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我這是從關注對象、文化問答達人微妙玄通冰激凌的問答中發現的問題。我回答一下。

「無為而無不為」意思就是「不做又沒有什麼不做的」。

無為」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也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德經》全文強調的主旨。「無為」雖然全篇僅十二見,但其主旨貫穿全篇。

老子讓自己主張的「無為」表現在假託的聖人身上。聖人「無為」是循道而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他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處無為之事」就要「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終日行不離靜重」(第二十六章),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六十三章),以「無為」的態度去做事,甘於寂寞,甘於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會「我無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因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淮南子·修務訓》駁斥了「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的觀點,認為「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無為而無不為」,體現在「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而且要「慎終如始」(第六十四章)上。顯然這種「為」是不妄為,不刻意為,是順應自然去為,恰當地把握時機去為,是「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正如《淮南子·原道訓》所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就是說還沒發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為地勉強去做。不該做的不做就是「無為」,該做的還是要做,而且要認真做好,就是「無不為」。 為了達到「無為」的境界,老子主張,「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過自我封閉,從而達到「無知(智)」「無欲」「無為」。 老子特別告誡統治者,「治大國若烹小鮮」,強調「治人事天莫若嗇」。「烹小鮮」就要少折騰;「嗇」就是「無為」,就是「不做」,就是遵循客觀規律,不去主觀干預。做到這些就是「早服」。「早服」到「莫知其極」的過程,也即「無為而無不為」的過程。 老子告訴我們,「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二十九章)。

實際上,《道德經》中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去做該做的,這就做到了「無為而無不為」。本職所在是必須為的,而且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該為的不為,就會讓易事變難、小事變大。「無為而無不為」的尺度其實並不難把握: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事都可以做,反之就不能做。比如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絕不能「見死不救」,治病、療傷、救人當屬於「無不為」的範疇,能收治的不推諉,自己治不了的給指明出路,但在其他出路不允許或不可能時,要在告知患方的同時,竭盡全力而「為」。什麼要「無為」呢?如果十元錢的葯是最好的治病之葯,就不要為了自己獲取額外收入使用超過十元的葯,這就是「無為」;看一次就好的病,不要讓患者來第二次、第三次,這就是「無為」;不在收取了正常的醫藥費外收住院、手術的「紅包」,這就是「無為」;不為了炫耀自己的醫術高超、醫德高尚讓患者送錦旗,這就是「無為」;不在患者家屬面前誇海口、打包票,這就是「無為」。每一個崗位,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無為而無不為」。本職所在,要盡心儘力,盡職盡責,要食其祿,盡其責,做到「無不為」;有悖「道德」的事要「無為」。


兩層理解,一是致「無」須做的為與不為,1、致「無」須做的為,我們要做的為是努力使自己洗心滌慮,排除一切雜念,放空一切,使心臻於虛極靜篤的狀態;2、致「無」須做的不為,不使身亂動、不使心猿意馬、不張口說話,不眼觀外物。

二是觀妙觀徼階段的有所為有所不為。觀妙是有所不為,任其自然,抱一不離(不為之為);觀徼(衝破玄關)則是推情合性,知白守黑(掌握時間,子時一陽來複),知雄守雌(須知陰陽消長)。

以上僅為淺見


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而老子的核心思想,不能簡單從字面去理解,認為"無為",就是不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什麼也不用去做,就可做等現成。這是對老子的極度誤讀和誤解,這也是對自己的極端不負責任,因為在學習態度上,形成這樣的理解,至少說明自己並未通讀過老子的五千字全文,或者通讀的時候,沒有用心去領會。

其實老子的五千字的著作,放在今天的背景下,就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將宇宙、外宇宙的形成,生命及萬物在時空中的關係,以及人生與社會的結構,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並得出顛覆常識性認知的結論,震聾發饋,不但令當時的人類,即便令今人也大感訝異,這充分說明了老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和超前度,少有人及,其預見性、先進性和科學性,令所有讀懂其書的人,震驚之餘,只有嘆服--為何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能將宇宙與人生,看得如此通透,老子的三觀,為何如此的積極正面,摧人奮進!

所以老子的無為而不為,是說不要亂作為,只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法則,就能事半功倍,達到無所不為的目的。


有所為有所不為。

老子講的「無為而無不為」,含義是:在這種淡忘功利、不刻意的狀態中去做利眾生之事,會做得更好更多,諸事皆可成就,只是在「道」的層面做事之人,不在乎這個成就,所以雖然「利萬物」,但仍「居眾人之所惡」,功成而身退而已。

好多人把此話理解為「什麼都不做事情會自然變好」是很大誤解,這種解法讓我們誤解老子很多年。

杯滿則溢,只有空杯才能倒進水,所以無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人分成四種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們一般人是在功利境界,殺人犯、強姦犯這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聖人們,他認為中國古代達到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就是老子,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即使宇宙的實相,按佛教來說就是萬法的根源——如來藏(第八識),三界萬法都是由如來藏(第八識或道)出生,而如來藏(第八識或道)卻又不與六塵萬法不相應,因為不相應才說無為,又因三界萬法均由他出生,才說無不為。只有實證如來藏才算明心開悟,也就是了知了人生與宇宙的實相,這也算是老子當年夢寐以求的道了,有緣人可以搜索蕭平實導師的書籍《生命實相之辯證》,了解一下人生與宇宙的實相究竟是什麼?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通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無為」,是遵循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而非人力"強為"。

人,不可能從根本上征服自然。但能夠認識自然,了解和掌握自然,從而運用自然。只有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的基本發展規律,才能得到「清靜」而「無不為」。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而不去強加改變,才能達到「無為」,世界就自然(純正)了。


這句話含義簡單,不大,如果單獨講無為含義就無限廣大。無為而無不為,簡單講就是下定了決心,找對了方向,用對了方法,就沒有幹不成的事。還是順便講一點點無為吧!無是一個慨念,為又是一個慨含,無與為的臨界點是零,我理解為緣至一道令。比如一個人長大了被父母趕出去,你除了一點知認一點力氣,其他一無所有,但是,只要他下定決心努力奮鬥,可以說想要什麼就會有什麼,當然你說非要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我無話可說,上天以沒辦法。他想要一小房子住,此刻房子相對他而言是無,他若決定買,那別人的房子對於他就處於無的狀態,他努力賺錢買下了別人的房子,過程和結果都屬為的範疇。如果他決定修,那沙石泥土木材等就是房子無的狀態,他下定決心,把材料找齊動工修好房子,這過程和結果就是為的範疇。


《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不作為,其真意是:在行使民主權力時,不能用集中權利干涉,要「無為」;在行使集中權利時,"而"要有所作為, 不能自由民主 ,即「無不(能)為」

《道德經》是人生社會動力論,以往關於《道德經》與世無爭、無為的解釋多錯。《道德經.三十七章》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真意是:交換、票決的道是正常恆久的,在行使民主權力時,不能用集中權利干涉,要「無為」;在行使集中權利時,"而"要有所作為, 不能自由民主 ,即「無不(能)為」 。

例如:人心臟這一動力機關是正常恆久的,睡覺時,頭腦要無所作為,而在工作時,頭腦不能打瞌睡,不能無所作為,即要有所作為。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三十七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秋爽齋偶結海棠社」有所作為的動力就是「而無不為」;「薛衡蕪夜擬菊花題"的作為是錯誤的,應「無為」,夜裡睡覺不能寫詩。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文/劉樹成


多謝邀請「無為而無不為」

這麼理解不知道對不對,該做的還是要去做,但是心裡卻沒有做事的痕迹,物來則應,去則不留,或者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盡量做好人說好話做好事,這是無不為,做完了,心裡沒有存在這是我做的好事,這個是本來就該如此,這就是無為。

道理易懂,實際行動上著實不易。

人的付出總希望得到回報,事實往往是付出了,有時不但沒有回報,還要忍受惡語誹謗。做好事有時比做壞事還難,人根本就不給你機會,所以做完了好事,不但不要對方的回報,還得多謝ta感恩ta給我這個做好事的機會。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近代的錢幣又稱大洋?
上聯: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求下聯?
帝王相向曹阿滿,求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