沉浸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中,脫離漢字的基本筆畫和讀音來源,主觀臆斷其本義。往往被所謂的「名人」誤導,用「文人」「名人」的結論當真理,那些所謂的「大家」不是研究文字的,本來文字就不是文人創造的,他們不過是會用這些文字罷了。就像化妝品不是化妝師製造的樣,雖然化妝師能用化妝品把醜女變美女,多數化妝師是不知道化妝品是什麼成份,化妝品應該是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製造的。現在的「文字學家」只能把糖說成是甜的,不知道糖還有不甜的。

要想理解「易」本義,比先了解「勿」的本義。

勿(無wù)筆畫釋義為:「 ?? 」是橫「 一 」、折「?? 」、彎「 」、勾「 」的合體筆畫。橫「 一」為東西,表示太陽從東方升起;折「 ?? 」表示太陽從東向西的軌跡為圓弧;彎「 」表示太陽從升到降運動的軌跡;勾「 」表示相對運動即相對地球、相對每天做類似同樣的運動;三撇「 彡 」是三的變形,指示多,指示太陽周而復始,天天如此的這樣從東到西、從升到降的運動。勿借「無」聲來說明太陽從有(日出)到無(日落)的過程。勿的本義是指太陽的運動軌跡。可引申為不、不要之意,如勿用、勿做、勿謂言之不預(不要說沒有預先說過)、常用成語如犯而勿校、高枕勿憂、格殺勿論、姑置勿論、歸師勿掩、來者勿拒、寧缺勿濫、牛羊勿踐、窮寇勿追、秋毫勿犯、勿怠勿忘、勿忘在莒、效死勿去、疑人勿用、欲人勿知、早占勿葯。

易(移yì)是由日和勿結合而成。日指太陽,勿的本義是指太陽的運行規律,從升起到降落,從有到無,周而復始,天天如此。有日和勿結合而成的易的本義就是太陽的運動規律即變化規律。借移動的「移」聲來說明通過觀測太陽的移動規律,計算出一年為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十四節氣。五經之首《易經》是研究自然社會中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易的本義為太陽的運動變化規律。


易經之易字,由古文日與月二字 組成,日為陽,月為陰,充分揭示了其 深奧的哲理。

同時,易在這裡又兼具簡易,變易和不易三種含意 。

簡易 不易 然而變化不息的字宙,卻具備恆常 的法則,井然有序,循環不已,有 宇宙萬物時刻都在定的規律可循 變化,人事也是如此, 所以說變易。 這個影子最短 的時候,就是一年 最熱的季節 。

喙影,天地是一個大人身,人身是一個小天地 ,做為小宇宙的人,也同樣具備這種法則,所以說不易 。

了解了大宇宙的不易之法,就可做為小字宙的人,也就同樣有法可 以遵循其規律去做了。

所以說簡易, 陰一陽之, 偏陰偏陽就 謂道也, 是病了。

因此,用易的思維方式去探求自然現象就無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甲骨文中有「易」字,日月合二為一則為易,「易」一分為二則為日月。它代表著最古老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是古人觀察世界得出的包羅萬象的一個字。我們觀察一下日月,首先日月是相互交替的,日升月落,日落月升,日為白天,月為黑夜,一日一夜合為一晝夜,方可成為一天。就象世間萬事萬物有其兩面性,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二者日月交替也代表相互交接變換,平常所說的「移風易俗」,就是改變的意思;最初的「交易」不就是「物物交換」嗎?

其三,日即老百姓說的「日頭」,也稱「太陽」,「陽的極致」的意思;而月也稱「太陰」,「陰的極致」的意思。所以說「易」也代表「陰陽」。如果用一個來概括這個世界,最恰當莫過於「易」,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最貼切莫過於「陰陽」。古老的《易經》,所要表達的就是自然界陰陽變化,社會生活人事變遷的一種自然規律。

「易」最常見的組詞還有「容易」「簡易」,與「困難」「複雜」相對。起源於《繫辭》「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或者是「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仔細分解,就是「大道至簡」的意思,告誡人們行事順乎「易」道,即「陰陽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則容易成功。悖乎「易」道,違背自然規律,則不易,不易則無功。


易本有:不易,簡易,變易。

1)不易。本質,本性,本源,根源

事物的內部核心是不變的,例如:樹木本質本源是木,那他的功能用處發展就是和樹木(生長綠化傢具等)掛鉤的,不可能是汽車的功能。(不易)

2)簡易。周期過程,天地空間規律,例如:樹木不管功能,它的周期性是簡單,得土水而滋潤生長,年輪為年齡。(簡易)

3)變易。千變萬化,事物的多樣化組合,為事物發展後的變數變化。例如:一棵樹長大了可能是千年不動也可能是被風刮到也可能是參做傢具(變易也)

易」是「錫」的本字。易,甲骨文像將一個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體,倒入另一個沒有抓柄的器皿中。簡體甲骨文將帶握柄的器皿簡寫成勺具形狀,將傾注的液體形狀簡寫成,表示用勺具將金屬熔液澆鑄到器皿坯模中。錫的熔點低,是鑄器的好材料,古人發現「熔錫鑄器」,好操作,不費事,遂以鑄錫為易。造字本義:將容器中低熔點的錫注入模具,鑄造新器皿。金文像一個有手把的盛器里裝著錫液(水),字形進一步簡化。有的金文將盛器形狀簡化成了不知所云的,並誤將抓柄形狀寫成了似「日」非「日」的形狀。篆文則將金文字形中模糊不清的寫成明確的「日」形,至此「易」的字形中,器皿、手把、熔液等形象特徵消失,以致篆文、隸書字形費解。當「易」的「低熔點金屬」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金」另造「錫」代替。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春節對中國人這麼重要?
上聯:靜觀冷暖眾生相;請接下聯?
《西遊記》裡面的如來佛祖輩分高嗎?
請對子高手給下聯,上聯:友情愛情多情,情情相傾難清?

TAG:甲骨文 | 文化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