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罵李鴻章是賣國賊,而不罵他的上司慈禧和光緒是賣國賊?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但說清楚卻很不容易。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過去的標誌性人物,褒揚者有之,貶低者亦有之,正所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不過,現在還說他是賣國賊的人,恐怕不多了。
1894年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人生的分水嶺。之前,他春風得意;之後,急轉直下。戰敗後,他遭到千夫所指:花國家這麼多錢,面對小日本卻輸掉底褲,辱國害民,實在該殺!估計中堂大人心裡很想把鍋甩給慈禧老太婆,可他既不敢也不能。老佛爺還算體貼,安排他出國,避避風頭。
平心而論,甲午慘敗,李鴻章有責任,但讓他一個人背鍋,實在不應該。李堅持走洋務運動路線,這沒有錯,但大清國的體制導致李鴻章不能把整個國家和力量都用在自己想用的地方,形成合力。結果,往往無法實現他的想法。
以甲午戰爭為例,老佛爺要修園子,海軍經費被剋扣,李鴻章無話可說。大敵當前,主管錢袋子的帝師翁同龢因為與李鴻章是政敵,對北洋的後勤和軍餉處處刁難,李鴻章無能為力。開戰前,李鴻章要調南洋水師北上,與北洋水師一起形成合力共擊日本,可兩江總督劉坤一以東南為財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為名,拒絕南洋水師北上。對此,李鴻章還是無可奈何。
由此可見,甲午之敗,敗在滿清落後的體制機制,複雜的人事關係,以及南北之不協調,並非李鴻章一人之過。所以伊藤博文曾對李鴻章表示:我到大清干不如你,你到日本干超過我。
李鴻章其人,如果說他沒有能力挽回大清頹勢,這話有道理,倘若說他是大清國的忠臣,則當之無愧。庚子之變時,列強希望李鴻章出任總統,他拒絕了這個巨大的誘惑,依舊為大清國賣命。這樣的人,難道還不是忠臣?
主人賣自己的東西,那是正當的;僕人賣主人的東西,那就不行。這是人們潛意識裡的想法,據此認為賣國的不是慈禧和光緒,而是李鴻章。問題是,李鴻章簽訂那些所謂賣國條約,既是唯心的被迫的,也是主子慈禧和光緒點頭同意的,他只不過代表主子履行簽字手續而已。
李鴻章的自我鑒定是5個字——「大清的裱糊匠」,什麼意思?大家可以自己體會。最後用梁啟超先生的三句話,作為結束語: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謝邀。1860.9.22日,在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前,咸豐帝攜那拉氏逃亡承德避暑山莊。1860.10月,咸豐帝病死在那兒。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或稱"祺祥政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取了政權,開始垂簾聽政,歷時近半個世紀之久。
她雖然只是太后,但實際上是至高無上的女皇帝。在她統治中國的47年中,主要有三大罪過:第一大罪過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等農民起義。第二大罪過是鎮壓戊戌變法,囚禁光緒帝,將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送上了斷頭台。第三大罪過,就是在她當權期間,訂立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出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就憑這三大罪狀,慈禧太后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慈禧老太婆善於玩弄權術、權傾天下,炙手可熱,黨羽遍布朝野。她禍國殃民,生活奢侈糜爛。為了慶祝60大壽,她不顧國家嚴峻的外患形勢,大規模修建頤和園,到1894年共挪用海軍經費達750萬兩。也就是說,老太婆為了過個60歲生日,竟吞掉了半隻海軍艦隊。甲午中日之戰,清軍戰敗,慈禧老太婆罪不可赦。1901.1.14日,在與八國聯軍的談判過程中,慈禧曾電令李鴻章等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其媚外賣國之嘴臉,由此可見一斑。當時人們也痛恨老太婆的所作所為,但攝於她的淫威,只是不敢造次罷了。由於李中堂在歷次對外戰爭中,主張避戰、妥協退讓,出賣新疆利益,而且他的主張和立場同慈禧老妖婆出奇的一致,又因為經他手同11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屈辱條約,因此人們只好把對清政府的不滿遷怒於當時主政的李鴻章這個忠實奴才、主和派、裱糊匠身上了。
光緒皇帝是一位具有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比較開明的封建君主。他的一生主要的功績表現在他親政後的十年間(1989——1898年)所發生的兩件大事中做出的積極表現。一是甲午中日戰爭,二是戊戌維新運動。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光緒帝受到很大震動。他痛定思痛,經過深刻的反省後毅然決然的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維新變法活動,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光緒帝抬頭看世界,主張向西方學習;低頭看民眾,主張廣開言路。頗有民主作風,不愧為一位開明君主。
作為清代衰世皇帝,他具有勵精圖治,救亡圖存的進取精神。同時又具有對慈禧老太婆的獨斷專橫逆來順受的軟弱性格。1898.9月,慈禧太后、榮祿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誅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就此失敗。因此,光緒帝又是一位悲劇性的皇帝,他的一生始終籠罩在慈禧老太婆的權力和淫威之下。人們大多對光緒帝的遭遇給予同情,加之又是九五之尊,誰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皇上說三道四、大加指責呢?
岳飛被殺,大家都罵秦檜,而不是罵宋高宗,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總要有一個人出來背鍋的,但是誰敢罵最高統治者?領導永遠都是對的!
有人罵李鴻章,說他極力維護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不懂得順應歷史潮流。當時我就笑了,李鴻章畢竟是清朝的臣子,不維護清朝,維護誰?
有人說李鴻章賣國,近代幾個臭名昭著的條約幾乎都是他簽訂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當時就算李鴻章不簽,一樣會有王鴻章,張鴻章……把你放在那個位置,你敢不簽嗎?
有人說李鴻章所代表的淮軍派系貪污腐敗,我又要問了,當時哪個當官的不貪?這豈是李鴻章一人能改變的?
西人所謂的「當世三傑」,分別是德國首相俾斯麥、李鴻章、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從中也可以看出李鴻章在外國人眼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極盡揶揄之能事,然而也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李鴻章最後的謚號是李文忠公,算是蓋棺定論了吧!
其實這個問題說李鴻章是賣國賊這件事,說他是有點冤,也可以說他不冤,冤是因為他只是個打工者,上司的屁股他必須去擦,說他不冤,那是因為中國古代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原因,皇帝怎麼可能會犯錯呢?那一定是臣子的原因。
但深究歷史,李鴻章這個賣國賊的帽子戴的確實很冤,但不去罵慈禧太后這個罪魁禍首而罵李鴻章,原因可能有下面幾個。
一、李鴻章是各個賣國條約的直接參与者與簽訂人。這個真的是沒有辦法,領導犯錯總該有人去擦屁股,作為一個有分量的臣子,必須去承擔或者背黑鍋。但有些條約也並不是慈禧不想換人,是列強要求必須是李鴻章,比如《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
二、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有原因。一來用人不當,丁汝昌確實不怕死,但他是陸軍出身,對海戰一竅不通,任用他只是為了掌握這隻軍隊。二來戰爭過程或許保存自身實力,所以戰爭初期一直採取避戰和不想打的態度。
三、洋務運動的失敗。其實這個失敗真的不能全怪李鴻章,但作為領軍人物和發起人,這個鍋他必須背,而且也甩不掉。
四、儒家思想。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強調忠君愛國,這個思想影響的不僅僅只是讀書人,包括農民及下層階級都是根深蒂固的——皇帝沒有錯,都是臣子沒有輔佐好。
五、慈禧太后的名聲已經很差。慈禧太后已經是賣國賊了,那麼和她走的最近的李鴻章自然也是賣國賊了,想撇清自己,已經不可能。
不過,真的要去深究晚清的歷史,李鴻章為國家的富強與完整,確實做了很多的努力,現在的歷史主流觀點也玩不把他作為「賣國賊」來說了。
另外再說明一點,很少有人說光緒是賣國賊的,他的失敗與可悲,是自身的政治素養與能力不夠,以及所處的時代已經沒有給他留有去維護封建的時間與環境。
這是歷史的結果,更是中國文化的特質所決定的。按理說,李鴻章只是一個全權大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都是他簽的,但他聽的是慈禧和光緒的,他聽的是老闆的,但是中國式管理就是這樣,好處永遠老闆落,壞處最大的壞處一般都是找個「替死鬼」,老闆最後邊裝委屈。
我用「易經」的卦象給大家解釋一下。我們中國式的管理文化里,在一個單位,最大的老闆都是在最頂端,他是處於「九五」之位,所謂「九五」就是卦象的第五爻,如圖:
而上九的位置就是留給李鴻章的。再看下圖,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的結構圖:
看圖,能得到的結果就不說了。因為這個答案編輯了兩次都沒通過審核,我也是無語了。
對這個問題有以下原因:
一、李鴻章被人罵成賣國賊,主要是大清和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本人親自簽的,都是由他出面的,是主要的經手人。而慈禧和光緒雖然是主要責任人,但他們都沒有經手談判、簽約事宜,所以反而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聲,李鴻章不過是他們的背鍋俠而已。
二、也是有歷史的原因造成的,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其本身是不能犯錯的,就是有錯,也是下面的人在執行時發生的錯。統治階級必須保持統治者的威望,在當時的時候,清流一派就公開罵李鴻章了,而把甲午戰爭的失敗推給李鴻章,但作為指揮這場戰爭的光緒帝什麼事都沒有承擔,最後還得李鴻章去談判協商,這就是封建社會皇權統治下的悲哀!
三、光緒帝本人其實是個悲劇皇帝,世人只記著他的悲催的皇帝生涯,一些文人墨客的主流思想是維護光緒的形象,所以,戰爭失利之後的事情都有李鴻章來背。而慈禧呢?一直在幕後操作,什麼對她形象有損的事情一概不管,只推給具體的執行者。李鴻章作為合適的人選,慈禧當然不會錯過!
李鴻章由創建淮軍、掌控兵權而青雲直上,身居高位後他又開始興辦洋務,並成為晚清政壇繼曾國藩之後最具影響力的風雲人物。
李鴻章在晚清大紅大紫,連任直隸總督長達26年,加上後來複出又任兩年,任期之長,創造了清代官場史上的一項記錄。直隸是京畿重地,一直不設巡撫,由總督一人說了算,位高權重,還沒有掣肘,李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28年,足見清廷對其何等寵信、倚重。
李鴻章自從當上直隸總督後,掌控了外交、軍事、經濟大權,他乘機擴充淮軍,創立北洋海軍,事業如烈火烹油,越做越大,官運也愈發亨通,飛黃騰達,位極人臣,榮寵備至。
慈禧、光緒將李鴻章視為柱石臣,並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賞李戴三眼花翎,在清代,只有額附(駙馬)才有資格配賞戴三眼花翎,李鴻章獲此殊榮,受寵若驚。至此,他一躍而上其人生的巔峰。
彼時有人這樣評價李鴻章道:「坐鎮北洋,遙執朝政,凡內政外交,樞府常倚為主,在漢臣中權勢為最巨」 。
到19世紀的最後30年,西方列強採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齊頭並進的手段,開始加緊侵略清國。新崛起的東方強國日本也開始對大清虎視眈眈。坐鎮天津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被慈禧極度寵信,因此順理成章的成為清廷的首席外交顧問和全權外交代表。
長期的外交生涯,頻繁的對外交涉以及洋務運動的實踐,使李鴻章對中外形勢有了清醒的認識,更有了應對之策,遂提出了「外須和戎」的外交政策。
李鴻章對外求和,並非全部都是所謂的「投降主義」,主要源自於他對中外力量的強弱對比和東西方列強貪婪本性的準確預判和看法。這也導致了他在處理外交上,一味地妥協退讓,甚至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目的是換取清廷的腐朽統治能繼續存在下去。在這一點上,他和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是心有靈犀、不謀而合的。
正是有了慈禧太后的力挺與授權,李鴻章才在《馬關條約》、《中俄密約》 、《辛丑條約》等一系列極度不平等、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畫押。沒有慈禧的授意、慫恿與支持,李鴻章啥都辦不成。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國的農曆甲午年,中日間爆發了甲午之戰,李鴻章為保存實力,極力避戰求和,不料日軍卻不領情,反而步步緊逼,李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一觸即潰,清軍海、陸師均遭慘敗,標誌著遵循「中學為用,西學為體」 的洋務運動整體失敗。
1895年4月,李鴻章作為清廷全權外交大臣,代表慈禧、光緒赴日本被迫簽訂了被視為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從此台灣本島以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全部割給了日本。《馬關條約》簽訂後,在清國上下引起了強烈反響,上至王公貴戚、各省督撫、統兵之將,下至文人士子,販夫走卒,追究軍事致敗、割地賠款之由,莫不把一腔怨憤全部傾瀉到李鴻章身上,稱得上到了「國人皆曰殺」的地步。
從此,合肥李相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一生事業功名全部付諸東流之水。
之後,李鴻章又代表清廷和沙俄簽訂了《禦敵互助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慈禧、李鴻章的本意是想藉助俄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幫助大清抵禦咄咄逼人的日本,不料卻是與虎謀皮之舉,它的簽訂,使侵略成性的俄國在中、俄共同防禦抗敵的幌子下,騙取了俄國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為其進一步蠶食中國大開方便之門。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李鴻章正在廣州。出逃西安的慈禧太后下旨命李速回京師,謀求向列強妥協之法。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慈禧、光緒和11個東西方強國簽訂了被視為國恥的《辛丑條約》。
之後,本就積貧積弱的中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催之國。清廷也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和利益代言人。
《 辛丑條約》簽訂兩個月後,也即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萬眾唾罵聲中離開了人世,清廷賜給他「文忠」的謚號。其實,沒有慈禧(光緒支持變法,但只是個毫無實權的傀儡皇帝,因此可以忽略)暗中指使、支持,李鴻章哪有權力去和列強簽訂那麼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因他是實際經辦人,因此國人憤怒的撻伐全都對準了他,將「賣國賊」的惡名全部贈給了他,而幕後的始作俑者慈禧反而躲過了一波波討伐聲浪 。
對此,身為「背鍋俠」的李鴻章也心知肚明但又百口莫辯。
他曾經對人自嘲為「裱糊匠」,對清朝這座「破船漏屋」進行修葺糊裱,暫時不漏雨了是帝、後的功勞,一旦又有窟窿,他就只能被千夫所指,背著萬世罵名了。
據說李鴻章彌留之際,仍「兩目炯炯不眠」。不知為何這位曾炙手可熱、紅得發紫的晚清重臣死不瞑目,是否還有什麼未了心愿?抑或是還有什麼話想留給這個風雨飄搖、坍塌在即的衰朽帝國?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網路配圖】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李鴻章本來就是用來背鍋的,如果說人們都罵慈禧和光緒,而不去罵李鴻章的話,那慈禧還要李鴻章來簽訂條約幹什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論去做什麼,只要是可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的,或者是引起百姓憤怒的事,都會找一個人去干,自己不去干,這種人就是來背鍋的。
比如說岳飛被殺,人們把秦檜罵的是狗血淋頭,還專門做了個跪著的秦檜,千百年來一直跪在岳飛的墓前,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是很少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皇帝不想殺岳飛,僅靠秦檜的誣告有用嗎?說白了就是皇帝要殺他,可自始至終也沒人罵皇帝,當然說這些不是在為秦檜去洗白,秦檜是有罪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同理,李鴻章和西方列強簽訂了那麼多的條約,這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他僅僅是個大臣,難道還能自己做主將國家的土地給割出去嗎?當然這都是統治階級的決定,而他只是做個代表去簽個字而已。在當時能做這個主的也只有慈禧,光緒不算,這個皇帝連傀儡都算不上。慈禧的決定李鴻章去執行,李鴻章一直被罵,慈禧卻沒有。
慈禧在歷史上名氣也不好,可是基本都是罵她禍國殃民或者是生活奢靡等等。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並不會去透過現象看本質,聽風就是雨,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會自己動腦筋去想很多問題,自古統治階級都清楚這一點,所以會找這樣一個背鍋俠,如果百姓們對某件事憤怒到了極點處理方法也很簡單,將這個背鍋之人推出去殺了,算是給人們一個交代。
李鴻章在歷史上爭議很大,不過這種爭議僅僅在中國,西方各國從一開始對李鴻章的評價就是非常高的,全部是正面評價,只有我們自己人在不停的謾罵他,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漸漸的了解到,李鴻章當時只是替慈禧背鍋,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感謝邀請。李鴻章、慈禧、光緒都是清朝末年的風雲人物。他們在世時,風評就有所不同。最初,對光緒皇帝的評價很高,認為他是一代明君,很可能挽清朝於既倒;對李鴻章的評價極低,因為他是清朝末年最大的賣國賊。近些年,隨著人們對歷史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李鴻章的評價逐漸抬高,而對光緒皇帝的評價有所降低。我試著分析一下。
關於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咸豐皇帝去世後,發動辛酉政變上台,執掌中國近半個世紀。應該說,在清朝末年複雜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國際形勢下,慈禧太后能夠基本穩住清王朝的大局,避免清王朝直接被列強分裂的悲劇發生是有歷史貢獻。
但是慈禧太后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兩場決定國運的重大戰事失敗,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特別是在李鴻章等人已經敏銳觀察到日本狼子野心的情況下,慈禧太后無動於衷,沒有提前做出應對,致使日本在東亞迅速崛起,開啟了中華民族半個世紀的苦痛。但是無論是慈禧太后還是恭親王奕訢,他們都是開明的領導者,相對於頑固保守的滿族貴族上台,實則是中華之幸。
清朝末年所有的不平等條約,沒有慈禧太后的首肯,都是不可能達成的。慈禧太后從在世到現在的風評都不太好,但是並沒有被稱之為賣國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作為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掌握著輿論,自然會極力洗脫自己賣國賊的說法,後來民國的領導者為了避免自己沾染上賣國賊的罪名,也樂於為慈禧太后洗脫罪名。
關於光緒皇帝現在的人們不罵光緒為賣國賊,非常容易理解,光緒皇帝終其一生沒有真正掌握權力,只是一個傀儡,沒有賣國的能力。
今年是戊戌變法120周年,人們回過頭來看光緒皇帝領導的這次變法運動,其實也不過是一場鬧劇而已。所謂書生清談誤國,一群既不了解國際形勢,也沒有實際經驗的公車舉人,是不可能領導好清王朝這麼一個大國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等保皇黨大量逃往日本,以他們在日本的所作所為,對日本政府的諂媚,可以想見,如果他們真的掌握最高權力,賣國只會比慈禧太后更有甚之。
關於李鴻章李鴻章在歷史上爭議最大。李鴻章從1870年處理中法天津教案開始,走上清王朝外交的舞台。他非常關注國際形勢、了解國際形勢、善於運用國際形勢。在慈禧太后做出向11國宣戰的荒唐決定後,他與劉坤一、張之洞發動東南互保,避免了東南財賦之地,遭受戰火清洗,為後來的民國保留了一絲生機。隨後,他從兩廣總督又被徵調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入京與八國聯軍商定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清王朝雖然賠款4.5億兩,但是避免了被列強分而治之的局面。
當然李鴻章最大的問題,也是過於迷戀洋人,迷戀以洋制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李鴻章就清醒的認識到,清王朝不是日本的對手。李鴻章一直希望通過英俄調停,阻止日本發動戰爭,而疏於整軍備戰。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李鴻章又迷戀於以俄制日,私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密約》。他沒有真正認清國際間的鬥爭,根本上還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所謂合縱連橫並不能改變,清王朝在國際社會中極貧極弱,受人欺凌的局面。
李鴻章之所以被稱之為賣國賊,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清朝末年幾個著名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都是李鴻章主持簽訂的,李鴻章當然要為自己的主子承擔一世罵名。其實在馬關條約簽訂過程中,李鴻章一直據理力爭,因為李鴻章在馬關遇刺,日本才同意將清朝的賠款金額從3億兩降為2億兩。而在辛丑條約簽訂時,慈禧光緒西狩,李鴻章根本沒有多少本錢,討價還價。如果把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的責任都推給李鴻章,確實過於苛責了。
圖片來自網路,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和討論。
從提問者的提問就能看出傾向性,「罵」李鴻章裡面包不包括理性批評呢?對於這一問題我的總體回答是:李鴻章在目前已經有成為「民族英雄」的趨勢,慈禧則永遠不會。所以,理性批評李鴻章的聲音就被視為「十惡不赦」受到圍攻,這又引發理性批評的反彈。光緒根本沒有實權,他都沒資格賣國。
(1)慈禧的危害在過去,李鴻章的危害則是永久性的。
雖然,有許多人都說「評價歷史應該照顧歷史現實」,但是,也不要忘記「歷史的最大價值是給今人提供借鑒意義,評價歷史與敘述歷史完全不同,敘述歷史是講述歷史的過程,這裡面可以不摻雜現代評價,但評價歷史只能用現在觀點評價歷史,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歷史的最大價值如何體現呢?純粹的講述歷史過程又有什麼意義呢?」
過去二十年對李鴻章的誇讚,有一種表面化的趨勢。其實,李鴻章的問題很大。
(2)李鴻章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李鴻章雖然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思路只是「停留在武器層面」;
第二:李鴻章雖然主張向西方學習,但學習的目的是維護已經落後的清政府統治制度和秩序;
第三:李鴻章將自身利益、家族利益、淮軍利益放在了國家利益之前,淮軍軍紀渙散,雖有較為先進的武器卻沒有打出應有的的戰鬥力,在對外戰爭中逃跑居多;而且,李鴻章為了這些利益,可以放棄西北、東北、西南,這樣的主張顯然有「賣國」意圖;
第四:因為本身是維護清政府統治以及自身利益,對於在對外戰爭中,李鴻章對於抵抗派諸如左宗棠,對於民間反抗力量都採取「抑制」態度;
第五:李鴻章對目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留下一些洋務企業,然而,這些洋務企業之所以留存下來,並不是李鴻章的先見之明。主要依靠清政府和當時商人的財物、清政府給予的壟斷權力才得以留存,但在當時,因為遍布淮軍子弟、親朋,貪腐問題嚴重、人浮於事嚴重,效率低下,虧本經營,個人卻缽滿盆肥。
我在文章中就連續幾篇介紹了礦產企業,年年賠錢,結果,胡佛(1929年曾任美國總統,並不是那個更有名的「冷戰」時期的胡佛局長,兩個人都叫胡佛,別混淆)在1900年騙取企業後只用了三個月就扭虧為盈,所用的招數無非就是:不給「掛名不幹活不上班」的人開工資;嚴格企業紀律,不正經幹活的人開除。
因此,綜上所述,李鴻章近二十年的被誇獎許多都是有問題的,現在該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了。
推薦閱讀:
※清朝的孝庄太后是誰的直系後代?
※地理答啦:清朝行政區劃——內地18省、5將軍轄區、2辦事大臣、漠南蒙古各部
※為什麼會將路易十四於康熙做比較,均為明君?
※溥儀在大清滅亡前偷偷運走了多少國寶?現在都在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