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妙」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妙(miao四聲)本義美,好。此處解做精妙,精微,妙者,王之極也。
道德經成書於春秋,老子所做。全書共
五千多字,八十一章,是道家經典書籍。自古至今,睿智的中國人將此本書當做修身養性的指導性的書來讀,歷代帝王也是頗多推崇,並有註解流傳。
其實,道德經所講的更多的事老子本人對「道」的體驗,類似於孔子的論語的意思,不同的是,《論語》是孔子的語錄,而《道德經》是老子的詳解。
不知題主為何執著於「妙」字上,於我看來此字更多的是形容一種境界,一種只存在於理想中的感受,你的心有多大,就有多「妙」。
這書講的都是自然和宇宙規律與至理,用心感受,你會有所得。
我是九哥,喝酒的九哥。
老子《道德經》中的「妙」字,並不是現代漢字「妙」字的字形、字義。請見下圖:
甲骨文、金文的「妙」字目前沒有找到,只找到了篆書的「妙」字。
這兩個篆書「妙」字,字形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且,採用的主要造字元素也是甲骨文,而且是那種很源頭的甲骨文,為什麼這麼說呢?請看後世寫的篆書「妙」字:
大家發現區別了嗎?與上圖相比,左邊字元中的小點消失了,這兩個小點是有大內涵了,後世書家已經不知其中的深意,就抹去了,但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之所以會用到這個「妙」字,看中的就是這兩個小點。
從這兩個篆書「妙」字來看,「妙」字在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與現代漢字的字形有著很大的區別,現代漢字的「妙」字是「女」字加一個「少」字,而篆書「妙」字左邊的字元是甲骨文的「玄」字!
這個甲骨文「玄」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玄」字。
甲骨文造字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而創造的圖示。
(第一次接觸到的新網友介紹一句,古人的世界觀與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現代人是單一結構世界,古人是重疊結構世界)
重疊結構世界:完整的世界由兩個不同性質的世界重疊而成,一個是顯性世界,還有一個是隱性世界,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更多內容請看心智玩家的文章……
這兩個「玄」字旁中都加了小點。
甲骨文在封閉結構中加一小點,都是在特指隱性世界部分。所以,這個「玄」字也是特指隱性世界。
這兩個篆書「妙」字的右邊並不是「少」字,而是「一根蠶絲在水中飄」的象形。上半部是「水流」的象形,下部是「一根在水中飄的蠶絲」的象形。
把甲骨文「玄」字與水流、蠶絲的象形放在一起表示什麼意思呢?
我們在昨天中午推送的文章中,已經給大家解讀過甲骨文「玄」字:表示一種從顯性世界認識隱性世界的「臨界面」。
透過這個認知「臨界面」,人就可以從顯性世界認識到隱性世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所以,這兩個篆書「妙」字中的「玄」字旁都點了小點,表示的意思就是「認識到了隱性世界」。
而右邊「水中飄著一根蠶絲」的意思,其實就是甲骨文「玄」字的本義:把一團鬆鬆纏繞的蠶絲放入水中,可以觀察到水下的流動。
把左右元素結合起來看,篆書「妙」字所表示的意思就是,通過認知「臨界面」的感知,認識到了隱性世界中的事物主體的變化,這種隱性世界中萬物主體的變化集合起來就是「眾妙」。
更多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請「心智玩家」頭條號的文章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來自《道德經》第一章,觀妙:
恆無欲,以觀其眇(妙);
恆有欲,以觀其徼。
原文是目字旁的【眇】,不是【妙】
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必須從本字去解讀
【眇】
眇,少目,心無念,
恆無欲,以觀其眇(妙):無欲,可見其所不見!
【徼】
徼,邊界
恆有欲,以觀其徼:心起念,有欲,可看其有所邊界。
眾眇(妙)之門。
眾,看得多;
眇:看不見;
眾與眇是對立統一的,單純從象形會意字形來解釋,就是「目多」與「目少」之義。
如同修心,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當一個人修到空無的狀態,無我的狀態,可以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
.
.
我是漢字谷主,【專註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
漢字創新思維訓練 提升中小學生想像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能讀懂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獲得上述 人字學習法 相關資料,請關注本頭條號,私信 「1001」
為什麼《道德經》讓人如痴如醉?為什麼被歷來丹家奉為祖經?為什麼會有「萬經之王」的美譽?因為老子的大智慧,孔子學他有言「吾道一以貫之」,鬼谷子學他有言「捭闔」(捭闔:開合也。捭者,撥動也;闔者,閉藏也。敵動我不動,我動敵莫測。),孫子學他有言「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民者,氣也;上者,君也,神也,心也,腦也。上下同心,甘苦榮辱與共,豈不為可以與之生死而不畏危也!),蘇秦張儀學他,騁口舌之辯,合縱連橫,位極人臣。
妙者,靜若處女,動若脫兔。靜者,陰也;動者陽也。靜則幽寂深遠,含而不露,以待萬方;動則龍蛇起陸,變化萬千。
老子有言「無欲觀妙,有欲觀徼」。無欲則虛極靜篤,有欲則感而遂通,衝破玄關。「道」之妙,在於無中生有、瞞天過海、借刀殺人、隔岸觀火、以逸待勞(僅列舉幾例)。「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
無中生有:無者,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無聲無息,敵怎察覺得到?我之無並非真空,實乃待機而動,忽爾兵臨城下(玄關),勢若破竹,敵以為天兵降臨。此無中生有之謂也。
瞞天過海,看似靜極不動,實乃觀其敵情,以靜制動,忽爾一陽來複,天一生水,銀河暗渡,此微妙變化,被瞬間把握,衝破玄關,敵未察我輕舟已過萬重山,此瞞天過海之謂也。
借刀殺人:練功時,會有奇妙的感覺,人若追逐名相,便生貪慾,想去追逐,這與道相違,起一念滅一念。老子云:「常有司殺者殺,是為代大匠斫」。掌管生殺大權者,乃一線指揮的將帥,非君也,君者,心也,貪慾被懲,心所役使的將帥之職也,故謂借刀殺人。這裡的人是貪慾之喻耳!
隔岸觀火:練功時,體內發亮,老子云:「見小曰明」,此時不可執於「象」,只能順其自然,身心放鬆,溫養烹練。隔岸觀火,靜觀其變化之謂也。
以逸待勞: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敵鞍馬勞頓,我則靜處或牽著敵鼻子走,敵進我退,退則藏矣,休整待敵疲憊以圖良機,此以逸待勞之謂也。
老子之妙,在於無為中有為、有為中無為的時機把握及遵從的法則,萬物自有其盈縮消長變化規律,道家對陰陽盈縮的細微變化瞭然於胸,洞若觀火,以此應之天人,這是道家人物往往赫赫有名的根本所在,也是道妙之所在。
妙,少目而盲,用心感受。
至高處物我兩忘,至深處通曉陰陽。能達此境者,與世無爭而與日月齊。漢家之道德經即易道之詮釋,其意高深難探,宛若煙雲萬里,鳳舞長空,神龍見首莫見尾。浩渺一天,莫衷一是而真實,只可意味,不可言傳。
如今科技三歲兒,易家老道萬十春,孰老孰嫩?誰真誰偽?
一個放之四海皆準,如日東升,若月漸明。一個自掘墳墓,傷天害地滅人。誰正誰邪?
故形而上者天下無憂,萬物咸安,因其廣大包容,高瞻遠矚。形而下者鼠目寸光,狂妄自大,瘋癲之象,外金玉而內糟糠。
如當今之時世,看似繁華文明,實則虛偽假象,一戳即破,弱柳扶風無東西,夜郎自大爾?
從出生到死亡,從子宮到墳墓,我們,與其他人緊緊相聯。
人類發展如斯,所有的知識加起來,也不過是在汪洋大海中探索了一杯水的距離。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些事情,只可意會,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的。
「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能用語言表述的,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不能用概念化的語言來形容描述的事物,就會用到妙字。例如:奇妙無比,妙不可言。而老子在道德經中運用妙之一字是:眾妙之門。何謂眾妙,眾。表示非常多的事物,為何用妙,妙的意義,就是人們對於難以想像理解的事物的代名詞。例如:人們常說的是先有雞,還是還是先有蛋,雞生蛋,蛋孵雞。人們弄不清楚。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萬物,從何而來,這些疑問都是玄妙不可知的事物。因為自心不清凈故,人類的六根只能夠看到事物浮潛的表面現象。所以老子用了一個妙字。妙即是不可思議。一切奇妙不可思議的現象,都是來至於一個門,這個門即是老子所說的道。一切妙不可言的事物,都是出於道之門。而道即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心,即心即道,心外無道。心若回歸於原本清凈無餘之時,一切生命萬物的因緣始末,都會顯現出來。一切有情眾生的心,即是人們常常追尋的源頭。而只有源頭才會具有見聞覺知的妙用,具備創造性,乃至一切不可思議的作用。生活之中,處處顯露。無奈的事,因為自心自迷的緣故,自用而不自知。故而才需要覺悟。
謝謝邀請!老子《道德經》里的【妙】字,在總共八十一章節里的第一章節就出現,作為引子,提出玄妙的概念,後面的章節可說是都是對玄妙的分析解說。所謂的妙,我覺得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之玄妙,其實就是貫穿兩個字「不爭」,由不爭衍生出許多道家理念,後來孔孟儒家也兼并吸收,就像天人合一、沖盈中庸之道!老子道家學說在《道德經》里提出以柔克剛,以弱示強,以退為進,上善若水,清靜無為、無為而治,不敢為天下先,富貴不驕,功成身退、為天之道也!寵辱不驚、厚德載物、致虛守靜、抱朴含真,仁義孝慈到後來發展成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等還有許多觀念我覺得都是對玄妙的道家理念的解說!
《道德經》的許多理念,千百年來,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中國人的心裡,直到現在還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直到永遠。中華民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能夠到現在有輝煌成就,傲立於世界文明之林,《道德經》老子的思想功不可沒,至於後來在中國歷史佔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許多也是由《道德經》所繼承延伸發展變化而來,所以老子《道德經》里的【妙】字我以為就是說其思想理念的妙道,道之妙盡在其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本人水平有限,一孔拙見,說了大概意思,不對之處請大家諒解,可指出來,向您學習!
老子《道德經》是世界文庫之瑰寶。用唯物辯證的觀點來讀此經,方知此經是以平淡無味之言,論至平至常又是至高至遠之道。玄而不玄,講的實在明白透了。道經論修身之道,德經論治世之道。
無名是生化萬物之母,有名是從有了天地開始的。吾經常不斷地用有欲以觀察那那虛無之玄竅,經常不斷地用無欲以觀察那虛無玄竅中的奧妙。發現有欲與無欲同出於那虛無竅的黑洞中,只是其名各異。這個黑洞稱作玄。玄之又玄,一層一層的。這一層一層的玄門即是眾妙之門。將這一層層的玄門打開了,方見眾妙來。
《道德經》遺本較多,文字各異,各有各意。總之道者見道,德者見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得者見得,失者見失。是為眾妙。解釋難免破綻百出,此乃粗磚一塊,意引細玉快出。常無,欲以觀其妙。
無為而治,不勞而獲,為什麼呢?
關鍵是省略的賓語是什麼?
什麼東西越努力越得不到,越不爭越給你呢?
而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不知道」
知道的人大部分「不相信」
相信的人大部分「做不到」
做到的大部分「不明白」
明白的人大部分「說不清」
能說清的,你會嘲笑他,胡說八道。
怎麼辦啊?
大部分選擇不說。
說,就往複雜了說。不信請看道德經。
推薦閱讀:
※上聯:老子,孔子,韓非子,諸子百家皆作古。如何對下聯 ?
※讀了《老子》之後與世無爭沒有奮鬥的動力了,嚴重影響到我的學習,怎麼辦?
※在古代一些大學問家為什麼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