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明知道自己在消極生活還不努力?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鵬飛(頭條號飛常講理):

李鵬飛,北京林業大學治療心理學研究生,國家二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春雷心理高級講師,尚德機構金牌講師,管理心理學講師,性格色彩心理學倡導者;主要擅長性格分析、職業規劃、溝通心理學,跨界整合人力資源與心理諮詢方面的知識,打造出一套「深得人心」的知識體系,可以廣泛用於日常交際,企業管理及家庭教育;培養人力資源學員上萬人,上千個企業諮詢案例經驗及企業活動策劃經驗。

這個問題問的好,很多問題都屬於這個類型:為什麼有些人明知道抽煙不好還在抽?為什麼有些人明知道晚睡不好還不早早休息?為什麼……等等。這類的為什麼太多了,我們可以把這些都歸為一類問題:為什麼明明知道現在的狀況是不對不好不應該的,為什麼不想辦法去改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

現在這種所謂的不好的狀態,實際上是能夠給當事人帶來一種舒適的感受的,比如問題中的消極生活,不用面對外界壓力,在自欺欺人的狀態下可以過短暫的舒適生活,久而久之人們就在這種狀態下形成一種惰性,一種拖延。而這種惰性是很難戒掉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心理舒適區」。

努力,意味著要走出這個「心理舒適區」,這是很痛苦的,就好比冬天從暖和的被窩中爬起來,美美的睡懶覺被人生生叫醒。說起來「努力」兩個字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實在是難上加難。

出現不努力的這種情況,並不是很多人意識不到,而是不具備努力的能力,尤其是在惰性形成之後,長時間沒有作為和成就感的激勵時,這種能力就會急劇下降。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無法努力。

對於當事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不是個問題。

每個人都是善良且友好的,在旁觀者來看,一個人天天處於消極狀態,真是急死個人,但這真是「公主不急,太監急」。我就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而且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主動幫助,一切幫助都會助長其惰性。對待這種人,我們不能同情,也不能幫助,最好遠離。因為惰性會傳染。


社會現實,有些人付出了,努力了,卻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生活,所以消極生活。不是不努力就怕再努力就得抑鬱了。微笑面對現實吧,抓住機遇比努力付出更能改變自己!


推薦閱讀:

山楂,米飯,西紅柿哪個屬於酸性食物?
怎樣緩解關節炎疼痛?
缺什麼營養會長白髮?
嬰兒從三個月開始老搖頭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古代正骨不需要拍片子?現在除頸二椎、腫瘤、外傷之類手法正規,不拍片子安全嗎?

TAG:健康 | 社會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