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修長城花了五年,為什麼北方少數民族眼睜睜看長城被修建而不中途破壞呢?
謝邀。匈奴是心餘力絀。長城在修建時肯定是有大量的軍隊在旁邊防守和監工的!當時匈奴的軍隊打不過統一了六國戰力不凡士氣極盛的秦朝大軍,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下面來詳細分析一下。
首先以匈奴為主的北方少數民族是游牧民族,他們與中原王朝的戰爭都是以小範圍騷擾為主,就是為了搶一些生活必需品,搶完就跑,不會等中原的大部隊到來與之正面交鋒,所以匈奴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中原部隊的對手,只能騷擾騷擾一些無重兵把守的邊關村落,搶完就跑,讓你追也追不上,使其主要作戰方法,所以他們要是去騷擾有重兵把守的修建長城的地方簡直就是自取滅亡,所以他們根部不敢。
再來說說秦朝的軍隊有多強大!秦朝通過商鞅變法從奴隸制國家變成以法治國的國家,同時通過各種獎懲軍功制度將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而且秦軍是多兵種多種武器協同作戰,戰法戰術經過多年戰爭磨合都已非常成熟,相比當時的游牧民族文化落後,作戰方法單一根本無法和秦軍正面較量,所以不會去自找麻煩。
以上通過北方少數民族的自身特點和其對手秦軍的戰力兩方面分析的為何北方少數民族為何不去破壞正在修建的長城。希望回答回你有幫助,如滿意請點贊支持,謝謝。
(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因為長城並不只有防禦外敵入侵的功用,有時候還是主動進攻北方民族的軍事據點。
其實,早在秦朝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就開始修筑北方城牆的工程:
首先說秦國。《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秦國消滅了義渠戎以後,將勢力擴大到河套地區,隨後修築長城,拱衛新得到的領土。
還有燕國。燕昭王在位期間,派兵擊敗東胡後,迫使東胡向後退卻千餘里,接著「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距胡。」
最後說趙國。趙武靈王不僅派兵擊敗中山國,並「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將北部邊境推進到河套地區。
縱觀秦、燕、趙三國修筑北部邊境城牆的過程,很難說這是被迫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結果。事實恰相反,三國都是先派兵擊敗義渠戎、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部族,將他們征服、吞併或驅逐後,於其故地設立郡縣,再「築長城以距胡」。
由此可見,長城不僅僅是一項防禦工程,它固然有「距胡」的功用,但同時兼有進攻據點的性質。
另外,如果我們注意到秦朝統一六國後的邊疆演變過程,會發現長城的地理位置竟已達陰山北部,遠超戰國末期城牆的地理極限。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 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
隨著邊境北拓導致防線北移,就必須構建新的軍事防線。
不是不破壞,而是沒有能力破壞。
北方的游牧民族之所以難纏,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們居無定所,四處遷徙。你派大軍進攻,他們就遠遁。讓你根本找不到對手。等你一撤兵,他們就前來騷擾。且他們的地方在那個時候的中原統治者眼裡根本就是不毛之地,毫無用處。所以才會修長城來防範他們的騷擾。
長城正在修建的地段都有大軍守護,已經修建好的地方,他們只能望城興嘆,充其量只能在還未修建好的地方騷擾一下。而隨著長城越修越長,他們能騷擾的地方會越來越少。直到最後長城完全修建好,他們也就徹底歇菜了。
所以,他們不是不想破壞,而是根本沒能力破壞。
感謝邀請。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徵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并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而在蒙恬北己匈奴期間,秦始皇開始了修建長城。因戰略得當,蒙恬將軍與公子扶蘇率領的秦軍勢如破竹大挫匈奴,匈奴人失去河南地。秦軍乘勝追擊,沒有給匈奴人喘息的機會,在第二年又向率主力渡河,殺入陰山和賀蘭山高地,在高闕、陽山、北假等地尋找到匈奴主力,與其展開激戰。匈奴節節敗退,被迫退出了陰山和賀蘭山高地,北撤七百餘里,退到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游牧。秦始皇修建長城也在持續的進行中,並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百姓疾苦不堪,但是為何匈奴不再進攻秦國邊境呢?原來,蒙恬擊退匈奴之後,為保衛秦朝的首都咸陽安全便長達數十年余年駐守邊疆;並且,匈奴內部的奴隸制度也使得內部貴族爭鬥不斷,無心外侵。所以,秦始皇修築長城的浩大工事得以順利展開。圖源網路
因為修建長城之時必然有大量的駐軍防守,北方少數民族想破壞必然得聚集大量部隊,勢必引起一場大規模戰役。一方面,伴隨著長城的修築和防守的需要,大量的人口從全國各地遷移到長城邊緣。對於北方民族來說,也可以加強溝通交流或者進行貿易,這樣要比通過戰爭進行劫掠的成本要低。
秦初,蒙恬曾率30萬大軍擊匈奴修長城,為戍邊曾遷北河、榆中三萬餘家約15萬人到長城邊;漢代戍邊也多次向長城帶移民,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先後徙民72.5萬餘人和60萬餘人到長城帶;明代大修長城,沿長城大規模屯田,向長城沿線移民、居住、屯戍的人數更要多於漢代。
另一方面,在打敗北方侵略民族後修築長城,鞏固戰爭結果之時。比如,漢武帝修築長城時,就是通過三次大規模漢匈戰爭,基本打敗了北方的匈奴部族勢力,修建大型軍事要塞,注重對已佔領土的管理已顯得尤為突出。「將軍韓說,弓高侯庶孫也。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為龍頟侯,坐酎金失侯。元鼎六年,以待詔為橫海將軍,擊東越有功,為按道侯。以太初三年為游擊將軍,屯於五原外列城。」顯然朔方城的修建,應為完善北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配套設施之一,同時高闕寨的修建也進一步地加強中部長城的防禦功能。
推薦閱讀:
※你真的了解長城嗎?
※大部分人去北京旅遊都去這些景點,還能逛吃逛吃,同意的舉手!
※把鋼琴搬到長城上彈才算好漢
※長城發布「歐拉」品牌,全力出擊新能源汽車
※萬里長城 ── 雖然荒蕪依然雄偉 [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