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事情做不好就會發脾氣,該怎麼引導?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兒子現在三歲半,從他三歲左右開始,當他嘗試做某件事情卻做不好的時候,就會發脾氣,最典型的情緒表現就是破壞正在嘗試做的事情,扔東西,扔一次還不夠,要撿起來繼續扔,不管手上拿到的是什麼。

他的這種情緒,到現在都還有,只是比剛開始要好了很多。

而在我看來,他的這種情緒再正常不過。試想,即使是我們這些以育人者姿態出現的大人,如果幾次三番嘗試做一件事,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是不是也會生氣?就拿孩子來說吧,當我們很多次告訴他再生氣也不能亂扔東西,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下一次生氣還是亂扔東西時,你能保證你每次都能控制自己不生氣,不咆哮,不暴走嗎?

反正我是不能,面對挫敗感,不管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容易時刻保持冷靜。我們和孩子最大的不同,只是自控力稍微強一點而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正確理解孩子的情緒,才是引導的關鍵。

一般這種情況下,只要他不是扔很危險或者貴重的東西,我一般都是讓他扔,當然他扔東西的範圍都在我可控範圍內。我也會問他,是不是積木沒搭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就塌了很生氣?他這種情況下,通常都不會說話。然後我就會抱住他,告訴他,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也會很生氣,媽媽生氣的時候就想大喊一聲,就像這樣,「啊~~~~~~~~~」,下次你生氣的時候可以試試,「啊~~~~~~~~~~~」,他經常就會被我逗得破涕為笑。

等他完全冷靜後,我會告訴他,你可以生氣,但是生氣了積木還是塌的對不對?生氣不能讓積木搭的更好,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對嗎?現在來和媽媽一起重新搭積木好不好?這個時候我說的話,他都是能接受的。

總的來說就是要明確三點:

  1. 孩子的情緒是正常的情緒,沒什麼大不了。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缺乏自控力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正常發展過程。

  2. 允許孩子宣洩情緒,並給出更好的宣洩方法。

  3. 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正常,但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

  4. 引導/帶領孩子再一次嘗試,努力把之前沒做好的事情做好。


很巧,我孩子最近就有過這樣的事情。當時她在把玩一個礦泉水瓶,想在我面前得瑟下表演個雜技給我看,結果屢屢失敗。問題是不當我面的時候她玩得很好,當我面就玩不順溜了,所以她氣得要死,狠狠地把礦泉水瓶扔在地上,還哼哼唧唧地踩了幾腳。那這個時候我怎麼做的呢?

首先,我沒有立即做出反應,我知道這時候需要給她三秒時間緩衝下情緒。我就立在原地,看她什麼反應。只見她雙手環抱自己,氣哼哼地盯著摔在地上的礦泉水瓶好幾秒。

然後,我觀察她是否能自己表達情緒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孩子現在6歲了,小些的時候她遇到困難會嗷嗷尖叫,漲紅了小臉蛋,我一般會跟她共情,告訴她此時的情緒是難過,還是憤怒,還是生氣。現在大些了,她應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我相信她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果然,停了幾秒,她看上去不那麼束手無策了,只聽她對著地上的瓶子說,哼,你這個討厭的瓶子,我一定要把你轉起來!聽到她這麼說,我放心了,她將情緒發泄出來,而且她還挺有些越挫越勇的毅力呢。

接著,我出面了。我上前去跟她一起找瓶子轉不起來的原因,跟她一起討論,她找到了失敗原因,做了改進,這次勉強把瓶子轉起來了,她臉上表情舒展了許多。

最後,我鼓勵她,我跟她強調了改進方法,然後明確表示我相信她一定會把瓶子轉得越來越溜。她很受鼓舞,繼續嘗試。雖然也不太順暢,但每次都有嘗試和進步,她倒是積攢了不少成就感。

最後稍微總結下,孩子遇到事情做不好就發脾氣太正常不過了,家長首先不要急於指責或者干涉,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幫孩子梳理和認知情緒,以及幫助孩子找到做不好的原因,這樣下次碰到類似的事情,孩子才懂如何應對。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就會發脾氣,分析可能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1,孩子遇到了困難,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比如說孩子堆了一個上午的積木,不小心被自己一手弄倒塌了;孩子去遊樂場玩耍過程中,遇到一個大點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的自己被人推了一把趴倒在地,他想反抗但是未能成功;我們家長經常會給孩子交待一件事情,讓她獨立完成,比如嘗試穿上自己的鞋可是孩子穿了十多分鐘還是穿不上去,終於穿上去了卻發現左右腳穿反了還被媽媽說了一頓…上面列舉的這些情況我們身邊經常會發生,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呢?究其原因還是孩子擔心自己沒有完成好被父母責備。父母應該經常反思對於孩子的各種行為是否能夠真正的無條件的接受和愛。沒有什麼比一個孩子他自己的父母更可怕的事情了,正是因為孩子處處她父母責怪自己怕父母不再愛自己了,所以他們遇到了困難會發脾氣,這是一種真實情緒的表現。

2,孩子亂髮脾氣有可能是在模仿家長處理問題的態度和做法。我身邊就有幾個例子,溫柔的媽媽教出來的一般都是知書達理的孩子,脾氣暴躁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往往脾氣也不小。要想孩子不要亂髮脾氣,父母要從自身上找原因,如何控制避免不好的情緒這件事情是父母必修課之一。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遇到挫折發脾氣的情況在很多家庭都會上演:比如搭積木搭不好、彈琴老彈錯,題目不會做,就發脾氣、扔東西、大叫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孩子在遇到困難而不能達到自己期望或者不能滿足自己需要時,會產生一種悲觀消極的情緒體驗——挫敗感,當孩子對於這種情緒無法合理疏導時,就會通過「大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面對做不好就發脾氣的情況,家長應該重視,如果任由其發展,長此以往孩子會因此而形成焦慮、自暴自棄、自卑等性格。

該怎麼科學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呢?

簡單概括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接納「挫敗感」,正確認識「挫折」,適度體驗「挫折」,在愛中化解「挫折」、樹立榜樣和鍛煉技能提高抗挫力。

  • 1、接納挫敗感

挫敗感主要體現在無法被滿足的沮喪、失望、甚至自我厭惡等感覺。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孩子沒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一遇到孩子做不好就責罵、批評。而是應該接納這種情緒,並認識到: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特點不同,做好一件事需要耐心、反覆練習等過程,而且認識到犯錯誤本身就是孩子吸取經驗、成長的過程。父母的接納,並把你對挫折的看法告訴孩子,並幫助孩子疏導情緒,這是第一步。這樣孩子才能從挫敗的情緒中恢復過來去理性思考解決辦法。

  • 2、通過日常生活的事例、遊戲等方式讓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抓住可以利用的機會向孩子「詮釋」:挫折是人生中必然會經歷的一部分,我們積極的面對它們,用恰當的方法去處理,挫折就會離開。

比如有一次一位家長跟我們分享:孩子的爸爸本來要參加一個馬拉松比賽,但因為踢球腿受了重傷,不僅無法參加比賽,而且還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這個比賽是全家準備已久的,孩子特別期待。當時爸爸很痛苦,但是卻告訴孩子「這是爸爸經歷的一個大挫折,雖然現在很痛苦,但是爸爸做完手術會慢慢恢復,今年無法參加的比賽明年還可以參加。」這個孩子也特別堅強,在學習滑雪的過程中雖然總是摔跤,但是從不哭不抱怨,而是每次爬起來。孩子自己會說:「我這樣摔一跤算什麼,我爸爸腿摔得動手術都不怕,我會學好的。」

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共同遊戲的方式、或者買一些相關繪本告訴孩子挫折是什麼,怎樣克服挫折。

  • 3、讓孩子適度體驗「挫折感」,並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訓練處理技能,提升抗挫的信心

比如我家孩子在學鋼琴的初期遇到了很多挫折,一度彈琴就落淚。後來我們分析原因是音符不熟悉,需要多讀譜;二是左右手協調不太好,練習的不夠,需要更多練習,並且邊唱邊練習。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在旁邊鼓勵說:彈錯不用怕,我會耐心的在旁邊陪伴,彈錯了重新彈。我還告訴孩子:只要不斷練習,明天一定會發生變化,一定會有進步。這天她彈得很磕巴,但我讓她相信我的話。第二天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因為放鬆的時候更容易彈好,之前的練習更容易產生效果),我讓她彈琴,「驗證一下我的話」。結果她非常愉快的去彈奏,彈得非常流暢,從此信心大增。此後,哪怕遇到挫折,她也會相信自己認真應對就能解決,哪怕當下沒解決,結果也會更好。

  • 4、利用「榜樣」和「愛」的力量

這兩個力量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父母自己很有毅力、抗挫力,很堅韌,孩子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愛的力量是父母的正確看待、理解、接納,以及不斷的鼓勵。

父母的鼓勵就像小苗長大所需要的陽光,它的溫暖會讓孩子充滿克服困難的力量。

父母只要做到以上這些點,孩子的抗挫力一定會提高。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師大應用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親子閱讀金牌導師,專註家庭教育。歡迎您來交流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關係等家庭教育問題。


這樣的事常常發生在3-5歲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剛好進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他們常會因為掃地沒掃乾淨、背不上書包、摔了一跤等事而發脾氣。爸媽應當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

當我們察覺到孩子是因為做不好事情而發脾氣時,首先要做的是全情的接納,具體說來有三個步驟:

1)認同感受。認同感受是說父母要幫助孩子把他的感受描述出來,並表示認同。如:寶寶認為自己本來是可以不滑倒的,但卻滑了一跤,因此而感到難過是嗎?很多時候,當父母正確地解讀了哭鬧,孩子的情緒就已經消退了一大半。

2)共情。向孩子講述自己小時候發生的類似的事,如:媽媽小時候有一次在洗車廠玩,不小心踩到青苔摔了一大跤,我當時又疼又生氣……

3)陪伴。如果進行了前面兩步,孩子還是哭鬧,就在一旁陪伴孩子就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有些難過,我會一直在這裡陪著你。如果孩子拍打,就抓住他的手告訴他:如果生氣你可以(大聲地哭、可以踩樹葉、可以捏紙團……),但是不可以傷害別人。

2、花時間訓練。

孩子是需要成人幫助的,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耐心,特別是在他學習技能的時候,比如穿衣、使用筷子、系鞋帶等等。不要說教,不要強硬或過多的干涉孩子,而是示範給孩子如何做;在孩子自己練習的時候,父母要在一旁進行觀察,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幫助和引導,如:孩子穿套頭體恤往往後背拉不下來,成人可以在後面輕輕地幫助;孩子用筷子時,你也在旁邊拿著筷子放慢速度使用……

3、做偶爾犯錯的父母。

在養育中,我們常常展現自己的無所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的盡善盡美。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在不經意間降低孩子的自信。父母的完美無缺讓孩子認為自己是無能的,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還是無法像爸媽做的一樣好。

舉個例子,我的女兒從小就喜歡畫畫,但慢慢地她發現無論怎麼畫都不如爸爸畫得好,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就總是要求爸爸畫,而自己不畫;後來爸爸開始故意畫得粗劣一些,看上去跟女兒畫的相差無幾,僅僅這一個改變就讓女兒又神奇地愛上了自己畫畫。

以上的方法不僅適合處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也適合12歲的其它孩子。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真實的,能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的父母。這樣的父母能讓孩子從學習技能中培養出自信,並有助於孩子建立牢固的安全感。


孩子在事情做不好的時候發脾氣,說明孩子有一定的好勝心和自尊心,從這個角度看,是好事,總比做不好還一點不在乎強。

而作為家長,我們面對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要理解和引導好

1、不要和孩子一同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就一頭火跟著發脾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在火上澆油,讓孩子更生氣,認為父母不理解他。所以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冷靜的接納孩子的脾氣。既不要對孩子進行打壓,也不要置之不理。

2、積極引導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將脾氣先發泄出來。可以帶孩子出去運動一圈,用流汗的方式發泄。

3、帶領孩子做分析

當孩子冷靜的時候,和孩子一同分析失敗的原因在哪裡,挖出原因之後再積極的解決,重新做一次。

4、事後的分析

當這件事情結束後,要和孩子好好聊一下,說明發脾氣的壞處,對自己的傷害和對別人的傷害。遇到事情做不好的時候正確的態度和心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可以舉個自己的例子。告訴孩子當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允許有脾氣,但不是對別人發脾氣。

對孩子做好正確的引導,幫孩子養成遇事冷靜的好習慣


越是小的孩子,對情緒控制的能力越差。家長可根據孩子年齡分類引導。

2歲之前

沒有什麼有效的引導方法,家長可以嘗試用安慰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從誘導兒童發脾氣的事物上移開,兒童記憶的短時性會暫時忘記發脾氣。但別指望你的引導和說教能改變什麼,即使你的口氣是溫柔而堅定,能不能有效果還要看孩子的心情。

2歲之後

孩子因做不好事而發脾氣,多半來自挫敗感,這個時期寶寶有強烈的與外界交往,試探外界的興趣,充滿想要嘗試的念頭,但他們的耐心是在有限,一旦受挫,就會情緒大爆發。

【1】量力而行,交給孩子的工作要適合寶寶

比如2歲寶寶只能兩指抓,不能三指抓,你要是讓孩子用筷子吃飯,或者握筆寫字,很明顯已經超過了寶寶的能力範圍,他很容易發脾氣。家長可以先試探孩子對某件事情的控制能力,一旦發現寶寶根本來不了,就要趕緊拿開,要不然孩子會留下陰影,以後會這種受挫的事情缺乏信心。

【2】平靜地對待兒童發脾氣,不要給予孩子太多特殊關注

孩子發脾氣,如果父母情緒過激,或者責罵,或者加倍哄,都會給孩子一種「原來發脾氣會引起父母更多注意」的感受,他會有意地「表演」出發脾氣。我們用溫柔而堅定的口氣來調節寶寶發脾氣,帶寶寶去安靜的地方慢慢平復情緒,並鼓勵孩子「你只是暫時沒有控制好情緒,媽媽相信你很聰明,很快就能控制好情緒了。」

【3】與孩子約定管理情緒遊戲  

比如,每天早上畫三張笑臉貼在牆上,孩子有了發脾氣的行為就把笑臉變成苦臉,並註明為什麼發脾氣。3個笑臉都變成苦臉,他就要甘於受到小小懲罰。如果一天下來哪怕還剩一個笑臉,也要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別給物質獎勵,後患無窮,我有篇回答說得很詳細)

【4】用手機把孩子發脾氣錄下來,然後播放給他看

這是很管用的方法,小孩子都有強烈的廉恥心,別人說他不好,他會大聲地跟別人簡單辯解。當孩子看見自己發脾氣的壞形象時,會本能地停止發脾氣,並且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以後如果再發脾氣,家長只要跟他說起發脾氣的視頻,或者拿出手機又要錄製時,孩子就會停止發脾氣。

【5】以身作則,家長自己不要當「火藥桶」

有樣學樣,孩子會很容易學會家長的處事方式,如果家長自身就是一個沾火就著的汽油型性格,孩子很快也快變得「易燃易爆」,所以,想要教好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分析事物本質,提供解難實招。我是貝貝要雞蛋,蒙特梭利教學理念推廣者和實踐者,專註0-6歲兒童性格養成研究,歡迎關注。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就會發脾氣,其實很正常。想想我們大人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工作上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是不是心情也不好,有時候也會通過發脾氣來釋放?

孩子也是一樣,發脾氣無怪乎是表達了生氣、不滿、煩躁、傷心等情緒。面對孩子情緒的不適當發泄,我們應該給到正確的引導。簡單來說有以下兩點:

1.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他的感受,「看見」他內心的真實需求

這一點最怕的就是父母跟著孩子一起發脾氣,根據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原理,如果父母沒有耐心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樣採用煩躁、生氣的回應方式,那麼孩子只會感覺更加糟糕。

認同孩子生氣的感受,「媽媽看的出來你真的很生氣,如果我搭的積木突然倒下來也會很傷心。。。」類似這樣的話讓孩子感受到是被理解和接納的,他就會樂於敞開心扉跟大人交流真實的想法,是害怕失敗或者想要尋求幫助和關注等等。知道孩子的內心想法才能更好的糾正孩子的行為,這也是常說的糾正行為之前先連接。

2.日常中刻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其內心充滿力量來面對錯誤和失敗

因為做不好事情而發脾氣,一方面是提現了孩子的信心不足、能力不夠,另一方面體現孩子追求卓越可是對錯誤和失敗的承受能力卻較弱。

這也許和孩子平時的生活環境和接受的教養方式有關,一旦遇到了有些挑戰的事情,就容易放棄,儘管內心不服氣、希望尋求到幫助或者表達對自我的否認。所以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這些情緒。

平日生活可以多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練習,不管是做什麼事情,孩子應該有他們的baby step,要求太高、事情難度超過能力範圍或者是因為不小心的失誤帶來的事件做的不好,這樣很難免會帶來孩子的情緒低落。用心的父母可以從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學習寫字的事情上,由簡入難、多加練習,比如搭積木玩遊戲等,從頭再來沒有關係。比如家務做的不好,父母也要多鼓勵,而不是對他的行為甚至品格做出評價。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覺他是安全的、被接受的,也是可以從錯誤中有所學習的。由此信心會不斷提高,內心也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和強大。

我是正面管教親子成長教練,關注頭條號,回復「情緒」關鍵字,可獲取引導孩子情緒處理的工具指導。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就容易發脾氣,在這個情景下,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會怎麼處理呢?這個很關鍵的,當我們遇到一個事做不好,心裡會不會很煩躁呢?

我們是成人,我們有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然而孩子呢?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對嗎?(然而在這個情景下,往往孩子的脾氣會把我們成人的脾氣給點燃,這樣可能會使事情往更糟的方向發展)

在幫助孩子之前請先了解一下孩子當下的心理狀,比如孩子在摺紙,兩個角總是對不好,他越來越煩躁,作為成人的我們來到孩子面前,教給孩子,如何做,而且輕鬆的對摺整齊,還指揮孩子,這樣可能會使孩子的心情越來越糟,並且開始發脾氣,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孩子此時發脾氣的對象不是我們,而是他自己,他對自己極為不滿意,為什麼爸爸媽媽做得那麼輕鬆?那麼簡單,而我卻這麼笨呢?媽媽交給我了幾遍,我還是沒有學會。媽媽教我的時候都要失去耐心了,我怎麼這麼差勁呢!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看到這裡你們可以理解到孩子了嗎?孩子真的不是沖著我們發脾氣,而是沖他自己,那我們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就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好的地方,而不要高高在上的一以家長的身份去指揮去教導。

下面我開始支招了,親愛的們,睜大眼睛仔細瞧咯!

孩子做不好的事情,對於他來說一定是有點難的,我們可以湊到他身邊和他一起做,並且笨笨的像他一樣做不好,然後和他一起探討怎麼可以做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點幽默細胞的話,那就更好了,記得呀,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發現孩子做的好的部分,比如,這一次兩個角折的要比上一次更近了呢!再比如摺紙壓的印真深啊,比我壓的還好,在這個過程中幫孩子補充自信,讓孩子相信我會做的越來越好……

我們想一下,這樣的結果會是什麼呢?是不是和孩子成為朋友一起努力,共同迎接挑戰,並且戰勝困難呢?

朋友,加油!我們是最好的爸爸媽媽,如果還有需要,需要一些具體的辦法可以在後面繼續留言。

學慧育兒經 希望和你成為朋友,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


推薦閱讀:

經常性忘事,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於掃地機,大家比較看重它的哪項功能呢?
身體的哪些癥狀是輕度腦梗的信號?
幼兒園老師讓寶兒們帶水管,你家寶兒帶了什麼奇葩東西?

TAG:育兒 | 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