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在死亡之前都是善良的嗎?


人之初性本善

大家都學過一篇課文,守財奴葛朗台,課文里描寫了一個極品守財奴的故事,葛朗台臨死的時候,看到金項鏈還不忘一把抓到手裡!!作者是想通過這個情節更清楚的讓人們了解這個守財奴的嘴臉,使人看後記憶深刻!當然文學作品代替不了科學,但通過這個情節可以反應出一個現象,就是人在臨死的時候是最真實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一個人自知即將離開人世,他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會放下,他會表現出他最真的一面,而這最真的一面多為善良的一面。人這一生都是善良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沒有誰出生就帶著怨恨來到這個世界的,只不過在以後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利益糾葛或是感情糾葛而產生出的人性醜惡的一面,而這個醜惡的心靈一直會延續下去,直到他走到人生盡頭以後,才會放棄。

死不瞑目。這也是人臨死的最真一面,這個成語是一個用誇張手法反應人的最真的遺憾,這個遺憾是他這一生最大的,直到他臨死時仍然沒有解決的遺憾,才會讓他死不瞑目,而這個遺憾就是他最真的一面,說明他致死不能放下,用這個成語形容的這個人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回來看,這個題目說的對,有一句話說人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人將要死去了,其他事都不重要了,所以他要把他最真實的一面,最善良的一面留給這個世界。

個人淺見,不吝賜教!我是永生有話說,歡迎關注我,與您一道學習進步!


感謝邀答

這個問題,分兩個層次回答

一、從出生,到死亡期間。三字經這樣說,「人之初,性夲善……」,人剛出生的時候,性格都是善良的,但,由於後天的生長及生活環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成長過程中,受到重大事件的刺激,會使人的夲性發生根本性,朝不同方向改變,有的成為大善人,廣施恩慧,有的成為惡魔,壞事做絕。但總的說,社會上,還是善良的人多。

二是,在每個人即將辭世前。由於很多人,看到了生命的盡頭,不再與人有爭,甚至出現對自己一生懺悔,大部分的人,向他人釋放善意,進行良好的建言,就是「其言也善」,但也有帶著對這個世界的恨,離開的。總之,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思想。決定他(她)辭世前的思想,很難去絕對化。

分析了以上兩個層面的結果,回頭來看我們的人生,或看我們的後半生,人沒有信仰不行,把自己標榜的無私的大神也不對,沒有人能超凡脫俗。但我們要善待這個社會,不爾虞我詐,不去欺負弱小,盡自己的夲能和全力,貢獻自己的全部,多從善,少作惡。有一首歌詞說,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悟空居然要談人生,那就談談唄,人死之前都是善良的嗎?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擅長人文研究,所以我的回答只兩個字,未必。

當然本來就老實本份善良的平常人且不論,那古往今來那麼多佞臣,敗類,投機分子臨死幡然醒悟了嗎?投機分子三姓家奴,臨死還想再添一姓,就是他的本性而已。六賊之首蔡京八十被貶,帶足金銀還感慨「追思往日謾繁華,到此番成夢話」,沿途竟沒有人肯賣吃食於他餓死潭州。明末也算大儒阮大鋮望風而降,在清營中發揮特長,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獻盡奴骨,行軍翻越仙霞嶺體力不支,臨死還賣橫充壯漢。近有遺臭萬年汪兆銘,曲線救國,不顧大義,一朝成棄子就倉惶辭廟,客死他鄉也義無反顧。

這類人失勢臨死不是變善了,而是玉徹雕樓已不在,春江花夜去不返,已然沒有了往日的威風,只有今日的頹唐,沒有了耍弄權術,投機專營的機會和時間罷了。

自然與其截然相反的也大有人在。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譚嗣同橫刀去留兩崑崙,更有嵇康廣陵一曲。泥還是那攤泥,雲依舊那樣是那樣白潔白雲,雲泥立判。

(歡迎關注不吝賜教,謝謝。)


答:「人在死亡之前都是善良的」這種說法顯然沒有依據。一個人的「三觀」自打成熟定性之後就很不容易改變——就算臨「死」,不善之人照樣不會善良!

估計這種看法是對一句俗語的誤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裡說的「其言也善」,指的是臨死之人說出來的話。死前時常不說真話,常說違心的話,常說連自己都不會相信的話,原因說白了還是因為「怕死」。既然死到臨頭,怕與不怕都要死了,還有必要說假話說違心或忽悠人的話嗎?因此「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個「其言也善」,並非是指一個臨死的人,其心地會從不善變為善良。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真的嗎?

應該是這樣的,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之時,你覺得還有什麼比死亡更重要,可能這一刻都想開了,也想明白了,世上的一切都將與自已毫無關係,金錢,名利,恩怨,其實人活著也就為了這些目標而已,一但這些都不在與他發生關係,脫離世俗,我想每個人都能向善。

這只是說臨終之人當時的想法,如果繼續讓他在活十年估計還時,外甥打燈籠,照舅。


這個問題的來源,一定是那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在這句話上,人們往往是錯會了意的。這句」其言也善」的善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意思是差不多的。跟善良沒什麼關係。是輕微,柔和,沒有攻擊性的意思。有句話叫人微言輕,是說一個人的的氣勢,決定著說話的效應。人在將死之時,已經沒有了在先時的威勢,說的話也就沒有了原來應具的作用。他的話對誰也構不成威脅。所以人們才會說其言也善。人善被人欺,人在將死之時說的話別人就可以當做耳旁風,同被人欺負的人差不多,沒誰當回事兒。至於說人在將死之時是不是會放下?是不是會看開?是不是一下就能變得善良?這是誰都不敢保證的。將死之人的話是不是好心善意誰也說不準?再說了,活著的人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想法,同一句話對這個好對那個就或許是不好。對那個是善對這個或許就是惡。哪裡又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所以說將死之人死前都是善良的這句話,我認為是不靠譜的。


當然不是,恰恰是在臨死的時候才會變得善良。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基督教認為人的惡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原罪來自始祖亞當夏娃,保羅也說:罪人中我是罪魁。基督教信仰是通過認罪悔改來完善自己的,首先你得承認自己有罪,才能改過。

我們可能會認為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其實不然。只是我們沒有碰到惡的觸發點。只要有了相應的環境,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惡的表現。比如暴力、淫穢、謾罵、咒詛、嫉妒、恨等等都是惡的表示形式。

人的大部分惡都是因為自身利益被侵犯的時候,所以貪慾是惡的根本。因此修行人講放下,因為一旦無欲無求了,爭執也就沒有了。這個就是所謂的「無欲則剛」。

人只有在死亡來臨時才能真正意識到生命的無常,我們為之奮鬥一生的所有東西我們一樣都帶不走。這種「善」帶著多少的感慨與無奈,因此我說人只有在臨死的一瞬才會變得善良。


路過,人在死亡之前都是善良的嗎?文題有點模糊不清。我拙以為,死亡和善良沒有必然聯繫。死亡是生命的自然。一個生命結束,或匆匆或漫長,或許是意外。善良是記錄了或者表明一個存在者的人生態度。

善良就是心地好,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善良有本性一面,也有後天選擇。當然善良也是有底線的,否則就是「農夫和蛇」,有點愚善。人生難在一輩子不做惡意事,與人為善。人在將死之時,所言極是,說實情話,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裡更多表現對短暫時光己逝的善意之口,和一生為善還是具有很大區別。

所謂言「放下屠刀,立即成佛」,是修身道義最大的善意。但是和一個終有善良人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時間。

一個人做點好亊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亊,不做壞事。一個人做點善事,不難,難得是做一輩子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做好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努力真誠友善做人,希望善始善終。社會都會尊重這樣人,及這樣人生。


未必哦。社會上一直有種爭論,就是人性本惡說和人性本善說,下面就善和惡兩個角度進行闡述。這樣說更貼切,絕大多數人在死亡之前都是善良的,當然也不排除部分別有用心的人。

1、絕大多數人在死亡之前,都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或者是不放心的事交代一遍。平常我們常遇到的就是老人去世,然後他們把不放心的身後事交代一遍,希望後來人過的會比他們更好。這是是善良的,甚至說是偉大的,是普通人的動人之處。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或者老人不放心的交代身後事,這些情景都是感人而偉大的。

甚至很多罪犯,有時候最煩嚴守了一輩子的秘密,監獄裡都不願意交代的秘密,臨死的時候卻非要說出來。因為說了出來他們人走的時候才會心態平和,更無牽掛。

佛家認為臨死之前,如果心發善念,是可以進入往生世界的。這也是為什麼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語。

2、雖然古語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可在現實生活中,在死亡之前給後人下絆子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就像李淵在臨死之前說「汝殺吾子孫,日後汝子孫亦是。」不可謂不惡毒,且後面確實應驗了。李世民的兒子造反的造反,自相殘殺的自相殘殺。

總之,應該說絕大多數人在臨死之前都是向善的。就連那些曾經犯下重罪的罪犯,在臨死之前也希望向善,希望得到解脫。

關於人死之前是向善的,還是向惡的,歡迎留言討論。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的一生之所以做惡、不善是因為人的私心、慾望,人一輩子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私心、慾望而活著而去奪取甚至會坑人害人的。但在自己賴以維護的生命馬上就要逝去保不住的情況下,人就沒有要維護滿足的目標了,沒有了自己,轉而眼前看到的都是別人。放棄了自己的人,才會更多關注別人的意義。人不再為自己而活著的時候,別人才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所以這時候將死者說出來的話更多的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著想和為自己以前做過的對抗傷害別人的事請求別人的原諒。人的一生都是在忽而為善忽而做惡的狀態下走過來的,都知道人需要行善,但人又大多沒辦法抵抗私慾的誘惑,就常常為惡。只有在人生命最後的時刻,人才會真正放下自己而完全歸向善。

但人之將死之時,所言是否在別人看來真的都是善和有利別人的,也是有例外的。這個例外主要是因為人心裡深處信仰因素的影響造成。共產主義信仰、法西斯信仰、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信仰、各種宗教信仰、對自己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物偏愛的情感化入了信仰的程度等,這些將死者堅信的事物未必都是對的,未必都是善的,但在他看來卻是為別人好,為別人善的,因自己執著於這種觀念,還是把它當成好的說出來,而這時將死者所說出來的話就未必都是其言也善了。

人一生中都會產生有意無意的信仰,信仰和人心靈中最高的善是合而為一的,一但這信仰不具有永恆性和最崇高的善的價值,那這個將死之人真是太可憐了!至死都執迷不悟的可憐~


推薦閱讀:

老師不喜歡我的孩子怎麼辦?
現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提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利與弊有哪些?
感謝你,寶貝!
是不是分手時間越長,想起的就越是對方對自己的好呢?
我沒有問清緣由就罵了人,要不要道歉呢?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