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崇尚儒學,而不是法家、道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
一種哲學理論,能否成為全社會的主流理論,這需要很多因素的互相配合。中國是個儒家學說佔主流的社會,2000年來,儒家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儒家關於人生理想、道德價值、社會治理、人際關係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主流。那麼,在我國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爆炸的黃金時代,產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小說家、農家、縱橫家等,那麼星光燦爛的偉大思想,為什麼中國人最後選擇了儒家文化作為主流呢?為什麼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會成為助手而不是領頭羊?為什麼墨家思想會消失?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看哪一家思想,更適合這個社會的土壤,其次,要看主政者的個人愛好,這是個偶然性極大的問題。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偶然中又蘊含著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就是一種思想是否有貼近現實的基因。
儒家學說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是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奠定了儒家學說後來能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關鍵。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儒家學說強調仁者愛人,強調仁政和王道,強調要在社會和集體上,彰顯個人的價值。這些都是很現實的,而不是像孟子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那是做不到的,一種思想要是做不到,那就是空想,而空想就像是海邊沙灘上的沙雕,海水漫上來的時候,是要倒塌的。
而道家思想強調的是超越功利的,就是說你要清心寡欲清靜無為,你不要有太多慾望,你要躲進小樓成一統,享受自己美好的寧靜的生活。但是人生哪有什麼寧靜,所謂的寧靜不過是失敗以後的無可奈何而已。所以,人還是要走進社會,按照社會的規則去做事,這樣你才是個不孤獨的社會人。所以,道家寧可作為人的心靈的一個調節,而不可以作為整個社會的通用的價值觀。
法家更是如此。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性自私。所以,要管理好人,就需要嚴刑酷法,君主要管好臣子和百姓,要法術勢一起用,和你玩陰謀詭計,直到把你搞定。但是,這樣的社會太可怕,也不現實。要是人人自危,那麼社會就一點也不美好!
所以,貼近才有生命力!
根本上講儒家是從人性出發,最符合人性的一種學說,所以才能形成強大的生命力和濃厚的民間基礎,法家、道家雖然理論高深,但就是因為太高深了,本質上都是反人性的,所以不能長久,無法在百姓中徹底普及。
反對完全把儒家說成是統治者的工具,統治者用那種思想都是工具,難道用道家,道家就不是工具了嗎,道家又比儒家對普通老百姓好到哪裡了呢?儒家才是最適合中國社會的,被普遍社會絕大多多數人都接受的學說。
道家推崇無為而治,雖然在漢初實行過,似乎也不錯,但這套理論想要徹底執行,對於統治者來說太難了。任何在位者都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任何人都有不可遏制的把事情做成功的衝動,你要他手握權力什麼都不做,根本不可能,對於各人更是如此,所以道家註定被束之高閣。
法家編戶齊民,注重法律,不講人情,在短暫的秦國實行過之後 很快就破產了,所以後開的統治者雖然覺的法家很管用,但明面上還是要大張旗鼓的宣揚儒家倫理那一套,這樣才能被底層百姓所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外儒內法。
但從根本上講,中國還是儒家社會,大量的社會基層都是以儒家倫理為主,法家只在國家層面的某些制度上施行。而且儒家和法家有著根本的矛盾,但儒家總是是政治正確的方式出現,這就導致統治者很頭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為父報仇的案子,究竟怎麼判,成了歷代王朝最頭疼的事情。
完全按儒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為父報仇當然是無罪,但從秦朝開始司法權就收歸國家,私自報仇是國法所不允許的,判還是不判,成了儒家與法家一個最尖銳的矛盾點。
這個歷代判罰都不一樣,雖然古代以儒家為主,但法家也發揮著作用,二者大多時候相安無事,但也有矛盾尖銳,無法調和的時候。
我推崇儒學、道學和楊朱之學。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沒有一絲缺陷,沒有一絲糟粕。
儒家的世界觀源自老子。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人類萬物和宇宙,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依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這最符合人性。除此之外,儒家道德還有見利思義。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從而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益。今日謂之憲政。
儒家提倡言論自由,罵天子,批評政治者,無罪。
儒家提倡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道家思想與儒家異曲同工。
法家思想是刑罰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韓非謂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寧枉勿縱,夷租連坐。
如果說儒家最提倡法治。那法家則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法家還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實行愚民政策。把一切其他思想全部扼殺。
法家還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行惡政:貧民、疲民、辱民、弱民、愚民。
總之,作惡害人,制度比人更可靠。這就是法家的使命。
因為儒學很迷信,神化了王權專制,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這裡說的迷信,不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鬼神妖怪之類,而是儒學中一貫強調的「三綱五常」之類。
儒學創設了一個深入人心的規矩,來約束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倫理道德方面,這有利於社會穩定,在政治制度方面,則有利於統治者保持權力。
儒學強調的是階級,形成了一種價值觀,即「王侯將相確實有種」,人只能老老實實按照現有的規矩去做,不可以反抗。臣民不能反對君主,後輩不能反對前輩,等等。
因此,歷代帝王雖然都是靠造反奪得了天下,但仍要提倡儒學的觀念,免得自己也被人趕下台。
因此,現在提到「愚民政策」,儒學便是個中代表。
這便是所謂的「帝王心術」,這種方式很無恥,但確實有效。
最先提倡儒學的是漢朝。《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但當時的儒學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等的思想集成。
以儒學為主,其他學術觀點為輔,作為統治者控制民心的工具。
而法家的本質理論是法製為核心,人人平等;道家則崇尚自然而然,這些,都在撥動著統治者們脆弱而緊繃的神經,一不小心形成潮流,就會導致他們失去地位失去權勢,自然就不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所接受了。
這個和傳統的文化有很大關係,自漢代以來,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思想的經典,上至國家下至百姓無不以孔子為師,以儒學為尚,至今儒學的很多思想都是被吸收並沿用的,比如教育和教化的思想。
各家思想相對活躍在於百家爭鳴時代,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湧現各流派思想傳播的事情。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
那麼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呢?法家的源流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比較出名的任務就是吳起、商鞅、韓非子等。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以及社會改革、法學等。並在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中的以實踐,可以說法家思想是最早得以實踐的一個學說之一,至少在那個時代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是有成效的,特別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變強,並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長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權國家,但是後世被棄用,大多時候在治亂的時期,法家思想又被啟用。
道家思想,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著名的著作道德經,至今仍被奉為經典。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道家思想最著名的實踐就是漢初提倡的黃老之學,使得西漢初期休養生息,迅速在戰亂中回復國力,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鼎盛時期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個學說後來很少被用在治國上,反而被道家應用在修道上面,但不可否認其深厚的底蘊。英國人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可以說道家思想是國內外公認的。
自漢代以來,儒家學說與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政治上的工具,但是統治者又並非純粹執行儒家思想,同時還建有法家的、道家的,可以說古代的政治思想就是其三家的合體。但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比如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等等都是源自於此。直至今天,儒家思想影響人身最深的還是其倫理和道德教化方面的思想,仁愛、孝順、謙讓等都是當今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於諸子百家的其他學派思想,後世演變就沒那麼大的影響了,加上對後世的統治可借鑒的意義不大,始終未能成為顯學,在當世所知所學的仍然是先前時期他們的思想記載。
縱觀歷史,儒道法三家雖然,儒家一家獨大,但是始終離不開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幫扶,否則也不能傳承如此之久,經久不衰!
其實前些年新墨家和新法家頗流行一時,但最終也只能在民間有所傳播,在我看來,這兩家的特點就是攻擊其他學派,要麼拉著道家做盟友,要麼拉著基督教做盟友,事實上,基督教畢竟是宗教,這裡面能稱得上當代神學家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新墨家和新法家的人根本沒機會認識這些國外學者,所以,連學術都攀援不上,又怎麼可能壯大所謂的「新XX」呢?
我個人喜歡儒家,因為是從老、庄發展過來的,所以也留下了老子和莊子,還有墨子和楊朱。按照順序,是儒家(1)-墨子、楊朱、莊子、公孫龍子(2)-老子(3)-韓非子(4)。
墨子雖然學於儒家又反出儒家,但墨子稱孔子始終是仲尼,不像後來學生或學生的學生們那樣直呼孔丘這個名字,而且他本人確實很值得尊敬;楊朱按照蒙文通和復旦一位學者的考證,年代要晚於墨子,不可能像《列子》所說的那樣墨子學生跟楊朱學生在一起進行辯論,更不可能像莊子後學編造的故事那樣是老子的學生,從《墨子》記載的儒家思想看,這一派儒家大概就是楊朱學說的源頭,所以孟子在比較墨學和楊學時,說楊學跟儒家最近。
莊子的思想文辭優美,堪比於孟子,而他的思想我們在儒、墨、惠施、公孫龍子那裡都能找到根源,其中也有老子的影響。一般認為,莊子才是道教思想的主要根源,他雖未必是道家人士,卻為道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實,不管從莊子內篇還是《天下》來看,莊子都不可能跟老聃屬於一派,不過,後世確實將兩人的思想融合到了一起。
道家思想之所以不能很大程度上流傳開來,主要和其文獻內容太少有關,正是因為文獻太少,後世道教面對佛教的反擊便是一擊即潰,甚至不得不把先秦諸子都納入道教以便於對抗佛教,後來還抄襲佛經內容充數。藝術史上,現代主義有個「少即是多」的看法,後現代主義則說「少令人生厭」,文獻資料少,事實上真的很吃虧,因為這意味著你談論的思想內容要麼少,要麼和其他文獻比起來不精微。大道至簡這種說法,它是有語境的,可能在面對條理不清、文章冗長時有效,而對於邏輯條理清晰的大部頭著作那就完全是劣勢了。
南懷瑾先生對於道家和道教、佛教有過很好的讚美之辭,但這話聽聽也就可以了,在二十四史中,信奉道教、佛教沒有節制的,都不免於強敵入侵以及亡國之禍,有些是皇帝或太子正領著大臣讀老子、莊子呢,國就亡了,而不僅僅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這裡我沒有鄙視道家和道教、佛教的意思,而只是想說,道教、佛教本身就不是為了治理國家而存在,雖然宗教信仰對家國天下確有益處!至於莊子,書里明確過不為治國的觀點,所以皇帝、太子的《莊子》還沒讀完便亡了國,完全是可以推測到的。《老子》適合於小國,《莊子》適合於閑暇的個人——這是我自己的體會。
至於民間,喜歡道家的人其實也不少,支持法家的人也很多,這裡面法家最水,別看很多人整天提法家如何如何,其實都是他們臆想出來的,我在頭條看到過很多吹法家的,但我敢肯定他們沒讀過《商君書》和《韓非子》。
從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打倒「孔家店」到現在重拾儒家文化。主流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輿論引導,誰在掌握著主流輿論,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來沒有改變過的。
事實上,真正的儒家文化是什麼樣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家文化里的三綱五常,皇權天授是封建社會統治的需要。還有孔老夫子推崇的禮樂制度。如果說儒家思想僅有這些東西那是以偏概全,那麼對於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來說,這就已經足夠。
事實上歷史也並非所有的時代都是推崇儒家的,比如唐宋也有崇尚佛、道思想的時代,但不論推崇誰,考量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有利於社會統治,教化民眾。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幾千年來的主流都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黃老之學中的治術是集百家之所長的,其中包括法家的,極其智慧的,十分委婉的,細思極恐的學問。
因為儒家文化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的封建社會是全能文化,既是老百姓修身齊家的道德文化,也是帝王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文化。法家文化僅僅是主張酷刑峻法的法律文化,道家文化僅僅是主張無為而治的政治文化,墨家文化僅僅是主張兼愛非攻的政治文化。
因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又貫穿體用,以內修為根基,以治平天下止於至善為宗旨,最適合文明發展。
道家精深,但清靜無為,以發華為內在精氣耗散,故與文明發展相悖。適合養生修道,不那麼適合文明發展,在國家休息生息階段可以一用,往強盛擴張走就顯得不大協調。
法家只是術用,沒有自己的形上論述。層次低,無法化育人心,無法讓人尋找心靈歸所,不適合長治久安。
有人給儒家扣帽子,說儒家維護統治階級,云云。其實,儒家思想中維護的是人民。儒家典籍中貴民重民的論述是最豐富的。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神之主也。」「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推薦閱讀:
※國學精粹道德經(三十)
※開學第一課:以德報怨?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耄耋老人的這一舉動,讓我徹底明白這件事我做對了
※傳統起名方法(一):紀時起名法
※【大國學】契丹文字研究:幾個由契丹大字到契丹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