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是如何飲茶的?


我們如今的沖泡喝茶的方式是明代開始的,唐代飲茶是有煎茶、庵茶、煮茶三種方式,唐代的茶葉也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

煎茶法就是用餅茶,有炙、碾、籮三道程序,先把餅茶烘焙乾燥,再打碎,碾成粉末狀,再用籮細篩,然後烹煮喝湯。

煮茶講究三沸,中途還加入鹽、蔥、姜、橘皮、薄荷等調味品,幾乎就是現代的飲料。

庵茶就是將茶葉碾碎,再煎熬,然後烤乾,再搗成沫,灌入瓶子中,要喝的時候再取出一點用水浸泡。

唐之前,喝茶比較粗放,多看重茶的藥用功能,而唐代開始,品茶程序細化複雜,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宮廷飲茶有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兌湯、分茶、敬茶、聞茶、品茶、謝茶等16道程序。文人道士更是講究,中間會凈手、焚香、禮拜、賦詩等等,非常繁複。

與今天喝茶只喝茶葉泡的水不同,唐代的飲茶,就是煮成湯喝,把茶葉搗碎都喝掉。後來明代嫌唐宋飲茶之風太繁複,就進行了大的改革,成了今天沖泡飲水的方式。


文物奇談:唐代喝茶加鹽姜,推崇爛泥堆里的野茶種,風氣源自和尚最愛喝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茶樹的國家,其他國家的飲茶習俗絕大多數源自中國。早在遠古時代,神農帝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在唐代,產茶區已覆蓋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蘇等13個省份,在當時,飲茶之風遠勝前代,成為十分流行的社會風俗。

唐人飲茶與今天大相徑庭,茶葉需先製成團狀茶餅,飲前必須烹煮,時稱「煎茶」,同時,還需要加入鹽、姜等佐料調味,此習俗在北宋曾被大量文獻記載,更需配有專門的茶點。

陸羽的《茶經》認為,野茶最難得,「野者上,園者次」,生於爛石沃土、岩洞爛泥中的尤為可貴。此外,唐代人還格外重視用水,《煎茶水記》將天下水分為二十等,山泉為上,江河次之,井水最差,虎跑泉的名氣就是起自唐代。

唐朝人喜歡喝茶,據聞和僧人推崇有關。

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醒腦,通宵不眠;茶能助消化,幫助清理積食;茶不發,能抑制性慾,禪宗寺院飲茶成風,通過文人的互動傳播到民間,後來逐漸成為大眾習慣。

亦文亦物,自駕5年,行程數萬,撰文百萬,用腳步和現場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推薦閱讀:

上聯,月下行來步步嬌,求下聯?
上聯:月照望淮塔,塔影遮河暗?求下聯?
論語一共有多少則?
上聯:痴人自有痴人夢,怎麼對下聯?

TAG:唐朝 | 文化 | 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