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王的稱號伊麗莎白二世,喬治六世是怎麼來的?


伊麗莎白二世、喬治六世等英國國王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有一個特別簡單的答案,就是這些稱號都是他們的名字,而後面的二世、三世、五世、八世等等只是這個名字在這個王族的國王/女王里出現的次數而已。


關於西方國王與女王的命名

西方的各國國王和女王的名字看似複雜,比如葉卡捷琳娜一世、利奧波德二世、維多利亞一世、本篤十六世等等,但實際上卻非常的簡單,因為這些稱號就是這些人在當上國王或者女王之前的名字,而後面的幾世說明的是他們是第幾個在這個王族當上國王或者女王,同時也叫這個名字的人。

伊麗莎白二世

所以這些稱號和中國古代皇帝的各類稱號,比如廟號、年號和謚號等等具有一定主觀評價意義的稱號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的含義非常單純,而且除了起到識別作用之外,其實並沒有任何特殊的作用了,最多可以再加上一點,就是如果後面的那個「世」前面的數字特別大,那麼就可以說明這個王朝持續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所以之前出現過很多重名的君主。

比如前面提到了本篤十六世,就是梵帝岡的教皇,而梵帝岡名義上從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就沒有中斷過,所以這個國家的君主稱號中會有一些數字特別大的,除了這個本篤十六世,在1960年代還曾有個教皇被稱為若望二十三世,這也就意味著在他之前,曾經有二十二位教皇叫若望(約翰)。

在英國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亨利八世

同樣道理,英國的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亨利八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等數字比較大的帝王稱號,其實這也反映了英國王室的傳承時間,可以說是從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開始就一直傳承到現在,雖然其間也曾有過幾次改朝換代,比如最近幾百年就曾經有過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和溫莎王朝等,但因為各個王族之間都有一定的傳承關係,所以其君主的名字也都是一直按照同一個排序排下來的。說到這裡,再說一下英國這些王朝的名字,其實也特別簡單,就是這些王族的姓氏,姓什麼就是什麼王朝。

國王/女王稱號與普通西方人姓名之間的關係

而其實歐洲國家這些王族的稱號完全是來自普通人的姓名習慣,因為在西方沒有姓名避諱這一說,而且跟亞洲人的習慣完全相反的是,西方人不但不會避諱姓名,家族裡一些有成就或者感情極深的人,後人還會故意用他的名字給後代命名,以示紀念。所以在西方國家裡,父子、母女、祖孫、不同輩分之間的親戚同名的情況極其常見。

美國著名民權律師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後面其實要加Jr.,因為他和他父親同名

而當出現這種近親之間的重名情況時,為了區別,就會在晚輩的名字後面加一個說明簡寫,在英語里這個簡寫是Jr,它代表的英語單詞是Junior,在人名里這個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小」的意思。其實這種名字在西方國家是很常見的,比如美國的著名影星威爾·史密斯,他的名字就是帶有Jr.的,也就是如果嚴格的翻譯過來,他的名字應該被翻譯成小威爾·史密斯。另外美國歷史上有名的民權律師馬丁·路德·金,其實他的名字也帶有Jr.。但咱們中國人熟悉的美國父子總統布希和小布希其實是個中式稱呼,他們的名字並不完全一樣,所以小布希的名字在英語里沒有小的意思。而針對一些同名父子都是名人,或者兒子的名氣比父親還大的情況,有時西方人為了不把父親和兒子搞混,會在那個提到那個父親的時候在他的名字里加一個代表「老」的縮寫Sr.,但這種注釋一般不會在正式姓名里寫出來。

此外如果普通人祖孫三代都感情特別好,三代人都同名的情況也不算特別罕見,這時第三代的名字就會叫某某某某三世(the Third)了,西方王族裡幾世幾世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普通人的這種命名習慣。比如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三世,他的名字里有「三世」不是因為他們家也有王族身份或者家族地位顯赫,而是因為這是西方文化圈裡常見的取名方式,只是說明他和他的至少兩位長輩(很可能是父親和祖父)完全同名。

菲律賓人的姓名也深受西方傳統影響,阿基諾三世就是個典型的南歐人名字

只是王族的姓名畢竟很多時候是要用在正式文件等正式場合的,所以王族的名字就更加正式一些,而且無論是不是父子、母女或者祖孫,只要同一個王族裡出現同名的人當國王,就會在其稱號後面加上出現次數的序號,第二個就是二世(the Second),第三個就是三世(the Third),後面以此類推。

所以現在的英國女王被稱為伊麗莎白二世,因為在公元16世紀,英國王室已經有過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王了,她是伊麗莎白一世。而在現任英國女王身後,如果是王子查爾斯即位,按照正常情況他會成為查理三世,因為之前英國曾經有過兩位叫查理(查理和查爾斯是同一個名字不同的譯法)的國王了。不過之前的這兩位國王查理的名聲和遭遇都不太好,查理一世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斬首的國王,而查理二世在位期間英國的國力下降的非常嚴重,所以2017年曾經有報道說查爾斯曾和幕僚探討自己改名,以避免成為查理三世的可能性。

查爾斯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查理三世


所以總的來說,西方國家名字加幾世幾世這樣的君主稱號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學問,就是其字面的意義,人名加排序,僅此而已。


伊麗莎白二世,就是英國第二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王,喬治六世是指英國歷史上第六位叫喬治的國王。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她在位的時間是1558年至1603年。在她之後,還有過別的女王,比如維多利亞女王。但伊麗莎白二世的出現,卻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

喬治六世是現任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喬治五世。但是,喬治六世並不是喬治五世的長子,原本是當不上國王的。喬治的哥哥愛德華,本來已經登基為愛德華八世,因為和美國寡婦結婚,不為英國政治社會王室傳統所容,不得不退位為溫莎公爵。

國王才落到了他的弟弟喬治王子頭上,他登基後稱號自然便成了喬治六世。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愛德華不退位,名字叫喬治當上國王因而被稱作「喬治六世」的,一定是別的人,而不會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比如喬治六世的曾孫、威廉王子的大兒子喬治小王子,如果成為國王,就會被稱為「喬治七世」。

英國王室的歷史很長,而且血脈幾乎沒有中斷。什麼喬治威廉約翰伊麗莎白之類,在歐美人的姓名中重複度極高。西方人的另一個習慣是,喜歡用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取名以示紀念,所以出現上述有幾個國王叫喬治、叫查理,叫詹姆斯的情況。

為示區分,便在名字後面加一世二世三世,以此類推。但是在時間上,這些一世二世三世或幾世,並不一定是緊挨著的。中國人讀西方文學和歷史,有時很容易被西方人的名字給弄亂。比如,有人常傻傻分不清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兩個女王,她們都叫「瑪麗一世」。


伊麗莎白二世即第二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出生,1558年繼位,1603去世。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正是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樹立海上霸權,開始大規模的海外擴張。不少人誤以為伊麗莎白二世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女兒,殊不知她們的出生年歲相差393年。

伊麗莎白二世現任英國女王,英聯邦元首,國會最高首領。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喬治六世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次子,退位的愛德華八世之弟。1936年11月11日到1952年2月6日在位。外國帝王繼承國王后,都喜歡用以前著名國王的名字,為了區分就加個幾世在後面,這樣才能分開,不然不知道說的哪位。


外國沒有年號,謚號,年號這些東西,所以只能叫君主的名字,但外國人起名多願選擇長輩的名字以紀念,另外,宗教原因貴族們又多選宗教名,導致了國王的名字很少。為了區別,就加上第幾以區別,咱們國家翻譯為幾世。英國這套譜系起自諾曼王朝,提到了幾世就是說他是歷史上第幾個叫這個名字的國王。當然,諾曼王朝之前重名的並沒算在內,比如愛德華,在愛德華一世之前就有叫這名的國王。另外的區別方法,就是起綽號,比如獅心王,長腿,糊塗王,美男子等,但現代不怎麼用了。除了君主,貴族和君主也有重名的,甚至是一個時代,區別的方法還有在名字前加上地名。


謝邀!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出生在倫敦她的外祖母家中,曾祖母是亞歷山德拉王后,祖母是瑪麗皇后。

她的伯伯是當時的國王愛德華八世,他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二兒子喬治六世,當時喬治六世並不是王位繼承人,所以伊麗莎白是公主殿下。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的父親喬治六世繼位,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繼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到蘇格蘭避難,1945年,伊麗莎白說服父親,直接參与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軍中她的頭銜是伊麗莎白溫莎二世中尉,與其他的孩子一起受訓。

1947年,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普親王結婚,菲利普親王的高祖母是早先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普親王在結婚前,宣誓放棄繼承希臘王的權利,婚後與菲利普親王居住在倫敦克萊倫斯宮,育有四個孩子。

直到1952年,喬治六世去世,1953年,在西敏寺舉行加冕禮,伊麗莎白二世繼承王位。


  我們都知道,現任的英國君主是伊麗莎白二世,而歷史上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也叫伊麗莎白。不同的是都鐸王朝的這位的稱號是伊麗莎白一世,而現任的這位則伊麗莎白二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原因來解釋:

  首先,我們都知道,西方人受宗教的影響,他們的名字多多少少會帶有一點宗教色彩。例如前面提到的伊麗莎白,這個名字就是引自希伯來語中的「以利沙巴」,以利沙巴則正是《聖經》中是亞倫的妻子;而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叫喬治六世,「喬治」這個名字來自於希臘語,有土地勞作者、農夫的意思。

  其次,在西方人的傳統習俗中,在為孩子取名時往往為其取與長輩或者祖輩相同的名字,藉以表達對長輩或者祖輩的尊敬和紀念。例如2013年的7月22日出生的英國王位的第三順位繼承人喬治小王子就是為了紀念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

  至於說名字後面標註 「幾世」的問題。主要為了區分而進行的特別標註,意思是第幾位使用該名字的君主,比如英國現任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代表的是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叫伊麗莎白的君主,而在她之前的伊麗莎白一世則是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標註並不能完全代表輩分,它只是標註了繼承的順序,前面提到伊麗莎白二世和伊麗莎白一世並不是母女(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雖然也叫伊麗莎白,但是她並不是君主,只能被稱作伊麗莎白王太后)。


簡單來說,伊麗莎白N世,喬治N世,亨利N世,愛德華N世中的N世等都是用來區分重名的人的。


大多數的西方國家並不像我們國家一樣擁有發達的姓名制度。我們國家的姓名制度經過幾年前的發展,到如今都難以避免同名同姓的人出現,更何況是在英國這個姓名制度發展比較晚的國家。

而英國為何會出現如此之多的重名的人,首先我們簡單了解一下英國名字的組成:教名+自取名+姓氏。姓氏跟我國一樣是固定的,唯一的區別是放在最後,這個就不多說。

△喬治六世

教名是幼兒在接受洗禮的時候由教堂的牧師或者父母本人取的名字,這個名字往往是他們在生活當中使用得最多的名字。但是讓人很費解的是,在給孩子取教名的時候,英國人往往喜歡使用宗教典籍、神話、名著當中的人名,或者是乾脆採用自己祖先曾今用過的教名。這樣就造成一個事實,那就是取名的範圍大大地縮小,重名的可能性就隨之增加。

而自取名往往比較常採用家族先輩人的名字,這也容易造成家族內重名。

有了以上認識,我們就來說說伊麗莎白二世和喬治六世。

△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其中伊麗莎白就是她的教名。因為在英國以前的君主中,也有一位教名是伊麗莎白的女王,為了區分人物,就取名伊麗莎白一世和伊麗莎白二世,遵循順序排列的原則。

喬治六世的全名是艾伯特·弗雷德里克·亞瑟·喬治·溫莎,其中喬治是他的自取名,來源於歷史上五位教名叫做喬治的國王,所以為了區分人物,分別冠以一世二世,以此類推。

△喬治小王子

其他諸如愛德華N世,亨利N世都是一個道理。

值得一提的事,目前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曾長孫也叫喬治,如果以後他登上王位,很有可能就叫喬治七世了。

以上就是我的淺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和討論,有不足之處還請指出!


喬治六世的教名是阿爾伯特,親近的人都稱呼他博迪(博迪就是阿爾伯特的昵稱),在登基前他一直是阿爾伯特王子。在被動登上王位之時,內閣討論過,新王應該用什麼名字繼承大統呢?

這還得從喬治六世的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說起。維多利亞本身基本上是德國血統,她又嫁給了德國的薩克遜·科堡-歌達的阿爾伯特王子,而且出於慣例或者出於對丈夫的熱愛,維多利亞讓子女都採用薩克遜·科堡-歌達這個德國姓氏。所以這個英國王室在血統上其實是德國人。從一戰以來至二戰期間英德兩國一直是互為敵對國,英國民眾心理很抵觸德國。喬治六世的父親喬治五世時期,為了國家的需要,他拋棄了這個德國姓氏,而以自己的領地溫莎為姓,把科堡-歌達王朝變成了溫莎王朝。

喬治六世出生時取名阿爾伯特就是為紀念曾祖父阿爾伯特親王的。可是阿爾伯特就是一個德國名字,在那樣敵對的形勢下讓英國國王頂著一個德國名號,實在很不明智。另一個原因據說是維多利亞女王曾留下話來,此後英國都不得使用阿爾伯特作為國王名號。所以內閣繞過新王的教名而選用了一個中間名「喬治」。而在新王之前的英國歷史上,包括他的父親,已經有過5個名為喬治的英王,所以他被稱為喬治六世。喬治六世從小沒被當作王儲來教養,生性又很平和,所以對於擔當國王重任,他深感壓力山大,曾伏在母親肩頭痛哭許久,但事實上他的確是個好國王。


推薦閱讀:

淮陰劍
古代新生開學報到指南
明朝政治笑話
在古代戰場上怎麼解決吃飯問題,吃速食麵你信嗎?

TAG:伊麗莎白二世 | 歷史 | 喬治六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