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下如何讓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化的釋放?


這一問題換一個說法就是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保證孩子的天性不被抹殺,並且孩子的教育也獲得成功

應試教育體制下,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課本知識,更有甚者假期還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競賽班/特長班。這樣孩子幾乎完全沉浸在被動學習的海洋,沒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有也被大人們給一步步扼殺了。但家長們的理由也沒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對起跑線的理解可能和大家的不一樣。

起跑線

也許你會說「起跑線」就是孩子可以有更多的知識儲備/特長;但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在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的前提下,允許孩子的想像,讓孩子們不斷嘗試。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一味地給孩子灌輸如此之多的知識,孩子們可能走的很快。但在面對選擇的十字路口時,他們可能會傷心,因為他們沒嘗試過如何分析眼前的困難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這個時候他們的天性也就被抹殺了。

具體做法

在分析了孩子的天性是如何一步步抹殺之後,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在應試教育之下,盡量釋放孩子的天性,從而使孩子們獲得教育和天性上的雙豐收。

  1. 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孩子的業餘時間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們有做什麼打算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允許,接下來在原則範圍內讓他們慢慢意識到自己思考的不成熟,這樣孩子是主動明白的,比起被動接收會強很多;
  2. 陪伴孩子參加社交性活動:平時的課程任務已經把孩子們壓的喘不過氣來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彌補孩子在別的方面的欠缺。參加社交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這在面對方向性選擇的時候和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有很大的幫助;
  3. 多與孩子的老師溝通:這一點可以讓我們理解孩子最近在學校的表現和情緒上的狀況,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慢慢的調整。而不是給孩子一種你們都不理解我的錯誤觀念。當孩子形成這樣的錯誤觀念後,會慢慢減少和我們的溝通,甚至造成孩子的叛逆。
  4. 實踐中不斷摸索:這一點要求我們做一個有心人,不斷積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然後再一步步用到教育孩子身上。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理解,如果您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歡迎留言補充。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看的出來這位媽媽一定是位愛學習的媽媽,懂得保護好孩子的天性。應試教育是否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其實還是取決於家長的引導。

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

孩子進入小學,進入集體的生活,應試教育環境和教材還是相對符合孩子的基本發展。而孩子的天性和應試是否會矛盾,我建議家長先想清楚幾點,比如:了解孩子每階段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期待孩子天性中什麼部分能保持;觀察孩子是否有被壓抑的情緒狀態;這些是作為家長心裡要有數的,避免最後盲目的天性釋放和應試教育對立起來,有的時候孩子只是自然的成熟的長大,天性釋放也會隨之由大到小,不一定是應試教育造成的。

無論如何釋放,界限和規則依然要堅持

不管天性如何最大化的釋放和保持,規則和界限也依然要堅持。所以,家長自己心中的界限立場是什麼,也不能動搖。千萬不要帶著為了讓孩子天性釋放,而失去立場,讓孩子成了在應該養規矩的時候成沒有規則的人。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天真爛漫的天性教育,個性中的安全感和堅實的力量其實還是源於家庭的教育,來自父母堅強的支持後盾。應試教育雖然可能讓人感覺循規蹈循、充滿壓力,但如果孩子始終有著來自父母的支持和理解,那麼讓孩子能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去面對應試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兒童發展心理學專業,專註家庭教育。堅持原創,歡迎關注同名頭條號,期待更多的互動。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

首先,應試教育是個偽命題。

這個宇宙中存在不考試的教育模式么?不存在!所以你可以說各國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或者說壓根不存在應試教育。

在前一段時期的教育語境中,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絕對對立的,然而近些年用素質教育來否定應試教育的提法漸漸少了,日本三十年寬鬆教育的惡果從事實上教訓了國人,國人也不再盲目崇拜素質教育。

在當前的教育語境中,應試教育指的是強化應試的培訓,而不是傳統的廣泛存在的教育方式。

其次,兒童的天性不是都是好的。有好的,有壞的,有中性的,更多的是中性的。例如好奇心,喜歡問為什麼,這就是一個中性的天性。一方面證明兒童的知識和經驗缺乏,另一方面表明孩子對這個事務感興趣,僅此而已。

應試教育壓制孩子的天性,這是專家們定義應試教育的罪狀之一。事實上,天性無法壓抑,更不可能消滅,就如同你無法壓抑自己的好逸惡勞的天性一樣。


應試教育如何讓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的釋放,這句話的提法是錯的。應試的教育與抹殺天性並沒太大並聯,大班額的教育就是一定程度上抹殺天性,因為必須要講究效率

很多不懂教育的人認為天性跟效率是可以共存的,我可以告訴你,在大班額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了效率,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只有在小班化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讓孩子的天性得到發展。

至於跟應試教育有沒有關係,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應試教育只不過是一種模式,而發揮孩子的天性,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方式。因為人數多,他必須採用集約化,統一化標準答案,這樣的速度才快,如果關注到每一個孩子,那麼它的效率非常的低的,完不成他的教學任務。

所以這個班級的人數越多,那麼這個班級裡面的標準就越多,這個孩子的天性就是越不能得到展示,因為他壓根沒有展示的機會。但是從目前來看,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裡面,小班化教育是挺遠的。

農村一些偏遠的學校已經是小班了,但是他們的教師卻很少會小班化教育,所以這也是一種悲哀。城市壓根不具備這個條件。


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

每個家長當然希望孩子未來有光明的前途,但又擔心當下的教育體制會讓孩子的童年失去應有的光明與歡樂。因為缺乏光明與歡樂的童年,將影響一個人的心態與三觀,進而造成孩子身心發展容易出狀況。

那麼,在當前這應試教育的現況下,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因應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在學前到小學階段,是孩子培養生活習慣、價值觀與興趣嗜好的最關鍵時刻。這階段家長們不可也無需給孩子過多的學習壓力,要儘可能站在輔助引導的立場來陪伴孩子。只要孩子不學壞、沒養成壞習慣、沒不良嗜好與錯誤觀念,那麼請家長放寬心的陪伴孩子即可,別太心急的揠苗助長或削足適履。

到了初中階段,則是孩子要學習收心,準備要立志未來方向的時刻了。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孩子表現出來之興趣與能力的特質,要多給予鼓勵與引導,幫助他(她)釐清自己未來大致想做的工作類型。這時,對孩子沒天賦和興趣的科目,請家長千萬別過度要求,只要達到及格標準即可。但同時要注意,不可放縱孩子的懶散怠惰,應針對其有興趣與天賦者給予增負,讓他(她)適才適性的發展,藉此產生成就感與自信心。

高中時期,是人生非常關鍵的黃金時期。這時孩子應已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期許,同時也開始朝目標努力了。家長這時最重要的是成為孩子的堅強後盾,要讓她(他)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拼搏,最好能夠以身作則的少看電視,多陪孩子看書,要幫孩子減少干擾源。這時的他(她)雖說辛苦,但也是幸福的,因為朝自己理想目標邁進,是一種充滿熱情而令人心跳加速的事,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回憶一輩子。

至於到大學及大學之後的研究生階段,基本上已算是脫離了「應試教育」的教育模式了,所以筆者就暫且跳過,有緣再與大家分享。

總之,想要釋放孩子的天性,最重要的是不要給予不必要的壓力,而針對天賦給予適度壓力反而更好。同時要順著孩子的感受來引導,不斷給予獲取成就感與進步感的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就能激發出學習的動力與生活的熱情,並能夠擁有愛人與自愛的能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個態度,那就是應試教育本身並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所謂應試教育,就是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所以,只要有考試,就一定有應試教育。世界各國,即便是有些人嚮往的西方教育也存在著應試教育。

實際上,真正壓抑孩子的天性的不是應試教育,而是全社會把應試教育當作孩子生活成長的唯一內容的行為和理念。人的成長需要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如果一個人他的生命里只有考試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心理必然被扭曲。

故而,要想讓孩子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釋放天性,唯一的辦法就是破除對應試教育的迷信和焦慮。

這主要要從家長方面著手。家長切不可以過度佔用孩子的業餘時間,不要讓孩子的假期被補習班完全佔據(我這裡說的是「完全」),要給孩子休息、娛樂、獨處和交際的時間。你會發現,那些一頭埋在書海的學生,往往成績並不理想,甚至極度厭學,而那些生活豐富的孩子往往能輕鬆而高效地學習。

還有,家長切不可將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也不可天天把孩子關在屋裡學習,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焦慮和辛苦要能夠理解。

如果孩子能有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而應試教育(畢竟,考試在任何地方都不可避免)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時,孩子就會有一個快樂而充實的成長過程,天性自然釋放。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應試教育下想讓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化釋放,這是不容易的。

從幼兒園開始,學校為了孩子安全,大部分時間孩子都是被關在教室里,你說孩子怎麼釋放天性?上小學到高中,午休時間孩子也是要求到教室自習,有些地方還要求老師到班輔導,下午放學也沒有課外活動時間了。孩子天天除了上課學習就還是學習,再加上有些家長還要送孩子參加一些補習班,孩子就更沒有時間自由自在的玩耍了。為了孩子考的更好,老師家長也是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壓榨的乾乾淨淨的。

應試教育讓我們都不敢鬆懈,老師家長都怕自家孩子玩耍時間多了,就會影響學習。其實,大家都沒有想,天天學習會讓孩子疲勞過度反而不好。「要玩就玩個痛快」,讓孩子適當放鬆,釋放天性,該玩就玩,該學就學,這樣更有利於他的學習。

如果考試製度不變,社會就業壓力存在,就很難做到「釋放天性」。


為了我兒子,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所以我去研究了世界上幾個教育比較出名的國家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有譜了,據我的研究結合歷史的檢驗猶太人的教育思想+德國的教育模式是最容易出人才的。現在我也想通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沒有十分的衝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長,家長是否能培養出有本事的學生?教育的核心在家裡而不在學校。真正有本事的學生會害怕考試么?考試只是檢驗的一種手段。餘下是我的建議或許對你有邦助

一、以猶太人的教育思想為孩子後期的騰飛打基礎。

二、以德國人的教育模式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下附兩種教育的核心思想

一猶太人的教育

1注重記憶力訓練 從小注重培養背誦經書的習慣,在猶太人的家庭里,寶貝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經,成了不變的定律。在這裡,猶太人的目的不是讓寶貝們理解經文的意思,而是讓他們機械地背誦。猶太人認為,這樣大量的背誦是培養良好記憶力的途徑。如果不能讓寶貝有一個好的記憶力,今後學習其他事情就會增加很大的難度。寶貝在很小的時候會先從誦讀祈禱文開始,稍大會接觸《摩西五經》、《聖經·舊約》及《塔木德經》,這是每個猶太人一生必修的東西。而且,猶太人有一種特殊的方法來誦讀經文。除了抑揚頓挫地朗讀,還要按一定的節律左右搖擺。他們一邊用手按著經書,一邊動用所有能想到的身體器官,按照經文的意思,將自己完全投入進去。他們認為,同時使用看﹑讀、聽、說、動,要比一般的單純默讀式學習方法,效率提高几倍,並這種習慣會保持一生。 這一點與中國古代的教育方法非常相似,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天才的真實方法。巴金小時候背熟了《古文觀止》等兩百多篇散文的選集,他說,當時只能說是似懂非懂,只是將文章儲蓄在腦子裡面了,慢慢地體會到了它們的好處,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調子,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 注重建立在快樂基礎上的早期教育 猶太兒童從一歲半就開始有意識的接受記憶訓練了。在猶太人家裡,寶貝稍微懂事,媽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寶貝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是,告訴寶貝書本是甜的,讓寶貝在最初接觸書時,就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從而一生都喜歡書。到了三四歲時,他們開始在私塾裡面學習。每個孩子剛走進教室都會受到大家熱烈鼓掌歡迎,以讓他覺得學習是快樂的;猶太人認為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孩子到了五歲時就要記住全部《舊約》。《舊約》是一本大部頭經典,能全部記住,水平和、就是非常高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3注重閱讀與思考 猶太人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習慣,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如果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這些民族習慣都使得他們成為一個愛書的民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成為世界之最。 猶太人的孩子四歲時就開始完全的思考行為。那時候,大人會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要拘泥於一個想法,因為還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所有的以猶太人,都要學習一本叫做《塔木德》的書。這是猶太人終身都要研習的經典,僅次於《聖經》。就在《塔木德》里,也充斥著各種辯論以及反駁與再反駁,質疑與批判的精神無處不見。 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所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會懷疑得越多,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猶太人家庭特別注重與寶貝的思想交流,寶貝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誨和指導。寶貝們可以同成人談話並討論問題,偶爾成人還會同寶貝們纏個沒完,意在引導他們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上去。 圖片來源於網路

4 注重歷史傳承 背誦世代相傳的聖經,是一種智慧的傳承,可以說猶太人的寶貝是聽著聖經的故事長大的,也是聽著自己民族的歷史故事長大的。歷史對猶太人來說,決不只是一門學校里的課程,而是深深烙印在每個家庭里,每個人心裡的故事,像家譜一樣世代傳承。歷史和他們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故鄉……都連接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們也會用體驗式的方式來學習歷史,如他們會用討論的方式,也會用假設的方式等,他們是在銘記歷史,也是在思考歷史。

5 注重勞逸結合,更是心靈的放鬆與升華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周末的民族,在古代,只有猶太人在每周都拿出一天時間來休息,這在當時的其他國家看來是非常奇特的事情。而且,猶太人不主張利用休息日大老遠的去遊山玩水,等到回家已經筋疲力盡。他們覺得休息日要達到休息的目的,鬆弛緊張的神經和肌肉,凈化浮躁的心靈,以更好地恢復良好的工作狀態。 在休息日里,他們甚至停止一切商業活動:早上八點就出去做禮拜,一直到中午,他們用希伯來語誦讀祈禱文,傾聽《聖經》的教誨,拉比們會講述那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深邃的思想,讓人們的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後,猶太人一家其樂融融地吃過午飯,很快就午睡了;四點左右,他們會在自家或是猶太教會堂和朋友或是拉比們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經》和《聖經》。午睡和研究的順序顛倒過來也沒有關係,但一定要研究,因為這是猶太律法規定的義務。 他們認為,如果休息日里沒有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好,那恐怕就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心靈與身體的改善。人的意識都是連續性的,沒有休息好就會在潛意識裡面依然充斥著以前的「電波」。這就好像是收音機和電視的音量調至靜音後,它們的頻道還是沒有改變。所以,重要的是「切換」頻道。因此,一定要在休息日里將自己從世俗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完全沉浸在另一種世界裡面。在這種世界裡,猶太人得到了他們思想和靈感的源泉。

6比聰明更重要的是勤奮與堅持, 這一點我想我用不著做出任何證明與舉例,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一切的一切離開了勤奮與堅持。

德國的教育核心

1、培養探索的精神和發掘新知識的習慣。愛因斯坦認為孩子們應當在輕鬆、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去激發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去探索新的知識,並養成自己獨立發現問題的習慣;

2、重視語言能力,在孩子的成長玩樂中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3、重視團隊合作能力,讓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自己面對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獨立化解同伴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孩子懂得如何更好地融入團隊,並使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情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4、培養獨立判斷能力,讓兒童成長過程通過引導方法讓他們獨立思考、分析,獨立去判斷;力求讓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獨立的判斷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更全面的發展。

5、注重個性的發展,主張教育工作者應想盡辦法來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興趣,解決各種問題,並定期觀察每個孩子的特性,他們的不同長處,他們在玩樂中的不同表現,對身邊事物的不同理解,他們遇到問題的各種處理方法等,進而由教育工作者為學生記錄數據,分析他們各自的長處並制定教育計劃,而非以同樣的作業形式來要求每個不同的兒童。

最後附上我的建議:孩子能否在應試教育下釋放天性,最重要的在家長,在0~6歲的早期家長能否為孩子打下好的基礎。比如記憶力、閱讀習慣,邏輯理解等基本功。在6歲後與孩子一起發掘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潛力特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在應試教育前提下,適當放孩子的活動時間,這是科學教育孩子必經之路,做功課第一佔6O%時間,有目地結合課程內容進行課外實踐活動!這占課、時4O%時間,剩餘時間孩子自由活動時間,尤其是課外活動時間在老師帶領下到野外,如根據課程內容去種植業園地了解植物生長、特點,去養T,殖業園地了能各種養殖品種,特性,等,到森林深處了解樹木生長環境及其用途,到工廠了解機器作用及其工人作工過程,根據課程內容選擇要去場所,然後立即反回教室進行回顧理解課程內容,這樣的放矢的教育孩子,不要叫孩子在學校關門讀死書,不能釋放孩子天性!放學回家後家長看孩子學習情況而是定如果學的差,家長必須帶子到課程內容涉及的場所引導孩子加深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學習好的,家長可認放認孩子自由活動,這也是對孩子在第二天學習中精神充足!


如果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依然希望孩子的天性能自由發展,能得到最大化的釋放,做父母的一定要有顆強大的內心,不功利,不攀比,不焦慮!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造成了多少初為父母者深深的焦慮。即將孩子還是那麼幼小,聽了這句話,他(她)的未來好像已近若眼前,彷彿能觸手可及!他(她)的命運的選擇權好像就在此刻,在現在,在你的馬上的決定里!

起跑線都不能輸,那競爭的路上更不能輸,小學生的父親,初、高中的,甚至大學的父母,都陷入對孩子未來擔憂地恐慌中,逼著孩子拚命地趕路,既怕追不上前頭的孩子,又怕被後來的孩子追上!

這樣的壓力,怎不令人焦慮。孩子降臨人世,本該享受生活的美好,誰知,一生下就成了種子運動員選手,被父母以愛的名義,拚命地朝前趕啊趕啊!很多人的童年、少年是坐高鐵欣賞的風景,只是一閃而過,具體的美妙滋味,再也無法品嘗!

靜下心來來想想,孩子是多麼可憐呢!這樣的生活,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嗎?

人生其實是一場長長的馬拉松,終點是幸福不是嗎?人生充滿了未知數,大學以後的路,只能憑孩子自身的性格,習慣,秉性,心態去闖了。而這些,只有慢下腳步,放平心,遵從自然規律,去修為,去引導,才能培育出心態陽光健康,能笑對挫折,富有積極進取精神的孩子!

如果孩子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秉性,他(她)的前途怎會不陽光燦爛,一片光明?這才能父母真正應該給予孩子的東西!

放慢腳步,讓孩子體會到他(她)人生每一節段的快樂,學會自愛並愛人,在輕鬆自在的環境中,學到美好的品性、學習長途跋涉真正需用的東西。

父母應放平心態,堅定住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理念,堅信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她)真正幸福的原則,努力學習各種健康的育兒理念,隨時,隨地,因勢利導地教育孩子!

做到不焦慮其實是很難的事!做一個懂孩子,會教導們父母更辛苦。但孩子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貝,蹲下身子,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給予他(她)真正的需要與幫助,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才是做父母正確的方式!

一棵花被正確培育了,那花開不是正常的事嗎?在平等、自由、尊重和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又怎會沒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怎樣製作頭像?
最新中國城市排名,你的家鄉排第幾?
如果可以穿越到古代,你希望是哪個朝代?
根據自己目前現狀,如果你還有三個月時間,你會在這有限的時間怎麼過?
男生對漂亮女生有性衝動,女人對帥的男生有性衝動嗎?

TAG:教育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