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沒讓開國功臣劉伯溫當宰相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劉伯溫堅辭不受呀,所以沒當丞相。本題就說說,推辭丞相一職和不受公侯的可能性。
老朱冤吶。實錘在文末。
有一種史料上沒有記載的推測是:劉基自己樂意,他對朱元璋說不要一切爵位,減薪也是自己申請的,什麼樣的好處劉基會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縣,朱元璋開恩不加稅,劉基美美的接受了。
另一種說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陰謀論,論調很多,原因多種多樣。
民間神仙劉伯溫雖然沒有江湖傳聞中的那麼神奇,但起碼的形勢還是能看懂的,這也是作為謀臣所必備的個人基本素質之一。
堅辭不受是劉基的一貫作風
劉基對待功勞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辭賞賜也是他的一貫作風,比如:
龍灣戰役,太祖為了表彰劉基把攻克敵軍的獎賞都賞給劉基。劉基非常堅決的推辭了。
鄱陽湖大戰,如果沒有劉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轟死,事後劉基並沒有以此吹噓,更別提要什麼賞賜了。
朱元璋斥責李善長,劉基:李善長算是從龍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調和眾將之間的關係,言外之意就是這人有用,不必過分苛責。朱元璋問,李善長很多次想害你,你還挺為他著想的,我要拜你為丞相。
劉基一個頭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勸朱元璋,說:就像蓋房子一樣,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會坍塌的。堅辭不受!
您說這樣的劉基會在乎什麼公侯伯子男么?
真想苛待劉基,老朱需要搞這種不入流的小動作么?
咱們再回到幹部待遇的問題上來,民間都說劉伯溫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這個本事劉基恐怕是沒有,但博學如劉伯溫,漢太祖劉邦的段子肯定是聽過的,想忽略都不成,連朱元璋都說劉基是自己的漢張良,問題是那個時期的功臣良將可沒幾個得善終的,功如蕭何又怎樣?不充分自黑的話,命也不得長久。
劉基深知這段歷史,肯定會如履薄冰,對各種好處都是堅辭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劉基的個人意願,三等伯我們不說,就說這俸祿也是同級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氣,弄死個把人不需要那麼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祿上耍這種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裡是什麼謀反,無非就是以前有過黑歷史,從張士誠那裡進貨倒騰點私鹽,沿途都不敢管,後來大局初定,又為害一方太過造孽了,強搶民女,膩了直接都投井裡,搞得怨聲載道,還有就是拒絕監管,朱元璋的話都不聽,最後被老朱(鐵)鞭殺,這一條我不加粗字體,這是史實,朱文正可不是在獄中鬱鬱而終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為丞相朱元璋會和劉基商量,封侯這事私下就沒提?我覺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雖然對劉基有些忌憚,但幾乎可以說是無話不談的,第一次辭職朱元璋還沒事通信讓劉基出些主意呢,可見朱元璋對其信重,劉基在朝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兩個虛擬場景,依據劉基一貫作風,大家自行選擇:
一、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伯可好?劉基:嗯!(老朱羞的臉通紅,拿得出手,說不出口啊,自己為啥那麼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公可好?劉基:嗯?不行,再三推辭才封伯減俸。
開篇我所說的的實錘是什麼呢?
以前的禮制是這樣的:
《明會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不能亂推。
劉基長輩們是怎麼封的呢?
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同為公,比國公低一級)
所以朱元璋絕對是有意願要封劉基為「郡公」的。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郡公。
至於朱元璋方面的考慮,太多文章論述過,內容重複,且出於篇幅考慮我就不多寫了,劉基的推辭是一貫性的,從龍之初就有意規避這種可能會奪命的實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孫,但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職來說,還是缺了些分量,無論是否出於保命需要,態度上劉基對這些看的都比較淡。至於以朱元璋為視角來剖析問題,前文說過,老朱想辦誰直接就辦了,不會那麼小家子氣,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這些小動作。
朱元璋不是沒任命劉伯溫當宰相,他是有過這樣的想法的,而且還兩次親口給劉伯溫說過。可為什麼最後劉伯溫沒有當成宰相呢?
(朱元璋畫像)
《明史·劉基傳》上寫得很清楚。第一次,剛建國不久,朱元璋就說:「……吾行相君矣。」就是說,我想改任你為宰相。後來,等到李善長被罷相時,朱元璋又對劉伯溫說:「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就是說,我的宰相,除了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既然朱元璋兩次讓劉伯溫當宰相,為什麼劉伯溫都不答應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讓劉伯溫當宰相的背景。
第一次,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左丞相李善長做事讓朱元璋不滿意,給劉伯溫發牢騷,想廢了李善長。劉伯溫說,李善長還是可以的,功高望重,而且善於調和諸將諸大臣矛盾。朱元璋說,你這個人了不起,李善長經常說你的壞話,你卻還說他的好話。我要用你代替他當丞相(「吾行相君矣」)。
劉伯溫趕緊推辭,說我的才能小,小才不能大用啊。
第二次,朱元璋把李善長罷免了(後來又把他給殺了),然後徵求劉伯溫的意見,誰適合當丞相。朱元璋問楊憲行嗎?劉伯溫說,不行,楊憲這個人,有丞相的才能,沒有丞相的氣量。朱元璋又問汪廣洋行嗎?劉伯溫說,不行,他的氣量比楊憲還狹窄。朱元璋再問胡惟庸行嗎?劉伯溫說,不行,當丞相如同駕車,胡惟庸當丞相,要把車開翻。朱元璋說,那就只有你合適了,你來當丞相吧。
這時劉伯溫再一次推辭,說我也不行啊,我的性格比較急躁,又嫉惡如仇,得罪了不少人,不適合。
(劉伯溫劇照)
大家可以看看,朱元璋雖然說兩次要任命劉伯溫為宰相,都是在一種很特殊情況下說的話。比如第一次,劉伯溫剛勸朱元璋不要廢黜李善長,如果朱元璋說我想換給你,劉伯溫馬上就答應的話,這成什麼事啊?
再說第二次,朱元璋說了一通人。劉伯溫呢,老老實實指出這些人的缺點(這些人確實有這些毛病,後來這些人都因為這些矛盾被殺頭被處分),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才說想任命劉伯溫為宰相。劉伯溫要是答應了,那不是相當於說別人都不行,只有我一個人行嗎?
由此可見,朱元璋雖然兩次要任命劉伯溫為宰相,但都不是直截了當對他說要任命。他對劉伯溫說的話,更像是下的一個套。劉伯溫除了推辭,他不可能有別的回答。
有些人可能會說,劉伯溫為什麼不厚著臉皮,把這件事應承下來呢?歸納起來,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多疑的朱元璋,圖取其意)
其一,朱元璋並不信任劉伯溫。從朱元璋兩次任命劉伯溫的過程,其實我們已經很清楚,朱元璋並不信任劉伯溫。朱元璋要信任劉伯溫,絕對不會那樣對他說話。既然朱元璋不信任劉伯溫,劉伯溫也不可能把這個宰相當好。
其二,當朱元璋的宰相是個危險的職業。從草莽起家的朱元璋,一直不怎麼自信,對身邊的大臣不信任,總是覺得這些大臣要造他的反。所以,當他的宰相,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當朱元璋把宰相都殺光後,他甚至廢除了宰相職位。劉伯溫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不願意自討苦吃。
其三,劉伯溫的性格不適合當宰相。劉伯溫雖然一生謀略,被朱元璋以及很多人認為是張良、諸葛亮一類的人物。但是他只是謀略上和他們相似,在性格上則截然相反。劉伯溫太正義,性烈如火,不能包容人,這確實是他自身存在的問題。劉伯溫對自己有很清醒的認識。
由此可見,就算朱元璋正兒八經讓他當宰相,他也是不會答應的。
後來,劉伯溫很快退隱。但是,就算是退隱了,他也沒有逃過朱元璋的懷疑。有一次他生病,朱元璋讓胡惟庸找醫生給他治病。他吃了胡惟庸的醫生給的葯後,感覺自己被下了毒。後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只輕描淡寫安慰了他幾句。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實很可能也是巴不得劉伯溫死的。如果他真的當了朱元璋的宰相,可能會死得更早,死得更慘。
(參考資料:《明史》)
朱元璋為人猜忌心重,他的信任範圍先是自己的兒子,然後是自己的親人,然後是自己的老鄉,最後才是其他人,這其他人中,又以跟著他開始乾的順序來決定信任度。
按這個標準,我們來看劉伯溫。
首先他作為一個讀書人,他一開始的老闆並不是搞造反的朱元璋,他的理想老闆是元朝的皇帝。二十三歲的時候,他考中了進士,二十六歲任一個縣的縣丞,上了五年班,然後干不下去了,辭職。
但是也就辭職一年,他又出來上班了,擔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任職一年又辭職,過了幾年,朝廷再次啟用他,這次的目的是平定叛軍,他的工作是和農民起義軍作戰,他的對手叫方國珍,方國珍投降,劉伯溫認為應該對他進行懲處,不能隨便接受投降,結果上司不容他,他再度丟了工作。
但這時候他也沒對朝廷徹底失望,朱元璋派人來請他的時候,他還推三阻四,不想跟著朱元璋干,因為他不知道朱元璋的前途如何。結果請他的人怒了,你真以為自己是諸葛亮啊,要我三次來請?這人說「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完全是流氓做派,不去就弄死你。
劉伯溫無奈就去了。
倆人的關係就這麼開始的,你說朱元璋能徹底信任劉伯溫嗎?
雖然劉伯溫工作能力出色,幾次出謀劃策,都讓朱元璋大為受益,但是朱元璋封他做太史令,讓他做誠意伯,這就足夠了,內心還是防備著他。
朱元璋把相位給了李善長,那是因為李善長論工作能力不在劉伯溫之下,而且李善長跟著朱元璋乾的時間長,還是他的安徽老鄉,在信任度上更靠近朱元璋。胡惟庸也是如此。
但就算這樣的人,朱元璋不照樣把他們給弄死了嗎?
劉伯溫這樣的怎麼能充分相信呢,不會讓你擔任宰相。
順便說一下皇帝都是這德行,不光朱元璋,李世民當年也是這樣啊,他對他的關隴貴族集團信任的很,長孫無忌權勢赫赫,另一個很有名的謀臣徐茂公,雖然名義上很尊重(賜他姓李),但骨子裡還是防範的,因為徐茂公不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他來自山東。李世民臨死前還試探了一把徐茂公,派他去外地,告訴眾人,如果徐茂公有任何拖延立刻殺掉。
有趣的是徐茂公和劉伯溫都在民間傳說里是跟諸葛亮一樣的神人,但是他們再也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幸運了。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類的問題。
作為朱元璋的第一智囊,劉基和張良是很相似的。而他們兩個人在帝業成就以後,也都沒有成為丞相,其原因也是非常接近的。
首先,劉基雖然厲害,但是他並不是開國第一功臣,這個頭銜只屬於李善長,就和蕭何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一樣。張良、法正以及劉基,確實都是蓋世奇才,但是並不是最適合做宰相的人。宰相的能力關鍵在於執政和用人,而劉基們的能力更多在於出謀劃策上。因此,劉基可以做第一謀士,卻不能勝任第一宰相。
其次,劉基自己也不很願意站在橋頭。作為深諳政治運行規律的老手,劉基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明白等到天下大定的時候,就是他應該謝幕的時候,尤其是像朱元璋這一類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所以讓劉基頂在風口浪尖做丞相,他是不願意的。
最後,朱元璋也不大可能完全信任劉基。在朱元璋心裡,最可信的只有家人,淮西舊部其次,像劉基這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是需要拉攏但更需要防備的,尤其是劉基還是浙東人。把國家大政交給劉基這麼個能幹而且非我族類的人,朱元璋能放心嗎?更何況他根本就不打算讓丞相這個職務存在太久的時間!
歡迎您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因為有人比他更適合當宰相,而這個人就是李善長。為什麼說是李善長呢?可以兩人做個比較。
首先,李善長是很早的時候就慧眼識英雄,認定朱元璋必有大成而始終跟隨。而李善長呢不管事無巨細,他都親自操勞,管理著除軍事指揮權外的一切事務,就像個大總管,讓朱元璋在前線沒有後顧之憂,能夠輕鬆取得勝利。當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作為管理一切事務百官之首的宰相對於李善長這樣的全才就非常合適。
劉伯溫雖有奇才,但畢竟是中途加入,那時,朱元璋已經是兵強馬壯了。其間一些事情劉伯溫經常找理由推脫,朱元璋對他也是忽冷忽熱。只有在事情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朱元璋才會找劉伯溫。而劉伯溫有遠見,長謀略,在軍事上的才能剛好只能做個軍師,其它方面弱於李善長。全盤考慮之下,最終選擇了李善長做宰相。
很簡單,朱元璋開國元勛全部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鳳陽府人。而劉伯溫是浙江人,且劉伯溫不是元從集團的,是朱元璋強大之後,半路投靠過來的,不同於徐達、常遇春這些從一開始就跟著朱元璋乾的人。
所以劉伯溫的地位在明朝開國元勛里是比較低。這樣的人即便將其樹立為宰相,那些軍政大員也不會隨便聽他的。
推薦閱讀:
※明朝末年,北方戰事吃緊而且短兵缺將,為什麼不把南方的軍閥集團北調支援呢?
※永樂大帝為何在一百多年後又被尊為「明成祖」?
※明朝覆滅後,錦衣衛去哪了?
※朱元璋到底有多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