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那麼父母的行為到底是怎麼影響著孩子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在電影《怦然心動》裡面,女主角朱莉和男主角布萊斯有著截然不同的家庭環境。

布萊斯的家境優越,爸爸是一個有錢人,常常看不起對面落魄的朱莉一家,語言刻薄尖酸,對布萊斯和姐姐進行壓制管理,對布萊斯的外公也非常不友好,因為曾經放棄了自己熱愛的藝術夢想,還打擊布萊斯的兩個哥哥的音樂夢,說他們連買樂器的錢都湊不齊。

然而,從布萊斯身上也看到了跟爸爸一樣的特質,布萊斯性格靦腆,心胸狹隘,面對朱莉的追求和熱心的奉獻,布萊斯竟然因為怕雞蛋有病菌,就把朱莉送給他的雞蛋扔進了垃圾箱,當朱莉拚命保護那棵梧桐樹時,布萊斯卻無動於衷,心裡不明白一棵樹有什麼好留戀的。殊不知朱莉對梧桐的熱愛,源於對大自然的熱愛。

朱莉的家庭貧困,但是朱莉的家庭氛圍很和睦,爸爸媽媽互相相愛,哥哥們也有夢想,爸爸是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對藝術的追求讓他很豁達開闊,爸爸教她怎麼欣賞大自然,怎麼熱愛生活,怎麼看自己喜歡的人。於是朱莉對大自然,對大樹,對鄰里,對所有身邊的事物都報以積極、陽光的心態。

看到布萊斯的迷人外表就積極追求布萊斯,發現他徒有其表,內心空洞,是一個花瓶,於是果斷放棄,不再糾結,這時布萊斯才恍然大悟,受到她的感染,積極改變自己,最終兩人終成眷屬。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布萊斯和朱莉的故事形象地表現了這一句話的意義。

孩子從生下來就在父母的懷抱里成長,很大程度上,父母的行為塑造了孩子的品性。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混沌初開的兒童,再到學會用自己眼光觀察世界的成人,父母的言傳身教澆灌了孩子的成長。

所以,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多模仿的對象,也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


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孩子早期的影響中很大一部分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趨勢。父母的作風,對事件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和他人交談的語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的性格發展,而性格則決定了命運。

早期的孩子獲取認知的方式主要是試聽和學習模仿

在成人和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最擅長的便是學習模仿了。成人面對事情處理方法往往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打個比方,面對同一個被孩子不小心摔破的花瓶,暴怒的家長會把孩子數落一頓,孩子產生難過的負面情緒,以後面對易碎的東西孩子也許就小心翼翼了。溫和的家長則會表現出問題不大的態度,把花瓶收拾乾淨。還有一種就是嚴肅的告訴孩子這個花瓶的貴重性,並讓孩子承擔自己放下的錯誤讓孩子把花瓶收拾乾淨。

處理問題的方法千萬種,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迥然不同。種所以我們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為什麼性格剛強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自信強勢;溫潤如玉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加的理性;脾氣暴躁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更易動怒。你對待他人,事物,和孩子的處理模式很容易就會給孩子模仿。畢竟,在小孩子心智未成熟的時候,多數都認為父母的做法是正確的。

因此,優秀的行為準則,良好的家風家訓將會逐漸融入孩子的骨子裡,他們也將成為更優秀的人。

父母好的、壞的行為習慣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父母的衣食住行,習慣跟作風很大一部分不知不覺傳授給了孩子,甚至他們都還不知情。在作息規律一日準時三餐的習慣下,孩子會跟隨著,持續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形成習慣了。

習慣一旦形成,就將時時刻刻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同樣壞的習慣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懶散不自律,孩子也必將做事不認真,拖拖拉拉。父母忙碌無瑕照看孩子,孩子也就隨性而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受到父母的行為影響正是在這種習慣的累加下形成的。面對事物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邏輯思維,也就很難去更改了。而這種邏輯思維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孩子早期的時候就完全暴露給孩子們了。至於孩子學習到的部分則會因人而異而不同。

潛移默化,這個詞用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中最適合不過了。父母作為孩子早期的榜樣,應當做好父母的職責,對自己和孩子負責。


記得有一次在商場打工,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孩子逛街,孩子摔倒了,年輕媽媽沒有去扶她,讓她自己爬起來,那個孩子在地上掙扎了很久,最後爬了起來,身後的人都說這個媽媽方法得當。

父母的行為確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不僅僅是一些籠統的方面,還有很多細節方面。

1.言談舉止

有句話說,從一個人的穿搭看出媽的講究,從一個人的言談看出爹的教養。我有一個阿姨,她女兒生了個小女孩,全家寵的不得了,偏偏這個阿姨說話不是很注意的那種,喜歡開玩笑的罵髒話,小外甥一直由這個阿姨照看,學了很多髒話也被寵出了很多毛病。每次大家跟這個小姑娘開玩笑,她都會瞪大家,很兇的瞅著我們這些長輩然後罵我們很髒的話。真的覺得這個孩子被阿姨帶瞎了,如果從小長在一個教養好的家庭里,不會那麼不討人喜歡。

2.父母間的婚姻狀況

有調查顯示,女兒的婚姻狀況絕大可能和母親一樣,也就是說,當父母的婚姻並不美滿,女兒的婚姻也很有可能會發生一樣的問題。很多例子告訴我們,父母感情不穩定,總是爭吵,孩子大部分情況下會很叛逆。所以處理好自己的婚姻關係也是對孩子最大的教育。

3.生活習慣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朝夕相處的人總會彼此影響對方。在《歡樂頌》里,樊大姐告訴小蚯蚓要多像關關學習。為什麼?因為關關的父母是公務人員,多年的職業生活已經造就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優雅得體,有素質的,繼而影響了關關,而關關也確實時候幾個人中最淑女,左右教養的一個,誰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那樣?

所以說,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真的有很大影響。


六歲前,孩子接觸外界事物有限。他的生活主要以父母為主。他的知識,行為,認知來源,也是以模仿父母為主。

舉個例子,你正在做菜,孩子跑過來,拉著你的衣角,要你陪她一起玩。你不耐煩的說了一句:走開,沒看見媽媽正在做飯嗎?

孩子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1,一個人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外人不能去打擾。

2,媽媽好像沒有那麼愛我。媽媽好像沒有那麼值得依靠。

3,我表現的很不好。媽媽嫌棄我。

孩子青春期之後

有一天他正拿著手機打遊戲。你走過去對他說:別玩了,先吃飯。孩子說:等會吃,沒看我現在在忙著嗎?

孩子正在寫作業,你站在一旁盯著。孩子說:你出去別在這煩我。

這就是榜樣的影響力。

更多家庭教育乾貨,關注後可見。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機制是這樣的。

嬰兒誕生後,生命處於極端需要照顧的狀態,母親憑藉母子親情的鏈接,對嬰兒開展照顧——母愛。

嬰兒想獲得照顧,必須被父母接納才可以,(不被接納的就是棄嬰)。

這種照顧實際分兩層,

一層是身體照顧——吃喝拉撒。

一層是精神照顧——喜怒哀樂。

身體照顧這個大家都能做到,但嬰兒需要的精神照顧通常是欠缺的(不許哭,不許鬧……都會造成「精神遺棄」),所以會有很多層次不同的「精神棄嬰」。

精神棄嬰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接納,就會模仿父母——父母基本不會接納跟自己不象的孩子。

這種模仿會一直持續到父母給夠自己足夠接納之後(很多成人了,依然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接納,就成為心理不成熟的「巨嬰」)。

隨著模仿的不斷重複,行為習慣就產生,孩子就被父母複印出來了。

與父母不同,孩子沒有「心靈面具」遮掩,會呈現「父母內心」直接暴露的狀態。

有時候孩子一些無法讓人容忍的樣子,其實就是父母真實的樣子,只是孩子沒那麼老道圓滑,不懂偽裝自己。

PS:如果精神被拋棄嚴重,孩子會自己形成「討好型」人格,與父母不一致。

如果精神被關注良好,孩子也會形成獨立人格,與父母不同。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那麼父母的行為到底是怎麼影響孩子的?我詳細為你分析。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就是孩子最親的。也是陪伴孩子最長時間的人,而孩子對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也沒有多少認知,所以父母一言一行。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應該是這樣。所以說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好的言行,更不好的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不像自己這樣。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優秀。但首先就要做到自己優秀。

比如,有一個朋友。他兩口子經常打架吵架。而在平時他就教育孩子要多去溝通少一點爆力,但結果是,孩子在學校里,在和小寶小夥伴之間的玩耍中。也經常打架吵架,你說,這是他父母希望看到的嗎,當然不是。但是父母的言行卻影響著孩子。

從上面的事是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一點都沒錯,父母的言行就直接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


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又言「虎父無犬子」就是這個道理。父母的言和行兩方面默默的影響著孩子。

第一,言語傳教

外出出門,見長輩了,父母們主動像長輩打招呼問號,孩子就會看見並學習。如果父母都不打招呼,只是口裡說著,快叫奶奶,快叫爺爺。這在孩子看來是比較被迫的,也不知道所以然。如果大人去問號,那孩子自然知道,原來見人要問好的,要有禮貌,爸媽這麼做了,我也應該這麼做。

第二,身體力行

出門在外,大人要做到,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如果你放著他們的面丟垃圾,吐痰,孩子就認為,這樣的做法沒問題,爸媽都這麼做,我也能這樣做。即便爸媽沒有這麼做,孩子外出看見別人這麼做以後,自己也會模仿,這時候爸媽不去制止,糾正。那孩子就會一錯再錯。

總之,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管好壞,他都會模仿,小到一個動作手勢,大到丟垃圾,吐痰沒禮貌的行為,他都會學習。家長一定要起到模範和糾正的作用。


我想講一個故事:在現實里成長了。

小時候,爸媽教育我們為人處世要懂得換位思考、心平氣和、體諒包容、善良友好、認真耐心、有始有終,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想像的,一切盡善盡美,一年四季似乎都是春天,陽光照耀內心,溫暖裹得嚴嚴實實,沒有寒冷……

在爸媽的保護與呵護下,在存在的記憶和意識里,好人,好事,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好,沒有壞人、壞事、不好吃的、不好玩的意識和概念,直到有一天,用沒有張開過的翅膀飛了起來,離開了爸媽的懷抱,奔向幾千公里以外的另一座城市,那些壞的「小惡魔」不斷接近我們,讓有著成年年紀、孩童心智的我們在毫不設防的世界裡,沒有準備的經歷著一點一滴,分辨著這個世界的一切………

影視劇中的狗血情節,騙人的、被騙的、恐嚇的、打壓的、情人結、傳銷窩,等等,勢不可擋的就那麼發生了,措手不及,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選擇要相信他人還是選擇封閉自己,我們不知道要獨自慢慢療傷還是要找個誰傾訴解決,現實中的我們,在理想與現實中保持著分裂的底線……

世界不複雜,複雜的是人。一個人要認識自己,懂自己,再懂別人。之前說過,類似抱怨不等於批評一樣,無效的一切,大部分是個人將認知歪曲了,或者是將一切外歸因,潛意識減小內心恐懼、孤獨、盲目、羞愧等感受,從外獲得安全感、成就感、自信心甚至是歸屬感。讀懂自己,才能接納自己的一切。

話說 ,讀懂自己並不容易,需要內觀,也就是覺察。

從情緒開始覺察,從感受開始與自己對話,真實的對待自己的好與不好,接納現在的自己,安撫內心的小孩,倒推小時候的「痕迹」,發現並及時處理,舒緩並排開「堵塞」,我們會發現,更好的自己,是能夠有能力讓好的自己與不好的自己友好、和平、有愛的共存。

所以,

父母要引導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

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乖」,也要學會「壞」;

每個人要學會適應社會之前,要先學會適應自己,我們經常所說的「兩個我」,就是這種挑戰。

讀懂自己,讀懂生活,讀懂彼此,讀懂幸福。

源於我,遇見你。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形成,但是又不完全決定於父母的言行,就如同上面的故事一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可能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同層面和性質的影響,一句話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孩子的成長中,建議父母呈現給孩子的都是相對真實的,用智慧的溝通方式,智慧的表現形式,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和陪伴孩子的成長,這才最關鍵。


孩子的教育始於父母的三觀,也毀於父母的三觀,你的三觀正嗎?

優秀的家庭,始於陪伴,陷於教育,忠於三觀。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今天土豆老師和大家聊聊關於孩子的教育。

請輸入描述

孩子的教育總是父母最關心的事情,但是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教育處優秀的孩子呢?這是許多家長心中很疑惑,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子或許你會有所領悟。

曾震驚中外的「中國留美學生虐待同學案」就是典例。

因男女情感瑣事,十餘名中國留美學生以扒光衣服、強迫吃沙子、剪掉頭髮、拿煙頭燙乳頭等殘忍手段,將同班同學劉某虐待長達7個小時。事後,劉某在當地報警。

請輸入描述請輸入描述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些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的觀念就是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錢搞定,有錢就可以胡作非為,有錢可以仗勢欺人......在國內出現像上面這樣的事情也許真的可以用錢擺平,再加上未成年人保護法,這些孩子雖然犯了法,真的可以逍遙法外。但是這事發生在國外,事不遂人願。歸根到底父母三觀不正、是非不辯,孩子走入歧途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格力老總董明珠是怎麼教育兒子的。

請輸入描述

董明珠從小讓董東東從小教育董東東保持良好秉性,長大後的董東東,早已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與家財萬貫的媽媽比肩而立。就在於其母親灌輸的良好三觀。

請輸入描述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而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榜樣,便是教給孩子正確的三觀。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願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能用最清澈的源泉,澆灌孩子最純潔的心靈,給孩子留下一片明媚陽光的未來。

請輸入描述

如果把孩子的教育比作一條河流,社會和學校教育不當,只是污染了水流,但如果一個家庭里,父母三觀不正,則是污染了水源。一旦水源被污染了,那禍害便是無窮的。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要收穫一個有教養的孩子,父母不僅需要謹言慎行,更需要有一個好三觀。事實上,父母的三觀里,不僅藏著孩子的教養,更藏著孩子二十年後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到孩子。一個家庭父母要是經常吵鬧,孩子看見就會學,這個就導致孩子心靈受到創傷,性情就會變得凶神惡煞。這就是有樣學樣。父母要是有什麼事,最好是別當著孩子面吵鬧,有什麼事好說好商量,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情很穩定。謝謝邀請!


推薦閱讀:

老公每晚睡覺都打呼嚕,我想跟他離婚,我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雪鄉女導遊稱遊客是「羊」:9個月磨刀,3個月宰羊?
怎麼樣才能解決中國男人娶老婆難的問題?
一個人活了二十多年實在是太孤獨了,是不是該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曾軼可會被黑?

TAG:教育 | 社會 | 育兒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