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要兩立兩廢同一位皇太子?


非常榮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這位被兩廢兩立的皇太子,這位皇太子就是康熙的第二子愛新覺羅·胤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他剛滿周歲就被立為皇太子,自幼聰明好學,文武兼備,長大後數次監國,政績不俗,是康熙的得力助手。康熙每次北征都讓胤礽監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因罪被廢,同年十二月被釋放。第二年三月,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因罪被廢,這次被廢之後,康熙始終沒有再復立胤礽。雍正帝繼位之後將其改名為「允礽」,於雍正二年(1724年)病逝,享年五十一歲。

好了,我們對胤礽也簡單的了解了,接下來,我們就談談胤礽為何被兩立兩廢。

第一次被立為太子

胤礽生母是赫舍里氏皇后,因生他產後大出血去世,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結髮妻子,所以愛妻去世,康熙就把對妻子的感情就全都轉移到了胤礽身上,康熙對其寵愛有加,在胤礽剛滿一歲時就被立為皇太子,康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親自教他讀書,在他六歲時又請大學士教他,經過康熙精心培養,胤礽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長大後他文武兼備,並數次監國。

第一次被廢

由於康熙十分寵愛胤礽,胤礽雖然勤學上進,但也養成了過分驕縱和暴戾不仁的性情,他竟然不止一次地說:「歷朝歷代,誰像我這樣當了三十多年太子?」急於奪權溢於言表。康熙生病,竟沒有絲毫憂慮之情;皇帝病逝,也是毫無兄弟友愛之情。導致康熙對其非常不滿,便厲聲斥責太子,太子被責罵之後,不但不反思,反而嫉變本加厲,在一次康熙行軍途中,竟發現太子在他的帳篷外向里窺視,這使得康熙非常生氣。最終,康熙曆數其罪狀,廢了皇太子。這次廢皇太子,對康熙帝刺激很大,導致他六天六夜沒能入睡。

第二次被立

廢皇太子胤礽後不久,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告發皇長子胤禔曾使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康熙帝聞聽此事,立即派人去胤礽處搜查,果然搜出"魘勝",確信胤礽被蠱惑了。對於胤禔之罪,康熙不忍殺子,便把他終身囚禁起來了。由於太子之位空缺,諸皇子奪儲之勢愈演愈烈,而當時康熙心中還沒有合適人選,康熙知道胤礽是被蠱惑之後決定重新考慮胤礽,立即召見胤礽,問其之前所做所為,尤其懷疑他企圖謀殺他,胤礽說:「皇父說我其他不是,我無話可說,但忤逆之事,我實無此心。」康熙帝確信胤礽被蠱惑所害,念其有悔改之心,於是將胤礽復立為太子。

第二次被廢

胤礽複位後,他非但沒有悔改,還結黨營私,暗自培養了一些親信大臣,他暴戾不仁的性格也絲毫未變,稍有不滿便責打官員。最令康熙不能容忍的是,他竟策劃逼父讓位。於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下詔廢皇太子,將其永遠囚禁,同時,康熙帝下令逮捕了太子黨人。從此之後,康熙決定不再立太子,也不允許朝臣們議論立儲之事,凡有上疏立儲者,皆做出相應處罰。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歡迎關注書香歷史,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謝謝邀請。康熙皇帝這個人生育能力特彆強,一生總共有35子20女,由於封建社會實行的世襲制,兒子多了也是煩惱,因為皇位就一個,康熙一直在斟酌考量,最後還是沒有設計出一個完美的結局,直至四皇子胤禛繼位後,都說他偷改詔書。

清朝一開始的時侯奉行有德者繼大位,而不是立皇長子繼位。康熙立的是皇次孑胤礽,是康熙的原配生的,両人感情非常好,皇后卻死的早,為了讓她安心離去,康熙立了胤礽,滿足了她最後的願望。其實胤礽上面還有胤褆,是一般嬪妃所生。康熙把胤礽自幼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康熙父母早亡,他由祖母孝庄撫養長大,所以他把親情看的特別重,這一點對廢立太子很重要。在康熙的教導下,胤礽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再加上儀錶堂堂,康熙很滿意。但接下來的事惰讓他逐漸不滿意了。

當初為了安撫葛爾丹,康熙送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女兒,不想還是壓制不住葛爾丹的野心。不得已,康熙親征女婿,戎馬生涯,康熙非常想念親人,於是特召胤礽陪伴,但胤礽來了之後無動於衷,一句也沒安慰康熙,很冷漠,康熙很失望。

還有一次康熙出巡寒外,帶上了最喜愛的小兒子胤衸,因為天氣惡劣,胤祈生病死了,各皇子對胤衸病情漠不關心,尤其太子胤礽,康熙失望之至。康熙對皇子們大發雷霆,喜怒無常,這讓胤礽心裡沒底,他在夜間偷偷跑到康熙帳前窺視動靜。不料他這一舉動被人告發,康熙大怒,再加上平時胤礽仗著後台強硬,行事驕縱暴戾,對臣民稍有不慎就拳腳相加,康熙決定廢太子。

廢太子的事情還沒消退,皇三孑胤祉就將大皇子胤褆當場揭發,說太子之所以行為怪異,全是大皇子下了巫術所致,康熙一查,確有針扎的小人在大皇子處,一怒之下將胤褆幽禁,眼看著新一輪儲君之爭又要興起,再加上索爾圖等太子黨上書復立儲君,康熙也覺得廢太子過早,又復立了胤礽為太子。

胤礽被放了出來,但他依然不思悔改,更加意識到自已的太子之位並不是牢不可摧,再看四爺黨和八爺黨也虎視眈眈,太子急不可待,對權利的渴望已經使他失去了理智,打起了逼宮的主意,但胤礽的一舉一動盡在康熙的監視之中,對胤礽的不知悔改,康熙已徹底失望,於是將太子黨分別譴責,緝捕,幽禁,絞殺,把胤礽禁錮在咸安宮內,永不再提立儲之事。

康熙死後,四阿哥胤禛繼位,是為雍正。


你好,康熙皇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聖明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幼年繼位(康熙帝1654-1722.1661年繼位。)除鰲拜,滅三藩,三征葛爾丹,打敗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收復台灣,可以說是個類似於秦皇漢武,唐太宗的文治武功皇帝。但是這位皇帝唯一被後人挑的毛病就是晚年為立儲而導致吏治敗壞。康熙帝第一次立太子是在胤礽還

是2歲的嬰兒時,康熙為何立他為太子1.胤礽為嫡長子,符合立儲的傳統。2.康熙非常疼愛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她在生產時正值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受到了驚嚇難產而死。)正所謂愛屋及烏,康熙因此特別寵愛胤礽,但是話又說過來,也就是太寵胤礽,導致他

生性跋扈,驕傲自大,(就像很多被寵壞的獨生子女一樣)康熙帝在征討葛爾丹時染上了瘧疾(當時非常難治,甚至說是不治之症)因懷念胤礽,讓他前往自己的駐地,但是康熙一見胤礽,毫無憂愁為父擔心的神情,心裡不快,讓胤礽回去了,康熙的小幺子十九阿哥病逝,康熙很痛心(作父母的往往很疼愛最小的孩子。)康熙的兒女們都去看望這個小弟弟,但胤礽還是沒有痛苦,憂愁的神情,康熙因此十分痛心,慢慢的開始厭惡胤礽,後胤礽由於勾結朝

中大臣想要奪位,康熙擔心自己權利被奪遂廢了胤礽。康熙本想廢除之後有關太子之爭會好一些,但是情況恰恰相反,在太子被廢后,一個大蛋糕引發了九子來爭,這下康熙急了(既擔心皇子們由於爭太子之位而互相殘殺,又擔心自己皇位被奪,下台,一般皇上都是死的時候才把大權交給太子。有權多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又想胤礽本性不壞,有關他的妄圖篡

位是自己的一些猜測和其他皇子的誣陷,證據不足,想他經過了被廢太子這件事定會有所收斂,所以在胤礽被廢沒多久(康熙十四年初立,四十七年初廢,四十八年復立。)又復立他為太子,但是由於君儲之間的矛盾尚未解決,這次胤礽經過一番謀劃意圖逼父退位自己當皇帝可惜羽翼尚未豐滿被康熙帝發現後再次被廢,這下胤礽的政治生命可算結束了,被康熙帝幽禁至死,哎。胤礽當了三十幾年的太子真是夠憋屈的,如果康熙早點兒死了或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吧!


康熙皇帝立嫡長子是學了漢風俗,早早的便立了和皇后唯一的兒子胤礽為太子。

這是第一次立太子。

起初可以說對胤礽是無微不至,胤礽得了天花,康熙皇帝連續十幾天陪伴著他。

康熙親征葛爾丹時,曾經有「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的口諭,可想皇帝對皇太子的信任。

但太子辜負了信任,身邊聚起了一幫太子黨。

滿族的舊制與「立嫡長子為太子」的漢家風俗嚴重衝突,各其他皇子紛紛成年,被立為王爺、貝勒後,奪嫡的心思愈發膨脹,於是各皇子又形成了各奪嫡黨。

皇后的叔叔是大學士索額圖,擔心皇太子的地位因為各皇子的紛爭不穩,讓康熙有易儲之心,於是準備宮廷政變,將皇太子提早送上皇位。

弄巧成拙,事發後,康熙盛怒,處死索額圖,幽禁皇太子胤礽。

這是第一次廢太子。

皇太子位置空出來,其他皇子更加不安分,經過幾輪角逐,皇八子胤禩脫穎而出,在朝廷聚起了一眾黨羽,康熙也有心立其為儲君。

於是在一次廷議上,康熙讓群臣在廢太子胤礽和皇八子胤禩兩者選儲君,結果交上來的投票全是投的皇八子。

康熙暗怒,走了太子黨,又來了個八爺黨,於是一氣之下,將廢太子重新啟用。

這是第二次立太子,還是胤礽。

但是胤礽復出後,沒有痛定思痛,新的太子黨再次向康熙發起挑戰,於是新的太子黨再一次被康熙剿滅。

太子再次被廢,這是第二次廢太子。

從此康熙再也沒有立過太子,臨終前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

意思是,自己死後,有可能會像齊桓公那樣,屍體被掙儲的皇子們射的滿身是箭,滿身生蛆都無法下葬,足見康熙皇帝晚年的悲涼之情。

最終,這場大清有史以來最為殘酷也最為持久的爭嫡慘劇,以四皇子胤禛的勝利告終。


明離子:致力於華夏歷史的普及,這裡從不缺乏歷史知識,讓您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您的交際能力,與人交談時更加自信。

如果您有什麼好的故事需要傳播給大家,請發微信給我,我會在文章中註明您的名字。

明離子微信公眾號:minglizzz,同步更新,歡迎關注。


謝謝邀請。

康熙對二皇子允礽的喜愛,除了他具有帝王之相,更是因為他是孝誠皇后赫舍里所生,而赫舍里在生下允礽後便夭逝,康熙對允礽的感情自然要特殊一些。

清人在關外時,本無預立太子之制,康熙一反祖制,預立儲君,而且儲君必須是嫡子,地址之中則立長子。

允礽為二皇子,允褆為大皇子,康熙非常喜歡允褆,但他為庶出,因此未能立為太子。康熙對允礽非常喜歡,說他「日表英氣,天資粹美」,並親自為他講授經書,另外允礽是孝誠皇后赫舍里所生,而赫舍里在生下允礽後便夭逝,康熙對允礽的感情自然要特殊一些,時常說「允礽乃皇后所生,朕嫗煦愛惜」。

允礽兩廢兩立,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發現允礽不思悔改,還在結納親信,甚至說出「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這樣的怨言,最終康熙下定決心廢除允礽,並且不再立太子。


謝邀。

因為自古皇帝、儲君、諸皇子三方不可調和的矛盾。康熙有十幾個兒子,但太子只能有一個。都是血氣方剛的漢子,哪個敢說自己對權利沒有覬覦?尋常百姓家都可以因為一份拆遷款,弄得家破心散,何況身在帝王之家。你能當太子?我為什麼不能?你能拿100萬的家產,我為什麼只能拿50萬的?一個家族如果一個人獲取的利益遠大於別人,那麼,這個人自然而然便成了眾矢之的。

第一次廢立:

立儲: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22歲的康熙昭告天下立嫡長子胤礽(實為次子但嫡子早夭)為皇太子。

在十四年前,康熙即位時前一秒的身份也是皇太子。滿族入關前,清朝是沒有完備且系統的立儲傳統的。滿清靠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治國,皇帝去世,由八旗旗主公推新君是滿清的普遍原則(主要原因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皇帝死得太突然,沒有留下確切口諭)。順治和他的父親皇太極都是通過公推即位,但到了順治當皇帝,他礙於子嗣年幼,便動了立宗族兄弟為繼位者的心思。後來,此想法便受到了上三旗宗親的反對(上三旗屬於皇帝統領,地位超然。一旦權利交接給別人,一定會發生新君上位,大力提拔本旗地位,打壓原皇帝順治的上三旗的事情。比如多爾袞當攝政王后,便大力提拔自己的正白旗。)

第一個方案失敗後,順治只能把自己的子嗣放在了繼位人選中,之後三黃子玄燁被確立為皇儲。這就是後來的康熙。康熙在當皇帝的十四年後,立胤礽為皇儲。他為什麼這麼干?因為八旗公推新君,造成的後果就是諸王亂政,亂搞小團體,給皇權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同治被多爾袞攝政,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自己被鰲拜等人制約也是明顯的例子。為了杜絕此情況重演,康熙採用了漢族儒家中公立儲君,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儒家此傳統有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皇權有了平穩的延續性,不用擔心諸王因為公推而攝政專權的事情發生。

廢儲:

雖然公開立儲把八旗公推新君造成的專權後果解決了,但康熙卻忽略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兒子們的心情,也就是子嗣們對皇帝之位的渴望。自胤礽立儲後,眾皇子們便紛紛拉幫結派,搞內部政治。一年365天,有366天到康熙面前打太子的小報告,上太子的眼藥水,皇子內部爭鬥愈演愈烈。而且太子胤礽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在皇宮大撒眼線,他希望知道父親康熙的所有事情和所有態度,嚴重影響了作為皇帝的康熙自身地位,甚至安全。為此,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廢了胤礽。

其實這種情況,康熙應該早知道的。因為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曾經立過自己的長子褚英,而後便因為皇子爭鬥廢掉了褚英。這是教訓。

第二次廢立:

立儲:

自胤礽被廢后,康熙本以為皇子爭嫡一事,隨著太子位置的空缺會煙消雲散。但他哪知道,事情的發展竟然跟他想像的背道而馳。胤礽當太子的時候,是胤礽VS皇子們。後來太子一位空缺,子嗣們的爭鬥由一對多,變成了多人混戰。這下皇宮熱鬧了,大臣們紛紛站位,把本來就很亂的圈子,弄得更加烏煙瘴氣。鑒於此類氛圍,康熙又想到了他那有助於政權平穩的立嫡方案。康熙四十七年,嫡子胤礽再一次被立為太子。

廢儲:

胤礽第二次被廢有兩個原因。一、諸王爭儲的狀況沒有消失,只不過由多對多,變回了一對多。二、胤礽自己不給自己做主,其實康熙立他為太子,就是希望政權能平穩交接。康熙討厭皇子內鬥,可太子胤礽呢?更加變本加厲的不消停,最終導致康熙對他反感。康熙五十一年,三年後胤礽再次被廢,淪為了階下囚。此情此景,讓老四想到了,當時被努爾哈赤廢掉的皇長子褚英。

人性的貪婪對小門小戶造成的後果可能是老死不相往來,而對於皇宮大院,貪婪帶來的就是丟命的危險。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胤礽,歸根究底就是源於這種人們在利益面前的不甘心,這是國天下變成家天下後,給當權者帶來的最大無奈。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靖難之役,此類事情歷朝歷代層出不窮,且多發生在建國初期或國家盛世中。

後來康熙通過秘密立儲的方式,解決了公開立儲帶來的皇族內鬥危機,再後來雍正用同樣的方法讓乾隆繼位。自此以後清朝便沒有公開立儲的事情發生,胤礽可憐兮兮的成了清朝最後一個公開立儲的太子。他本來可以當皇帝的,可惜為人放縱,城府太淺。


不教而誅,是為君為父不仁不慈;屢教不改,是為臣為子不忠不孝。康熙原配赫舍里,人品貴重,深受榮寵,誕太子而早亡,康熙深以為憾,移愛其子,立為皇儲。

如康熙亦一短壽帝王,繼位者必此子也。然康熙高壽,在位61年,太子戰戰兢兢三十餘年,銳氣消磨殆盡,漸沉湎酒色,為康熙所惡。

康熙晚年,深知江山來之不易,不可托不類之子,生廢儲之心,諸皇子探知乃父天威,勾心鬥角,太子成眾矢之的,應聲落馬。之後,眾皇子奪嫡白熱化,康熙二復太子之位,一示寬容仁慈,二堵諸皇子悠悠之口。

待到康熙物色到真正的合適人選,太子也就失去利用價值,二次被廢。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親政之初,朝廷大權掌握在權臣鰲拜的手中,康熙設計擒鰲拜奪回了朝廷大權,但是朝廷初定,江山社稷不穩,有三藩虎視眈眈,康熙又開始裁撤三藩,並取得了勝利。對國外沙俄的侵略予以迎頭痛擊,並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保證了清朝東北方三十多年的穩定,還三次親征準噶爾,且大勝而歸,成功消除了清朝的內部各民族的隱患,為康乾盛世打下良好基礎,被尊稱為「千古一帝」。

愛新覺羅·胤礽,是康熙與皇后所生的,在他剛滿周歲時即被康熙立為太子,自幼聰穎,文武雙全,康熙征討準噶爾的時候就命他監國,政績不俗,但是康熙的兒子眾多,所以黨派眾多,胤礽也因為黨派的事情被捲入,康熙南巡,他竟然與康熙的妃子私通,被康熙發現罷黜,但是到了年底,康熙又復立胤礽為太子,但他不思悔改,黨派眾多禍亂朝政,最後醜事被康熙發現,竟然想帶兵逼宮,於是康熙又再次廢了胤礽,雖然他的師傅後來也跟皇上極力推薦再次復立胤礽,但康熙倒是也沒有復立胤礽為太子。

其實康熙也並不想廢了胤礽,因為他與皇后的感情很深,皇后生下他就因為難產而死,康熙心中也是有一絲的愧疚,所以剛滿周歲就立他為太子,本想著自己百年以後,見到皇后也沒有愧對皇后什麼,但是胤礽自己實在是不爭氣,結黨營私,買官賣爵,竟然還與自己父親的妃子私通,雖然也有自己的兄弟們對他的排擠,陷害,但是如果自己身正怎麼能怕影子斜呢!第一次罷黜康熙懷疑有人陷害他,所以讓他改過自新以後又重新復立,但第二次他竟然舉兵謀反所以康熙不得不對他進行第二次罷黜,康熙不會把江山交給這樣的他所以兩次罷黜,這要是交到他的手裡我想大清朝早早就會覆滅的吧!

空空認為,無論你是做什麼的,最主要的是要明白禮義廉恥,尊老愛幼,身正不怕影子斜,憑良心做人,做事,永遠不會錯。

我是空空,喜歡我的加關注,動動你們發財的小手點個贊吧!??


謝邀。胤礽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兩廢兩立的皇太子。被廢后幽死於紫禁城咸安宮,享年五十一歲。史上最冤皇太子,非他莫屬。

分析他被兩廢兩立的經歷,固然少不了很多客觀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康熙對胤礽有著深厚的父子感情,但從政權計、從大局計,懼其權柄,怒其不爭,要從兩人經歷、能力和性格等主觀方面找找原因。

首先來看兩廢兩立的歷史,脈絡和走向非常清晰。

第一次冊立。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當時康熙主要是出於對帝國後繼有人和對胤礽生母的深厚感情考慮,這一冊立也得到了上至太后太后下至文武百官的一致擁護。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令康熙十分欣慰,一度產生了想歸政於太子的念頭。

第一次被廢。經歷了長達多年的父子間蜜月期,二人之間的問題日益暴露,太子的越位使康熙越來越不滿,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胤礽以罪廢拘繫於咸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

第二次被立。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人陷害;康熙帝也痛惜不已,寢食不安,經常痛哭流涕。康熙四十八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

第二次被廢。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皇帝與儲君之間

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宣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至此已對這個兒子不再抱有繼承人的希望。

胤礽的兩廢兩立,有其必然的客觀原因。

一是皇帝長壽。康熙8歲登基,69歲去世,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勵精圖治、能文能武,開啟了「康乾盛世」。而皇太子胤礽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子,遙遙無期的等待將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變成了一個焦慮敏感急迫神經質之人。

二是兄弟鬩牆。康熙本人長壽,子女多,而長年的兒子又都太能幹,誰都想當皇帝。先是大阿哥胤禔身為皇長子,歷來看不慣二子胤礽作為皇太子,百般阻撓誣陷,才有了太子第一次被廢。而後眾多皇子紛紛加入皇權爭取中,而身為太子,自然是眾矢之的,是大家合力要拉下馬的對象。現在好多穿越劇的主題就來自於這一段的歷史「九王奪嫡」。

三是黨爭之禍。康熙朝後期索額圖和明珠的鬥爭白熱化,這兩個人的鬥爭自然不僅是大臣之間權力的鬥爭,甚至最後上升到帝國儲位之爭。康熙罷免明珠,為胤礽消除了隱患。但隨後,黨爭平衡被打破,太子黨一家獨大,極力為太子爭取榮譽和地位,康熙害怕兒子弒君篡位。再深厚的父子感情也經受不住政權的誘惑和控制,於是不得已狠心廢掉太子。

兩次廢立所有的外部環境都是誘因,真正的兩大主角康熙和胤礽的主觀因素至關重要。康熙對胤礽有著深厚的父子感情,尤其是第一次廢太子,康熙是百般不舍,痛下狠心。而到了第二次被廢,已對這個兒子不再抱什麼希望了。

康熙帝年少即位,先後剪除鰲拜、平定三藩、光復台灣、平叛噶爾丹,鞏固統一。政治上實現了以漢治漢,鞏固了皇權,保護了社會穩定,同時他善於學習、多才多藝,是個文武兼備的帝王。少年天子臨危受命,在歷次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卻每臨大事有靜氣,一次次化險為夷,他的成就和才華來自於學習,更來自於一場場未經演練的活生生的實踐,他所有的一切全是自己真刀真槍爭取來的,兒子們玩的政治鬥爭在他面前太過小兒科。

康熙雖然自幼失去父母,儘管所處的政治環境複雜,但是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保護和悉心教導下成長,並不缺少愛。康熙與皇后赫舍里氏情投意合,患難夫妻,感情深厚,康熙愛屋及烏,對失去母親的胤礽就多了一份疼愛,親自養育、照看、撫育、培養,寄予厚望。康熙極重感情,對於自己的兒子哪怕是到了九王奪嫡的階段,也只是幽禁驅逐,並未痛下殺手,是一個相對寬厚慈祥的父親。

而反觀胤礽,從小失去母親,在父親的庇佑和悉心教導下,一直順風順水,也算能文能武,他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他的父親所賜,以及他出生不久即獲得的儲君身份,太容易得到往往不珍惜。他從小几乎沒有受過什麼苦,才能主要來自於書本學習和父親的口傳心授,並不是自己從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抗壓抗挫抗擊打能力明顯不足,雄才大略大局觀不太會,宮庭爭鬥的政治潛規則又懂的太多。

胤礽自出生起步就比其他兄弟強,他本人又勤奮好學,作一個守成之君綽綽有餘。只可惜攤上了長壽的父親,虎視眈眈的兄弟,以及一幫起鬨架秧子的太子黨。當他面臨如此波詭雲譎的政治局面時,根本無法準確判斷形勢,只剩下一個念頭,就是拚命要保住自己的太子位,看誰都像是心懷不軌,這種情況下必然屢出昏招,準備不足就妄圖弒君篡位。

當雄才大略的康熙帝遇上潛心教導、寄予厚望的兒子只是一個溫室里的花朵,無法經歷風雨。在最初的欣賞過後,必然會是極度失望、不甘的無力和無奈,但同時又對太子有著深厚的、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感情,當廢掉太子後,康熙陷入了感情的糾結、矛盾、痛苦中無法自拔,其他兒子更是入不了他的法眼,才又有了二次的冊立,直至最後對太子完全失望,才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別的兒子,才有了後面的密詔立儲。


推薦閱讀:

歷史的車輪轉到21世紀,回頭看看清朝,對李鴻章應該做出怎樣的評價呢?
康熙眾皇子中,為什麼四阿哥胤縝和十三阿哥胤祥關係最好?
據說甲午中日戰爭中,身經百戰的清軍遇到沒打過仗的日本新軍結果還是一潰千里,這是為什麼?
漢服是以前中國人的日常服裝嗎?
慈禧想歸政光緒,為何皇帝的父親卻表示反對?

TAG:清朝 | 康熙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