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的「濕熱」和「濕氣重」有什麼關係?
濕熱、濕氣重是什麼關係?一張圖就能看清:
怎麼樣?現在不止是知道直接是否濕氣重,還知道自己是哪種濕了。那麼濕熱、濕寒又該怎麼辦呢?
既然題目說的濕熱,那麼小編我今天就重點說下濕熱的改善方法
推薦兩個改善濕熱體質的小食療偏方:
①馬齒莧薏仁茶
去薏米仁、芡實、赤小豆、淡竹葉、馬齒莧、槐米、綠茶各5g
加水煎服用,芡實可以健脾,薏米仁、赤小豆可祛濕,其他成分利於清熱解毒。更合適用去改善濕熱體質。芡實、薏米都是相對比較難煮爛的食物,可能達不到祛濕效果,可以選擇袋泡茶成品,直接開水沖泡,更利於吸收些。看個人選擇。
想重點說下馬齒莧,兩廣的人應該聽熟悉的,也有人用來炒菜的,改善濕熱是非常管用的,所以馬齒莧是這個配方的點睛之筆。
②砂仁粥
材料:粳米100克,砂仁3克。砂仁研末備用。粳米淘凈,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至粥爛粥稠,放入砂仁末,再煮1-2沸即成。
具有暖脾胃,化濕行氣消脹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或伴有大便溏稀,或者腹脹、噁心欲嘔、口中粘膩或者妊娠嘔吐的人群服用。
濕氣為「六淫邪氣」之一,中醫最怕濕邪。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在部位上,體現在肌表稱濕疹,聚集在肌肉筋骨間稱濕氣,停留在臟腑內稱痰濕,統稱為「濕氣」,濕氣對人體臟腑、氣血、筋骨、肌肉及經絡等器官功能影響極大,有礙身體健康。
濕氣產生的原因很大部分歸於脾虛。脾五行屬土,土克水,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液,造成濕氣過重,而脾性喜燥惡濕,體內濕重從而又會讓脾臟更加虛弱,最後導致惡性循環。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引起濕熱的因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外因就是氣候影響。長期居住潮濕的地方,或者溫度高濕度又高的氣候里,都容易變成濕熱體質。內因,則是人的體內一些因素容易生濕和熱。
1.先天性
有些人先天就是濕熱型體質,這可能與其父母的體質有關。
2.嗜煙酒,經常熬夜
熬夜傷肝膽,會非常影響肝膽之氣的升發,容易生濕熱。
3.滋補不當
吃很多的燕窩、冬蟲夏草類的補品,這類物品會加重濕熱體質。同時你的飲食還應避開辛辣刺激食物。
4.長期情緒壓抑,借酒消愁
長期的情緒壓抑也會形成濕熱體質,尤其是情緒壓抑之後又借酒消愁,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5.肝膽疏泄功能欠佳
肝膽是薄弱環節,肝膽疏泄不好,很多發現肝經膽府的癥狀。
濕熱體質的調理
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如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濕的地方,居住環境宜乾燥、通風,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干厚膩食品、甜品,以及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此外,還應加強鍛煉,多排汗,在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可以適當多喝些薏米紅豆粥。
食療調理: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是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苦瓜、冬瓜、木瓜、山藥、豆芽,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效果。
粥——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薏米、赤小豆、芡實、茯苓、白朮、小米,每天煮粥喝,健脾、清熱、祛濕、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
茶——偏於涼性的淡竹葉、荷葉、梔子、枳椇子,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濕氣是風寒暑濕其中的一種致病病因,是六氣之一。
濕熱是濕邪夾熱邪,並侵犯於體內。
濕熱是溫病的一種,表面發熱、頭痛、尿黃而短、身重而痛、苔黃膩。易引發黃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濕熱是濕邪化熱內蘊會 煩熱,口苦,胸痞,黃疸,小便短赤,濕疹,要清熱燥濕,利水,利膽,可多吃細米,白蘿蔔,馬蹄,白菜這些清熱利水的食物。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這是一個難題,不信你去看醫生,大多會說你濕氣重,或者濕熱重,可吃藥效果不好。所為濕,濕者水也,水者氣也,二者一體,只是表現而異。它本屬機體代謝必需物質之一。代謝正常謂津.液,代謝失常謂濕,筒言之就是體液代謝失常。中醫講,濕性重濁粘膩,最傷陽氣,滯阻氣機。濕著於體遇寒則寒,熱則生熱。熱可生濕,濕可助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勢無出期,故臨床三難,辨症,用藥,見效都難呀。醫有雲,治濕不理氣,非其冶也,
故凡治濕不外燥利二法,問題又出來了,燥利都會損傷陰氣陰液,健運中陽為大法,方中枳朮為先導,脾運濕去熱隨去,五芩建中枳術奇。五苓散,建中湯,枳朮丸也。個人窺見只作參考,附謝謝!
中醫上說的濕熱,應是指人體含有濕氣而引發的熱病症。濕氣重是指人體有較多的濕氣,但還未引發其它病症,因為濕氣是百病欲起,但還未起的先前預兆,濕熱和濕氣重大體就是如此關係。
推薦閱讀:
※對糖尿病人的傷口清創是救人還是害人?
※求健身和飲食計劃?
※小心點喲,「專家」說吃了這種雞蛋是要得腸癌的
※你覺得自己幾歲開始衰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