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往往容易高估自己?
你了解以密歇根大學的David Dunning和紐約大學的Justin Kruger命名的「達克效應」Dunning Kruger effect嗎?達克效應認為,能力越低的人,越難發現自己的不足。
Dunning和Kruger給他們實驗的參與者布置了多個認知任務,並要求參與者預測自己的成績。在最理想的時候,1/4的參與者能較為客觀地對自己的表現進行預測;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低估了自己的認知能力。然而,得分最低的那部分參與者則傾向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預測結果與真正測試結果在他們中出現了相當大的偏差。因此,驕傲和失敗會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嗎?
Dunning和Kruger強調,他們這項的工作突出了人們自我認知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特徵:我們每個人都傾向於忽視自己的認知缺陷。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學家Adrian Furnham提出,從統計來看,人們自認為的智商與真實智商間的相關係數僅為0.16,這個數據其實相當的低。對比來看,身高與性別間的統計相關係數則接近0.7。
為什麼我們的預期和真實表現之間有著這麼大的差距呢?難道是因為我們不願客觀地評估自己嗎?到頭來,客觀評價能為我們避免不少沒必要的努力和尷尬呢。答案是,似乎適度的高估自己有著一定程度的好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Shelley Taylor和華盛頓大學Jonathon Brown的認為,玫瑰色的濾鏡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感,並提高我們的行為表現。還有一種情況是,患有抑鬱症的人通常在評估自己時,往往存在過度客觀的情況。修飾過自我形象似乎能更有效地幫助人們應付生活中的沉沉浮浮。
作者:Steve Ayan
謝謝悟空邀請哦~
高估這個詞帶來的結果往往是負面的,屬於對自己的能力過高的認識和評估。
高估自己的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因為自信,而自信又分為兩種。
有資本的自信
這種自信顯得理所應當,自己本身有能力,有底氣,但這種人往往能夠清楚的把控自己的能力範圍,知道這件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做。這種人的「高估」往往不是自己主動進行的,而是被周圍的朋友或者領導高估能力。在種種壓力的情況下他們又不善於拒絕,便不得不頂著風險完成這項工作,好像是他們高估了自己。
無資本的自信這種人就是盲目的自信,典型的虛榮和半瓶子醬油型,別人稍微誇一誇就以為自己有能力了,還有一類人本身沒有這個能力,但在之前同樣的事情上因為他人的幫助完成某事,其後情願的把功勞全歸功於自己,以為自己有這項能力而盲目自信,以至於在很多事情上盲目的高估自己。
所以,不高估的前提是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界限,並學會和有周圍人達成有效的溝通,這樣就會極大化的避免高估情況的發生了。
謝邀答題。高估自己的情況很複雜,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井底之蛙式的自大,主要是學識不到,沒接觸過高人。二是自以為是式的自大,這主要是思想偏執,自我感覺良好。三是剛愎自用式的自大,認識問題水平有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可能還有一種就是,位高權重,周圍都是奉承之人故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謝謝邀請。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由於往往身在其中而看不清自己,而且我們在評判自己的時候總是帶著主觀色彩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看不上,那活著就真沒什麼意思了。大多數人都是比較喜愛自己的,你帶著喜愛的感性色彩去看自己,當然會高估自己了。這本無可厚非,也是自信的來源,如果沒有自信,相信也做不成什麼事。所以我認為即使我們高估了自己但是也並非是壞事。
推薦閱讀:
※嚴重缺乏安全感是病么 ?
※如果這世上有忘情水,你最想忘記誰?
※2017年最讓你感動的人或事是什麼?
※付出型人格的孩子,不要做人性上的無用功 #隨筆03
※你能接受喜歡的女生墮過胎嗎?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