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女兒做什麼事都要叫「媽媽看我媽媽看我」,這是缺少安全感或者渴望得到關注的表現嗎?


寶寶從3~5個月起,開始有社會需求的情感體驗,渴望得到大人的關注、愛撫,有時會用微笑、眼神、咿呀作語,和人交流。

其實,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需要被關注,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因為得到別人的注意和關注,會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被身邊的人所需要,這是人類的天性。而當我們發現自己沒有受到別人的關注時,會感覺很失落。

我家兒子今年三歲多了,晚上下班回家,起碼要喊個幾十遍「媽媽」,確實是無時不刻地在呼喚媽媽,想引起我的關注。最近在教他學習唐詩,每一回當他完整地背完唐詩後,我都會很用力地鼓掌,讚揚他,對他的學習成果給予積極的回應。現在他每次學習唐詩的時候,都會要求家裡所有人鼓掌,誰沒鼓掌,還會遭到他的「點名」。當全家人都給予熱烈的回應的時候,他的小臉上寫滿了成就感。

親子陪伴的意義就在於,能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所有高質量的陪伴,都離不開家長全情投入。而實際上現在大部分家長在陪伴的時候,質量都不高,要麼是堆一堆玩具在孩子面前,讓他自己玩;要麼是放個動畫片給孩子看,自己在一旁刷手機。孩子喊「爸爸」、「媽媽」,家長在一旁隨口「唔」、「唔」地敷衍幾句。

時間一長,你會發現,小孩子會時不時地製造一些麻煩,為的就是引起大人的關注,比如哭鬧、發脾氣,搶手機等等。如果寶寶認為自己沒有充分得到你的注意,孩子會想各種辦法,希望你能夠多多關注他。??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我是 是語非雨 歡迎關注。

每次女兒做什麼事都要叫媽媽看我媽媽看我,這是每一個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歷。當寶寶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做成了以前沒做過、或者沒做成功的事,她心裡的喜悅、興奮、成就感要表達出來,要和最親近的人分享。這時候做媽媽的一定要配合寶寶,參與進來,給她鼓勵和獎勵,表揚她讓她做得更好。千萬不要以忙為理由漠視她的喜悅與成功,否則寶寶就會非常的失望,成就感也會瞬間減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寶寶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注與陪伴。媽媽每天都很忙,對寶寶的關心僅限於吃飯、睡覺和不哭,或者家有二胎,媽媽的注意力都在弟弟妹妹身上。這時候寶寶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吸引媽媽的注意,沒話找話或者做什麼事求得關注。這個時候媽媽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她,不太關心他的心理成長。放下手機或工作來陪陪她吧,寶寶的幸福就來自媽媽的關注與陪伴。

我家寶寶曾經也有一段時間這樣。因為那一段時間光顧著照顧小的,忽略了大的。他就不停的做手工來讓媽媽看,一臉興奮與期待等著媽媽誇獎。我都非常的配合他,還抽出時間來一塊和他做手工。後來就慢慢的改變了。

所以寶寶雖然小卻什麼都懂,媽媽不但要關心寶寶的吃喝拉撒,還要走進她的內心,了解她的內心,寶寶才能健康成長。


這是孩子尋求讚賞與關注的表現。每次女兒做什麼事都要叫媽媽看我媽媽看我。這不僅是孩子尋求別人對她的讚賞,也是成就感的最初萌芽。如果父母回應緩慢,只想安撫孩子,用簡單的「嗯、啊、不錯……」等語氣敷衍孩子,卻不關心她想要什麼,這些方式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孩子變得非常黏人,因為她被回應過少,充滿恐懼和不安全感。一種是孩子變得和大人不親了,因為她發出的信號。縷縷被拒絕。

父母這時候要做的事是:

1、發現孩子的需求,無論是求助、尋求讚賞、還是參與遊戲,都要馬上回應。

2、你的回應要鍥合孩子的需求,讓她感到滿足。

3、如果無法馬上回應孩子,也要幫助孩子明白,他需要適度的等待。這樣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社會能力,就會出現適合的發展。他知道自己被重視,大人願意提供幫助,同時也明白,他很重要,但並不比別人重要。

在孩子的早期成長過程中,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讓孩子成長為對父母信任的孩子,樂意與父母合作的孩子,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感謝邀請。

被關注,被肯定,被鼓勵,是人之常有的心態。即使是我們大人,工作中表現不錯,做出成績時,也期待領導的肯定,更何況是小朋友呢!

小朋友幫忙做了家務,習得新技能,做出小成就,取得小進步,都喜歡和家人分享,渴望得到家人的肯定和讚揚。家長的讚揚肯定,會讓他們更加有積極性,很喜歡動手去嘗試和探索。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和肯定,從你女兒的表現來看,你應該不是經常肯定孩子的進步,以至於當她有點小成績時,忍不住主動引起你的關注。建議你以後可以多鼓勵孩子多肯定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肯定和關注,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當然,要把握好讚揚的度,過度的讚揚,不利於孩子承受能力的培養噢。


感謝邀請。

孩子這樣做,肯定是希望引起關注,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他在呼喚媽媽的注意力,希望媽媽的目光能夠轉到他身上,看他在做什麼事情。

但是這樣做也不見得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這就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說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對孩子有所忽略,沒有注意孩子的點滴進步,而孩子在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斷的這樣說了,還引起家長的關注,那麼家長就需要檢討自己了。

但是也有另外的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非常的有自信,認為需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成功,這個時候還在說的時候,應該是帶有一定的炫耀的性質。所以說這恰恰相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無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當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的時候,作為家長都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


跟缺少安全感沒有關係。渴望得到關注倒是真的。渴望被關注,是我們從幼年時期就有的一種感覺。被人關注,被人稱讚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小朋友表現的更直接一些。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和過度解讀

我兒子今年2歲8個月,可以很明確完整的複述大人的話。每天叫媽媽不下30遍。叫一遍我回應一遍,他還很開心的沉浸其中。早上起來一定要和我一起上廁所,從出生到現在,一定要,不然就哭。我抱著他坐馬桶,從49厘米到94厘米。婆婆和媽媽都說我慣孩子,我不認同。

親密期就要有親密期的對待。小朋友轉眼就長大了,特別是小男孩,總有一天,突然的他就不會再讓你去抱他,他會認為那是小小孩才會做的事情,他是大孩子了,能夠自己面對世界了。這時你再想抱抱,再親親就不可能了。

所以,趁孩子還喜歡在你的懷裡耍賴,時時刻刻離不開你的時候,多陪陪他,多和他玩耍,對以後的親密關係也有好處。不要在孩子最需要的你的時候抱怨他多難纏多浪費你的時間精力,然後在你需要他的時候又抱怨他跟你關係不親密。


這是任何一個有了意識、但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獨立精神的人(不一定是年紀大了思想就獨立)的正常行為,不是缺少安全感,而是渴望得到關注、在乎、認可的表現。

當孩子對社會群體產生了意識以後,就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建立起「我」是獨立的、與眾不同的、與他人平等的一個人的朦朧意識,也因此渴望得到家庭成員、社會的認可,而這種意識和行動是由父母、家庭其他成員開始,並逐步向外擴散至親友、小朋友、同學和社會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是應該把它當一回事來認真對待,而絕不能馬虎和忽悠。應該給予他們恰如其分的鼓勵、支持和指導,比如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寶寶通過努力做到了,但XX地方如果這樣做,就會更好了,相信你努力以後,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從這件事寶寶應該明白,其它事情只要努力也是可以做得到、做得好的……」等等,而不是籠籠統統的「嗯、啊、很好、我們寶寶又長大了……」等,或者甚至說些「不要來給我添麻煩、只會添亂」、「你還小、媽媽不要你做,等你長大了再做」、「你看你,不會做就不要做……」等等。

如果孩子在早期(尤其是六七歲前)不能得到應有的關注、在乎、鼓勵、尊重、認可等積極的、正能量的信息,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和依賴性,其獨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沖闖勁和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也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中。


我還想問呢,我看很多書講要給孩子足夠安全感,要親密育兒,所以堅持自己帶孩子,因為工作基本在家,所以基本全天候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親力親為,母乳也喂夠14個月了,平時也很注意和孩子玩耍,溝通,從來不忽視他的需求,盡全力了,真的,但是為什麼我兒子特別缺乏安全感的樣子,上幼兒園分離焦慮也十分嚴重,哭的要死要活,幹什麼事都粘著我,不停的尋求關注,不是說給予足夠安全感,孩子就會比較獨立嗎。真心累。反而是我朋友女兒,天天她媽都不理她的,小孩衣服濕了有時也沒發現,還是我發現的,十一個月就敢把孩子忘在外面自己逛了十幾分鐘才發現。但是她女兒真心獨立,上幼兒園第一天都沒哭過,能力也強,和媽媽感情也挺好的,我簡直羨慕的要死。感覺育兒寶典上面說的根本不靠譜啊啊


渴望得到關注吧,我家有二寶以後大寶經常會背著我們打小寶,要不就經常尿褲子,幹壞事來吸引我們注意。家裡人都要我打她,每次我都忍住不打。現在二寶兩歲了,大寶也快四歲了,大部分時候兩人相處還是比較好的,大寶表現好的時候我都會誇獎她,給她點贊。給他足夠的關注和關心,當他得到足夠的關注後就不會再這麼纏人了。


首先看的出,您的孩子非常的愛你。

孩子最喜歡誰,最愛誰,孩子就愛纏著誰。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他的活動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增強,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但是媽媽十月懷胎,出生以後也是寶媽事無巨細的照顧著,所以孩子和媽媽在一起最有安全感!

孩子慢慢長大,可是她的潛意識也會令她尋找感覺到安全的身影和聲音。其次,孩子真的很愛媽媽,所以做了一些她覺得很有趣的事情,就喜歡和她最愛的人一起分享!並且她喜歡得到媽媽的認可和鼓勵!就像大人一樣,得到最愛人的認可和鼓勵是多麼幸福!


推薦閱讀:

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價值,最好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寶寶秋季應該注意什麼
生完孩子肌肉鬆弛,寶媽們還能恢復「少女身材」嗎?
寶貝,快快睡覺吧
我要有最美麗笑容:寶寶護牙完全手冊

TAG:健康 | 育兒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