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教育喜歡把問題簡單化、固定化,不提倡多元思想?
其實這是中國教育的體制問題,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應試教育,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家長或者老師給我們安排好的路走下去。解決一個問題時,我們都是按照經驗或者參照別人的處理方式來處理,長此以往,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會逐漸固化,不去注重思維的發散性,從而缺少創造力。
在家裡,我們都願意當「好孩子」,而家長眼裡的好孩子就是「聽話」,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能做一些父母讓我們做的事情這才是好孩子。在中國的家庭里,父母對孩子的限制太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打壓了我們的創造性思維。
在學校里,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好壞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傳統做法,正是這種做法限制的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學校里,什麼是好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怎樣才能成績好?只需要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就行了,根本不用費力去創造性的思考什麼。
這種教育模式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普遍的缺少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思維固化、簡單化現象嚴重,只需知道答案即可,無需再開動腦筋去想別的。據統計,全世界近400年來的重大科技發明無一是中國人做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鮮有我們的同胞面孔,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不少問題,可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種體制下成長起來的,社會也是在這種模式下運轉,其思想在我們心裡早已根深蒂固,要想改變,路還很遠。
為什麼中國教育喜歡把問題簡單化、固定化,不提倡多元思想?
確切的說,不是中國教育喜歡把問題簡單化、固定化,不提倡多元化的思想,而是中國教育容易把問題簡單化、固定化,不善於提倡多元化思維。這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也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頑疾。此問題比較複雜,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長期以來中國教育的慣性和惰性(特別是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及學校教育的特點所致。
二是,長期以來中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弊端所致。(主要是唯分數論)
三是,長期以來中國教育者(教師隊伍)的慣性和惰性以及素質等因素所致。
總之,大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諸多方面的因素特別是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弊端促成了……題主的問題……即中國教育容易把問題簡單化、固定化,不善於提倡多元化思維……
但是,七十年代末以來,中國教育經歷了幾輪教育教學課程改革和課堂改革,特別是本世紀以來,新課程理念和新教育教學理念已經逐步形成並深入,廣大教育者(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上述情況必有大的改進……當然,真正改變這種現狀還是任重而道遠的。
推薦閱讀:
※四年級的學生,學習不積極,沒有時間觀念,磨磨蹭蹭的怎麼辦?
※人們常說做人要善良,這句話在當前社會還適用嗎?
※初三的化學怎麼能學好啊?
※王嘉爾連拿港大、斯坦福offer,參加奧運會就有望奪牌,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做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