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漢字簡化呢?
很多人認為漢字簡化是對漢字的一種破壞,其實不然。
首先,從文字的工具屬性來看。漢字的最基本功用,毫無疑問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工具,那麼工具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從來都是越來越便於使用的。就像農具,即使鶴嘴鋤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時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但我們不可永遠使用鶴嘴鋤,也並不能阻礙他本身的發展,從最原始的鶴嘴鋤到現在的大型機械化農業工具,從歷史上的演進過程來看,都是越來越方便實用的,小到一針一線,大到房屋結社,都是如此,那麼漢字作為工具,從甲骨文,到現在使用的漢字,它朝著越來越方便實用的方向變化也是必然規律,由繁到簡的簡化,也是題中之義。
其次,漢字簡化古已有之。漢字簡化並不是建國後一下子就簡化過來了,可以說漢字的簡化過程幾乎貫穿於漢字歷史始終。比如說,從篆書到隸書,這就是一個漢字簡化過程,篆書迴環曲折太多,後來人們為了書寫方便把多餘的曲折改進掉,字形結構上也做了調整,就這樣篆書變成了隸書。漢字的這個隸變發生在秦漢時期,直至後來的草書、行書、楷書的出現,漢字都是一直在變,中間有大量的簡化內容。
第三,建國後漢字簡化的意義。現在大家關注的漢字簡化大多是指建國後的漢字簡化,其實近代以來中國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簡化漢字的呼籲,在民國時期都有大規模簡化漢字的情況,只是建國後1964年和1986年兩次簡化規模比較大。當時的主要原因是掃盲,文盲率太高,簡化漢字便於廣大勞動群眾識字。整體國民的文化素質對於一個國家很民族的影響力不用多說,文字又是承載文化的一個載體,而事實也證明,建國後的漢字簡化對於普遍國民素質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儘管漢字簡化之後可能缺少一些韻味,但是總體而言,漢字簡化活動是利大於弊的。
漢字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簡化是方向,是超勢。簡化古已有之,從未間斷。建國後的漢字簡化,除小部分存在不盡人意處外,整體是成功的,那種持全面否定態度的關點,都是瞎掰,不靠譜!
漢字簡化並沒有改變漢字本身的全部功能。簡化漢字是歷史發展的必須。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的根本區別他們都可以準確的表達他們相同的全部內含。所以漢字的簡化字完全可以被普遍接受並認可。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
※成吉思汗鐵木真算不算「中國人」?
※院中栽棗樹,有什麼說法嗎?
※現在網上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小說?情節新穎,代入感強的。想寫小說,推薦幾本讓我模仿?
※上聯:憶童年,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歡笑連連。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