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歲的寶寶,經常表現出恐懼害怕是怎麼回事?
寶寶最近有沒有晚上外出呢?或是不小心嚇到他?本來沒孩子之前不信什麼鬼啊,神啊的。可是有了孩子啥都信了。去找個懂那個的老太太給他看看,是嚇掉魂還是身上沾了不幹凈的東西。如果是給他叫叫魂或是送送。雖說是有點不科學,可這東西誰也說不準,有事吧挺管用的。
寶寶最近有沒有給他說什麼重話,或是你們做了什麼讓他覺得你們如果不在他眼前的話你們會離開好久。有時你們無意識的一個玩笑他都可能當真的。比如說別人對他說爸爸媽媽不管你了之類的話。這就是沒有安全感吧。這得需要爸爸媽媽一起努力了。慢慢告訴他爸爸媽媽一直很愛他,不會離開他,要讓他學會勇敢,自己一個人沒什麼好怕的,可以讓他喜歡的玩具陪著他。
還有一種可能是寶寶看了某個電視劇或是動畫片的情節,可能跟門鈴,爸爸媽媽離開孩子,打罵孩子有關係。寶寶看了內心深處產生恐懼,所以表現出了這樣的情況。我家孩子也是不到一歲的時候看了電視劇:一個孩子大哭,媽媽不耐煩的哄寶寶,最後煩了沖寶寶大叫。僅僅這一個情節,孩子看著眼裡的淚咕嚕咕嚕的往下掉。現在看到她覺得很可怕的情節會直接關掉電視機。 媽媽陪著寶寶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情節需要告訴寶寶媽媽不會這樣對他,電視劇演的都是假的。慢慢培養他的安全感。
我覺得還有可能是寶寶這個時期就是這樣,情緒變化大,依賴爸爸媽媽,有撒嬌的成分在裡面,有可能爸爸媽媽太緊張,放大了事情的嚴重性,隨遇而安,也許寶寶過去這段時間就好了,該幹什麼幹什麼。
還有可能是寶寶故意的,想讓爸爸媽媽一直陪在他身邊陪他玩,所以看你走開了或是去干別的事情他不開心了,可是他太小表達不出來,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所以表現出來害怕恐懼,怕你們不陪他玩了。
我能想到的就這些,寶媽看看能不能用得到,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陪伴。願寶寶快快樂樂的。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新生兒的恐懼恐懼——對大聲的噪音、怪物、陌生人或其他物體和事件的恐懼——是童年的一部分。但是,儘管經歷恐懼對孩子和父母都有壓力,但它不應該被最小化。作為正常發育的一部分,害怕是一種跡象,表明孩子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並試圖理解它。幸運的是,大多數恐懼都是在可預測的階段出現的,通過一些洞察力,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更自信地走過童年。
寶寶的第一個擔心新生兒有兩種恐懼:大聲的噪音和跌倒。嬰兒的大腦和神經在出生後的頭兩年發育迅速,但他們的神經系統非常不成熟。這意味著他們無法解釋或處理某些感官輸入——比如巨大的噪音或跌落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把嬰兒讓其他親戚抱可能不會打擾孩子,但發出一種突然的、很大的噪音,他會害怕地哭。
隨著孩子的神經系統逐漸成熟,他專註於周圍的環境,新的恐懼就會出現,到了8到10個月,「物體永恆」的概念就開始發揮作用。在這之前,當東西消失的時候,它們就不再存在於嬰兒的大腦中了。但現在,他們明白了事情會消失,但也一直存在。所以當爸爸媽媽離開房間時,孩子會想他們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
分離焦慮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會有另一種恐懼——陌生人的焦慮,孩子除了主要照顧者以外,還會對其他人產生戒心。這是一個好跡象,意味著嬰兒開始區分熟悉的面孔和不熟悉的面孔。
雖然這是成長過程中健康的一部分,分離和對陌生人的焦慮對父母來說尤其令人沮喪——這是一個艱難的循環。孩子不僅害怕家長的消失,也害怕留給他的其他照顧者。
緩解分離焦慮
為了幫助孩子處理分離焦慮,可以試著經常玩躲貓貓這樣的遊戲,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即使他看不見爸爸媽媽的臉,爸爸媽媽也還在那裡。然後練習離開房間,等一分鐘再回來。練習過後,在現實生活中,首先把孩子留給配偶,然後是一個親密的親戚或朋友,最後是保姆。寶寶應該開始把那個人當成家庭的一員,當家長需要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很高興和照顧者在一起。從短時間的分離開始,比如半個小時,然後在幾周的時間裡逐漸遠離。
但是記住無論做什麼,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如果不辭而別,孩子會在他找你的時候感到震驚,這不僅增加了他對你消失的恐懼,也讓他逐漸失去了信任。相反,告訴孩子「我要走了/我愛你/或者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做。」
害怕噪音、動物和黑暗
隨著孩子邁出第一步,他越來越需要獨立和控制自己的環境。這意味著他無法控制的事情會嚇到他——比如狗、自動沖水馬桶或打雷。
恐懼生物
18個月大的孩子可能會害怕螞蟻。站在人行道上時,如果看到一隻螞蟻朝他走來,會驚慌失措。為了讓孩子更適應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動物,讓他在博物館或書中探索螞蟻的世界。關鍵是要幫助孩子們感到有力量。給他們的權力越多,讓他們覺得自己掌控了自己的世界,他們就會做得越好。
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感受,即使作為一個成年人可能沒有任何理由害怕。讓孩子聽家長說話並學會克服任何強烈的感覺的最好方法就是告訴他有這種感覺是正常的。
害怕晚上會碰到什麼東西
2歲時,孩子的想像力開始活躍起來,因為他想像著他看不到的東西,這會讓他開始害怕黑暗和怪物。父母們可能會發現孩子過去睡得很好,但現在卻很難安定下來,或者半夜醒來,要求進父母的房間。試著問孩子害怕什麼,他認為什麼能幫助他克服這些恐懼。建議父母建立冷靜的夜間作息習慣,不要在睡前講壞人或恐怖圖片的故事。幫助孩子不要把夜晚看成是一個充滿壓力的時刻。
認識和承認恐懼利用孩子的想像力,讓他考慮什麼可以幫助他克服恐懼。我朋友的兒子在他快3歲的時候,害怕房間里的怪物。朋友問他怎麼樣才不會害怕,他說如果他床上有五本書,他就沒事了。所以每天晚上,朋友都會把五本書放在孩子床腳上,從那以後孩子就不怕了。
在承認孩子的恐懼的同時,試著讓事情變得輕鬆。如果孩子擔心怪物可能潛伏在房間里,那就檢查每個衣櫃,讓大毛絨玩具作為哨兵坐在門口,或者乾脆抓起一個房間除臭劑,貼上「怪物噴霧」的標籤,每晚睡覺前讓孩子看著噴一遍。這樣的睡前儀式,會讓孩子安心。
記住,這些恐懼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真正的恐懼在童年時期是非常罕見的,因為恐懼症被認為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孩子的恐懼是我們認為的「非理性的」,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它們是非常合理的。畢竟,我們可能從邏輯上知道我們不會掉進浴缸的下水道里,但孩子的想像力可能會說不是。
對於那些正常的童年『恐懼症』,父母可以通過向孩子們展示如何溫和地對待他們所恐懼的事物來幫助他們逐漸適應。有些孩子對噪音、人群、陌生人和黑暗都很焦慮。但它不是恐懼症,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消除這種恐懼,從而防止它在未來成為真正的恐懼症。尊重恐懼,解決恐懼,賦予孩子力量。
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關於這個問題有什麼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留言哦~蜜桃姐姐等著你!?( ′???` )比心
歡迎關注、點贊,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
寶寶這種情況是正常的,等他熟悉了,長大了,就會慢慢好起來的。像我家寶寶有段時間也是這樣,有人按門鈴,他就害怕,要抱著才好,後面按的多了,他也就看是誰來了,也不害怕了。所以,家長不用擔心。
還有就是多注意一下,寶寶最近是不是遇到什麼讓他害怕的事了,如果這樣,他也會變得敏感一些。沒事的時候,家長多陪陪孩子玩,多給些溫暖懷抱,慢慢的也就不敏感了。總之,對於小寶寶很多不熟悉的東西或者事件,他都會產生恐懼,家長讓寶寶慢慢去適應,熟悉了就好了,不要過於擔心。在他害怕的時候,隨時給個懷抱和安慰,不要覺得難為情,寶寶畢竟還小。您寶寶的這些表現,是寶寶缺少安全感,
具體原因:1、寶寶出生後,雖然身體和媽媽分離,但心理還沒和媽媽分離,還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整體, 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和媽媽子宮中完全不一樣,寶寶在逐漸適應過程中自然會感到不安全,安全感是是寶寶最重要的心理營養之一。
2、隨著寶寶月齡增加,大腦、神經的發育、器官機能的加強,寶寶對外界的變化更敏感,以前不以為然的一些聲響、或媽媽的離開,現在都引起了寶寶的注意,這說明寶寶長大了!
3、也許,最近幾天,有什麼陌生的人、或稍大一點的聲音,或者其他,寶寶以前沒接觸過,或者驚到了寶寶,而你們沒注意到。有時候成人覺得無所謂的事情,但對小寶寶來說,可是大事呢!
解決辦法:1、多抱抱寶寶,多愛撫,媽媽的懷抱是寶寶最安全的港灣;
2、多和寶寶語言交流、安慰,11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聽懂基本的辭彙並理解了;
3、盡量預先讓寶寶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心理準備;
這點你做的就挺好的,開門前告訴寶寶。
新事物,可以和寶寶預先演習,比如:逐漸延遲你和寶寶分離的距離和時間,讓寶寶慢慢適應;
4、創造安全 的環境,近期盡量避免突然的大聲音;
5、多帶寶寶到不同的環境,見到不同的人,不要總呆在家裡,只能看見家裡的幾個人,幫寶寶適應環境。
重要性:寶寶安全感建立的是否好,會影響到寶寶是性格、行為模式,心理建設、大腦發育、長大後的人際交往能力等很多方面,你必須要足夠重視這個問題。
6歲之前的小寶,除了五大心理營養,敏感期也及其重要!
育兒方面,我有很多經驗,關注我,學習做智慧的父母吧!
愛你!
1、媽媽對孩子的照顧不夠,很容易使寶寶缺乏安全感。
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一切事物都不熟悉,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所以非常需要媽媽細緻耐心的照顧。如果媽媽經常忙於工作或家務而缺乏對寶寶的細緻照顧,寶寶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2、家庭環境非常影響寶寶的情緒。如果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的關係不和諧,有吵架等行為,寶寶就很容易被影響。如果媽媽抑鬱,寶寶很容易膽小。家庭氣氛緊張,非常不利於寶寶的身心發育。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在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中長大,這樣的孩子會人格健康,也不容易生病。
包括媽媽在懷孕期間情緒不好,也會對孩子出生後的性格、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3、孩子太小,不要讓孩子看一些刺激、暴力的東西孩子很小時,一定要保護好孩子,不要讓孩子看一些刺激性很大或者很暴力的東西。寶寶太小了,很容易受各種信息的影響,看到一些不好的東西會產生恐懼感,並且這種恐懼感會存在很長時間,不容易忘記。
4、要尊重孩子,不可以把孩子逗哭。有些家庭成員,覺得孩子很可愛,就經常逗孩子玩,甚至把孩子逗哭。這對孩子的自尊心是有負面影響的,而且讓孩子不敢去信任別人,自然就很容易對人或事產生恐懼感。
5、在做任何事情時,一定要事先和孩子說。孩子太小,非常依戀媽媽,由於認知發育還不夠,孩子會很怕媽媽走了就不回來了。可能媽媽只是去上了個廁所而已,而孩子就已經非常緊張了。事先不給孩子說一聲就離開,很容易讓孩子感到緊張。所以,媽媽在要暫時離開孩子去做其他事情時,一定要事先說一句「寶寶,媽媽去一會兒馬上回來哦,你耐心等待哦!」
其實,「怕」是人的原始情緒,而每一次恐懼的消除,正意味著孩子的一次成長。
在0~1歲階段,這個世界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寶寶帶來好奇感,同時也可能帶來恐懼感。隨著感官系統的逐步打開,寶寶的情緒表達能力亦會漸漸具備。
相關案例:
Ola是個安靜、溫和的寶寶,膽子也小,有時她爹地說一句話,也會把她嚇得一驚,然後哇哇大哭;有時敲門聲也會把她嚇一跳。姥姥說,娃娃膽子太小,和家裡環境太安靜有關係,要多出去見見人。於是媽媽常常帶Ola去附近的公園玩耍,認識了不少小朋友,感覺她膽子大了很多,有時陌生的奶奶阿姨走過來逗逗她,她也會笑容以對。
專家意見;
在這一時期寶寶寶寶對特定個體(一般是媽媽)的依戀真正確立,出現對熟人的持久的依戀情感易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為對陌生人的謹慎或恐懼,媽媽應多加強與寶寶的親子互動,給予溫馨的呵護與愛撫,使其建立起安全依戀。如果寶寶對某些物體或聲音有恐懼心理,應以溫和的方式讓她逐步適應、接受,從而消除恐懼心理。如Ola媽媽這樣,多帶寶寶去戶外,與大自然和陌生人接觸,也是減少恐懼感的好方法。
消除恐懼小遊戲
讓可發聲的物品(如門鈴)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發聲,抱著寶寶,引導他尋找聲源:什麼在響?在哪兒呢?找到聲源後告訴寶寶:你看是門鈴在響,爸爸回來了。結束後換髮聲物,和寶寶繼續尋找。在訓練聽覺的同時,消除寶寶對於外界聲音的恐懼。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一歲的寶寶體現出來的這種恐懼,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是帶孩子過來的人,對孩子這種表現呢,一般的不外乎是白天受到了刺激,聲音的刺激,這尤其重要,孩子在白天受到聲音刺激以後,晚上就會反射到他的大腦皮層,會產生一種手無舉措的感覺,就是恐懼了。這是眾多寶寶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的事情,因為你做不到家裡的絕對的安靜,在他懂事之前,這種恐懼會經常有,無非家裡需要多注意點的,就是盡量減少這種外部的刺激。比如平常大人交流的時候聲音放低,電視聲音放輕。這都可以很好的解決孩子的恐懼。畢竟孩子才一歲。。
推薦閱讀:
※如果說讓你選擇,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和700萬RMB之中其一你會怎麼選,為什麼?
※有些人為什麼總是被傷害?
※搞傳銷的都是什麼心態?
※孩子老往家撿東西怎麼辦?
※孩子在幼兒園上太久會不會導致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