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何把江東交給弟弟孫權,而不傳給兒子?


《開疆擴土你不及我,守業開拓我不及你》

孫策:我傳位給你,記得對我孩子好一點。

孫權:好的大哥,他會長大成人的。

以上其實就總結了孫策為何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下面我們說正解,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兩種繼承方式。

一,父死子繼

二,兄終弟及

那麼按照以上兩種方式,孫策選擇的就是兄終弟及,所以孫策傳給孫權,在法理上並沒有什麼錯誤。只不過在歷史上傳給兒子的比傳給弟弟的多,這個情況就會讓人有很多疑問,也就是我們今天題目的由來。

其實他如此傳位,原因很簡單,無外以下幾點。第一,兒子太小。

孫策去世時26歲,他有一個兒子孫紹。孫紹當時才四歲,還是一個孩子。如果是太平年代,那麼,他傳位給兒子一點問題也沒有。可惜當時是亂世,一個孩子擔當不了重任。

第二,名分不夠,威嚴不夠。

孫策雖然繼承他爹孫堅名分,但還是白手起家,靠袁術支持才拿下了江東。能夠自立做大,也是通過不斷的向朝廷獻貢而得來。他本身地位就不鞏固,如果傳給兒子就是害他。

第三,權臣在側,少主無力壓制。

張昭,周瑜都是都是孫權的得力助手,也是他的創業夥伴。張昭是名士,周瑜文武全才,其能力都不在孫策之下。這些人,任何一個當江東之主,大家都會繼續支持。如果孫策堅持將位置傳給他兒子,這兩個人很有可能會在其他人簇擁下出問題。

第四,朝廷不認可。

那時候,朝廷雖被曹操把持,但還是存在。朝廷絕不會同意小孩當太守,如果你堅持這麼做,那就給朝廷(曹操)找到了攻打你的理由。

第五,孫權本身能力不凡。

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

打江山,你比不上我;守江山,我比不上你。

當時對東吳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守住那片基業。只有守住基業後,才有根據地,有力量和諸侯爭鋒。孫策也看到這一點,才選孫權。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保護自己的老婆孩子。

自古以來,因權力相爭手足相殘,自相殘殺的歷史太多太多。一個四歲孩子,看著就讓人覺得不放心,而且他也不一定能明白孫權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如果孫權有異心,他的老婆孩子都會有危險,所以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放棄權利,保護家人。

最後總結就是,無論孫策因何做決定,他的選擇都是正確的。他的孩子平安無事,他的江山在孫權手上發展壯大。除啦他本人,最後居然被追封「長沙恆王」而不是皇帝這點外。孫權做的事情還算對得起兄弟情。

最後有句話一直想說,在我看來,三國第一白手起家的英雄,孫策是名副其實。他的成就照耀那個時代,幾年時間就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如果他不死,誰主中原,還未可知。可惜英年早逝。


不要說孫策這種三國名將了,就算是我們普通人來做選擇,也會是這樣的好嗎?(除非腦子真的有點不正常。)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_——_孫策的兒子?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也算是一個年輕的爸比呀。他兒子當時才差不多十歲,這是什麼概念?就是相當於現在的低年級小學生呀。

你江東這麼一大幫子人 雖然內有張昭,周瑜,外有黃蓋,程普,韓當,太史慈等等這一大幫精明能幹的老幹部。但是,年齡是硬傷,漢獻帝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小小年紀,一定不能夠駕馭的了江東這幫虎狼之輩,甚至有可能造成大權旁落,原本上下齊心的江東會分成好幾個派別,自己在裡面打來打去,那孫策辛辛苦苦攢下的江東基業不就全都白費了嗎?

所以呀,孫權,是孫策最完美的選擇。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你。」

這是孫策臨終彌留之際對孫權所說,意思就是「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建安五年,孫策在北伐時被刺殺,傳位於弟弟孫權後薨,年僅二十六歲。

而關於孫策傳位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孫策的兒子孫紹當時非常年幼,並不能夠勝任大位;

第二,主少母壯,東漢時代就是因為很多皇帝年幼導致外戚亂政,孫紹年幼也是如此;

第三,大爭之世,若是傳位幼子,無異於將江山拱手送人;

第四,孫策死後必然也是孫權掌政,直接傳位給他也是想給自己的妻兒留個活路。

「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這是歷朝歷代不變的法則。在歷史上,因為君主年幼而導致大權旁落,甚至江山易主的例子非常多。後面的不說,就是之前的東漢時期,這樣的例子就層出不窮,尤其是外戚勢力。

更何況,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江東孫氏能夠安定下來非常不容易,而當時孫策的兒子年幼,根本就沒有能力守住孫氏辛苦創下的江山。對於孫策來說,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在這大爭之世,無異於將江山拱手。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對於孫權的評價。孫權作為孫策的弟弟,當時也是英名赫赫,甚至曹操這樣的豪傑也非常看中他。孫策死後,江東大權也必然落入他的手中,不管自己是否傳位自己的兒子,都無從改變。

更何況,萬一以後有什麼變故,孫權對自己的妻兒來個「斬草除根」,自己豈不是給自己挖坑?如果後來的朱元璋也這麼想,也不會害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在中國封建王朝,權利的傳遞基本上秉承著「父終子及」的原則,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兄終弟及」的情況,比如明朝末年明熹宗和崇禎的權利交接。

但是孫策在有兒子的前提下,卻將權利移交給了弟弟孫權,這其中又有什麼隱情嗎?

孫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在江東開創了一番霸業,死時年僅25歲,留下一幼子孫紹。

歷史上對於孫紹的出生並沒與詳細的記載,但是根據推測孫策遇害時,其子孫紹尚且年幼,面對當時的形式很難穩定住局面。

孫策臨死時繼承人的選擇,並非只有孫權一人,三弟孫翊也是熱門人選,但是由於性情暴躁,被孫策拒絕了。

相對於兒子和三弟孫翊,孫權是更為合適的人選。

對於孫權,孫策是再了解不過的,孫策打江山時,孫權在其身邊出謀劃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連曹操都贊道「生子當如孫仲謀」。所以說面對當時混亂的局面唯有孫權可以力挽狂瀾,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

事後也證明了孫策的選擇是多麼的明智,孫權繼位後,廬江太守李術等人更是公開反叛,乘機作亂,孫權統御諸將平定叛亂,穩定局勢,才有了後來「三分天下」的一席之地。


理由非常簡單,要想守住基業,交給孫權是最合理的。我一看提問者的問題,我就馬上知道提問者他是從孫權建立吳國倒推的。他是基於皇位傳承的角度去考慮的。這個就犯了先入為主的錯。

孫家為什麼最後稱帝是有原因的,孫家出身可以說是這三家裡面最弱的,孫堅的老爸壓根不是名門望族,劉備好歹還有點皇親的血脈,他老爸好歹還是個官。在這個講究身份和名望的社會孫家明顯處於弱勢。天然的信心不足。

你可以看一下吳國太他不願意嫁給孫堅,一是看不起孫堅的為人,二就是看不起孫堅的出身,最後是怕孫堅才嫁給了他,孫堅取下了南陽這個人口眾多的地方,他乖乖的讓給了袁術,因為他自己覺得鎮不住,有些人也很奇怪,孫堅那麼厲害,為什麼要依附袁術?不獨立。

孫策能取下地盤,從根本的原因說是因為有了袁術的保護,如果不是袁術的支持,想拿下江東那個是做夢。因為江東本來就是揚州的一部分,揚州就是袁術的地盤,所以孫策死的時候,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交給弟弟怎麼樣守住孫家的產業,至於稱帝包括孫權都沒有想過。孫權,吳國的吳還是魏國封給他的。

孫權後來為什麼說跟魯肅聊天非常開心,就是魯是第一個提出來,孫權以後應該要稱帝,從這裡你完全可以判斷得出,孫家壓根就沒有想過稱帝建國這個事情。後來是形勢照就孫家稱帝。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孫策死的時候肯定會交給他的弟弟,不是交給他的兒子,因為家族的產業肯定要交給有能力的人。那樣才能守住這份家業。


這一點,孫策把江東交給弟弟,而不是傳給兒子正式孫策最聰明的地方。

首先因為孫策自己的兒子太小,如果說把黃把位子傳給兒子的話,兒子太小,弟弟又成長,成熟,必然會引動江東一些野心家的冒險而擁護弟弟,推倒自己的兒子,最終兒子得不到善終,江山依然還會落到弟弟手裡,而還會讓東吳分裂。

其次孫權年紀漸長,而且聰明,睿智,大氣,果斷剛毅,這些都比較適合當將當時的江東之主,而孫策也正是看中了弟弟孫權這一點,才放心,將江東交託於孫權之手,畢竟江東也是他們父子兩代人共同經營所得,不忍心所託幼子,造成江東的失守。

最後,外敵太過於強大。無論曹操還是劉備,都是一代梟雄,是成熟的政治家,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天下大亂之機,將政權交託與兒子兒,造成東吳管理階層權力太弱,勢必會被兩家不斷蠶食,最終徹底失去競爭的權利和機會。

綜上三點,於情於理孫策將江東交給弟弟,孫權都是最明智的選擇,他也不愧是一代英明豪傑!


死的時候才26歲,兒子孫紹最多10歲,年紀太小。


推薦閱讀:

我讀三國023
三國周瑜曾意圖弒君自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羽配得起「武聖」這個稱號嗎?
《少年三國志》人物傳記——【鬼神·呂布】
涼州之亂八 重建涼州

TAG:孫權 | 三國 | 孫策 | 弟弟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