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明朝皇帝多喜歡御駕親征?
不可說「明朝皇帝多喜歡御駕親征」。
因為在十五位皇帝中,親身「御駕親征」者只是少數,而所謂「御駕親征」,也多名不副實。
稍作盤點,明朝皇帝曾有過親征經歷者一共五位,頭一位當然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但「親征」較為特殊。朱元璋從軍中小卒起家,以軍功開國,身歷百戰,刀頭嘗血是家常便飯,親自指揮的最大一場戰役,是關係到政權生死存亡的、消滅「大漢」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此時朱元璋已稱吳王,此役差可稱親征吧。但隨著朝家的穩固,特別是剿除了他最大的敵人陳友諒後,朱元璋基本上就不再親自提師征進了,打仗的事全交給手下名將。
第二位是成祖朱棣,這位昔日的燕王果真能幹,親自率軍深入沙漠「搜虜」,一會兒打瓦剌,一會兒打韃靼,專挑強的打,歷史上像朱棣這樣親征且戰績顯著的,實在不多見。
朱棣能打得這麼好,與他本為「塞王」,年輕時便屢經戰陣有關,奪江山的靖難之役更是他親任主帥。而此後的皇帝全都生於宮廷,長於宮娃宦官(合稱「婦寺」)之手,完全沒有戰爭經驗,也沒有接受過軍事素養的培訓,他們的親征,除了「陣勢嚇人」外,其實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朱棣之後有過親征經歷的,是三位皇帝:
第一位是朱棣之孫、宣宗朱瞻基。
(右:《宣宗行獵圖》中的明宣宗/皇帝不稱朕答題)
朱瞻基親征過兩次,一次是對內,即題目中提到的平定漢王朱高煦之叛,這仗打得異常輕鬆,漢王沒啥實力,大軍把城一圍,他立馬就降了。另一次是對外,朱瞻基親率六師出喜峰口,進入今天遼寧西部一帶,敲打對象是朵顏三衛(東部蒙古兀良哈部,實力遠遜於瓦剌和韃靼兩部,屬於柿子挑軟的捏)。朱瞻基在他皇祖時,曾以皇太孫的身份隨征,對戰爭有一定認識,他又特別崇拜祖父,希冀恢復永樂時的「光榮」,所以事事模仿其祖。他即位後,立刻重新搞起「下西洋」,北征之事,自然也要再嘗的。可朱瞻基到底不如朱棣,他率領大軍出其不意出關,殺了兀良哈一個措手不及,嘗到了甜頭,卻不敢繼續深入,予敵主力以重挫。他知道蒙古部落將很快集眾來攻,連忙率部回關,這次北征有點虎頭蛇尾。但到底是實實在在的親征。
十幾年後,蒙古瓦剌部勢力再次興起,構成嚴重的邊患。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即位已經15年的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再次御駕親征。由於各方面準備都很不夠,出師又倉促,親征大軍還未遇敵即往迴轉,結果被瓦剌騎兵一路追殺,最後兵潰土木堡。這次親征,留下了歷史上極為少見的親征皇帝被俘的案例。朱祁鎮在漠北做了一年俘虜才被放回來。
(明武宗親征,是打著「威武大將軍」的旗號的/皇帝不稱朕答題)
以上是第四次,之後還有一次,是明武宗朱厚照。他也搞過兩次親征,也是一次對內,一次對外。而這兩次親征,往往被人當作「遊戲」。比如對外的親征,朱厚照親自指揮,在宣府一帶與敵打了一仗,結果只殺死十幾個人(這並非清朝人黑他,這個數據記在明朝實錄里);對內的親征,更加荒唐,朱厚照北方玩膩了,正想到南方逛逛,就聽說了寧王造反的消息,不禁大喜,馬上下旨親征。群臣怎麼諫都不聽。可笑的是,大兵剛出京,就得到戰報,說寧王朱宸濠已經被俘了。可是朱厚照堅持南下,而親征也只好改為巡視。
明朝一共有這麼五位皇帝親征,朱元璋、朱棣親征,那是足以彪炳史冊的,可贈一句:厲害了word哥!宣宗的親征,意義不大,更多的是皇帝炫耀武功。而此時明朝已露出衰弱之形,國力不足,皇帝親征依靠的中央軍(京軍)更是戰力嚴重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宗、武宗的親征,都無例外地遭到群臣的反對。可是他們一意孤行,而留下的史評都不好。
除了這五位,其他十個皇帝,都無親征的經歷,更無親征的念頭,他們大多數終身都未出皇城一步!到了亡國前夕,李自成越打越近,崇禎怪群臣庸懦,故意說要親征,其實是逼臣下表態。於是一位叫李建泰的閣臣馬上表示要代替皇帝出征,崇禎大喜,馬上授予他代天親征的名義,還親自幫他推了下車輪。可李大學士兵還沒出京畿,隨征官軍就已大半逃散。而京城中那位崇禎皇帝,到弔死煤山也沒有出京一步。(文/皇帝不稱朕)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的,根據每個皇帝的性格和當時的情況來判斷,朱元璋好像沒有御駕親征過。朱棣秉著天子守國門和要麼不做 做就做絕的態度親征是必然的,最後帝崩歸途,朱瞻基和自己家人鬧矛盾去收拾蠢貨叔叔威武 引用明月大哥的一句話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朱祁鎮就是嘚瑟大了,受王振太監的私心蠱惑 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 差點毀了朱明江山,朱厚照這個威武大將軍總需官是有軍事頭腦和策略的叛逆孩子 不甘於束縛,打得小王子塞北喝風 不辱先祖。
推薦閱讀:
※因紐特口傳歷史:冰原上的同類相食
※薛岳評論郭汝瑰
※【雜談】一萬粉有感
※歷史上北宋是真的缺將嗎?
※日本,我要當個正常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