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玻璃嗎?


清朝就已經有玻璃了,不過不叫玻璃,叫「琉璃」。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關於玻璃的記載。不過,由於古代技術落後,想要造出玻璃,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玻璃要比天然玉石和黃金還要貴。

到了康熙年間,內務府設立製造玻璃的「琉璃廠」,專門面向皇室內部專供。那時候,玻璃是御用品,皇帝用的碗都是玻璃的。而普通老百姓頂多也就用用金碗,銀碗,玉碗。

在此前,玻璃都是用作觀賞品和一些精美日用品,而雍正九年,才出現了我們現在作為窗戶玻璃的平板玻璃。據記載,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從此,清朝皇室改變了自古以來用窗戶紙擋風的習慣,開始從歐洲大量進口玻璃。

到了溥儀這一代,連電燈電話甚至是汽車都有了,這些洋物件開始慢慢進入中國。不過,當時玻璃的價格還是比較貴的,如今,玻璃已經應用到了各種地方,人們早已不再陌生。


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製作工藝始於西周。20世紀60年代初,沈從文根據對中國古玻璃文物的考察,在「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文中提出「中國工人製造玻璃的技術,由顆粒裝飾品發展而成小件雕刻品,至晚在2200年前的戰國末期已完成。雖然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其生產技術與工藝都落後於西亞和歐洲。

玻璃在古代中國曾有多種稱謂。其中發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陸璃、玻黎、琉琳、還有五色玉、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還有古籍賦予琉璃「明月」、「夜光」等。由於琉璃的珍貴,其被譽為五大名器之首(琉璃、金銀、玉翠、陶瓷、青銅)。琉璃工藝品遠比玉石、黃金更為貴重。由於古人對玉器的崇尚,中國早期的琉璃都帶有玉的特徵:潤澤。中國古代玻璃燒成溫度較低,雖然絢麗多彩、晶瑩璀璨,「比之真玉,光不殊別」,但「虛脆不貞」,易碎、透明度差、不適應驟冷驟熱,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用途狹小,因而發展較緩慢。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劍格正面就鑲有藍色玻璃,出土時還留有兩粒。相對的背面鑲的則是綠松石,可見鑲嵌玻璃在當時是十分珍貴的物品。

唐代玻璃器大多依靠進口,國內玻璃器的生產較弱。宋代仍是需要進口玻璃器供帝皇貴族賞玩與寺廟供佛之需,但傳統的玻璃壓鑄工藝已廣泛應用於民間。元代設立瓘玉局,這是皇家的玻璃器燒造部門。明代的琉璃被稱為「葯玉」。因疆域內玉材匱乏,故而葯玉替代真玉進入輿服制度。清代由於引進了西方的先進工藝與人才,使國內玻璃製造技術得到極大提高,華美的宮廷玻璃器足以媲美西方同時期的玻璃藝術品。

清代,我國古代玻璃業發展達到了最輝煌的時期,其時,既有中國傳統技術的積澱,又借鑒了歐洲的技術革新。

清代玻璃生產成立了專門的玻璃生產機構,設有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在民間,南方以廣州為中心,北方以山東博山為中心,形成南北兩大產業結構。

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完全得益乇統治者的喜好和西方傳教士的幫助。由於康熙皇帝對西洋科技興趣濃厚,對晶瑩剔透的西洋玻璃器也同樣具有強烈的興趣,當時西方傳教士與來華使節們,為傳教或政治目的來華,往往攜帶精巧稀奇的物件作為敬獻的禮品,精緻細巧的玻璃器自然成為主要進貢物品之一。作為官辦的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除了傳教士在清宮玻璃廠供職外,同時清宮還徵調了主要來自山東博山和廣州等地的全國最優秀的技術人員在玻璃廠輪班供職,於是中西方的玻璃製造技術在清宮玻璃廠匯合了。

清代玻璃產地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外,民間玻璃生產分南北兩地,南方以廣州為中心,北方以山東博山為中心。作為清代南方玻璃生產基地廣州,歷來是我國南方通向中東和西方歐洲各國的門戶。由於清代宮廷對玻璃器的偏愛,也促進了西方玻璃器的進口。廣州是輸入阿拉伯、歐洲的玻璃商品和傳播西方玻璃製造技術的橋樑。

以北方為代表的山東博山自明清以來即為玻璃工藝的重鎮,尤以顏神鎮為重要的生產中心,據清初顏神鎮孫廷銓所著《顏山雜記》一書中記述,當地發展玻璃產業的原因:山多田少,而生齒習益繁生,齒繁則食粟多,山多田少則得粟難,若是而不疾作也則飢甚,故其民力力焉,鑿山煮石,履水蹈火,數犯難而不息,凡為飢驅也。此雖不耕不織,猶夫自食其力也,顧燒琉璃者多。這裡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居住著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具各玻璃製造業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


明末清初,西方的玻璃器皿便已傳入我國。康熙三十五年於內務府造辦處下設專門生產玻璃的作坊,全稱「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生產的玻璃製品大多為藝術品。玻璃廠最輝煌的時候為乾隆中期,現在流傳於世的清代玻璃藝術品佳作大多是這個時期玻璃廠的作品。

但說到平板玻璃,不能不提一下祖秉圭這個人。祖秉圭是清代漢軍鑲黃旗的包衣,包衣一詞,就是指家奴,在內務府衙門當差。他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任,可謂平步青雲,從一個七品知縣一路提拔為從二品的廣西巡撫,後遭罷免。雍正七年,被重新啟用出任粵海關監督一職。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這塊平板玻璃,萬里迢迢由水路來自歐洲,再由陸路小心翼翼的運到京城,實在可以說是稀罕之物。

此後皇宮便中開始使用這種進口的洋玻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直用紙糊窗戶的歷史。


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有玻璃了,但是價格昂貴。只有王室和貴族才能擁有進口的歐洲玻璃!玻璃是由義大利????人發明的,後又發明了鍍銀玻璃。玻璃在我國又稱琉璃,最早的玻璃作坊元代就有了!!


有,早在周朝一些古代練丹士就在練丹過程中產生了這種材質。經過幾千年的技術沉澱,到了清朝技術己很成熟,並被叫做硫璃

,被皇宮,大臣,富商做為奢侈品應用或收藏


推薦閱讀:

中國百家姓有多個版本,各個朝代都已皇姓開頭,為何清朝是個例外?
為什麼有個說法是「清朝無昏君」?
清朝的官制架構是怎麼樣的?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哪位著名革命家的名言?

TAG:清朝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