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特彆強,對孩子會有哪些不好的影響?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是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

同時,他們也是最易侵擾到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父母。

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就會讓孩子感到被「入侵」,出於個體存在的本能,孩子將會用殼「包裹並封閉」住內部那個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因此,孩子也就變得屈從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從而失去個人能力。

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在我們身邊,俯拾皆是。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研究人員追蹤調查5362人,從十來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結果顯示:

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研究人員在由《積極心理學學刊》刊載的論文中寫道:「兒時能得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與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強與(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低及心理健康較差存在顯著關聯。」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父親的控制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一位女性朋友,她也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家庭中,媽媽說一不二,且對丈夫孩子擁有無休止的不滿、指責。於是,好脾氣的爸爸成為了一個被排斥的邊緣角色。直至最後,爸爸被排擠出了這個家——父母離婚了。至此,媽媽仍然在女兒的耳邊,不停地在埋怨,她的父親,如何如何不好。媽媽對女兒說的最多的話是:「你不能這樣……你應該那樣……你可別像你爸那樣……」這個女孩長大後,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遲遲不敢走入婚姻。因為母親的控制,早已將她畫地為牢,困在一個促狹而孤單的模式里了。

是的,控制欲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太好的子女。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著「愛」的大刀,傷害著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母親越強勢,對家庭毀滅性越大

母親對於孩子,對於家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個強勢的母親對於家庭來說卻是毀滅性的,這是為什麼呢?

媽媽越強勢,兒子越懦弱,女兒顯霸道

強勢女人不等於女強人。我們所說的強勢,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業上。很多女強人工作中是「鐵娘子」,回家就變「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業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氣很大,氣勢很大,特別喜歡在家裡說一不二,我們把這種在家裡喜歡做「女王」的妻子稱之為強勢女人。

曾經一本書《女人不狠地位不穩》中專門用一章論述過:

女人越強勢,丈夫會很有壓力、夫妻不和諧、甚至丈夫有外遇的幾率高,因為丈夫在你這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尋找安慰。

近些年,我們只要看情感節目大家就能發現,家庭里女人過於強勢,不僅老公受到壓制,對兒子的成長也非常不利,甚至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女人越強勢,培養出的兒子不僅不會像她一樣堅強,反倒越懦弱。

一個健康的家庭父親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我們常說丈夫、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不僅僅是指男人負擔這個家的經濟,而是在家庭起主導作用,否則,父親缺失或者父親軟弱,大權旁落給母親,這就跟兒子、女兒的心態造成非常嚴重的不良後果。

心理諮詢發現,一般來講,當父親在這個家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從孩子總會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這個角度來看,女兒就會向強悍的母親認同,久而久之,女兒也會變成強悍的女兒,很多家庭中,關係緊張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厲害的母親一定有個厲害的女兒;脾氣暴躁的母親,一定會把脾氣暴躁的毛病遺傳給自己的女兒,有時候你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當女兒反抗母親的專制時,女兒也在偷偷地繼承母親的這種專制,並會順理成章地帶到她將來跟她女兒的關係中。

如果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女兒總是看到母親對父親存在太多憤怒的情緒,女兒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把這種情緒轉移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總是莫名其妙的對男友或者老公生氣。在心理諮詢中,遇到有個女性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總是無緣無故沖老公發火,後來在一次聊天中,問起她的父母關係,原來如出一轍,她母親跟她脾氣一樣,也喜歡對她父親嚷嚷。

中國有句老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說的就是這種父母認同心理,暴虐的父親必然有個暴虐的兒子,愛嘮叨的母親必然會培養出愛嘮叨的女兒,我們總是這樣在不經意之間充當兒女的榜樣,塑造著兒女的性格,並影響著兒女的心理成長。

在強悍的母親面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那兒子呢,則會出現另一種情形,那就是無條件逃避。

對此,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個精彩的論斷:

「假如母親較富於權威性,整天對著家裡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因為,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批評一切男性,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

所以當一個性格過於強勢的妻子喜歡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時,她其實也等於把這種嘲笑和奚落同樣甩給了她的兒子,所以,強悍的妻子,必有一個懦弱的兒子,她越指責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兒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諮詢發現,大凡是那種強悍的母親,培養出的不是強悍的兒子,反倒多數是軟弱甚至沒出息的孩子,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也比比皆是。武則天夠強悍吧,奪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稱了帝,可她幾個兒子一個比一個懦弱,一個比一個平庸。

再說慈禧,也夠厲害吧,聯合恭親王奕滅了託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可偏偏生了個不爭氣的兒子。同治帝也是個沒出息的主兒,最後逛窯子逛出了梅毒。同治的性格也很懦弱平庸,他出外嫖娼某種程度上是給母親逼的,因為慈禧對他管教極嚴,對他娶什麼樣的皇后都要橫加干涉,致使他正常的夫妻生活無法進行,只好到外面放縱自己。 這就是認同的力量。

控制欲強的父母,需先學會放手

放手,而不放任

要減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的確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平衡感還未發展得很好。所以,孩子會主動牽住你的手走路,這個時候,你給以必要的扶持才不是「放任」;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夠的時候,他又會想要甩開你的手,這個時候,你鬆開手,大膽地允許孩子向前走,這就是「放手」。獨自前行的孩子,前行之時,也許還會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懼,還希望能夠再握住你的手,此時,你守護在身邊,及時施以援手,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孩子想要離開之時,你負氣地說:「好吧,你自己走吧,走了就別再回來找我!」再或者,孩子離開了又想要回身找你時,你冷嘲熱諷地說:「當初不是你自己要走的嗎,怎麼著,還是不行吧,離了我你怎麼辦!」這些,就都是控制。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做父母的,有權給孩子必要的建議、引導、支持,而孩子,同樣有權採納或者拒絕我們。保證這一點,親子間的控制,就會少很多。

父母需學會釐清「界限」

有媽媽抱怨:我女兒讀小學,我發現她做題馬虎大意,寫作業也會偷工減料。為此,我反覆跟她強調,甚至忍不住發火,可是還是沒用。我知道,我總為這個跟她發脾氣,對她對我自己都不好,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顯然是個界限不清晰的媽媽。

每個個體活著這個世上,都是獨立的,為了更好地存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就好比,一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界。人亦如此。對於身體而言,皮膚就是我們抵禦外部環境和各種細菌侵襲的第一層界限。同樣,我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個界限。正是這個隱形邊界的存在,才讓我們會對某些事,某些人更有感覺、更富熱情,而對某些人和事則無感。

對於上面這位困惑的媽媽而言,她在界限問題上,犯了兩個錯:

第一,她突破了女兒的邊界。因為,她對女兒的學習方面的事情,反應太激烈了。如上一段落地提到的,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也許恰恰是媽媽的過激反應,才像放大鏡一樣,把孩子的學習變成了一個「大問題」,甚至固化了下來。

第二,媽媽自己主動地讓他人(女兒)突破了自己的邊界。確切說,不是女兒氣到了媽媽,是媽媽允許女兒來氣壞自己。沒有媽媽的「邀請」,女兒沒有能力在學習一事上,激起媽媽如此大的反應。

這位媽媽,她的早年應該就是在不清不楚、互相侵犯的界限關係中長大的。要想這種糟糕的模式不持續下去,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進行自我成長。

最後要提醒,那些為了孩子的「各種問題」而困擾的父母,請覺察,是否問題背後,不過原則自己的「控制欲」在作怪?育兒先育己。若不然,糟糕的模式還將會一代代複製下去。這就是所謂的「代際遺傳」。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控制,意味著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你要聽我的;控制,意味著我是強大的,你是弱小的,你要受我保護;控制,意味著你是附屬於我的。

所以,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父母控制欲強,會給孩子很多束縛。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讓孩子看太多電視、不要玩火,這些都是對孩子的保護,但是,如果這種保護擴大到不讓孩子跟小夥伴玩、玩玩具必須按照自己的方法等,這些控制就變成了束縛。

在這種過度保護下,孩子對外界很陌生,缺乏安全感,自然也就缺少創造力與想像力。

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去想,最終失去自我,變成了附庸。

以後出了社會,也不太敢於表現自己。膽小、懦弱,缺乏自信,惟命是從。

而經常被詬病的媽寶男,大多數也是因為有一個控制欲強的母親。


自古以來,咱們中國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而且我們也經常說,子不教,父之過。而且我們更多地希望我們的孩子是有教養的人,所以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更多的這種公共場所,咱們的家長都會去教育孩子,都會去規範孩子的行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說孩子兩歲以後,應該給他建立一些規矩,畢竟我們人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無規矩則不成方圓,對吧?

所以說這會兒呢,我們家長給他的這種要求是正確的。但是呢,我們最害怕是哪一種家長呢?就是我們的家長只是給孩子提要求,從來不給孩子以回應。

也就是說只有要求,沒有回應的家長,我們會把它界定為高控的家長。比如說家長總是唯我獨尊,我讓你去幹什麼,你就去幹什麼。比如說我現在讓你去洗漱,你就立馬要去洗漱,我讓你去收拾玩具,你就要立馬去收拾玩具。而我不聽你在講什麼,比如有的孩子說那爸爸我可以再玩一會兒,再去收拾嗎?我們基本上完全不理會孩子有任何要求,可能孩子只是想說我就差一小會兒,這個積木就搭好了,您能不能給我再多五分鐘的時間呢?家長就完全不理會,這會兒體現的就是比較高控。或者孩子不喜歡吃什麼食物,那家長認為這個食物對他的身體好,非常有營養,我們要強迫讓他去吃下去。就是不理會孩子的這種感受,或者是他的興趣,以及他的喜好。那麼高控的家庭,可能表面上看來會這個孩子好聽話,你看父母說什麼,他都去做什麼。 其實掩蓋在高控這種關係以下的一些個危險因素,還是非常可怕的。我們說一般這種,出生在這種,或者成長在高控家庭裡面的孩子,最有可能出現這樣兩種情況,第一就是孩子不遵從,他總是去反抗。所以你會覺得帶起孩子非常地累,孩子也容易發脾氣,父母也容易發脾氣,親子衝突不斷,這家裡每天就跟打仗一樣。

還有一種呢,孩子他可能是表現的是屈從,你說什麼我都去聽。但是這種屈從呢,經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真正地屈從了,就是我怕了父母了,反抗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我什麼都聽爸爸媽媽的。那麼這樣的孩子他長大成人以後,最大的一個缺失就是他做事沒有主動性,過於乖巧聽話。他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喜好,因為他的思想和喜好全是來自於父母的安排。一旦父母說你大學畢業了,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事情了,他沒有主動性,他不知道怎麼去選,因為他從小都是聽從父母的。

還有一種孩子呢,他表面上是屈從,那比如說家裡的一個家長,比如爸爸非常地厲害,那在爸爸面前他會表現得非常聽話,但是在媽媽面前就像換了一個人。這種呢,我們說是虛假的這種屈從,這種孩子最容易出現兩面派,他特別喜歡察言觀色,他在遊離於父親和母親之間,或者是不同的這種家長之間,這樣的孩子是容易撒謊的,因為他為了表現出好的一面,而防止被高控的家長懲罰,或者是責罵,他會容易編造一些謊言來獲得自己更安全的一種成長。

再有我們剛才還提到了,有些孩子他去反抗,反抗之後呢,可能是家長慢慢慢慢就鬆懈了,或者是孩子慢慢屈服了。

這樣的孩子他長大以後,包括他結婚之後,都會容易暴怒。你看他可能表面上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孩子,但是他遇到事情就特別容易衝突,特別容易地衝動,而且容易就跟憤青一樣,特別地憤怒。這都是在幼年期間,他沒有掙脫父母的那種管教,沒有他那種很民主,很開放的這種氛圍,沒有讓他有充足表達自己的機會,孩子會把這種怨恨積累在心裡,慢慢地就演化成他容易憤怒的這樣一個個性特點。

所以說呢,我們家長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提要求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在提要求的過程中,也要給孩子這種充足的反饋和這種溝通,然後再給他提要求。這樣呢,我們才能夠把孩子教育好。

了解更多更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


華中師大心理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最討厭的父母行為是:將自己與其他孩子比較(47%),隨便動自己的東西(37%),父母動手打自己(27.1%),在別人面前指責自己(27%)。顯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要常常表揚。父母適度管住孩子,「問題」就少一些,如果父母強迫孩子,讓他做特別不想做的事,不僅會讓他喪失信心,而且還會助長他的逆反心理,更容易造成「問題少年」。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己支配自己的願望和自己決定自己的能力,這種自主性使一個人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控制。父母在教育孩時,更多的是處於權威者和長者的地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個體去尊重,所以孩子行為問題增多。

因此,降低父母對孩子活動的心理控制企圖,將更有利於孩子的行為健康發展。


父母的控制欲特彆強,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父母會越過界限,侵犯孩子的成長決定。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母親控制慾望特彆強,總是要求上高三的孩子必須聽她的。一次和朋友吃飯,中間母親覺得熱了,問孩子熱不熱,孩子說不熱,母親反問怎麼會不熱呢,要求馬上把外套脫掉。孩子不聽,母親再三堅持,來來回回聊了近10分鐘,孩子才極不情願地把外套脫了一半,掛在身上,方才作罷。因為母親的極度操控的慾望,導致孩子極度緊張,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到學校後又缺乏自信,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成績直線下降。

當母親求助於心理諮詢師時,作為朋友的心理諮詢師只有一個建議,在高考前盡量不要去干涉他的學習,讓他自己做主。母親為了孩子的高考成績,抑制住控制慾望,孩子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自主學習,高考考了不錯的成績。

過於掌控他人的人,全是出於對這個世界的恐懼和不信任。

父母對於孩子的過度控制,孩子無法對自己的事情做任何決定,事事皆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將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生活,因此產生嚴重的自卑。質疑這個人生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父母的木偶,對父母產生極大的怨氣,因為無力反抗,會故意做些草率看似荒唐的決定,甚至通過自暴自棄,來挫傷父母的銳氣。

自信,來自成功的實踐。

當父母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剝奪了所有犯錯的機會,意味著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像被剪掉翅膀的小鳥,心永遠長不大,即使身體長大了,依然被無力和絕望淹沒。

通常強勢的父母,只會養育懦弱或逆反的孩子。


那是否說父母不能管教孩子呢?

絕對不是!

只是在教育孩子時,講規則,注意自己的情緒,不把過多的負面情緒傾倒在孩子身上。

有位朋友的女兒拿全額獎學金在香港大學讀書,非常獨立優秀。這位朋友談起如何教育孩子時,提到如何懲罰孩子。女兒小的時候,我會提前說好規則,如果違反怎樣懲罰,真違反了,就按照約定的走。我不發脾氣,女兒也很能接受,其實孩子對於懲罰的害怕,更多的是害怕家長的情緒,而不是懲罰本身。

所以,身為父母在承擔教育子女的基礎上,更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這個獨立的個體,教他們學習好的習慣、如何為人處事,同時儘可能地減少把恐懼、不安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不把孩子作為承擔自己夢想的延續體,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為人父母者,也是肉體凡胎,難免有童年傷痛、有自己情緒、有身體問題要面對,只要在和孩子相處時,能放下權威地位,以朋友的身份去聊聊,適當換位思考,回憶一下童年時自己的感受,即使會犯錯,但也會及時省悟,不會錯得太遠。

在認為孩子做錯,因此上綱上線大發雷霆之時,可以返回自己的內心,想想自己怒的真的只是孩子做錯的事情本身嗎?還是這件事觸到了內心的傷,因此怒不可遏?如果只是事件本身,換個時間段來看待,是否會是不同的結果呢?

父母處理好自己的問題,過好自己的人生,不遷怒孩子,不操控孩子,不苛求孩子,不杞人憂天,給孩子快樂輕鬆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成長也會很好。

有時,最深的愛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奔跑,讓孩子去飛翔,你在邊上靜靜看著,在需要時伸出援助之手,更多時候深深祝福,並為孩子深深驕傲就好!

新年了,祝所有的父母健康平安,也祝所有的孩子快樂溫暖!

——段曉嵐寫於2018.2.12


關鍵詞:父母,控制欲,負面影響

首先,孩子是未成年人,心智上不成熟,作為監護人,就要在各個方面來照顧和教育孩子,這種教育是思想上的啟蒙,道德品質的規範,家長身正的榜樣力量,認清這一點,才和控制欲有很大區別。

不要為自己的控制欲找借口,控制欲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對孩子進行性格上的控制,限制孩子的身心發展。

對策:

作為家長,先自己進行反省,是否經常對孩子的要求說no?是否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屢次不聽旁人的好心建議?是否在孩子的興趣上進行干涉?是否在家長自己身上已經有了這些自己本身不知道的控制欲的出現。

1:家長可每日進行日記形式反思,逐漸的觀察自己的教育行為。

2.對配偶的建議和老師的建議是否聽從。

3.孩子最近時期性格的變化。

4.多看書,類似心理學方面的,發現自己性格的不足,多學習。

總之,學學別的家長,多交流,減少由於自己的控制欲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控制欲強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可能長大後報復父母,如北大高材生拉黑父母;也可能自暴自棄,孩子一事無成,失去奮鬥的信心和能力。詳見我寫的(對教育的無知:你正在用畢生的努力毀掉孩子的一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總有人說,人親不如錢親?
幫我分析一個類型的人,這個人的性格和未來會是怎樣的?
為什麼我貸款逾期幾個月沒人催打電話?
你覺得人生最難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身邊外向的人被親戚們稱讚,內向的人不被別人看好,都是這樣嗎?

TAG:家庭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