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的磨蹭是媽媽催出來的,這話有道理嗎?
孩子磨蹭,是選擇了一種「不翻臉」的形式,來對抗媽媽的催促。
孩子打心眼裡知道,媽媽催的那件事——吃飯穿衣趕車,是對的,是應該做的。但是媽媽的這種頻頻催促,又觸及到了孩子的心理空間——吃飯穿衣趕車,是我該做的事,你催什麼催?自然而然的就激起了孩子反抗的意願。
知道媽媽催的是對的,但是因為討厭催逼又想反抗,這種矛盾在孩子身上就有了不同的展現形式——可能是直接的逆反,可能是破罐子破摔的完全放棄,但是最常見的還是,拖延與磨蹭。
孩子做事情,是有動機的,餓了吃,冷了穿,自己緊張了會學,這都叫做內在動機。行為的起點來自於自己的需求。
而媽媽們總是能把內在動機變成外在動機,讓原本發自內心的行為變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或者在環境的巨大壓力之下的無奈之舉。
咱先不說孩子,咱就說咱們自己,我拿自己舉個例。
每年入冬穿秋褲,我自己是知道差不多啥時候該穿的。但是我媽就是有這樣一種超能力:總能在我自己覺得該穿秋褲前一周,準時來催我穿秋褲。雖然作為一個成年人,擺到明面上說為這事感到介懷,會顯得很幼稚。但是這樣的感受,真的挺糟糕。而結果,往往是我和我媽幾番拉鋸戰之後,她打電話給我老婆,要求我老婆逼著我穿秋褲。
這種拖延和磨蹭,跟很多孩子的拖延和磨蹭的本質是一樣的:家長的催促,讓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觸碰了孩子的自主邊界,降低了孩子做事的主觀意願。
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提建議,別提要求。讓孩子自己做出「我該做什麼」的主動選擇,是家長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管理藝術。
允許孩子和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有的家長養孩子就像養盆景,由不得一點不順人意的地方,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會非常的低。
給孩子「自己搞定」的機會。催促的家長,心理上的本質還是對孩子的不放心,認為自己的孩子「搞不定」,其實大可不必,您也當過小孩,您現在不也挺好的嗎。
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決定。孩子長大了家長嫌棄孩子不獨立,殊不知都是因為孩子小時候家長就沒給過孩子自己說了算的機會。很多看上去孩子自己做的決定,其實都是家長攛掇鼓動甚至逼迫的結果,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他肯定不磨蹭。
希望能幫上你。
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催催,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苦口婆心,以後「不待揚鞭自奮蹄」。
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
看一個例子:一位媽媽說,女兒窩在沙發上看動畫到10點多,催三遍才肯乖乖睡覺。
那麼問題來了:女兒真的不知道10點半就應該準備洗漱睡覺了嗎?
其實,這些規則女兒都知道、都明白。而她之所以會賴著不動,是因為對媽媽長時間的嘮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
當媽媽催第一遍的時候,她一點都不在乎,因為她知道媽媽只是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於是繼續安心看電視;
當媽媽催第二遍的時候,她心裡有點準備了,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所以抓緊最後的時間多看一會兒;
當媽媽催第三遍的時候,她知道媽媽真的發火了,再不去睡覺真的會挨揍,所以才起身去洗漱、準備睡覺。
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標準不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而是「媽媽有沒有催」。媽媽催的才是緊急的,媽媽不催的一概不去主動做。
給父母的建議:
慢慢戒掉嘮嘮叨叨、連哄帶騙的催促,對孩子下達的指令時,內容要簡單明了,態度要和善,語氣要堅定:「寶貝,現在已經10點了,媽媽允許你看最後5分鐘,5分鐘後必須開始洗漱,明白沒?」
嗯嗯,很有道理,我感覺我閨女現在早晨刷牙磨蹭似乎跟我總是催促她有關係,孩子早晨不願起床不願去幼兒園,所以就總是催促,惡性循環,不催實在是太急人,催又適得其反,有時情急之下就會打她,所以越來越叛逆,我也是醉了~~以前滿懷信心的育兒觀點,現在信心已消磨殆盡~~
推薦閱讀:
※母乳餵養謠言太多,這四點很常見
※12個月寶寶發育指標:快對照下身高、體重、出牙數量達標了沒
※育兒乾貨 | 孩子發燒,家長常犯的錯誤
※為啥二寶普遍比大寶聰明?爭寵意識太強烈,真讓爸媽哭笑不得
※挑選紙尿褲的七大守則大揭秘,看看你以前的方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