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音樂的傳承度比較低?


中國音樂史不豐富?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有了音樂,距今7000年河姆渡就挖出了骨哨。

中國音樂名曲不多?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都是假的嗎?

中國的樂器少?

打擊樂器有鼓、鍾、鉦、磬、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塤、笙等6種,彈弦樂器有琴、瑟2種,製作材料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你的問題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名字叫《閃光少女》,不是中國音樂史不豐富,而是現在學習、了解中國樂器的人太少太少。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外來的樂器就好聽,很多國人從心裡看不起中國古樂器。

為什麼現在網上有一個彈古箏或者吹嗩吶的視頻,就會有一幫人在那評論圍觀,就是因為在現實中見的太少了,都把它當成稀罕物品了。

你捨得每個月花幾千塊錢讓孩子學鋼琴,那你捨得每個月花幾百塊錢讓孩子學古箏嗎?

很少吧,因為學鋼琴沒準還能成為下一個郎朗,學古箏能成為誰呢?

再過一百年,會不會有人問:「中國古代的琴是不是像鋼琴那樣彈鍵子的?」


中國音樂史,據史料查詢,最少有幾千年了。

這是曾侯乙編鐘出土現場圖片。題主問的音樂史沒西方豐富?我不敢評價「崇洋媚外」,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明在祖先幾千年前,對音樂的研究,可謂之「精通」。

因本人對音樂的發音,音律,音調等,並不精通,但是我想就拿編鐘舉例:幾千年前的先賢,就有如此品味,並製造這麼優美的樂器,我想,音樂史並不一定是沒西方豐富吧。也應該是有一些好作品。

我們的京劇,粵劇,黃梅戲,信天游等等,是不是音樂史呢?

作品傳承度低的原因應該有三點:

1:學校學習音樂知識,首先是從西方基礎開始,因為一些音符,音調,樂器的使用和規則,都是以西方音樂為標準。那麼審美習慣也可能受到影響。

2:音樂無國界。通曉音律的人,才可能更有發言權。在我們向西方音樂家學習的同時,也應該發掘自己的優點。傳承度低或許是「外來和尚好念經」吧。

3: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人的愛好也挺善變,有些時候,人們總喜歡觀察外面的世界,確忘記了自己擁有的。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因各種原因,在一些地方,還是要向西方學習和交流的。但是也應該在學習的同時,專業人士可以在專業角度進行融合。美是人們的追求!

音樂是走向一個人心靈深處的通道,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希望我們國家的音樂人,在學習西方經典的同時,加強對我們中國風音樂方面的創作和創造。打造出我們中國特色的音樂走向世界。

如果您覺得有哪些方法能讓我們的音樂走向世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說一下我個人的想法。

我覺得這得從我國歷史和西方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國歷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平穩的,而西方就較為動蕩一些。怎麼說呢,原因有下:

1,西方的國家政權不穩,交替較為頻繁,各人種遷徙時常發生。這樣就會造成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就會產生很多音樂形式的創新,自然就會形成流派。

2,西方國家經歷封建社會的時間較短,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形成了很多宮廷音樂,國家力量的介入使得它們的音樂出現了貴族式的音樂傳承。

3,中國傳統民樂經歷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洗禮,很多經典曲藝漸漸失傳。到了民國時期,很多人接受了西方現代化思想的衝擊,一步一步捨棄了民族精華。建國初期的除四舊的行動中,很多民族藝人被壓迫,為了生計不得放棄了。

總結就是:經歷不一樣,導致結果不一樣。


推薦閱讀:

你會教孩子剪紙嗎?
上聯:呼風喚雨雨無情。求下聯?
上聯:良友如書時須讀,怎麼對下聯?
下聯,玉指纖纖染菊香?

TAG:音樂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