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普通家庭移民到澳大利亞後過得好嗎?
我弟弟2001年先考研,然後以留學的方式和他對象去了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門檻低,技術移民比美國好辦,過了考察期就可以領到綠卡,好像移民局要打什麼分,夠60分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他對象家裡條件好,去的時候就帶了一筆錢,在阿德萊德租了一套華人的小房子,說是小房子,但看上去挺好的,房租也不貴,但好在是兩個人也都有點點小能耐,運氣也好,我弟弟在去的第二年就拿著自己的雕塑作品參加了阿德萊德市的雕塑展並被一家紐西蘭人開的藝術中心簽了長期合同,那兩年每次通電話都感覺他就像逃命一樣的緊張,忙忙忙,,,她媳婦學的是中醫,剛開始掛靠在一家台灣人的醫療機構打工,兩年以後我弟弟掙了點錢,他媳婦索性辭了工作,自己開了一家診所(去年又招了些東南亞的女孩子,開了一家足療按摩中心),國籍拿得很快,2007年就拿到了,他先前開的一間雕塑工作室合同滿了以後又收了十幾個學生教鋼琴,後來按摩中心越做越好,就把學生退了,改成了按摩,現在一個總店分了三個點,每個點30名工人(有一半是中國人,剩下的就是菲律賓和越南人)
他是2012年買的房子,在阿德萊德市郊區,55萬澳元,按當時的匯率,合220萬人民幣,一個二層的小樓,居住面積是300平方,門口有個小草坪,家裡有車,但上班也不開,公交車很方便,用他的話說就是,這些年的打拚除了感到緊張,倒也不累,也沒什麼壓力,澳洲社會風氣很好,即使你沒背景,沒人脈,只要你有點本事,機會是均等的,就算你什麼也不會,干點低端的工作,也不會很窮,因為澳洲這些年也鬧「用工荒」,流浪漢也有,還有大街上彈琴唱歌的,南美人多,每天都在固定地方領吃的,,,反正只要你遵紀守法,按時納稅,好像也沒別的事,也沒人故意招惹你,他們兩口子都工作,還能領到政府一筆錢,什麼錢我也不知道,每天下午4點以後,大街上所有的商店都關門了,但圖書館關得晚一點,娛樂場所他們也不大去,他有一把步槍,也有狩獵證,但不敢去打獵,因為打獵規矩太多了,不知道哪個能打,哪個不能打,可以打多大的,根本搞不清,打錯了就是麻煩事,他有一個澳洲本地的朋友,因為釣了一天魚,被發現不合尺寸,罰他做了四天義工,他們和當地人相處得也好,但每家和每家離得很遠,他說自己這十幾年來也有很多澳洲土著朋友,幫他的人也很多,,,
移民海外之後的生活好還是不好,還是要看每個人的性格、家庭情況。
如果個人性格好靜,不喜歡太熱鬧,一生的志向就是找個陶淵明那樣的出門不見人影,太陽底下除除草,月光下面施施肥,閑下來自家院子里種幾顆菜,天冷了暖氣里看看電視,太熱了潛海水裡泡泡澡,那麼相對於國內比較嘈雜的生活環境,移民海外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很多人嘴上會說無限嚮往陶淵明的桃花源生活,其實內心深處真正嚮往的只是桃花而已。在大多數國人的生活圈朋友圈中,追求田園生活就像收藏元青瓷、雞缸杯一樣,只是一種附庸風雅。真正要找幾個能夠靜下心來享受恬靜生活的大概只能去北大復旦古籍所才能發現了。所以,如果自己性格活躍的,千萬不要自欺欺人,假裝清高。移民對於性格活躍的人不是很好的選擇。
移民之後,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很難和當地人之間產生深度交流。因此生活會相對比較寂寞一點。雖然現在海外華人越來越多了,在海外可以結交新的朋友。但是中國文化不再是主流文化,即使有幾個新朋友,吃、喝、玩、樂各方面的設施活動還是無法和國內相比,不可能享受到國內的燈紅酒綠,霓虹閃爍。
除了個人情況,家庭也會有影響。如果孩子小,出國可以很快融入當地文化,成為「小歪果仁」,那麼移民也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天地機會。但是如果孩子超過了小學5、6年級的年齡,已經比較成熟,在國內也已經有自己的朋友社交圈,那麼突然移民海外,在語言、文化和感情上對孩子的打擊都會比較明顯,對他們的人生成長道路負面影響會比較大,對他們和父母對感情負面作用也會比較大。
說到底,還是要看各家具體情況。
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什麼很好的統計報告或者是紀錄作品,來展示移民澳大利亞的「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但我身邊有一些這樣的人,簡單講3個家庭的故事吧。
A: 夫妻倆在2000年左右通過技術移民來到澳大利亞,有一個當時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妻子之前做什麼的我不太清楚,但丈夫之前是國內政府機關一個不大不小的幹部,移民澳大利時已經也將近40歲了。實話說,這個年紀又是在國內政府機關工作的人,其實不太可能具有很好的職業技能,想要把英語撿起來也很難,所以最後夫妻倆人選擇去做清潔工。這個清潔工,不是掃大街那種,而是負責承包一些寫字樓、公寓的清潔工作,每天反正就是洗地毯、擦桌子、刷廁所一類的。後來還在墨爾本一個藍領工人區買了套house,以國內的角度說也算是別墅了。女兒雖然小學開始就在澳洲接受教育,最後也是很爭氣的考上了墨爾本大學。但女兒很不親近他們,原因是從小就覺得父母很窮,她想要的玩具、裙子基本都沒有被滿足。女兒長相、身材都不錯,大學時接了很多司儀一類的工作,後來跟一個算不上富二代但家庭條件也不錯的男人在一起了,先懷孕後結婚,現在過上啥事不用做的少奶奶的生活了。這對夫妻現在依然在做清潔工作,前段時間在路上碰到一次,感覺老的挺快的,50出頭的人頭髮都白了。
B: 之前我的室友,男,30出頭的樣子,自己一個人通過某個工程師專業(我沒太聽懂,但大概是跟鋪設水管相關的)移民澳大利亞,老婆和剛剛一歲的兒子還在北京。這位先生的案例可以說是十分典型,就是被移民中介描繪的美好願景給蒙蔽了,把自己在國內還算穩定、收入尚可的工作辭掉了,考過雅思6分就來到了澳洲,打算自己落腳安排好工作、生活,再把老婆孩子接來。來澳洲的第一天,拉著我問了好多問題、了解了不少情況;第二天、第三天,在市區閑逛;第四天、第五天,在家呆著;一周後,告訴我壓力蠻大的,覺得澳大利亞物價很高,他現在沒有收入,全靠老婆一個人掙錢、給他匯錢,我建議他先申請稅號、寫寫簡歷什麼的,但他說他還要適應一下;第二周開始,每天不出門,三頓飯都是白水泡麵包,我有點擔心,時不時地給他帶點假裝是多出來的肉、菜,勸他找工作他說不好找,我說起碼先從一些餐館啊、華人超市打工開始做起,雖然收入不高但起碼可以補貼而且能更好的了解澳大利亞,他問我那些工作大概能掙多少,又表示就掙那些也沒什麼用;一個月後,我發現他的生活質量好轉,買了好多吃的和零食,再後面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家裡500GB每月的寬頻流量兩天就用完了,問他知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告訴我說他買了台高清電視所以下載了不少藍光的電影,看起來很爽的,我問他工作找的怎麼樣了,他說「再看看」。就這樣又過了2個月,他跟我說他要搬走,因為他覺得自己也不太出門,沒必要住在市中心,搬到遠一點的地方還可以省一點房租。再之後差不多兩個月,他微信上跟我說他要回國了,覺得澳大利亞「沒有想像中的好、不適合他」。
C: 一對上海夫婦,九十年代時在上海做了點生意、買了幾套房子掙了些錢,2010年左右搭上163簽證的末班車移民澳大利亞,來了之後靠之前國內和現在在澳洲買的房產收益生活,一對子女都在澳大利亞讀書。自己每天就是照顧後院的花花草草、到社區運動場打打球、給孩子們做做飯,偶爾研究一下房產投資的機會,倒騰幾套房子掙錢。
澳大利亞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由於水力資源匱乏,全國能夠養活人口約1900萬(多年前的數據)。人口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城市 - 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這三個城市大概聚集全國人口的80-90%以上。因而這些城市也是就業機會較多的。
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是靠進口人力資源維持經濟持續發展。這是個矛盾,一方面自然資源(比如水資源)匱乏,一方面又需要移民來維持經濟發展。
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是礦業,農牧業和旅遊教育等。一般移民去了後很少進入這些行業。
澳大利亞是個非常有智慧的國家,在國家管理方面大大超出了西歐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在澳大利亞和英國都生活過,對此深有體會,甚至感到驚訝不已。澳大利亞不歡迎難民,非常希望年富力強有技術懂英語的技術移民,和有經濟實力的投資移民和企業家移民。技術移民可以為老年化經濟帶來活力和貢獻,投資和企業家移民直接為澳經濟輸入資金和稅收,並提供就業機會。
澳大利亞移民以紐西蘭,英國,中國為主,歷史上有許多其他國家的移民,比如希臘,越南等國。澳大利亞在歷史上曾經成船成船地到希臘運移民,越多中間人獲得的獎勵越大。澳大利亞是個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英語為主流文化。
中國移民到了澳大利亞創業很難,人生地不熟,社會文化政治歷史法律各方面情況不了解,缺乏基礎,很難一下子成為「人上人」。試想一下就是在中國這片土生土長的土地上又有多少能成為馬雲?第一代出國的人就像中國的北漂,要努力要吃苦,才能建基立業,後代才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第一代基本上在服務業和中國人的圈子裡開始創業或打工。
當然也有憑技術學識直接進入企業高層或大專院校的。大多數人從北漂狀態冒出水面後開始自己開公司,開工廠開商店。
也有許多提著整箱子鈔票興沖衝去,最後拎著空箱子灰溜溜打道回府的。香港回歸時,許多港商離開香港去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就是這個結局。
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很喜歡澳大利亞。英國人喜歡那裡的陽光和語言文化,還有一種自豪感。他們把英國的小房子一賣拿著錢到澳大利亞買套帶泳池的別墅是很愜意的。但是要一下子找到體面的工作也不容易,我有個英國的同事是個工程師,一家移民澳大利亞後老婆找到了一個與養老和醫護有關的工作,他本人晃了幾年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又回英國原單位混了兩年才又回澳大利亞。英國人在澳大利亞做手藝的較多。澳大利亞很缺醫護和工匠,如電工,木匠等手藝人。由於移民多,懂一門當地常用的外語,比如中文,越南語也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首先是要英語好。很多單位,包括銀行,稅務,律師行,房屋中介都喜歡雇英文好又懂中文的。
總之移民國外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最好是國內工作的公司那邊有分公司,那邊需要你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或者有很多錢,做好頭幾年多 出少進的準備。
這個要看他的背景是怎麼,看他在國內的工作情況是怎麼樣? 如果他在國內是做工程師一類的工作,或者是電腦編程的這種到了澳洲應該是過得比較好的。
但是如果他是做一般的文員,或者是在國內比較高的內資管理職位的人,到了歐洲,可能情況不太妙,因為在那邊要做到類似的職位是非常難的。除非你是本地人,而且對英語的要求很高,對當地市也非常了解才能有機會做到相同的職位,即使做到了,當地的工資收入和國內高管比起來可能差不多升職更少。這種人到了那邊反而不一定有前面所說的那類人過得好。
最主要的是想清楚你在澳洲有沒有可以發揮的優勢,你本身的優勢在當地能否發揮出來,以及在當地能找到工作和你目前在國內的工作做一個比較。
哪啥,國內普通家庭移民澳洲利亞後過得咋樣?我經常去澳洲所聞所見,略談一二。未必全豹,卻見一斑。
就說大陸八零後的一代人去澳洲或移民或永駐,其實很多都是普通家庭的人,甚至是來自邊遠縣城。真實冨二代確實不少,土豪金,開著跑車上學,找槍手替考,沉澱賭場,泡妞。澳洲也是一個法律嚴格國家,任何留學生違法都會嚴格審查,富二代所為造化都會是潛返對象。真正留住留下的大都是靠自己努力存在的。那種用玩世不恭態度混移民的,留下是困難的,銀子也許辦買澳國債管用。留在澳洲二種人,留學課程夠移民分數,還有靠技術移民分數,在就是家境有錢(有錢在哪都一樣呢)買澳洲國債辦全家移民。我想表達的我見聞80後留學生移民他們其實也是拼的。都是普通家庭環境下的孩子,移民後大都生活很好,滿足幸福感輕鬆和個人努力息息相關。沒有高級工作和低級工作自卑感。有工作就是快樂的。
其實一個勤奮努力,善於學習,健康心理的人,在哪生活都不會很差。塑造獨立性格,尊重不同社會價值觀,和而不同。中國人中國心,如果是植入內心文化,這層色彩是永遠的,不論你是什麼身份。
在澳洲在80後年輕人聚會上,滿滿的中國話題。分離出來更覺得家鄉味道好。每個有條件的家庭都會讓下一代學習漢語。都讓孩子上最好學校。不惜重金培養孩子。每對年輕人都擁有二三個孩子,都會是堅持母乳哺育,且自己帶大,有的育二三年。這個非常重要。零到三歲,一個生命開始,愛的啟蒙,比文化啟蒙我覺的更重要。「輸在啟跑線上」,這樣口感號子,劃線在哪?一個孩子愛的心,是啟蒙於被愛過。看看那些留守兒童,忍不孤獨,真是一聲嘆息。教育文化本身,(自己以為)是愛啟蒙的背書。真正文化發源,不僅僅是愛,是我們種種的習慣習俗動力。
總之,因人而異,我所見80後一代留在澳洲的人,普通人家孩子大部分過得很好。反而是冨二代有回來的。世界很大也很小,把家裡錢消費光了,就混到頭了。在哪裡混,出來總是要還的。
中國掘起,讓我們有了夢。海外在水一方,盼望祖國身影越來越高大,讓大家回來路不在遙遠。移民了不是淡漠中國心,生活選擇多樣化,是自由的。我相信每一海外移民內心,都會在內心留下祖國空地。也是成長夢開始的地方,難己割捨。
我妹妹2010年碩士畢業後就留在了貓本,現在年收入6萬多澳幣,這算很一般的工薪階層。她說移民後最大的感受就是物價比中國高,但同樣中國和澳洲6萬年收入的購買力相比,那澳洲物價又算是很低的,澳洲是個移民國家,大部分是英倫三島國移民和希臘義大利以及亞洲移民,歧視肯定有,但非常少,只要能融入當地社會,尊敬別人和做好自己,沒人來看不起你,中國人在澳洲的標籤不太好,自私,騙坑同胞,不遵守規矩是主因,澳洲的新聞報紙很少有很多政治內容,大家很很少去關心那個,這和中國不一樣,中國人很喜歡去談論政治話題。澳洲人比較喜歡談論美食,旅遊和健康運動一類話題,一到周末大家都喜歡去戶外活動一下,打獵,划船,釣魚,衝浪是他們最喜歡的運動,經常可以看到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自駕皮卡,拖著房車到處旅遊,很多豪車也是老年人開,年輕人開豪車很少,那裡的價值觀是喜歡什麼自己去努力實現,啃老是很丟臉的事情。總之人文風情和中國很多不同,陌生人走過也會和你打招呼,在澳洲生活過得更輕鬆更讓人快樂。
廢了家庭幸福!誤了事業前程!
總的說生活上不會太差,可能工作沒有國內好,社會地位不如國內好,但是國外沒什麼攀比心理,一個清潔工和一個白領比也沒什麼可丟臉(這個美國不行),生活比較安逸。所以,如果你在國內是什麼師,工資高,社會地位高,出去會覺得不好,反正越是底層的出去會越覺得滋潤,當然是底層在沒有獲得身份的時候是非常苦的。國外待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只有一個國家底層的人活的有尊嚴相對舒適那才是一個真正發達國家,不能比精英階層,越是落後的國家精英階層越是有錢有權
真能忽悠,移民在外生活就比國內好嗎?第一個問題你們一家到哪做什麼工作?什麼工作適合你?你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語言,第二就是歧視,第三沒有朋友,孤獨寂寞,食品單一。。。。。我還是覺得中國舒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