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稱父母為「爸爸媽媽」的?


爸爸、媽媽不是國外舶來詞,這個稱呼在中國宋代以前就有,當然,全世界人都一樣。

起初,在中國,「爸爸」是整個吳語地區的方言,譬如宋代的《集韻》說:

爸,必駕切,音霸。吳人呼父曰爸。

而除了吳地,許多地方也有類似稱呼。

中國的邊夷之地,有把老者成為「巴巴」或者「八八」的,正是因為這個稱呼,後來人就把「父」字頭添上,成為專門稱呼自己親爹的詞。古代的蜀地人,稱呼父親為「波波」。這其實都是類似於papa(帕帕)、bobo(波波)、baba(爸爸)、dada(達達)一類的辭彙,是與人類出生以後的口頭禪有關。

還有「媽媽」也很值得一說,「媽媽」本身就是說的母親,後代有說成各種解釋的,但一開始就有母親的意思。

譬如魏朝張揖《廣雅·釋親》是這麼說的:

媽,母也。

夠明顯吧?

和「爸爸」一樣,mama在各地有不同變種,但大體不離「a」這個音。

譬如有喊媽為Nia的。

也有喊Niang的。

Ma是人類嬰兒最容易發的一個音,人類對第一個可以脫口而出的字聯繫上了天然親近的第一個人,這就是媽媽 的由來,而「爸爸」則次之,是第二容易發的音。

世界各地對於父母的稱謂都差不多。

母親

中國:媽媽、娘、Nia、阿姆、麻麻……

英語:mom、mum、 mama、mommy

法語:maman、mère

俄羅斯語:мама

西班牙語:mamá

父親

漢語:爸爸、波波、大大、爹爹……

英語:papa daddy dada dad da poppa taata

法語:papa、père

俄羅斯語:папа (讀音完全是「爸爸」)

西班牙語:Papá

基本全世界有關「爸爸」「媽媽」的發音,都是非常類似的。這無疑與人類最開始最容易發出的音節相關,先是媽媽,後是爸爸。

至於中國,媽媽、爸爸是一些地方的言語,其他地方有喊niania和dada的,類似。這是口語稱謂,比較正兒八經的稱謂,則就是書面語,譬如「父」「母」等。國人真正說統一喊爸爸媽媽,是國語運動之後才有的。


爸爸媽媽的音義結合,應該是從人類進化出類似今天的語音器官和大腦就有的。不只漢族人這麼叫。至少可以肯定,產生[pa][ma]這樣的讀音要遠遠早於文字。更不是翻譯外語(持這種觀點的人一定沒有讀過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p][p『][m]都是雙唇音,前兩者為塞音,後者為鼻音,相對於唇齒音,舌根音等發音更容易,而[a][?]作為舌面母音,它的發音舌位前後高低最為適中,也就是最容易發出來。於是嬰兒很容易就發出[pa][p『a][ma]這樣的音。嬰兒在最初飢餓時只會哭,後來發展為用聲音符號來呼喚,於是出現了把乳房、乳汁稱為[ma][p『a][pa][p『?]這樣的音,後來發展成對母親的稱呼,再後來有的變成了對祖母的稱呼「婆」。很多民族還稱乳房為mama。怎麼能夠想像在五千年前,一個華夏族嬰兒會用[nia?][tie]來稱呼乳汁乳房,進而發展成對父母的稱呼的。其實上古音,即先秦時代,漢語聲母b和f不分的,後來由於韻頭不同而分化了。而u和a韻的一部分字就是這樣分化的。所以今天的父,上古就讀ba,當然是擬音得出的。很多孩子第一個叫的都是媽,第二個叫的都是爸,不是因為和誰親,而是因為這兩個音對嬰兒來說最容易發出來。這是我能想到的最通俗的解釋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語言人類學或者文化語言學的相關書。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稱呼!在我們沂蒙大地九縣一市不同時期稱呼各異!以沂水縣為列,七十年代末,在廣大農村管父親叫爺,管母親叫娘!而在南部的郯城,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也管父母叫爺和娘,到了四十年代,對父親改稱叫「大」,一直叫到九十年代初。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孩子管父親叫「爸爸」,管母親叫「媽媽」,剛開始還比較靦腆,不好意思答應,比較羞得上。因為只有城裡的孩子才有「資格」這麼叫。在叫「大」之前管父親叫「爹」的,「爹」之前叫「爺」。不知你們那地是啥時候改的?


我們到現在也不叫爸爸媽媽。稱呼父母都叫「爸」「姆」,稱呼爺爺奶奶叫「公」「嫲」,當然外公外婆就叫「外公」「外嫲」,媳婦稱呼丈夫的父母叫「爹」「姨」。這些都是現代人的叫法。而我父親一輩稱呼他的父母是叫「叔」「姨」。之所以不叫爸爸媽媽,其一,家人之間是故意不叫太親昵,這樣小孩好生養,不容易太依賴父母,也就是「眾家親」,連鄰居都叫「叔」「姆」。其次,兩個字連讀真是太娘了,小時候也許覺得可愛,長大了就覺得噁心了。所以不可能叫「哥哥」「姐姐」之類的,一般都叫「兄」「姊」。個人地方文化,略有不同。


父母-爸媽,塗-擦,荼-茶,匍-爬,怖-怕,扶手-把手,輔車-下巴,賈gu-賈jia,呱呱gu-呱呱gua,挐nu-拿na,呼(上古人笑),其實在上古漢語父母就讀爸媽,只不過後來書面文言讀音開始變化而口語滯留,所以父母在中古讀bio mo,而口語還讀爸媽,後來造新字爸媽,出現早期文字父母和持續不音變讀音bama的脫節。其他字也是一樣。而笑呼呼在上古就是笑哈哈ha,中古時期呼讀ho,中古人造字呵ha,而現在人呼讀hu,呵讀ho,笑哈哈不再用呵字,造新字哈。等到1000年以後,哈哈又讀hoho,呵呵變成huhu,呼呼變成houhou,新的haha字仍然會造出來


你叫爹的時候,你感覺情感上有種紐帶,割捨不掉,你叫爸的時候,感覺似乎少點什麼。

你叫娘的時候,你覺得這個人是天下最好的人,你能為她做一切,你叫媽的時候感可以從她哪裡獲得很多不需要回報的想法,。覺得媽媽對你好應該的,會包容你 理解你,可是這個娘,就好像一座大山,你要努力的扛起來。

現在說這個沒有什麼太大意義,感覺也不會,很難在改過來。基本上還叫爹媽的是80後,叫爹娘的就是百年前了,現在都叫爸爸媽媽。這讓我想起一個事。

我小時候在農村,我一同學,叫他父母就是喊爹喊嗎,有一天他老爹也不知怎麼去城裡上班了,這熊孩子就改口喊爸了,每天沒事又是就是我爸如何 如何。讓我有種想揍他的衝動。

所以 在當年,這個就是階級的地位變化,有錢的或者有機關單位的,就叫爸,農村種地的喊爹。

好吧 ,在後來一看,都喊爸了。那是不是就不存在階級了。人家有錢的就不爸了,喊爹哋。你是不是也要學學啊


不用看其他的 看爸這字的釋義

爸,父也。——《廣雅·釋親》。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 而《廣雅》成書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 各位堅信不疑認為是爸爸是清朝舶來辭彙的人告訴我 難道三國時期比清朝還後面嗎?

不過中國那麼大 各地語言不同 可能有些表述不太一樣 教化不一樣 嬰兒出生到會叫人 就算剛開始叫爸爸 但習慣問題 很可能會有別的稱呼 正因為各個地方不一樣 有可能以前不是稱呼爸爸 不以中國為參照物 對他們而言仍是外來的。人們認知的差異讓他們覺得不是本地的 或者他們不知道的,就可能認為是外國傳來的。


爸爸一詞來源於改革開放後的<<普通話應用標準>> 此修訂在中國廣泛推行 爸爸來源於英文中的DAD 和阿拉伯語中的 BA DA ,以前叫爹!

媽媽一詞來源於 母親的發音 ~M 和通用世界語言英文中的MUM

人類學家推測古人類最先會說「爸爸」一詞

人類學家一直在通過各種方法推測人類最初的語言形式。法國人類學家日前稱,由於「爸爸」這個詞在目前70%的人類語言中都存在並且意義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古人類最先會說的語言片段。

目前,人類6千多種口語中有許多發音相近、意義類似,特別是像「媽媽」和「爸爸」這樣指代家屬親戚的名詞。一些語言學家便推測,這些辭彙從古人類開始形成語言以來承傳至今,至少已經被「講」了5萬年。但是,由於科學家沒有證實這些辭彙在關係疏遠的語系中出現的頻率,所以無法證實以上論斷。

然而,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報道稱,法國語言學和史前人類學研究聯合會的科學家日前對「爸爸」一詞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人類現在的14個主要語系中基本上都存在這個詞。而在其中71%中,「爸爸」一詞的意思都是父親或者是父親一方的男性親屬。負責此項研究的科學家說,「『爸爸』在各種語言中的統一性只能有一個解釋:是從人類早期延續至今的。」

儘管如此,學術界有關古人類語言的辯論仍在繼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語言學家說,因為嬰兒很可能將自己會發的第一個音與他們首先認識的人——父母——聯繫起來,所以各種語言中「爸爸」一詞的含義都基本相同。

爸爸和媽媽兩詞的來源

商周漢語父母的發音同爸媽。上古無輕唇音,父的聲母好像是幫母,另一些普通話發u,uo的上古發a或oa等等。比如,孤瓜,陀它同聲部。實際上世界上多數語言「父母」的讀法很接近,我記得喀麥隆語讀法分別是m"baba,m"mama,這說明該辭彙歷史悠久,這也跟m,b,a三音素的發音最容易有關。


爸爸媽媽在中國普及不超過四十年,八十年代以後的事,不信去問問你的父母祖父母是怎樣叫他們自己的父母的。明清小說戲曲曲藝老電影都是爹娘為主,沒有爸爸,媽有,但主要指傭人,或者是妓院的老鴇。康熙字典收錄有爸字,注釋為吳人呼父曰爸。爸爸媽媽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的產物,先在上海等南方大城市流行,後來影響到全國,但還主要是城市,八十年代後席捲農村。李文敏女士今年79歲,是老北京,其父親是梅蘭芳先生戲班的管家,她的回憶錄里,有一章節專門寫她母親的,標題就是:我娘也姓李,行文中都是我娘怎樣怎樣,沒有媽字。


好像是八十年代開始叫爸媽的,應該是一些留過洋的人帶頭叫起來的。爸媽不好,巴有「到此為止」的含義,媽有當牛做馬的含義,所以這三十年來父母們真的是給兒女當牛做馬。而爹,多子多孫之意;娘,良家婦女之意,多好啊!強烈建議中國回復我們我們自己自古傳下來的稱呼!


推薦閱讀:

TAG:每天一句正能量 | 社會 | 育兒 | 育兒錦囊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