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有兩個首都?


兩都制與陪都制最大的區別就是看所在城市有沒有宗廟祭壇即國家太廟。

兩城皆有就是兩都制,一城有一城無,則沒有的為陪都。如東漢的洛陽與長安,洛陽有長安無,則長安為陪都。如北宋的東京汴梁與西京洛陽,汴梁有洛陽無,雖北宋皇陵位於洛陽鞏縣,但洛陽仍為北宋陪都。

唐朝長安與洛陽兩都均有李唐太廟,故唐為兩都制,不分主次。

作為都城,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天子王宮與宗廟祭壇這兩大最重要的都城標誌,只有兩樣齊備才能被稱之為都城,缺一不可。洛陽作為大唐帝國首都自然兩樣齊備。

第一、天子王宮。

唐太宗時,洛陽天子王宮叫洛陽宮。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時叫太初宮。武則天、唐玄宗直到唐末唐哀宗時叫紫微宮。

第二、宗廟祭壇。

唐高宗之前,洛陽確實沒有李唐太廟,但從唐高宗起,洛陽就一直擁有李唐太廟,遺址現位於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西北角,洛陽李唐太廟在安史之亂中被安祿山焚毀,後唐肅宗續建直到唐朝滅亡。

第三、洛陽除了這兩大最重要的都城標誌之外,還有皇帝聖旨為證。

唐太宗: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唐高宗:兩京朕東西兩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 洛陽長安兩京都,朕東西之宅也。

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第四、洛陽當然還有唐代文字證明。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首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做《賞牡丹》詩,創作地點在洛陽伊水上歸仁里的牛僧孺別墅,所以,此京城指的是東都洛陽。其他如:《唐會要》中「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節度使副大使張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獻捷。擇日告廟。」「尋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來告喪。禁京城匄者,置病坊以廩之。」(值時帝於洛陽,此京城亦為洛陽)。唐《朝野僉載》載:」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這描寫的也正是中宗時期京城洛陽燈會的盛況。

第五、還有大唐神都稱謂。

大唐文明元年,唐睿宗下昭書親封洛陽為大唐神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國家意志皇帝親封的神(州大地之)都!

第六、唐朝皇帝登基大典。

唐朝皇帝中,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唐肅宗、唐昭宗、唐哀宗等登基大典在洛陽舉行,試問,天子登基之處,不是首都是什麼?

受篇幅所限,這只是一小部分證據,但僅此就已經完全能夠證明洛陽為大唐都城無疑,故,一切說洛陽為唐朝陪都的行為,都是極不負責的行為,必將受到道義的譴責!


唐高宗與則天皇后執政時,他們經常遷居洛陽,然而他們的遷徙並非完全出於自願,很多時候都是被迫的,因為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已經無法養活整個龐大的中央官僚體系了。

在西漢,由於官制相對簡單,養官成本小,政府在關中地區仍然可以獲得足夠的資源。但到了唐代,事情發生了變化。

唐太宗時期,內外官員的定額是七百三十人。但隨後,由於公事大量增多,太宗不得不增加了許多編外的官員,之後又有各種使職,官制更加混亂,官僚人數已經遠超了七百三十人。

在太宗一代,養官成本仍然可以控制。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中央政府官員俸祿是十五萬二千七百三十緡錢。即便加上辦公費用,也不會過於龐大。由於關中地區自產糧食,每年只需要從中原地區調運二十萬石糧食,就足以供應整個京師的消耗。

然而從高宗和武后,直到玄宗皇帝上台之前的時期,是唐代官僚系統膨脹最厲害的時期。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代的官僚人數比起太宗初年已經增加了二十倍,而且每年新增一千四百人進入官僚隊伍。

這還不算誇張,唐代初年的宦官人數並不龐大,到了中宗神龍年間(公元705年—公元707年),宦官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千人。到玄宗時期,僅宮女就達到了四萬人。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官員數量達到了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他公務員(吏)更是多達五萬七千四百一十六人,還有許多有了官員資格,但還沒有授官的人。這些人加上皇族、官員子弟,以及各式各樣的僕人、供養人,等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脫離農業且需要供養的集團。

隨著官僚人數以及都市規模的膨脹,長安的糧食日漸供應不上了。唐代之前,隋煬帝已經發現了中國經濟的變化趨勢,長安和關中平原這個西漢時期最富裕的地區已經變得貧窮,曾經被視為蠻荒之地的江南地區已經匯聚了大量的財富。煬帝建立運河系統的初衷,就是要將江南富庶地區與首都連接起來。一旦首都資源緊張,可以便利地從江南調運物資。

然而,在唐代初期,人們發現煬帝當初的設計有一個瓶頸。南方的糧食經過運河北上到達黃河後,經黃河運輸到長安卻困難重重。

當時的運輸路線是這樣的,二月份開船從揚州出發,四月之後通過淮河進入汴河,由於這時候運河水淺,通行不便,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達運河與黃河交接的河口。可這時恰逢黃河的豐水期,無法通航,只能等到八九月份黃河水落下去之後,再航行進入洛河。把糧食從揚州運往洛陽,需要耗費多半年的時間。從運河轉黃河時,江南的水手由於不熟悉黃河水性,必須僱傭當地人,這也加大了運輸成本。然而把糧食運到洛陽,整個運輸工程只完成了一半。從洛陽轉運到長安還有更大的麻煩。首先,要從洛陽用車輛或者牲口把糧食馱運到陝州(今三門峽市陝縣),通過陸路繞過三門峽,再重新入黃河,入渭河,將糧食運往長安。

為什麼糧食從運河進入黃河之後,不直接沿著黃河一直西進直達渭河和長安,而非要經過如此麻煩的陸路轉運呢?因為黃河有天塹——三門峽。

在古代,位於河南、陝西交界的三門峽是造成黃河運輸困難的最主要原因。這個峽口位於崤山的懷抱之中,河中立有砥柱,水流湍急。走水路必須做好折損百分之八十資產的準備。而走陸路的成本又很貴,從洛陽到陝州的三百里,每運送兩石糧食就要花費一千錢,運輸成本遠超糧食的價值。

由於運輸成本太高,唐代的中央政府根本無法大規模運輸漕糧到長安。皇帝只能不定期地將政府從長安遷移到洛陽。政府遷移到洛陽時,所有相關人員也都跟過去,長安的糧食需求迅猛下跌。

隋文帝也採取過類似的方法,開皇四年(公元584年),關中地區大旱,隋文帝就只好跑到洛陽。唐高宗和武后也屢屢採用這個策略。高宗皇帝共有七次遷徙,高宗一死,武后為了永久性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洛陽建立神都,不再回長安了。

武后的選擇也顯示了長安的窘迫地位:從西周時期,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就是最繁華的所在,但到了唐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長安已經變成了西北一隅,在經濟上喪失了重要性。但是,由於它在政治上仍然是首都,政府必須利用行政手段大量向長安輸血,這給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武后時代,也是唐代財政問題逐漸積累的時代。她依靠遷都避免了漕運問題,但其他財政問題都在惡化。因為官僚的膨脹速度超過了預期,政府需要更多的財政經費來維持運轉。


唐代是兩京制。

唐太宗: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洛陽長安)。

唐高宗:兩京(洛陽長安)朕東西兩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洛陽長安兩京都,朕東西之宅也。

唐睿宗~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為光宅(684年唐睿宗)。旗幟改從金色,飾以 紫,畫以雜文。改東都為神都~《舊唐書》

唐玄宗:三秦九洛(長安洛陽),咸曰帝京


唐朝首都這個事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首先我們來說,唐朝的首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首先是唐朝初年的時候,長安就是首都,但是洛陽和太原也稱為都城,但是這個都城叫做陪都,個人理解這陪都就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這樣的城市,因為唐朝的經濟發展也的確是到了這個地步,因為陪都的設立也是變得非常的有必要。

後來到了公元690年,武則天改了國號,同時也把首都給遷到了洛陽,這個時候洛陽就成為了真正的唐朝首都。但是又到了唐中宗復辟的時期,唐朝的首都又換回到了長安,其實武則天時期的唐朝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不是李家的天下了,所以對於武則天來說,她也是決心徹底改變李家的根基,把首都遷到了洛陽。

其實早在隋朝的時候,都城就已經是長安了,這個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有一個勢力叫做關隴貴族,這個貴族只代表他們自己的利益,這個團體勢力很龐大,而且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財力上都對當時的統治者有很大的關係。只不過一開始他們選出的領袖是楊堅,可是楊堅卻負了他們,李淵就不同了,李淵深知他們的重要性,於是就將國都始終定在了長安,當然這也是他們的大本營。

此外,長安最大的優勢無疑是來自軍事上的優勢,因為四面環繞,而且易守難攻,所以定都長安也是考慮到了唐朝初年政局不穩,因此在長安定都可以保證唐朝基業的安全,於是長安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首都。

可是到了後來,城市化現象嚴重,很多人都往長安跑,長安逐漸變得人滿為患,而且資源也幾近枯竭,因此這也需要建立新的都城。這個時候洛陽就成為了最合適的都城選擇,因為本身洛陽地處中原地區,而且靠近大運河,無論是運糧還是交通都非常方便,而且洛陽的發展一直不慢,因此洛陽也就成為了很好的選擇,估計這也是武則天定都洛陽的真正原因吧。

此外,隨著唐朝的發展越來越強大,皇帝已經不再擔心關隴貴族的威脅了,所以此時遷都也已經是名正言順了。


關於唐朝兩個首都的話題,其實是兩京制設立的問題。

唐代早期建都長安,由於長安擁地理位置劣勢,長安是軍事關塞:「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阻山帶河,四塞之地!」長安周邊東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座關隘掌握著收支長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難攻,地理位置相稱主要。 但長安面對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缺糧。唐代當局只好從江南一帶徵調食糧,固然有運河,但路途過於遙遠。

而洛陽設立為陪都,因為洛陽具有兩大優勢。

一是水利優勢。 隋煬帝期間,為了便利出巡和玩耍,在江南開建了一個新都城洛陽,並且北水南調——開挖了一條大運河。使得洛陽和長安的交往更親密了,經過增強了商業的暢通,洛陽的經濟發展豈此日新月異。

二是糧草優勢。 事先洛陽由於有洛口倉,食糧堆積如山。 也正是由於這麼,到了唐高宗時,為了處理食糧風險,經常帶著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去「白食」。

唐高宗正式拔高了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修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洛陽作為副都的法令位置也就此肯定。

唐朝時期,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不算武周時期,唐朝在洛陽居住過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唐朝初期西安為首都,洛陽為陪都;西安為政治中心,洛陽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唐中期將政治中心也遷都洛陽。因唐朝在中國歷史中的輝煌成交,遂有盛世唐朝之說。

但是不討論陪都的話,唐朝的洛陽和長安都做過首都。

618-690年首都為長安,690-705年武周時期首都為洛陽。 之後到904年首都一直為長安

唐末904年-907年首都洛陽。

公元684年,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太后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洛陽」,意為「神州大地之都」。本來唐朝為「復都」制,西都為長安,東都為洛陽,只不過治國御所在長安。此番一改名,洛陽的地位立刻比長安高出一頭。公元690年,武則天遷都洛陽,正式稱帝,廢 「唐」立「周」,是為「武周」。

公元705年,以張柬之為首的一干人等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還位給太子李顯。至此,李唐在亡國十五年後終於復辟。十個月後,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唐朝的旗幟下逝世,與高宗合葬於乾陵。至於曾經顯赫一時的洛陽,先是改回東都的名字,後來又變成了「陪都」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直到唐朝滅亡。


其實唐朝的首都是長安,東都洛陽是陪都。由於洛陽位於天下之中,在古代地位非常高,一般不是首都,就是陪都。

早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就著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成周城。當時由周公負責營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並放置九鼎定都於此。 西周時期,成周城駐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師,每師有二千五百人,共兩萬人,用以鎮懾東方各諸侯國。

唐朝雖然定都長安,但是許多皇帝都在東都洛陽長期居住、處理朝政,如高宗、中宗、睿宗、武則天、玄宗、昭宗、哀宗等,時間累計共近50年,時稱為東都、神都或東京。

當時洛陽城內有隋唐時代面積最大的宮殿群——洛陽宮,其面積約4.09平方公里,是故宮面積的六倍。還有中國歷史上最高大的宮殿建築——萬象神宮(明堂、天堂)。 東都洛陽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東南通江都、太湖、浙江,東北通山東、涿郡,西通關中長安的大運河交通中心。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版圖是中國最大的時候,唐朝也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盛唐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影響力極大。出現了一大批世界級的都市,其中最為繁華的當屬唐朝五京,即京都長安、北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西京鳳翔府、東京洛陽。現今,鳳翔為中國最普通不過的一縣城。洛陽雖為河南第二大城市,但仍實力較弱。西安、太原雖為省會,但相較於唐朝而言,簡直弱爆。總的來說,除了成都,其它四座城市都混殘了。

1,京都西安,西安的歷史這裡不再多介紹了。我們看看西安的現狀,西安現為陝西省會,西北地區第一大城市及中心城市,GDP總量6255億。西安常住人口883.21萬人。西安同西北大部分城市一樣,現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問題,引洮入渭工程正著手解決整個關中地區缺水問題。西安最有優勢的是地理位置,自古以來,西安憑藉絕佳的地理位置佔盡風頭。現西安仍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西安已形成米字形鐵路線路,可直達成都、重慶、蘭州、鄭州等全國區域中心城市。

在經濟布局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新亞歐大陸橋及黃河流域最大城市,同時也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龍頭城市。西安現有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器材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金屬冶煉加工業等工業體系。西安是中國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全國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數最多的城市,在西部地區和全國具有重要地位。作為世界著名的古都,擁有兵馬俑、鐘鼓樓、大雁塔、小雁塔、秦嶺、大明宮、未央宮等景點。

2,北京太原,太原為九朝古都,在2000多年歷史里,建造了許多古建築。太原是唐朝龍興之地,唐朝建立後,封太原府為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但從宋朝開始,太原就開始衰落,宋太宗滅掉以太原為都的北漢後,恐懼太原龍城,下令火燒晉陽城,又引大水將晉陽城變成廢墟。從元朝起,太原再次崛起,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此後明朝和清朝的府城均建立於此。到清末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大型都市,但1900年慈禧見太原晉商雲集,便大肆搜刮捐稅。

現太原為山西省會,GDP總量僅為2955億,在全國各大省會排名中,居倒數。其主要產業有冶金、機械、化工、輕工、電子、建材精密儀器等。現太原也是華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太原南站為華北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太原武宿國際機場是華北第三大國際機場,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太原旅遊資源豐富,著名景點有晉祠園林、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廟、晉陽古城遺址、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龍山石窟等。

3,東京洛陽,唐朝時,曾數次為國都,自高宗始就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同長安一起,讓世界見證了唐朝的強大。到武則天光宅元年,改東都為神都,這或許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神都榮譽的城市。現洛陽為河南省地級市,GDP總量3782億,全省第二。擁有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等工業體系。洛陽科技實力雄厚,擁有各類科技機構600多家,其中國家級科研院所1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

洛陽北郊機場是河南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是全國凈空條件最好的民用機場之一,全年可飛天氣達350天以上,是國家一類航空口岸。除此,洛歐班列、隴海鐵路、焦柳鐵路、三洋鐵路、呼南高鐵、鄭西高鐵在洛陽交匯。洛陽是中國重要的國際化旅遊城市,圍繞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的城市品牌形象。洛陽有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龍門石窟、龍潭峽、白雲山、老君山、雞冠洞、北國水鄉重渡溝、龍峪灣、天池山等著名景點。

4,西京鳳翔,鳳翔古為華夏九州之一的雍州。唐肅宗幸臨扶風郡置鳳翔府,號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稱五京。元初立鳳翔總管府,明仍為鳳翔府,清朝下轄鳳翔、岐山、扶風、郿縣、麟游、汧陽、寶雞7縣,隴州1州。1941年,鳳翔專員公署遷寶雞。現鳳翔為陝西省寶雞市所轄縣,是陝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享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現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東湖公園、秦穆公墓、雍城遺址和秦公陵園等著名景點。

5,南京成都,成都自古蜀國建都起,在歷史上就一直為西南第一大城市。秦兼并蜀國,設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少兩城,使成都再次繁榮,成為全國大都市,漢成都的商業發達,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唐朝置總管府,並升大都督府。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成都府,作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唐朝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為世界級繁華都市。而後,蜀中較中原而言,少有戰亂。宋朝時期,成都經濟異常發達,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明朝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稱成都為西京。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現成都為四川省會,GDP總量12170億,為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 。成都也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十大古都之一 ,擁有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大熊貓基地等世界著名景點。


唐朝的兩個首都,說的應該是長安(即今西安)和洛陽,其中,長安是唐朝絕大多數時候的首都。

李淵選擇定都長安是有很多考慮的。首先,李淵的心很大,從起兵之初他就決意要爭奪天下,而想要奪得天下,實力很重要,但也要注重名頭。隋朝承襲北周定都長安,而唐朝要想名正言順地繼承隋朝,都城當然不能變,這樣才能顯示自己是受天命接受隋朝的禪位。

另外長安的地理優勢很明顯,四方圍成一個關中,地勢易守難攻,只要控制住長安和關中地區,既可以抵禦東邊其他勢力的侵襲,也可以防止西北的少數民族勢力來襲,隋末唐初雄踞草原的突厥實力可是遠超唐朝,李淵定都長安,未嘗沒有這番考慮。

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班底問題,李淵起兵以及之後奪得天下,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這個集團上次選的代言人是隋文帝楊堅,但是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迫切想要擺脫他們的控制,於是開鑿大運河,營造洛陽,大有遷都之志。

楊廣的舉動引起了關隴貴族集團的警覺,他們要保持自己原有的地位,於是裝而尋找新的代言人,李淵順勢脫穎而出,在他們的支持下奪得天下。李淵不是傻子,出於籠絡關隴貴族集團的目的,它只能將首都定在關隴貴族集團樹大根深的老巢長安。

以上這些問題促使唐王朝定都長安,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以上問題都逐步得到解決。經過數代經營,唐朝的天下已經坐得相當穩固,不用再擔心什麼得位不正的指責;而北方的威脅突厥經過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打擊,已經被極大地削弱,外患已經不是最大的威脅;另外科舉制大有發展,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被削弱,皇權得到加強,為了進一步擺脫關隴貴族集團,唐朝反而要離開長安。

同時,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隨著建國日久,海量的人口彙集到首都長安,關中的生態環境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城市人口無法進行農業生產,而關中本地的產糧又遠遠無法供應如此多的人口,長安城面臨饑荒問題。無奈,皇帝值得考慮從其他地方運糧,但是長安的交通很不便利,運量速度跟不上,饑荒問題難以解決。

這種情況下,另覓新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又臨近大運河,南北交匯、四通八達,運糧速度、成本都比長安低很多,不僅可以加強唐朝對東部地區的掌控,還可以擺脫關隴貴族集團的挾持,皇權將進一步加強,另外,洛陽離揚州這些煙花之地不遠,皇帝可以盡享天下繁華,何樂不為?

遷都一事,唐朝已經著手準備,但真正完成它的,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踩著關隴貴族集團是屍體上位的,她比唐朝皇帝更想完全擺脫關隴集團的限制和約束,於是她將國家重點轉移到了洛陽,百官和朝堂等全部遷往洛陽,洛陽成為新的都城。

武則天以後,唐中宗這幾位也都在洛陽待著,可畢竟武則天以周代唐,洛陽作為武周的都城,總讓唐人覺得不對,於是唐玄宗又將首都遷回了長安。不過回遷之前,他下了血本,將河道等全部疏通,總算解決了漕運問題,這才保證了長安的糧食供應。

此時的關隴貴族集團已經煙消雲散,唐玄宗也不用擔心受他們掣肘,可以放開手腳干,於是長安作為首都見證了大唐一步一步邁向頂峰,洛陽則降級為陪都。


其實在唐朝時期是有二個都城的,最早就是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然後設立了洛陽作為中都,當作陪都。

當時選擇長安作為首都有多方面考慮。

首先是從一個歷史原因。隋代時期,都城就設立在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方面呢,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西安地理優勢明顯,易守難攻,是戰略要地。隋唐時期主要威脅為外敵騷擾,只要控制住長安地區,就能抵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入侵。

另一個最主要原因。唐朝的江山是從隋朝手中得來,而隋朝滅亡很大原因,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打算將全國經濟政治中心轉移,但這事情弄巧成拙了,做的過於急功近利,他過快地拋棄了關隴大軍閥集團,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唐朝的李淵吸取了隋朝血的教訓,為了加強同關隴集團的聯繫,他必須將首都設立在關隴集團的所在地長安,這樣才能得到關隴集團的充分支持。

但隨著唐朝建立與穩定發展,首都定在長安這一問題,慢慢就出現一些比較大的弊端。

首先,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多,人們的糧食供應就出現大問題了,因地理原因長安做為首都,它的交通不便利,當人口到達一定規模時,糧食供應跟不上人口的擴張,吃飯出現問題了。

洛陽當時處於唐朝的疆土中心地區,也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依靠大運河船運,運輸成本低,南北交匯,真可說是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其實唐朝並不是缺少糧食,只是難以運輸。所以說洛陽的交通優勢就太明鮮了。

再有,武則天登上皇位之後,外敵入侵已不是首要威脅了,她也想真正的擺脫關隴集團的限制和約束,所以她將國家重點轉移到洛陽,帶動盛唐全面進入經濟發展時期,洛陽也在這個女皇的手中實現了輝煌。

在武則天之後,唐玄宗又將首都遷回了長安。但他也下了大力氣解決了糧食運輸問題,隨首漕運問題解決,每年甚至可以為長安供20多萬噸糧食,差不多可以養100多萬人,從此以後,長安作為都城才真正的解決了後顧之憂,真正成為唐代不可替代的都城。


推薦閱讀:

洛陽這8家爆爆爆爆好吃的披薩,濃香肆意,芝士飽滿,口味還一級棒!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以案說法|超市銷售過期食品3元,被罰五萬?
「蠢笨如豬」的董卓,為何憑三千人就佔領洛陽,稱霸天下?
關姓、關羽和洛陽關帝後裔考(徐金星)

TAG:唐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