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呢?兩個獨立的個體為什麼要在一起?
婚姻本質是資源交換與共享。
也就象兩個家庭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經營者是夫妻,你們本身的價值也入股在婚姻里。
所謂的資源大致如下:外表、收入、學歷、修養、品行、性格、能力、家庭背景、職業、年齡、健康等等。
愛的初始表現是性愛,但原始的衝動是維持不了多久的。這時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會變化,轉向生育、經濟、規避風險、家庭溫柔等等,雙方及家庭投入那麼大,就算彼此厭倦了,也得算算離婚成本。
如果一方投入的資源少,在婚姻中遠遠沒達到對方期望值,婚姻就會出現矛盾,如果離婚成本低,或者對方認為離婚更合算,那婚姻就解體。
比如家暴,也許成本高,但較之這種身心折磨的痛苦,肯定會選擇離婚。
比如男方事業有成,女人又不進步,或者不能滿足他對性的要求,他會選擇找一個心儀的年輕女人,直白的說女人對她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問題中提到如何度過超過保鮮期的日子,答案是你一定要自立,不要把一生寄托在別人身上,這樣你才自在安全,就算婚姻破裂,你依然能好好的生活。
愛情沒有永恆,婚姻不是保障。如果能白頭到老,當然值得慶幸,如果不能,也當平常事。
贊成我的觀點嗎?你的關注對我很重要哦!
婚姻的本質是,兩個人因相愛而走到一起,因相依而互為支撐。
兩性相吸,情感互補,雙方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能得到滿足,從而獲得一種愉悅身心的快樂體驗,這種感覺讓人迷戀,讓人身不由己。
當兩個人因相愛而組建家庭後,會心甘情願地為對方付出,自己的東西就是對方的,也是家庭的。兩個人會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其中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分享,即一個人的快樂會變成彼此的、整個家庭的快樂。當然,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大家應該互相商量,一起承擔,並最終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兩個人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離開誰,都能養活自己,但是當彼此因為相愛而開始撫育孩子的時候,彼此會發現,原來愛不僅僅是兩性的相悅,孩子才是他們共同體的延續。這種為人父母的喜悅讓雙方的聯繫更加緊密,為了孩子,父母會傾盡所有,竭盡全力陪伴孩子成長,讓愛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展現人性的燦爛美好,體味生命的絢爛和華麗。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彼此會因為立場、看法,以及個人成長經歷、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對問題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反映,甚至由此而產生一些誤解,導致感情出現一些裂痕,這些時候都需要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將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當然了,婚姻生活本身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人人都識得人間煙火,在鍋碗瓢盆的叮叮噹噹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是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家庭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婚姻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社會性行為,婚姻的形式隨著社會規範的改變而改變。當前的一紙婚約就是社會道德規範和國家法律力量對婚姻的約束。
原始社會個體在從小到大成長中習得的是自由交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個體在成長中習得的是有錢人一夫多妻。個體在當今社會習得的是一夫一妻道德規範,並且國家用法律來保護一夫一妻制度的實行。可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個體必須遵從當時道德與法律。
人的行為內驅力都是趨樂避苦的,個體遵從當今的一夫一妻制,才會受到群體認可獲得歸屬感;如果違背,不但受到群體輿論壓力排斥而孤獨,還會受到法律制裁。
其實個體內心是抗拒這種規範的,尤其是雄性動物都渴望與更多的異性交配,女子也不願意受一人之氣捆綁終身。但是以前是經濟條件限制,必須要男女搭配才能相互共存。
當今社會,男女互相離開都能獨立生存,捆綁終身也不一定能生死與共。自食其力還要忍氣吞聲的婚姻已經是對人性的嚴重壓制,所以離婚率越來越高。更何況隨著醫學、生理學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克隆技術、單倍體幹細胞技術的發展,不需要一個男人而獨立孕育出新一代個體的技術,讓男人在婚姻中僅有的功能是徹底淪為床上用品!
制度都是人制定的,制度也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化的,說不定哪天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不必用法律強制執行了,人們就不必忍氣吞聲捆綁再一起了!
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也是理解人的自由與解放的大難題,不論是哲學家們,還是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也包括眾多的宗教教義里,對這個問題都有深刻的論述,也是當今中國和國外許多人都在探討與思索的問題,離婚率之高,獨生主義盛行,圍城之說,愛情墳墓之惑,也讓許多人說不清,道不明,下面我將以本人的切親體悟與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以分享愛的博大,人的本質。
人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哲學的基本範疇,在我即將推出的多元理論哲學體系中,人是主觀與客觀,唯物與唯心相統一的認識的主體,是哲學的第一個「元」,是對易經與道德經新解的切入點,也是我的《大道至簡——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性思考》的系列論文中的一個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一切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全人類服務的!易經之易極,以人為核心,老子解易,道為人道,德以人生,名實有無,皆因人而生,故曰:道生(於)一,一生(有)二,二生(為)三,三生(是)萬物。「天地人一」,「人居一矣」,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法道」,故「有無相生,道法自然,人亦法於自然」矣!所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利而不害,上善若水」,提倡「聖人之治,以上德為先,而棄仁義,廢禮法」矣!而人之本質,是易(常易)惕易(德易)無易(無為)之辯證統一,生生不息是如日月之行,大愛無垠是陰陽之道,無恨無愛,生死如常,是為無為。故庄生如夢蝶,不知生死之謂矣。孔聖故言,不知生,焉知死。愛恨情仇,終歸一個「愛而不大,還存有私」!人因有私,而為個人,人因至大,而謂成仁!人者,仁矣,因愛而有仁。我對人的理解是:男人不是人,只是人之一半,女人不是人,也只是人之一半,男女相親相愛,相互糾纏融合,合為一體,才是「真正的人」!而且古人不是人,今人不是人,「人是一個類概念,古人,今人,未來的人,都是人的運動發展的歷史過程」,因此,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社會歷史性的存在」,我們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所以中國古代人非常重視「代際傳承」,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講薪火相傳,崇拜先賢,講家國情懷,修齊治平,總之,道法自然,包容和合,萬物並育而不悖!因此,我在《人本論》中將人的本質定義為「人是男女相互糾纏的量子態的運動發展過程」。
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明確指出是在執行馬克思的「遺言」,根據馬克思對當時摩爾根,拉伯克,吉羅_特龍等人的人類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對如何才能獲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做的深刻探討,但並沒有講得深刻而明白,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的開放性的本質體現,相信「後來的人們一定會有他們的解決問題的智慧」!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一定是「以男女完全平等自願的以愛為基礎的婚姻」,而不是以「性的交易或以佔有為特徵」,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文明狀態」!
在我的人生閱歷中,我父母是「包辦婚姻,是童養媳,母親比父親大六歲,父親親八歲時就與母親結了婚」,一輩子歷經苦難,打不散他們的真情摯愛,最讓我震撼人心的是母親臨終遺言,讓我父親在她走識後去找一個比他年輕的好好照顧他過一個更幸福的晚年,並囑咐我要盡心儘力滿足她的這個要求,說父親一輩子為了她付出太多太大,埋沒了他一身的本事,而且至少比她再多活六歲,下一輩子再做夫妻!這是多麼深沉的愛啊!
而我這一生,被情所困,深受傷害,但我深知愛的真諦,不懈追求仁之大愛,心懷磊落,大愛無痕,不計名利,追求至真至美至美,好似真如父母算命說我是十世人生,是彩煉之石,是佛伺之虎,是雲遊之僧,是屈子之魂,是忠信回胎(兩個夭折之哥哥抱住娘,還要做她的兒子),必是受苦受累之人,但必定是具有大愛之心之人,因為我就是要回報前人的大恩大德的!因此,要說婚姻,家庭,人生,如果我寫成人生傳記,一定是傳奇,而我卻能經營得如此之美滿幸福,何故?無私大愛!愛父母長輩,我之責矣,愛老婆孩子,我之責矣,愛兄弟姊妹們,今生之緣矣,愛侄子侄孫們,親情所至矣,愛工作事業,生存之道矣,愛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與人為善,良知所至矣,何況婚姻與家庭?所以我家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汽車三輪也可開,父母、岳父母老病也可痊瘉,,,夜深了,就談到此吧,朋友們,愛,首先當然要愛護好自己,讓自已變強大,變博大,變成無私的自然的存在,就象日月星辰,又象江河大海,無謂生死,還有什麼不能包容,還有什麼不能友好相處的人嗎?相遇就是緣,成為一家人就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讓我們一家人如何通過真誠而幸福勞動與對社會的奉獻而過上更加幸福而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這一生最大的人生感悟!
感我真實的人生能帶給你幸福健康與快樂!文國禮回答,絕無妄言,敬請批判。
婚姻的本質是"契約",但它又不同於經濟"契約"或其它什麼"契約".
它首先是"愛"即相互間的愛慕、吸引或喜歡,這一階段常常發生一見中情.進一步產生情感的需要、性的需要.而後才是組成新的家庭,相伴終身,彼此承擔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婚姻的本質,就是"契約".繁衍(生兒育女)只是程序過程中的"副產品".在古代,這個副產品你無法選擇也無法控制.今天你完全可以自主選擇,去過你們的二人世界.
當這種"愛慕、喜歡"產生變異,情感和性的需要就會降低甚至消失,婚姻就失去意義,就會產生一方"棄約、或毀約"的行為,最終導致解除"婚姻"或解除"合同"(契約)的結果.
真正兩情相愛終生不改的婚姻是很少的,大多為奏合型,但能相伴終生也不少,也不錯.現在也有不少獨身主義者.其實並非他(她)們真想獨身.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並不是像"魯濱迅"生活在孤島上與社會隔離,毫無辦法.只要是人,生活在社會中,就有情感的需要、性的需要.他們選擇獨身,主要還是沒找到中意的,又不願意苟合在一起,故而選擇獨身.這是很正常的,別人不應該去評論他們,畢竟是他們自己的私事,無關他人禍福.
最後,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百頭到老.
婚姻是附著在性需求上的存在,建立起來了最初的生產關係,它的基本單位就是家庭,也是企業,公司,集團的前世今生。文明因此確定了它的屬性,文明的差異是地域形成的,但是作為人類的屬性卻是共同的,普世的認知能力也就形成廣泛的貿易行為,作為家庭這種最早的生產單位,逐漸的被文明所賦予它的更多文化和道德的內容取代,更多的是人類的一個精神寓所特別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它不但是睡覺的老地方,還是慰籍心靈的場所,是那種沒有儀式也不輝煌的教堂。但是畢竟本質是建立在一種生產關係上,當這種關係失去了它的必要性後,純精神和道德的需要,也是不可避免的難以維持,這點恩克斯有專門的論述,物質的極大豐富,孩子的撫養由社會承擔以後,血緣的關係被科學解釋的太透徹又被理解接受,就剩下文化和道德的屬性了,而它也只是一種歷史的慣性使然,如果人類不在給它一個加速度,衰減也就是必然的,放眼世界我們的文明做的最好,只要說發展總是先談繼承總怕失去,好像對未來過於沒有信心,就算如此我們還是會被歷史的趨勢裹挾著向前,完成了工業革命,沒人知道人類這種一往向前的結果會什麼結果?但是基於一個基本的判斷,地球轉動的方向,就是前進或者叫進步的所在,就像在一個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的賽道上,我們不會還是不能想的太多,就是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直到最後。我們失去的是我們懷念的,我們追求是我們需要的,就這樣前進著。也許人類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周期,周期是種循環,它的成因估計就是因為地球是圓的關係。前途美好不美好?就看人處在循環的位置在哪?人類的短視是建立在願望上,願望其實又是短視的結果,越科學也就越自以為是,也就有了越發的擔心,但是又以為著總有聰明的下一代。婚姻的最後就是性的交流,情感的需要,對於老去的一代會有一點失落,同時也在努力的適應,為老不尊是否算是證明?這也是自古就有的事。兩個獨立的人為什麼在一起?那是那個設計者,當時本來準備搞個「雌雄同體」,可是又覺得如此這個地球就少了一份精彩,如此我們才有了因男女不同,才要千方百計在一起而發生的精彩不斷。
婚姻的本質是人生中的一段經歷。
兩個獨立的個體要在一起,就是這個地球的法則定律。天地陰陽男女,生生不息。人不論男女到啦十幾歲性成熟啦身體就會有變化,男歡女愛人之必經之路。除啦肉體上的需求還有心靈的感受,人都怕孤獨,你能忍受孤獨一生嗎?不能那你就得找尋個人陪你,這就是人生。肉體心靈都得到了滿足!
婚姻的本質是兩個人有趣的靈魂相互吸引,然後慢慢靠近,最後相互影響,並且不斷的為對方做出許多改變,這些改變不只是行動上,日常生活中,亦或是思維方式,都會變得為彼此考慮很多,最終達到兩個人相處成為一種長久以來的習慣。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習慣是多麼的難以改變,婚姻也是這樣。
推薦閱讀:
※剎車失靈太可怕,怎樣學會自救?
※父母把一件很小的事情打電話說很多遍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煩,該怎麼辦?
※嬰兒在媽媽懷裡睡覺時,支撐點這麼少,為什麼不覺得不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