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病死,能覆滅清朝嗎?
如果吳三桂不死,照樣覆滅不了清朝。
其它的原因就不必多說了,僅僅從戰場上的戰爭形勢來看,吳三桂敗局已定。
戰爭初期吳三桂雖然迅速佔領了南方,但是並沒有消滅大量的清朝主力。戰爭中期,清朝已經反過神來,抵住了吳三桂的進攻,吳三桂再無大的進展,清軍開始反攻,漸具優勢,大量的軍隊開始投降清軍。戰爭中後期,清朝先後平定察哈爾叛亂和王蒲臣,開始把全部兵力用以對抗吳三桂,吳三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即使吳三桂不死,也會戰敗。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滿清不出什麼大問題,比如康熙突然去世,朝廷群龍無首。或者西方提前二百年入侵滿清之類的奇蹟事件,吳三桂必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決定撤藩。平西王吳三桂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但是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禦工事,不再向北發展派出高大定等偏師想江西一帶發展,企圖和滿清劃江而治,南北中分天下。吳軍屯兵澧州、常德、岳州、長沙;清軍雲集荊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攖其鋒。雙方在湖廣地區對峙。戰爭初期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四川,耿精忠叛於福建,台灣鄭經渡海進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提督王輔臣又叛於寧羌,擊殺清陝西經略莫洛。四方震動,人心動搖。康熙滿清朝廷顧此失彼,進退失據。隨後尚之信又叛於廣東,總督、巡撫俱附之,清廷增兵兩江。
但是吳三桂的戰略抉擇,並沒有恢復明朝,統一天下的慾望。在後期甚至撕下恢復明朝的偽面具,進一步喪失人心。以王輔臣敗降平涼為轉機,形勢向有利於清軍發展。隨後,因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孫延齡又被吳世璠殺於桂林。於是,清軍集中兵力進逼長沙、岳州,吳三桂聚眾固守。兩軍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覆爭奪。
可以說吳三桂病死前,已經陷入頹勢,戰爭再拖下去,吳三桂以一隅對抗滿清全國,除非趁滿清沒有反應過來一舉突入中原瓦解滿清,不然等滿清緩過氣來,勢必走向失敗。
三藩之亂,是康熙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叛亂。三藩之亂起於1673年,終於1681年,波及半個中國,是清初規模最大的一次叛亂。三藩之中規模最大的當屬吳三桂,在此亂中吳三桂也是三藩中支撐時間最長的。吳三桂病死後,將其所建立的「大周」的皇位傳給了孫子吳世璠,三年之後,清軍攻佔昆明,吳世璠自刎而死,三藩之亂遂告終結。關於吳三桂之死對戰爭的影響,我有著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
吳三桂
三藩,即為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漢人藩王所管轄治理的藩鎮。在清朝崛起的過程中,尤其是入關之後的戰鬥中,對於明軍余部採取了招撫政策,明確提出「若能歸順投誠,厚加爵位,照舊委任」。此後,投降的明軍實際上已經成了主要的戰鬥力量,在戰鬥之中充當前鋒,儘力作戰。吳三桂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隻力量,被封為「平西王」。
康熙皇帝
吳三桂降清之初,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投入對李自成的戰鬥之中。此時的吳三桂對於南明勢力還仍有一線情誼所牽,「不忍一矢相加遺」。但在消滅李自成主力後,吳三桂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對於明朝剩餘勢力的態度不再像從前一樣寬容,而是殘酷的加以鎮壓。尤其是在對永曆政權的戰鬥中,吳三桂更是成為清軍的主力,在消滅永曆政權後,吳三桂正式在雲南開藩設府。
在戰爭期間,吳三桂所部消耗甚巨,順治十七年「天下正賦,止八百七十五萬餘兩,而雲南一省需銀九百餘萬,竭天下之正賦,不足供一省之用」,其餘兩藩也有類似的情況。故而清廷早有裁撤之心,吳三桂在探明清廷心態後,果斷起兵作亂。廣西將軍孫延齡、貴州巡撫曹吉申、四川巡撫羅森、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陝西提督王輔臣、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先後起兵響應,也由此使得清廷失去了許多地區。針對此,康熙帝採取分別應對的政策,王輔臣敗降之後,耿精忠、尚之信等人也分別投降,叛軍勢力逐漸縮小,吳三桂也於1678年稱帝。
吳三桂在起兵之初,就抱有「事縱不成,可畫長江而國」的心態,在三藩之亂初期有利的情況下,他「不肯棄滇黔根本,初得湖南,即下令諸將毋得過江」。也正是由於吳三桂的這一心態,導致了三藩之亂中,王輔臣反叛時吳三桂沒有及時援助,並作為三藩中最大的一股勢力,吳三桂只圖畫地而治,沒有積極擴展勢力範圍,這也導致了耿、尚的不滿,最終二藩迫於形勢,也投降清廷。
永曆帝殉國處
再而,吳三桂在清初消滅南明的戰爭中出力頗多,對待南明勢力十分嚴酷,更是將逃亡緬甸的永曆帝抓回雲南,並將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由於吳三桂的這些行為,使得他無法立明廷後裔為帝以號召天下,從而獲得明廷殘餘勢力的支持。再而,吳三桂去世之時,其實已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所以,就算吳三桂不死,他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資料:
1. 趙爾巽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王光宇,論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細谷良夫、張永江,三藩之亂《平定詔》頒布之後——耿精忠與尚之信,清史研究,2017年01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鄭成志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很多人說如果平西王吳三桂戰略得當,或大有可為。果真如此?吳三桂病不病死,都必敗無疑!為什麼?吳三桂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其一,政治旗號就有問題。吳三桂造反打出的旗號是「興明討虜」,打出「復明」旗號是個錯誤的政治旗號。明亡亡於農民起義,老百姓早已對明朝之腐敗恨之入骨,所以才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破明都北京而明崇禎上吊自殺。「反清」尚有些號召力,但說「復明」根本得不到廣泛的大眾擁護與支持,脫離群眾,純屬自嗨。
其二,人品難以取信於眾。吳三桂原是明朝山海關總兵,見明亡,欲投降而倒向李自成,此一叛:借一女人陳圓圓為噱頭,轉而開關降清,此二叛;為保住個人權位,繼而又公然反清,此三叛。如此三降三叛、反覆無常之人,毫無政治節操可言,更無忠信可說。親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邀功於清在前;反清朝康熙皇帝玄燁,背叛選擇在後。明史、清史皆難容,公信力低下。
其三,缺乏明確戰略規劃。吳三桂聯合其他二番廣東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前期兵鋒強盛,清庭為之震動。然而,吳三桂終是戰略意圖遊離不定,勒馬長江而裹足不前三月有餘,企圖與滿清劃江而治,幻想裂土為王。此舉給了滿清喘息之機,康熙先安撫西北擁兵觀望的王輔臣,後拉攏搞定二番,徹底瓦解了吳三桂軍事聯盟。
其四,自我背叛政治旗號。吳三桂窮途末期,撕下「復明」面紗,居然登基稱帝,公然背叛自己所立政治旗號,自食其言。名不正則言不順,信誓旦旦的所謂正義旗號都撕毀了,自私之心昭然若揭。有人說吳三桂稱帝,是想最後「過把皇帝癮」,不乏有此因素,但更多是吳想借稱帝鼓舞士氣、挽回頹勢,意在令人手下人皆可晉陞開國元勛,好死心塌地為其拚命,以絕部下意志鬆動、投降觀望之心。這跟人病「沖喜」差不多了。
其五,年老志衰敵人英明。吳三桂後來年紀大了,意志也漸消沉,加之其妻死去、戰勢不利,更加劇了其敗亡之勢。而此時敵人康熙,意氣風發,正值盛年,是個英明之君,銳意進取,立志大展一腔抱負。吳三桂與對手康熙,在銳氣上已立見高下。怎奈吳三桂生不逢時,他雖強,但對手康熙也不是軟蛋,而註定吳三桂敗亡。
我們戲想一下,吳三桂稱帝當初建國號叫「周」,如果吳三桂驅除滿清、一統江山,那麼後世對吳三桂的稱呼可能就是:大周開國英明神武太祖高皇帝……也只能戲想一下罷了。
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文 | 峰子哥 關注「峰子奇觀」,一起聊歷史!
吳三桂死或不死的下場都一樣,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覆滅當時的大清王朝的。只不過自己病死還好一點,若是最後兵敗被俘而死,老吳的一生又要多一筆屈辱史了。
首先對比一下雙方的實力,老吳的實力不弱,南部三藩的人馬也算彪悍,起兵之後,連克數城,令清廷也很頭疼。但是此時的吳三桂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吳三桂了,也許是上了年紀的緣故吧,行事瞻前顧後,朝令夕改,而且還有多疑的毛病。本來戰局傾向自己這邊,只要乘勝過長江,便更有作為。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卻陳兵長江兩岸,單在松滋地區就停留了三個月,錯失戰略上的機會。令滿清八旗兵和蒙古騎兵(同盟軍)有了喘息機會,一舉擊敗了吳三桂的於陝西的同盟方王輔臣,鞏固了西北,而後又派遣使者說服耿精忠和尚可喜,答應不追究責任,還給予許多好處,迅速瓦解了吳三桂的軍事聯盟。
此時的吳三桂越發的無能為力,兒子吳應熊也被宰了,如果滿清八旗與各路聯軍乘勝而來,自己已經沒有了招架之力。此時吳三桂就算不病死,也無可奈何。天時地利人和自己都不佔優勢了。
而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壯年,將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戰略眼光發揮到淋漓盡致,在吳三桂造反之前,早已洞察,並沒有被吳三桂打個措手不及,雖然開始戰局不利,但是很快挽轉。
反觀吳三桂老暮之年,在戰略方面遲疑不定,導致了自己兵敗的結果。再者吳三桂的起兵並不得民心,雖然打出來「反清復明」的旗號,但並沒有多少百姓一呼百應。老百姓已經厭惡了戰爭,不管誰做皇帝,自己能過上安穩日子是最關鍵的,不要期望老百姓有什麼民族氣節,管他是滿是漢還是蒙古,老百姓所求的安逸和平的生活。你吳三桂給不了老百姓這樣的生活,而康熙卻能給予,你說老百姓向著誰呢?
所以不管吳三桂會不會病死,在起兵之前,就已經註定失敗了,只不過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兒罷了。再者吳三桂這種人也是死有餘辜,當年引清兵入關的不正是此人嗎!
寒蟬認為,吳三桂成功不了!
首先,吳三桂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喊的口號是:「興明討虜」,可是你看看他自己做了什麼!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是吳三桂親自用弓弦勒死的。這一波操作從政治上徹底瓦解抗清力量,可謂釜底抽薪,但也明確無誤差地把吳三桂自己推入了「清」的陣營。所以,雖然他高喊「興明」口號,天下又有幾人相信?更別說到了戰爭後期他公然稱帝,連「興明」這塊遮羞布都不要了!
其次,吳三桂沒有清晰的政治目標。吳三桂擁兵自重,虎踞雲南,生殺大全由自己掌握,儼然是雲南的土皇帝了。康熙不削藩,吳三桂說不定就不會反。
然而,當吳三桂起兵之後,在兵鋒所過,南方皆降,清廷尚不能組織有效鎮壓力量的大好局面下,他卻在長江邊上勒住馬頭,幻想和康熙劃江而治,錯過了奇襲京師,定鼎天下的打好時機。後來,吳三桂眼見兵敗如山倒,匆忙稱帝,玩兒了一出「過把癮就死」。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都與其沒有明確的目標有關。
再次,吳三桂並不佔有地域優勢。在我國歷史上,每一次政權更迭都遵循著「以北壓南易,由南推北難」。向朱元璋那樣南方政權推到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幾千年來就出了這麼一個。這是南北地域差異決定的。
總結一下,吳三桂起兵,天然地不佔到地利;他政治口號虛無,不能聚攏人心;飲馬長江,貽誤戰機錯失天時。
這一波操作天時、地利、人和三不沾,吳三桂想推康熙的塔,估計很難。
覆滅不覆滅是一回事,如果此時是山海關時期37歲的吳三桂,勝負真的未可知!
以前看《康熙王朝》最後都有一一個豪情萬丈的片尾曲《向上天再借五百年》,哎,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還要向上天再借五百年,真的不想讓風水輪流轉啊!
其實要是再給吳三桂二十年,或者年輕二十歲,吳三桂與康熙誰勝誰負真的尚未可知。
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的時候,由於有所準備,吳三桂從雲南出發,連續攻下貴州和湖南,在此基礎上,聯絡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一起叛變,並且號召早就安插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可以說,在吳三桂在全盛之時,已經取得半壁江山。
但是此時的吳三桂一心想要劃江而治,或者裂土雲南,因此,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讓康熙得以重整旗鼓,調集軍事力量,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在岳州和清軍僵持不下,起義氣勢逐漸消沉。
雖然岳州之戰陷入僵局,並且沒能打通北上的通道,但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起兵南下,在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可以說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清軍被迫退回廣東 ,康熙都愁的吐血了,影視劇裡面表現康熙如何英明神武,其實真是的歷史是,前線一吃緊,都像往康熙身上捅刀。
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的老婆(不是陳圓圓,是正妻)死了,吳三桂精神有點受挫,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還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廣西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以說在1678年,吳三桂還是遼東戰場那個「首功震遼東」的人,在軍事上並沒有處於下風。
但是,吳三桂此時,因為湖南夏天時候太熱(湖南的那種熱,是那種難受的熱,作為遼寧去過湖南的小編史論縱橫表示,真的待不了啊,吳三桂也是遼寧人),加上媳婦沒了,歲數再大點,就不行了。
在吳三桂死後,清軍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以說,吳三桂如果沒有前期的山海關降清等歷史污點,吳三桂完全可以稱之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其實,就是歲數大了,如果此時是山海關時期37歲的吳三桂,勝負真的未可知!
歷史就是這樣,年輕的時候你沒有,等你有兵的時候,已經老了。像不像年輕的時候你沒有錢,等你有錢的時候,已經老了,當然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老了依然還沒有錢。
公元1673年,康熙徹底清除朝內黨羽,穩定政權康熙開始決心撤三藩。同年11月,吳三桂起兵造反,自稱是被康熙逼得,直接傻掉了雲南巡撫朱國治,三藩之亂正式開始。 沒想到吳三桂造反的清朝,來不及反應雲南、貴州等地,被佔領,最後輕鬆佔領了湖南全境。在進入四川後,大小官員主動投降,此時的局面可謂是一片大好,不過此時吳三桂卻做了兩件荒唐事,丟了人心,簡直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一、親生殺死南明皇帝朱由榔,朱由榔作為南明末代皇帝,大西軍李定國、孫可望在西南抵抗清軍,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跑至緬甸,直到吳三桂進攻緬甸,緬甸王將朱由榔獻給了吳三桂。 二、急於稱帝,吳三桂在稱帝錢,曾經有人勸他,應該找一個明朝的皇子,這樣號召力會更大,而且出師有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可以招攬明朝舊臣。可是吳三桂覺得這樣太麻煩了,何必呢立個傀儡皇帝,自己還要禮待有加,後期成功了還要把他幹掉,直接一步到位自己做皇帝,靠著現在大好的形式,滅清分分鐘的事。 稱帝也不能直接稱帝,要找些資歷老的人,來勸進,並且還要有一定分量,吳三桂找到了曾經明朝的大牛人王船山。可是人家老王也很直接,生死明朝臣死是明朝鬼,一生不事二主,更不要提讓我寫勸進的事。說完直接歸隱去了。 1678年,吳三桂在衡陽登基,建國號大周,徹底圓了自己的帝王夢,不過天公不作美,在登基那天,原本萬里無雲,偏偏到了登基儀式,傾盆大雨夾著暴風,登基儀式也只能草草收場。五個月後吳三桂病死,長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南。 三年後,清軍全線佔領昆明,吳世璠自殺,腦袋被邀功的將軍送到北京,吳三桂的子孫被徹底殺光,康熙帝似乎覺得不夠泄憤,又帶著軍隊將吳三桂的屍骨挖出,鞭屍三日剁得粉碎。
簡單的說就是題主把因果關係搞反了,並非是因為吳三桂病死導致三藩失敗,而是三藩後期不順利才導致吳三桂病死。吳三桂最後當皇帝,只不過是過把皇帝癮,反正敗局已定。
不能,吳三桂當時佔了上方,如果吳三桂接著往北大估計清朝可能會滅亡,可是吳三桂想著憑長江天險稱霸南方,居然陳帝,狼子野心照然若知,大失人心,這給了清朝喘息的機會。吳三桂就想著獨霸一方當皇帝,根本不是什麼反清復明。
推薦閱讀:
※歷史上真實的如懿:歷史上真有如懿此人?
※蒙古大汗直屬的察哈爾部之歷史源流
※論袁大頭的珍惜度和價值
※57履職皇宮第一天晚上:內廷集會
※法德千年矛盾及法國德國近代崛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