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承明制,清朝對明朝制度做了哪些變通?
中國的封建王朝之間由於種種原因,在制度方面都有著一定的沿襲。例如我們熟悉的「漢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但制度之間的傳承也絕非一成不變地一味套用,而是適應時代變遷與經濟變化不斷損益。下面我們就清承明制中的幾個最重要制度做一個介紹。
武英殿
明清之間,地位起伏最大的權力機構就是內閣。內閣正式創立於明朝,一開始只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明代初年沿襲了元代的制度,中央官職有左右丞相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但胡惟庸案爆發之後,明太祖朱元璋以此為借口廢除丞相,皇帝總攬政務,直接管理六部。但是再勤政的皇帝終究也是肉體凡胎的人,要保證天下一切軍政大事保質保量地完成,不可能事必躬親大包大攬,還是需要文官來幫助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但由於內閣擁有「票擬」特權,可以參與機要決策,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其中有一位皇帝選定的「首輔」作為領班。首輔的權力大小,實際上要看皇帝與首輔的關係以及兩人的性格而定。例如嘉靖決心利用嚴嵩,嚴嵩也善於鑽營,這樣的首輔就可以專權二十年。又例如張居正這樣的「強勢」首輔,恰逢皇帝沖齡踐祚,就可以權勢傾天下而獨斷專行。
軍機處舊址
滿清勢力入關後建立政權,經過近三十年的考量與鬥爭,才確定繼續沿用內閣制度。清朝內閣的主要官員定為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從一品。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均為從二品。內閣大學士自定地位最為尊崇,而且均有殿閣頭銜,如「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被尊稱為「中堂」。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常看到李鴻章被成為「李中堂」,這個稱呼即來源於此。不過,隨著康熙、雍正等在這樣另立權力中樞,內閣逐漸被邊緣化,其權力也遠不如初。尤其雍正帝以西北用兵為借口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變成了文書收發與管理的一般政務機構。此後清代的這樣決策悉出軍機處。
兩江總督衙署舊照
明代制度在清代有所損益的表現在地方上也有體現,例如「總督」一職,總督一開始在明代只是臨時設立,其事務偏重轄區內的軍事事務。明代中期以後成為定製。例如弘治十年(1497)設置的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簡稱「三邊總督」,嘉靖三十三年(1550)創立的總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軍務,簡稱「浙直總督」。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總督與巡撫皆為地方軍政大員,合稱督撫。清初總督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乾隆以後成為定製,全國設有直隸 、兩江、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等八個總督。《清史稿·職官志三》記載:「總督。從一品。掌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可見,清代的總督在職權上比明代初創之時大許多。此外,在順治和乾隆年間,清廷還增設了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均為正二品的高官,可以看出清朝對於漕運事務和航運要道的重視程度。
參考資料:
趙爾巽等:《清史稿》
梁希哲:《明代內閣與明代的官僚政治》
宮崎市定:《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
高翔:《略論清朝中央權力分配體制——對內閣、軍機處和皇權關係的再認識》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清承明制」是清朝政治體制的重要特徵。歷史長河中,新老政權更迭之際,為確保國家機器高效運轉,新朝往往繼承前朝的政治體制,並根據自身實際,逐漸加以完善,如清朝的許多基本制度就承襲自明朝,這被稱為「清承明制」。
一、「清承明制」體現了滿族統治者對漢文化的重視
早在入關前,滿族首領皇太極就注意積極吸收漢文化,因為他深知滿族在文化上落後,若不如此,即便能打下江山,也是難以做到長治久安的。
清入關前,滿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政諸王大臣會議」,其吸納位高權重的諸親王、郡王參加,負責確定國家大事。然而,隨著清統治範圍的逐漸擴大,這一靠血緣維繫的權力架構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
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仿照明制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該三院是根據「參漢酌金」原則而設立的,既承襲明代翰林院、內閣體制而又有所區別。此後,皇太極從滿族社情出發,按照中國傳統思想和先賢的治國理念,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如首開尊孔、祭孔之端,接受傳統的思想文化,同時又敕建關帝廟,倡導忠義,向滿族社會宣揚儒家思想。
與此同時,他三令五申,要求治國之制務要「照《大明會典》行,極為得策」,並對其加以改造,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特別是在社會風俗習慣方面,做到令行禁止,使滿族的封建化進程大大提速。
入關後,多爾袞將內三院改為內閣,設大學士,履行先前明內閣的職責。清承襲了明代「票擬」制度,即內閣對內外大小臣工的奏摺草擬出批複意見,供皇帝審閱定奪。在皇位繼承製方面,清初曾沿襲明朝嫡長子繼承製。雍正帝繼位後,鑒於該制度的種種弊病,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這是滿清王朝皇位繼承製的一次重大革新,成功解決了儲權問題。
二、從清代官制看「清承明制」的特點
清朝的制度絕非照搬明朝,例如,清朝的官制在明朝的基礎上就有頗多創新。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仿明制設六部,但又有所不同。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仿明制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明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
皇太極所設六部雖亦直屬皇帝,但其具體事務卻由八旗管理,體現了「旗政合一」。另外,清六部實行滿漢復職制,每部設滿、漢尚書各一人。這是清朝創新之舉,體現了滿漢一家親的治國理念。(二)明朝設都察院監督百官。皇太極仿明制亦設都察院,作為最高監察機關。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都察院都有權進行糾察彈劾。除都察院外,有監察權力的還有六科給事中。
明朝時,給事中主要負責補缺拾遺、稽查六部百司等。清初沿襲明制,亦設六科給事中。雍正時,鑒於明朝六科以言官身份干預朝政之弊端,將其隸屬於都察院,史稱「台省合一」。這一制度削弱了給事中權力,同時擴大了都察院的職權,對於強化皇權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明朝設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
順治九年(1652),清朝同樣建立了宗人府,由宗室親王或郡王擔任宗令。除宗人府外,清朝又設立內務府,專司皇帝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內務府為清代獨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設立,不僅減少了宮中太監的數量,更對預防太監干政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清代地方官制也大體沿襲明制,但也是在明制的基礎上有所調整。
三、「清承明制」過程中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創新
目前的「清承明制」研究中,關注清入關後中央國家機關變化的居多。而於地方行政制度,涉獵並不多。由此給人們的印象是:清初地方行政制度真正地繼承了明朝制度而鮮有更易。其實,清朝在繼承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上,是有重大創新的。第一個創新來自於清初撤銷南京改設江南行省,後又有江南、湖廣、陝西等的分省,原有行政制度被突破。第二個創新在於,清朝的省制經歷了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權的舊省制,向「兩個長官(總督和巡撫)、兩個行政機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多個省級專業官員(鹽捕等專業道員)和派出官員(分守分巡道員)」構成的新省制的轉變。
四、「清承明制」的重要意義
一言以蔽之,入關前,「清承明制」使滿族吸收了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大大加快了自身的發展步伐;入關後,「清承明制」使清政權的獲得了前明社會中上層廣大人士的支持,這對穩定政局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同時,清朝不是簡單地繼承了明朝的制度,而是經過了一個「明制——清承明制——清制」的歷程,即是說,清朝在明朝制度基礎上,加以損益變更,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清制,從而將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推向頂峰。
「清承明制」背後彰顯的是清朝政治的發展與革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並了解到底什麼是「清承明制」?在清朝入關以前,由於政治上的需要,滿族的最高統治者皇太極就意識到要廣泛吸收漢族文化的重要性。因為當時的滿族在文化上還處於劣勢地位,一個落後的少數民族來統治比自己在各方面都進步的漢族及其他各民族,如果不吸收漢文化,包括大量錄用有文化的漢人、以及採用明制和錄用曾在明朝任職的漢官,最終也只能是打天下,而不能坐穩江山。
清朝時期為了保證國家機器迅速恢復運轉、發揮其統治效力,選擇繼承和沿襲明朝時期的政治體制,並根據需要逐漸對其進行改革和完善,清朝的許多制度就是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
當然,清朝的制度建設也並不是完全照抄明代,比如清代的官職就是在明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變通。這主要表現在:
1、仿明制設六部,但又不同於明代六部。與明制不同,清六部實行滿漢復職制,每部設滿、漢尚書各一人。這是清代在沿襲明制六部基礎上的創新,體現出清「滿漢一體」的治國方針。
2、明朝設都察院,以「糾劾百司」。皇太極仿明制亦設都察院,作為最高監察機構。雍正時,鑒於明朝六科以言官身份干預朝政之弊端,將其隸屬於都察院,時稱「台省合一」。「台省合一」在削弱給事中權力同時擴大了都察院的職權,有助於強化皇權。
3、明朝設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順治九年時清朝亦設宗人府,由宗室親王或郡王擔任首領。除宗人府外,清朝又設立內務府,專門負責管理皇帝家庭的日常生活。
總之,清朝是在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統治體系。清朝學習和繼承明朝政治制度框架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改革與調整,從而創立獨具清代特色的政治制度,從而將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清承明制,仍然不設丞相之職,禮戶吏兵刑工六部尙書直接對皇帝負責。仍設內閣作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到了雍正年間加設了軍機外,這是明朝所沒有的。清朝廢除了錦衣衛,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機構,也算政治上的小小進步。在地方上清朝總督,巡撫的權力更大。清朝軍隊設有滿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和綠營,這是明朝所沒有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