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南方兵力只有八十萬,而北方聯邦軍有二三百萬兵力,經濟也是北方發達,為什麼南方能撐四年?
美國南北戰爭,被稱為是一次「農業時代對機器和蒸汽時代的反叛」,可見雙方力量之懸殊,所以聯邦軍(北軍)總司令斯科特將軍一開始對林肯總統提出的建議就是:
第一步,以一支大軍威脅邦聯(南方)首都里士滿,牽制住南軍主力。
第二步,利用北方佔壓倒性優勢的海軍,運送陸軍佔領密西西比河的出海口新奧爾良,並封鎖南方的所有港口,使其既不能向歐洲出口棉花(這是南方的經濟支柱),也不能從歐洲得到武器。
第三步,以一支大軍從新奧爾良沿密西西比河北上,把南方的東部和西部切斷,使其彼此不能呼應。
第四步,完成分割任務後的大軍東進,佔領南軍的後方,迫使南方投降。
最後美國內戰就是按照斯科特將軍的計劃結束的
斯科特將軍認為這個方案需要三十萬軍隊,一位能幹的將軍,和兩至三年的時間。這顯然不合總統的胃口,林肯希望速戰速決,所以他始終堅持派大軍進攻里士滿,直到戰爭的最後一年才幡然醒悟,開始執行這個計劃,並最終結束了戰爭。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斯科特會制定這樣的計劃。
一、南方極度缺乏戰爭資源
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南方其實並未對內戰蓄謀已久,在戰爭開始時,各兵工廠中的庫存步槍還不到20萬支,而兵工廠的設備極差,沒有比腳踏車床更高級的機器。為了維持戰爭,從1862—1863年,南方總計進口了40萬支以上的步槍,而如果儘快地封鎖所有港口(這是不難辦到的),南軍早就失血而死了。
強大的聯邦海軍是確保內戰勝利的關鍵力量
二、南方的地理情況適合南軍的戰法
叛亂的核心弗吉尼亞州和南北卡羅來納州,都是以地形複雜、道路缺乏著稱,當年獨立戰爭時期,英國人絞盡腦汁也無法清剿這裡的游擊隊。
南軍軍人幾乎都不是正規軍,而是志願參軍的農夫和獵人,他們自然而然地喜歡採取靈活機動的戰法,就像他們的祖先對付英國人那樣。而北軍卻照搬照抄歐洲戰爭的傳統操典,就像當年的英國人那樣,排著整齊密集的戰線,踏著有節奏的步伐,「構成了良好的目標,而他們的對手採取疏散的隊形,而且跪在地面上,只有一個不太顯著的目標」。所以,南軍雖然總體上是劣勢的,但是比較能適應多變的環境,具有主動精神。
南軍躲在掩體後,給密集隊形的北軍以沉重打擊
三、武器技術的進步適合南軍的戰法
南北戰爭時期,來複槍已經得到普及,其射程可達500碼外,超過了前裝野戰炮的射程,個人的精確射擊效果也超過了以前的「排隊槍斃」式戰法,這樣一來,擅長刺刀突擊和擁有強大炮兵的北軍就難以發揮其優勢,而主動性強的南軍反而如魚得水,所以兵力上處於劣勢的南軍往往能夠給北軍造成更大損失。後期北軍依靠自己強大的工業能力發明出更好的連發步槍,扭轉了這一劣勢。
李將軍雖然最後戰敗了,但卻贏得了南北雙方的尊敬
四、指揮官個人能力差異
南方一開始就找到了最優秀的指揮官,大膽果斷的李將軍,而北方則充斥著或怯懦或魯莽的學院派、政客系指揮官,他們經常使得北軍的優勢局面轉化為劣勢。直到後期才大浪淘沙,讓格蘭特、謝爾曼等優秀將領脫穎而出。
格蘭特和謝爾曼,美國內戰中北軍的雙子星
南方雖兵力少,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弱,若不是北方廢除奴隸制,得到人民支持,這場戰爭誰輸誰贏還不一定呢!
一、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特別是19世紀開始北方開始了工業革命,單北方工業生產就已居世界第四位,而南方依然是落後的奴隸制度,南北方之間矛盾十分尖銳。
而對於西部領土開發,北方想發展資本主義,而南方想擴展奴隸制,這就直接導致了南北方之間的利益衝突,促使了南北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中表面是南方似乎不如北方,但是實際上當時南方比想像中更難打。
二、南方當時雖人少,但是準備相當充足,早就做好了作戰的打算,南方為作戰已經運籌帷幄了多年。而當時的北方正處於林肯剛上位的時候,他剛上位更多是想穩住全國的局面,恢復南北的統一,並不願意同奴隸主徹底決裂,甚至還曾想和南方奴隸主達成妥協,抵抗意識並不是很堅定。南方準備充足,北方慌忙應戰,北方自然吃虧。當時的南方邦聯軍先發制人攻佔薩姆特要塞,打的北方措手不及。
三、南方當時軍隊剛經歷完美墨戰爭,佔領了墨西哥血一半的領土,士氣正旺,並且作戰經驗豐富,軍事素質高。而北方軍隊更多是新手,有的甚至是剛從工廠出來從軍的。兵貴在於精,不在於多,所以北方人多優勢並不大。
除此之外,領導者的軍事能力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他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他曾多次以寡擊眾,他的大局觀和意識觀在當時鮮有人能夠與之相提並論。加上有「石牆」美稱的名將托馬斯·傑克遜坐鎮,軍事人才爆表。而北方指揮官麥克萊蘭相比他們則遜色不少,在抗戰時期還採取消極戰術,這樣不輸也得輸啊!
四、當時的北方工業發展都快超越歐洲列強了,他們自然看不下去了,想打擊北方,於是支持南方,南方得到了英法等國的軍事援助,物資齊全,武器先進。
綜上可以得出,南方雖然人少,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打,別說四年長了,如果不是廢除策奴隸制,北方甚至都有可能輸給南方。
南北戰爭,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但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美國南北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北方有23個州,人口2200萬,工業生產是南方的10倍.,南方只有7個州900萬人口。
但是為什麼南方能撐四年呢?
第一,有備而來。南方之所以敢挑起戰爭,是因為南方早就從軍事上做好了準備,南方軍隊素質高,軍火工業發達,並得到英法等國的援助。
第二,在南北戰爭前期,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而北方對戰爭準備不足,並且指揮官麥克萊蘭因同情奴隸主而採取消極戰術
第三,二次馬那薩斯會戰的失利,不僅是因為羅伯特·李的驚人的軍事能力,還有來自北方資產階級害怕發生革命,不敢明確宣布廢除奴隸制度,解放黑人,而幻想通過妥協來實現南北統一。
而後林肯毅然發布《解放宣言》,至此才敲響了南方奴隸制的喪鐘,同時,林肯的一系列革命政策,極大的調動了北方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有 近百萬人踴躍參軍,其中有23萬黑人士兵。
從1863年起,雙方進行了三次大戰:
一是昌西洛維爾戰役,羅伯特·李克服了兵力上的劣勢,一舉擊潰北軍,但南軍驍將「石牆」傑克遜被擊斃,這是南方取得的最後一次戰役的勝利.
二是葛底斯堡戰役,羅伯特·李率領8萬攻入賓夕法尼亞州,而北軍已經任命悍將米德任軍團司令,這一次羅伯特·李由於低估了對手,造成此次戰役的戰役的失敗。而且這次大戰是內戰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場上有棵樹竟身中250彈。這一仗扭轉了東線戰局,從此北方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三是維克斯堡戰役,維克斯堡是控制密西西比河和西部鐵路網的戰略要地,南軍在此嚴密設防,號稱「南方的直布羅陀」。從1863年2月開始, 格蘭特率3個軍團7萬多人圍攻此堡,經過幾個月圍困,堡內敵軍彈盡糧絕,北軍又連續47天炮轟,迫使南軍7月4日舉白旗投降。1863年11月, 又取得查塔努加戰役勝利,1865年,南方已山窮水盡,北軍攻克重鎮彼得斯堡和南方首都里士滿,4月9日被迫向格蘭特投降。不久,南方殘軍17萬全部放下武器。
在北方取得勝利的時刻,南方奴隸主分子暗殺了林肯總統。但這一垂死掙扎挽救不了南方失敗的厄運.。
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南方奴隸制度的滅亡而告終。北方勝利的原因,是由於林肯能順應歷史潮流,採取解放黑人等一系列革命措施,調動了北方廣大人民和黑人的積極性,同時國際正義力量的大力支援,南北方經濟力量的懸殊也是北方勝利的重要因素.。
這場戰爭具有現代總體戰爭的許多特點:雙方均實行徵兵制,共動員了400萬人參戰;雙方均動員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戰爭;戰爭目標不僅要消滅對方,而且要摧毀對方的社會經濟制度,徹底征服對方;雙方共死亡62萬人,其中北方36萬,南方26萬,傷者百萬以上,耗資250億美元。損失之大,消耗之嚴重,均為近代戰爭之首。
此外,戰爭中廣泛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無線電報、裝甲列車、卡賓槍、開花炮彈、照相偵察、 高空氣球、裝甲艦、水雷、潛水艇、掃雷裝置,等等。這些使戰爭面貌大為改觀,後勤供應也更為複雜。 因此這場戰爭在軍事史上佔有顯著地位。被稱為「第一次現代戰爭」。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開闢了道路。正如列寧所指出,它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謝邀!打仗也好,做生意也好,做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情也好,逃不過老祖宗的「天時地利人和」,幾個因素嘛,人多就能贏嗎?韓信說多多益善,但也有人說兵不在於多在於精。中外古今以少勝多的例子比比皆是。什麼道理都是對的,但什麼道理不是放哪裡都是靈驗的。人們很奇怪,為什麼有些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預期的結局呢,為什麼事情的結局是沒有意料到呢?最好的答案是:因為,這件事就是這樣事實存在的發生了。沒有原因,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裡面又包含了很多的小的因素,但是都跑不掉天時地利人和這個範圍。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歷史 | 美國見聞 | 2017中國經濟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