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歸來是病句嗎?


出自明朝程允升的《幼學瓊林·武職》: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敗北。

「凱旋」初為動詞,意指「戰勝而回」,可表返回的過程或途中的某一 位置;後語法化為名詞,可表「勝利」義。

繁體

凱旋

釋義:戰爭獲勝,軍隊奏著得勝樂曲而回。也泛指獲勝而回。

錯誤理解:《睢縣文史資料·袁家山》中有這樣一句話:「後(袁可立)凱旋而歸,便大興土木,蓋呂祖廟(也稱小蓬萊)以還原。「凱旋而歸"是"凱旋"的錯誤用法。凱旋是指戰爭獲勝,軍隊奏著得勝樂曲歸來,已經有了「歸來的意思」,因此「凱旋」與「而歸」不能放在一起使用。

把「旋」解釋為「歸來」是缺少依據的,是不正確的理解。「凱旋而歸」中,「旋」有回、歸的意思,但不等於歸來,所以旋歸與回歸一樣都是正確的用法。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關於這句話是否是病句?這得兩個方面來理解。其一為何會有這個語句的說法?意思就是它怎麼形成的,歷史上總有個出處吧?其二實際上可以說它是病句,卻又不一定是病句,為何呢?單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得看是出自誰的口了。

其實望文生義從來都是理解詞語或成語的通病,這些都是古時候留下來的文言文惹的禍,即是對文言文形成之初,不能深知其當時的使用方法吧?以及文言文每形成一句詞語或成語,歷史上難度就沒它的個性之成因?如果能夠理解到這一點之上,再來聊一聊古人為什麼會說「凱旋歸來」這樣子的話。

僅從凱字說起吧,它是由「幾多~己嗣~山夫」組成的字面意思,不過這是古時帝王朝政時候的需要,而造出來的字意為使用方便之因; 又由於歷史問題的原因吧,簡單來說說的話,那就是在周朝時期就有了此個字的含義,那是表示一方血緣關係統治著另外一方血緣,嚴格意義上講即是周室當時統治著殷室,而且已經將殷室血脈下台之後,權益方面歸屬西面山地的位置。那麼對於此個字意就能夠理解了吧?何處謂曰「凱里」?古意即是指那些「凱旋里子」也; 何又謂曰「里子」?古意即裡面子嗣也;何又謂曰「裡面」?古意指中土其實就是匡之裡面也。

那麼為何又有裡面的提法和說法呢?其實不過是為了爭執繼承偉大的祖業吧,乃坐擁天下大權的王者位置啊。這些當然是要講求道途德行和上台需要理由的禮儀制約著,不然血統就會為了一時眼前的利益,非爭得頭破血流不可。

說話於此,講回此句話的來源吧,它最初的出處就是指殷室後裔時刻夢想著,有朝一日真正能夠取代周室血緣,從而顏面回歸中土執掌天下之雄心。所以說乃是出自負方能量的口吻,即是夢想信念著: 「凱子旋轉又再歸政來朝」執掌的信仰也,即是表示殷室血緣一脈~~能夠最終勝利回來中土; 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句子,自然就沒有任何關於語氣之病句問題吧?

至於現在在使用方法上,若不能理解當時的故事,混亂使用的話,自然就有了類似病句的感覺,也就不感到什麼奇怪了。因此說它算不算病句需要兩看,最好不要隨意不分文章的場合亂用此種負能量之句。


我認為正確的解釋是這樣的:先有的語言,再有的文字,最後形成語法理論,文字和語法都是為語言服務的,是總結了多數語言習慣,併兼顧己存在的不同習慣,形成了語法。什麼詞義消磨,什麼羨餘都是為了解釋語言的變遷而提出來的,所以只要大家能聽懂理解沒有岐義,語言的作用達到了,就是正確的。比如呆(dai四聲)板,比如凱旋歸來,正確的程度只取決廣泛認同的程度,剩下的就是語言學家的事情了,把它們用理論(實在不行就創新)說明一下形成合理的語法,切記不要本末到置,試圖用不變的語法理論要求已有認同的語言習慣!

歸根結底一句話,是不是病句取決於廣泛認同的程度,大家都認為它錯了,不用它,它就是一個病句,大家都用它認為沒什麼問題,它就不是病句。是不是病句不取決於語法理論,因為理論不是僵化的,是可以創新和發展的。


是病句。  凱旋本來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那個旋字就是歸的意思了,再用而歸,所以就是病句了。  凱旋作為漢語辭彙,意為泛指被派出去的軍隊、組織、機構或人圓滿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務後載譽歸來。凱:是勝利的意思;旋:就是歸來。現泛指被派出去的軍隊、組織、機構或人圓滿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務後載譽歸來。

不過,習慣上人們喜歡說「凱旋歸來」,並且一直是兩個連起來用。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所以在實際使用中,我們還是要遵從語言習慣。


凱旋歸來:.凱,是勝利的意思,如「高唱凱歌」就是大聲地唱著慶祝勝利的歌曲;旋,就是歸來,《小爾雅》——旋,還也。所以「凱旋」作為漢語辭彙,泛指被派出去的軍隊、組織、機構或人圓滿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務後載譽歸來,即勝利歸來的意思,再在凱旋後面加上「歸來」從漢語語法上就有些啰嗦重複。

現在「凱旋歸來」這個片語經常在好多報刊雜誌電視台使用,究竟有沒有問題?從語法上看肯定是病句,但是凱旋這個詞在平時使用中太專業,讓人一聽不會下意識的想到歸來,所以後面加上會更醒目,越多越多的人這麼「錯誤」使用,就讓習慣成自然了!也就認為是正確的而不算錯誤了。日常用語中這種不遵循語法規則的錯誤用法隨著大眾的通俗應用而得到認可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如「打掃衛生」這個片語,衛生基本上是個形容詞,形容比較乾淨、整潔的意思,在這個片語里做動詞打掃的賓語,顯然不太合適;再說「衛生」怎麼能夠「打掃」?把「衛生」都「打掃」光了,那不是更加不衛生了嗎?但是隨著大眾都這麼說,衛生基本上演化成一個名詞了,打掃衛生這種似乎矛盾的說法也被逐步接受了,類似的說法還有「恢復疲勞」、「救火」、「養病」等等,粗看動詞和賓語的搭配似乎是矛盾的,現在在規範媒體里卻經常被應用。

在判別是否是病句時,要特別注意要尊重語言事實,語法規則是從大量實際應用的語言現象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先有語言,後有語法,而不是相反。不要用死的語法教條去硬套鮮活的語言實際應用,用邏輯的分析來代替語法的分析。要注意時代是進化的,語言是不斷發展的。有些當時覺得不規範的,後來卻變得大家可以接受了。例如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最權威的語法家呂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寫的《語法修辭講話》中曾經批評過一些說法,如「轉變了過去站在生產之外,空喊保證生產的作風」,其中的「轉變」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所以是病句,但現在,說「轉變思想」、「轉變立場」已經用得相當普遍了。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只要能把四個字拆開理解,合理組合就是正解。本身就是四個意思。其中很多人把旋理解錯了,把歸和來理解成一個意思。只要具備一定文化基礎,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就明白。解釋起來比較麻煩,在此省略。


有人認為它是病句,可能是認為它是一種同義反覆。因為「凱旋」也具有「歸來」的意思,凱旋歸來≈歸來歸來。同義反覆在語法上是一個禁忌,因為它浪費筆墨和篇幅。以上認知有一定道理,不過在我看來,運用規則不能生搬硬套。我認為,把「凱旋歸來」這個片語歸於病句一類宜緩行。我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大家把「凱旋歸來」連起來講已經習慣了,單講一個反而彆扭。既然大家都講習慣了,就順其自然吧。語言本來就是用來交流的,還是要以方便交流為第一原則。二是漢語中還有很多像「凱旋歸來」這樣由兩個近義詞構成的成語,例如:班師回朝、街談巷議、怪模怪樣、裝模作樣、火燒火燎、無憂無慮、無依無靠、翻山越嶺、崇山峻岭、千言萬語、豪言壯語、甜言蜜語、自言自語、能說會道、斬盡殺絕、搖頭晃腦、誠惶誠恐、百依百順、大搖大擺等等。我這裡只列出了很小一部分,保守估計這樣的成語有幾百個。既然具有同樣構詞模式的成語都不算病句,允許存在,單獨苛求「凱旋歸來」就顯得多餘了。


凱旋歸來不是病句。十多年前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沒說出所以然。說是病句,是沒有搞清旋和歸的區別。凱太概都理解,凱歌嘛,一種歡樂高興的心情。旋是什麼?旋轉,旋轉一百八十度,旋轉一百八十度幹什麼?回家啊!但是旋轉了一百八十度往回走還不是回到家裡。歸,才是回到了家裡。搞清了旋和歸的區別,誰還會說是病句呢?


首先明確常見的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搭配不當、句式雜糅等。然後再來說「凱旋歸來」。「凱旋」的「凱「是「勝利「的意思,」旋」是」歸來」的意思,「凱旋「意即為」勝利歸來」,說「凱旋歸來」很顯然屬於「成分贅余」,是病句。常見的同類錯誤還有「心裡由衷地感謝」。


凱:勝利;旋:返回;歸來。"凱旋歸來"這種表達方式在現在看來可能是語義重複,斟字酌句也實為病句。但語言就是為人所用,不斷變化的。或許以後,這種」重複「(這裡的「重複」就是例子,重就是復,復就是重。)就會被視作」刻意強調「了。這樣的例子在漢語中不勝枚舉。

還有一個是語文語言區分。語文是死的,定下的規範該怎樣就怎樣,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而語言是活的,你說出來了,被大家所接受了,那就沒問題。


推薦閱讀:

上聯:輕輕飛舞唱心曲,求對下聯?
本人剛剛開始學鋼筆書法,很迷茫,楷書行書,小楷那個好推薦一下謝謝?
喪文化到底是什麼?
上聯:群里無包靜悄悄,人山人海無人聊,如何對下聯?

TAG:語言 | 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