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源頭的問題都在父母那裡,而不是孩子有問題。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吧,我就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主要是父母根本就不理解我自己。作為一個中學生,我有了想法還是願意和同齡的好朋友分享,而不是告訴父母。

當然,剛開始並不是這樣的。剛開始我也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但父母從來就沒有贊同過我,也從來不支持我。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年暑假,我想利用暑假期間和同學一起出去打工,其實就是早上很早起來去批發蔬菜來賣。結果,我剛和爸媽說,我爸就非常生氣地把筷子扔了。說我不好好學習,學別人亂搞。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每次和父母談談的時候,都被他們打擊嘲笑,從那以後,我就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了。

所以,如果家裡的女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了,那一定是父母曾打擊過孩子,曾對孩子的想法表示過嘲笑。因此,該反思的,其實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


那就謝邀了哈,然後回您的話??

女孩兒的心事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這話誰說的?貌似已經成了經典語錄,一方面反應了青春期少女的神秘百變,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不願意回話兒的根本所在。

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少女,內心裡駐了一個強大而虛無的自我,還幻化了好多濃情蜜意的白馬翩翩有鳳來儀畫面,細密的心思深藏其內,加上極易懷春動情的躁動,除了她的意中人和少數閨蜜可以破解,其他人乾脆就是丈二和尚,任誰也是,包括自以為懂得女兒的父母。

要說女孩出現這般狀態,也是因了性格的原因,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心思細密得間不容髮,一個稍稍的舉動就可以引發山呼海嘯一般的狂風驟雨,甚至哭得梨花帶雨、嬌喘可愛。

但我們這些家長們所做的,卻不是及時的化解女孩的心中塊壘,而是聲嘶力竭的要孩子多讀書少分心,傳統習慣中,家長是一家之長,什麼都是我說了算,卻全然不顧孩子大了,也會增添很多心事,一門心事就是將學習和未來前途放在了萬事之首,一切的出發點、落腳點也都以此為軸。尤其是獨生女家庭,更是怕孩子沾染了風情萬種的所謂「惡習」,堅決杜絕涉足感情一塊,因為他們的思維里,感覺吃虧的總是女孩兒,卻不會去分析和解讀孩子心中已然形成的是非觀念和愛慕情結。

這就人為的樹立了對立面,造成了女孩兒和父母之間的隔閡,也為關係的僵化、惡化埋下了隱患和伏筆。

總是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家長不能和風細雨的和孩子處朋友當知己呢,為什麼孩子寧願有話憋在肚子里或者說給外人聽,也不願直面父母的絮叨和責罵呢,就是因為孩子也是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兒,不僅心事細密,還分外敏感,自尊心特彆強,無辜被父母的數落責罵會讓孩子在外人面前無地自容的,雖然當時並不見得有人在場,或者在場的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但女孩兒卻並不這麼想,莫名的虛榮心和強大的自尊心牢牢把控了孩子無比虛無羸弱的內心,她會感覺無數的目光都涵蓋了憐憫和質疑,感覺自己就是被扒光了衣服慘兮兮的裸露於萬人面前,那種自悔、自責、自怨自艾是任何人都不能幫助平復的,也會給自己帶來心理障礙和嚴重內傷。

最後的出的結論就是,女孩的心事能不猜就不猜,但並不妨礙父母和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心朋友,無話不談,無所不包,讓孩子的心事攤開在陽光下,還孩子一個澄明世界,還父母一個開放空間,還天下女子一個裝填情感、貯藏秘密的所在。


  對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有必要做一下糾正,並不是所有的青春期女孩都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只是所佔的比例較大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韓老師結合家庭教育實踐工作做以下總結與分析:

  第一,姑娘長大了,但是父母卻仍用對待幾歲小孩子的心態去管教,焉能讓孩子服氣。我經常接待前來諮詢的青春期孩子家長,聽著他們嘮叨女兒的種種不是,我一般都是先耐心傾聽,然後問,你在家裡也這樣和孩子說話嗎?家長說,差不多吧。我又問,你是否想過這樣嘮叨,孩子會不會煩?家長說,怎麼不會煩啊,經常是我說一句給我頂好幾句,然後就是沉默,真讓我受不了。我再問,為什麼孩子聽不進你的話?家長答,嫌我管的多唄。

  你是否從上面的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實,家長一說話,孩子就煩,甚至用沉默來回應,根源在於家長完全忽略了女兒已經進入青春期這一事實,仍然用管教幾歲孩子的觀念、心態、手段和方法,結果肯定是行不通啊。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在行為上必然有自己的做法,而這些做法恰是很多父母看不慣的,甚至是不允許的,結果就會引發親子矛盾和衝突。時間長了,孩子一看父母不講理,乾脆就不說話了。

  第二,家長忽略青春期女兒敏感與自我封閉現象的存在。進入青春期後,女孩子的情感愈加豐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較常見,而很多家長卻忽視女兒情感上的變化,對孩子內心情感需求不能合理的滿足,或給予理解與關懷,慢慢就導致女兒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因為她們發現自己說了父母也不理解,就如對牛彈琴一樣,何必自找煩惱。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進入自我封閉狀態,越是這樣,很多家長越是讀不懂猜不透孩子心裡想什麼。

  試想,在一個家庭里,由於不能彼此保持順暢的溝通,家庭氛圍會是怎麼樣的?可能會讓人感覺特別壓抑吧?在這樣壓抑的家庭環境里,每個人都變的易敏感,甚至會懷疑他人。如有一個青春期女兒對我講,每次看到媽媽陰沉的臉,我就特別不舒服,我不知道哪做錯了讓她這麼不高興。我再問媽媽,你當時對女兒有過不滿嗎?媽媽說,沒有啊,我以前也曾經常笑臉相迎面對女兒,可是她不理我,我慢慢就臉上無更變。瞧,這就是情感交流中的誤讀現象,彼此在誤解著對方。

  第三,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女兒管教不當干預過多,導致矛盾對立與衝突。最容易引發青春期女孩子對父母不滿的現象無非有幾種,一是父母擔心女兒早戀,於是用偷窺手段來了解女兒的生活隱私,結果輕易就被女兒的敏感防範意識給發現,引發孩子極大的不滿;二是父母嫌女兒懶惰經常指責,導致孩子對父母有怨氣,青春期女孩子受生理髮育的影響,時常會有身心疲憊之感,自然會在衛生習慣、做家務、完成學習任務等方面有消極和懶惰現象,父母看到後只要不滿或責備,就容易讓孩子逆反心理發作;三是孩子有追星和關注與學業無關的興趣愛好佔用較多精力,引發父母不滿,結果父母越阻止女兒越偏要做,矛盾和衝突就這樣每天不斷。

  父母應該怎樣與青春期女兒保持良好的相處關係呢?

  首先,建議家長要多學習青春期成長教育的知識。很多家長總是拿自己當年的成長經歷作為經驗,或者總是拿教育幾歲孩子的方式來管教女兒,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時代在快速發展變化,青春期成長的很多現象與新生事物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家長不加強學習,你就跟不上孩子成長的步伐。當女兒發現父母無知且無理時,很容易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假想敵,處處作對。因此,理性的家長會從多種渠道學習教育青春期女兒的知識,讓自己熟悉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特點,能合理滿足女兒的需求,力爭做女兒的好朋友或好姐妹,放下高高在上的父母架子,臉上多一點尊重與笑容面對女兒。

  其次,建議家長要成為青春期女兒最耐心的傾聽者。以往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是家長整天嘮叨不休,孩子不厭其煩。現在完全可以反過來嘛,你適當提出問題,然後在女兒說的過程中保持傾聽的姿態,時不時點頭微笑,或者用讚賞的手勢鼓勵孩子繼續說,以表達你有極大的興趣去聽。當孩子發現爸爸媽媽竟然如此有興趣聽自己說話時,會放下心理戒備,敞開心扉一吐為快。有那麼幾次開心的傾訴後,青春期女孩內心的壓抑便會極大地緩解。父母再適當針對女兒的困惑談談自己的看法或做法,鼓勵女兒嘗試去體驗一下,或者做做看,你會發現女兒情緒變了,臉上有笑容了,心情好了。

  再次,建議家長要結合具體的事告知女兒自己的態度和原則。青春期女孩子缺乏與人相處的經驗,做事亦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有時會做錯事。理性的父母往往不會批評女兒,而是告知女兒對此事的態度,當女兒發現父母很民主很開明時,對父母的尊重便會顯示出來。如有一個女孩子向媽媽提到班上有一個男孩子給她寫紙條,媽媽就對女兒說,我姑娘長大了,有男孩子喜歡了,媽媽真是好開心啊,但是媽媽要問你幾個問題喲。女兒說,問吧。媽媽問喜歡和愛慕的區別是什麼?愛與責任的關係是什麼?怎樣告訴對方我現在還不適合談戀愛因為會影響我的生活與學業?等。瞧,這位媽媽把問題提出來後,女兒就清楚媽媽的態度了,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母女倆就達成了意見的一致,女兒就知道該怎樣去解決問題。

  最後,建議家長要信任青春期女兒,不要無端猜疑和指責。鑒於青春期女孩子心裡特別敏感且脆弱,因此家長千萬別去無端猜疑女兒,你的不信任很容易讓女兒受傷,她不僅委屈,還會用逆反心理在行為上表達對你的不滿。有時你本是好心,便是一個猜疑就會破壞彼此的信任關係。因此,父母與青春期女兒在關係相處中應該明確原則,那就是有話要說出來,說者真誠,聽者尊重。只要把話拿到明面上來說,這就是最好的信任,也避免了因為猜疑或誤解而產生的矛盾。只要父母首先能做到,你會發現青春期女兒自然也會變得樂觀與豁達。反之,如果你不先做好榜樣,而是寄希望孩子能證明給你看,那就錯了。所以,面對青春期女兒時,家長一定少一些批評,多一年合理的引導。

  由於內容很多,韓老師只概略式總結以上這些內容,如果你有煩惱,不妨在評論中寫出來,我會在那裡給你一些建議。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並不是所有的青春期女孩都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但很多青春期女孩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太多。依據我的實際觀察、理論學習和思考,一般有幾個原因:

1,孩子開始趨向了思想的獨立,青春期等於是小孩邁向成人的過程,此時他們更認為自己長大了,他們自己「無所不能」,對很多事物有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但是這些意見和看法,這種 成長很難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因為家長的成長普遍是滯後於孩子的。

2,家長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不同步。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較快;而作為父母,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已經完全成熟了自己的世界觀和生活觀、思維模式,所以很容易對一些新事物有先入為主的被動感,比較保守,是大多數父母的特點,但這種保守並不見得不好。

但因為「保守」經常被孩子不理解,甚至起衝突。

3,孩子是一心努力要獨立、自己的事情不希望父母干涉太多,要接受新事物;父母知道外面的世界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希望孩子能平安幸福(是父母理解的幸福),更希望能自己的孩子還如童年一樣透明,加上雙方的溝通方式和行為習慣,很可能會互不喜歡,自然做為女兒,就不願意過多地和父母溝通了。

針對這個現狀,提出幾點建議,也是我一直遵守的幾個原則:

1,致力於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建設。

(1)尊重並讚賞孩子的獨立和自主性。

比如感謝孩子能幫忙做家務,感謝孩子能有自己的學習計劃並且做的很好,讓自己感到很幸福等。

(2)向孩子表達自己 的關愛。

在孩子幫忙之後,表示:有閨女就是好!在和他人或者找機會 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我當然最愛我自己的女兒!這樣的機會可以有很多。

(3)遇到事情,堅持自己的原則。

比如孩子偷懶,或者推卸責任時,一定要想辦法讓她知道她的小聰明是不聰明的表現。

2,致力於良好家庭關係的建設。

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和老人的關係等,親情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也是有原則的。

3,努力樂觀地對待生活和工作,認真做事、誠實做人。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孩子自然能很好地處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也自然能明白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就是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不再如童年無話不說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圖片來自網路


我是溥雪,華大應用心理諮詢師。

想知道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父母說話?那我們首先得把這句話給剖開,去細想想青春期是指什麼?

青春期有什麼特別的嗎?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心理又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父母說話?你在青春期的時候,覺得父母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看到「青春期」三個字,你腦海里直接湧現出來的是什麼?叛逆?煩躁?不聽話?還是美好?長大?懵懂?不管是什麼,這些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所擁有的特質。

對於他們來說,青春期是他們第二次生命的孕育,是他們真正地重生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他們是興奮和躁動的,但同時又是懵懂和困惑的。

這種狀態,特別像小嬰兒在胎盤裡漸漸長大,最終脫離胎盤,傾盡一切力量從媽媽肚子里出來,成為一個新生命。

此刻,一直在小心呵護著,全神關注著,時刻保護著他們的寶貝的父母就暫時充當了那個胎盤的角色,但是到了胎盤再也容納不下孩子們長大的軀體和心靈的時候,他們就是要出來,並且只有出來了,他們就重獲「新」生,成為有自己獨立想法和獨立人格的人;

出不來,就只能一直當一名「巨嬰」。「巨嬰」自己也許並不痛苦,但是進入到社會中的「巨嬰」必定是痛苦的。

被脫離是疼痛的,就像媽媽的分娩。小嬰兒出來,是大家看得到的,是一個新生命,或者愛的結晶被懷著激動和期盼的心迎接出來的。而青春期的孩子要出來,卻是心靈上的出來,沒有形,不能被看到,而父母卻在情緒和心理上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他們的寶貝將要離開他們的那種焦慮和害怕。青春期以前,父母告訴孩子A是對的,選A;

B是錯的,遠離B,孩子不但照著你說的做,而且還會覺得你們好厲害,崇拜你們。但是孩子在不停成長,不斷學習和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他們其實可以自己去了解A是什麼,自己去判斷要不要選;

B是什麼,自己喜不喜歡,要不要擁有。這個時候,父母就會覺得被孩子冷落了,被忽略了,被攻擊了,被挑釁了,所以父母會

痛苦。父母痛苦,孩子會內疚,但是內疚和重生於孩子而言,肯定是重生更重要呀。重生是將來的,是自己的;

而內疚是別人帶來的,終究會過去的。於是青春期的孩子,只能一邊傾盡全力地去獨立,去見識外邊的世界,去重構自己的認識;一邊又要承受著來自於給予了他們生命的最親最愛的父母帶給他們的內疚、指責、甚至限制的壓力。到這裡,其實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並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願和父母說話。如果父母能充分了解青春期的意義,願意當好他們心靈的家園,要出去,可以;想回家了,我們就在這裡等著你,支持你,安慰你,給你依靠。那孩子的重生就會更順利,青春期的叛逆就會被看成是美好的,被祝福的。

按照佛洛依德的劃分,青春期是性器期,又稱生殖器期。這個時期,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和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

神秘性意識的萌發,惴惴不安地想要解開心結探索愛的真諦,這些都使得他們既矛盾又焦慮。他們需要自己的方法和空間去適應和調整這種變化,重建內心的平衡。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特別是中國的大部分父母繼續給予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過高的期待和嚴格的要求,而同時又不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理解,他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逃開父母,變得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

支持性的做法是尊重他們獨立的意識、以友相待,引導他們正確接納自己的變化,正確對待自己成長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才能讓他們避免自我同一感混亂,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獲得內在一致的想法。

最後,呼籲父母給予青春期的孩子一個「保護、自由」的空間!!!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註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青春期我們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現象,我們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封閉自己,和父母的溝通頻次變少,不太跟家長說一些心裡話這些這樣一些行為哈。其實這些行為都是非常正常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作為家長要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

這個階段,孩子的心情總體上是迷茫、矛盾、衝動又無助,他們處在一個情緒波動非常強的一個階段,但是內心還保留著孩童的幼稚,因此在行為上會出現叛逆,自我封閉,退縮,或者是對大人的極度依賴,甚至會有遊戲成癮,打架,這些不良的行為。那我們問題當中的家長提到的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其實就是在自我封閉。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作為家長,我們要考慮以下兩點:第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直播課的主題就是,是否我們長期以來跟孩子的溝通模式出了問題?比方說我們是否對孩子打擊的過多?或者是我們作為父母難免對孩子有一些不放心?平時可能羅嗦的比較多,引起孩子的反感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已經變成大人了,所以說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成分在。但是往往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會從大人的角度來想,就會說「你這個辦法非常的不靠譜啊」,或者怎麼樣,這樣無形中就對孩子造成了打擊,那我們孩子自然不願意再向家長去敞開心扉了。或者說如果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能力不放心,我們會對他生活上的事兒啊,或者學習上的事兒,會反覆交待他,你要注意你這個方式了。這個時候孩子會產生一種他覺得自己非常無能的心理,所以說長期以往呢,他既不願意聽父母說話也不願意再去跟父母溝通,這就是我們從溝通的方式來說,是否是我們家長,在長期以來與孩子的溝通當中出現了這樣一些問題,導致孩子封閉了自己的心靈。第二點,我們要考慮的是,是否是我們長期以來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有了一些偏差,導致孩子的行為出現了情緒的累積,在青春期爆發出來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作為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她並不只是在當下的行為,他很可能是長期以來,之前曾經在孩子的心靈裡面就埋下了一些種子,只是說在當時表現出來這個行為的,當時他爆發了,表現出來了,被家長感受到了而已。所以說是不是孩子曾經在又童年或者是幼年的時候,我們家長對孩子的限制比較多?當時孩子年齡因為還比較小,他沒有能力去反擊,我們家長也沒有能力去反抗。所以說,孩子就是把這些情緒,這些不好的感受,默默地積壓在了潛意識裡,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身體啊力量呀,以及他的心理都有了非常大的一個改變,他在青春期就有能力對我們家長進行反擊了。所以說,是不是我們家長長期以來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造成了今天的這個不願意與家長溝通的這個情況,需要我們家長自己再結合自己的情況考慮一下。那作為家長,我們既然家裡已經有青春期的孩子了,那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又是這麼大,那我們作為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那麼我給您以下幾個建議,第一個建議就是,我們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學會放手,可能我們在之前覺得孩子還小,還是一個小孩子,但是其實來到青春期,孩子真的是已經長大了,從生活上來講呢,他的事幾乎都可以自己來做主了,那學業上呢,他應該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包括人際交往,包括自己的內心情感這一方面,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說呢,我們需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我們要告訴自己,孩子已經長大了,他自己的事情,他可以做主,我們作為家長即使再不放心,即使是在擔心孩子,在為了孩子好,我們也要告訴自己忍住,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去施展。第二個建議就是,學會尊重和傾聽,那我們有的家長,是屬於比較權威性的一些家長,孩子可能還沒有來得及說,我們家長就打斷他一些天馬行空的思想啊,或者是對孩子有一些打壓。我個人是非常不建議這樣的行為出現,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非常敏感,他對別人的評價是相當在意的,那麼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我們要鼓勵他去說出自己的想法,傾聽他真正的一些想法,他的未來的規劃也好,對這個人生的理想也好,我們首先都要保證我們能夠尊重孩子,即使他說的在我們家長看來,可能是很天馬行空,那麼我們也要能夠傾聽他,能聽孩子說完這些話表達出我們的一個姿態。最後一點就是,我們家長要改變溝通方法,要學會對事不對人,幫助孩子理性的分析,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理想性和批判性其實是同時存在的。他們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別萬能,有的時候呢,下一秒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在這個時候就要做孩子的主心骨,我們要幫孩子理性的分析,「你是說,你的理想是做這個對嗎?那我們要做成這個事情,我們需要具備的素質是什麼什麼呢?那你覺得在你的身上有沒有這些素質?我覺得你有這些需要改變的,那麼你有這些需要繼續發揚的」。我們要幫助孩子理性的分析這些事情,而不是對孩子全盤的否定或者是過高的吹捧,這樣都不利於孩子這個階段情緒的發展。

總而言之,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想法,他的思維,他的人際關係,所有的一切都希望自主。所以目前他存在於脫離家長的一種狀態,不想被家長控制,那麼,內心也是不想依附於家長的。所以他選擇了一種比較獨立的方式,就是減少跟家長溝通。第一,希望自己有空間,第二,他不希望家長有過多的干預。那作為家長,就應該像菲菲老師所提出來的,尊重孩子,給孩子空間,然後鍛煉他去獨自思考,需要我們介入的時候,我們做好傾聽,理解共情就好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有兩大叛逆期:分別是青春期和更年期。主要是因為這個時候生理髮展要一定階段之後,在情緒、心理、親密關係等各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雖然,大多數的青春期女孩都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但實際上是無話可說。因為,這個時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想要獨立,想要被尊重的意識已經非常強烈了。但是由於經濟原因,由於社會閱歷的原因,還是沒法完全脫離父母。而父母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繼續把出於青春期的女孩當做小孩子看待,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問。更有甚者還會有很多指責。

這樣一邊是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能夠獨立的願望;一邊是仍然不放心,不願意收手的父母,自然會產生衝突。女孩對抗不過父母,自然會用沉默,不願意說話的方式來創造屬於自己私密的心理空間。

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可以主動和孩子聊聊天,即便是知道了孩子一些害怕父母知道的小心思,也一定不要指責孩子。可以和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幫助孩子解決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孩子發現父母不再是那個什麼都要管的父母,反而是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成為自己最堅強後盾的父母,自然願意和父母分享了。


不是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而是在她的內心深處,覺得說出來的話父母也不能理解,還不如保持沉默更好,於是就「沉默是金」了。

青春期是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慢慢走向獨立和成熟,他的世界觀,人生觀,都開始慢慢成型,所以,其實在這個青春期,孩子是充滿表達慾望的,他是在表達中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

但這種愛表達自己的想法卻迎來最大的衝突,與父母的意見不合。因為時代的原因,每一代人對世界的感受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就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直接衝突。

加上青春期的孩子肩負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甚至荷爾蒙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早戀問題,當這三座大山同時壓在孩子身上,他本身想表達的慾望會開始變形,他也不知道怎麼樣才是正確的。

一句話,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時期。

「我最近成績又變差了」,

「不知道那個女孩是不是真的喜歡我,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嗎?」,

「我爸媽最近管我好嚴格啊,還被我發現偷看我的日記,都不想和他們說話了,說什麼他們都反駁我,真沒意思!」 ,

「我好想去旅行啊,但是錢不夠,我爸媽那麼辛苦,想問他們拿錢,都問不出口。」

無數的問號開始在孩子腦海里生成,但父母如果不是一個像知心朋友那樣的角色,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是很難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的。

所以,我們說青春期的孩子愛叛逆,不聽話,然而,身為父母,我們真的懂孩子嗎?真的走進他的內心傾聽他的聲音嗎?真的放棄自己做父母的威嚴,平等和孩子交流嗎?

如果做不到,孩子不願意和我們說話,其實也很正常,我們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還不想說話呢,你說呢?


其實青春期不光是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很多男孩跟父母的交流更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家有青春期孩子,家長最苦惱的就是溝通不暢,溝通不暢里最難的就「異性親子交流障礙」。

「異性親子交流」指母親與兒子、父親與女兒之間的交流。青春期階段由於第二性徵的發育,孩子大都會對異性有比較害羞的心理,對於自己的父母也不會例外。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沒有和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異性親子交流就會從青春期開始進入「障礙期」,很糟糕的是,這個「障礙期」不會短時間結束,有的會延續的孩子成年後為人父母,有的會一生都得不到緩解。

那麼,如何緩解「異性親子交流障礙」呢?大原則是:生理問題找同性家長,心理問題找異性家長。大前提是:父母都放下矜持和羞澀,不要以「居高臨下」的「管教」替代平等交流。你要記得——孩子在你這裡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和情緒出口,他就會求助於「外人」,這個「外人」可以是你不了解的網紅主播、也可以是心懷不軌專向未成年人下手的犯罪分子,還可以是他自以為很信任轉眼就會把他的隱私當笑話一樣宣揚的同齡人……

有一個好消息是:很多在幼年期並沒有認真參與孩子成長的父親,在孩子青春期修復了跟孩子的感情。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性思維已經比較完善,與父親的溝通更傾向于思辨而非幼年時的感知;二是這個階段跟孩子的交流更需要家長的敏銳而非耐心(如果你能做到敏銳+耐心當然最棒!),跟耐心比起來,敏銳是父親更容易具備的特質。所以媽媽們可以在這個階段把跟孩子溝通(尤其是情感、學習、前途問題)的「重任」交給父親來完成。

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的號——講常識、說真話,認真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初三孩子本來說化學聽不懂,今天去一對一竟然說自己聽懂了是怎麼回事?
孩子到底該打不該打?

TAG:女孩 | 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