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1歲到8歲應該怎麼培養?
1-8歲的孩子,照這麼培養就對了(共勉)
將寶寶培養成才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如何培養孩子成才是父母耗盡心力研究的問題
,孩子成長自有其規律,針對不同的年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才會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有一項長達40餘年的研究,跟蹤了數千位孩子的真實成長。他們發現人類行為發展其實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雖各有不同,卻也有相似的發展規律。
孩子的每一歲,都有不同的發育程度。每一歲都是培養某種能力的「黃金期」。抓住重點,用愛心培育,科學引導,他們會靜靜開成一朵另人驚嘆的美麗花朵!
1歲——培養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主要在1歲前,嬰兒的安全感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裡獲得。父母最應該做的是耐心包容孩子,給予無條件積極關注。家長要避免以下言行:
①孩子哭鬧或生病時不管他;
②過早讓孩子獨自睡覺;
③經常不辭而別;
④把孩子寄養在老人甚至親戚家;
⑤經常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
⑥夫妻盡量不吵架,不大聲喊叫。
2歲——培養幽默感2歲左右的孩子通常「笑點」低,看到有趣的東西就
會哈哈大笑,還會故意反穿衣服、鞋子等自尋樂趣。此時的孩子對面部表情十分敏感,能從身體或物體的不協調中發現幽默。
父母多對孩子笑笑,多在他們面前做出假裝「笨拙」的動作,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3歲——培養創造力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的行為會經常讓父母眼前一亮,比如藉助凳子拿桌上的物品,這就是最早期的創造力。
家長可以給孩子買積木、橡皮泥、彩筆,鼓勵他們創造出心中的形象;講故事可以不講結尾,讓孩子自己去想像;把雜誌上的圖片剪下來,讓他根據圖畫編故事等。
4歲——培養表達能力孩子在4歲左右,口語表達變得豐富起來。他們可能會變成「小話嘮」,愛說話、唱歌,甚至大吼;喜歡面對玩具自問自答;還有著無窮無盡的「為什麼」。
家長應適當增加言語互動,編個順口溜教給孩子;鼓勵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現自己,鍛煉膽量。還要注意孩子的發音、語速,適時糾正口吃現象。
5歲——培養書寫能力從書寫能力角度看,3歲孩子以塗鴉為主,4歲孩子能嘗試以點、線表達;5歲進入書面語言敏感期,孩子能嘗試模仿寫自己的名字。想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不妨從5歲開始。
父母可以由簡到繁地訓練孩子,比如同時寫田和由、太和大等,讓他能精確區別字的細微差異。
6歲——培養好性格6歲是孩子人格培養和形成的關鍵階段,但很多家長容易放縱孩子的不良習慣。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王國""。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去思考,避免長時間分離,但也不要過分保護,要給他們獨立的空間。需要提醒,此時爸爸的陪伴和關注尤為重要。
7歲——培養換位思考7歲的孩子心智快速成熟,思維模式已經處於「試運行」的階段,開始為他人著想,渴望得到朋友和老師的認同。7歲還被稱為「橡皮擦年齡」,很多孩子的作業紙都有被擦破的痕迹,可見是多麼想把一件事做得盡善盡美。
父母此時要跟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對他們的問題給予具有創意的「回饋」,引導孩子正面看待事情,學會換位思考,心智真正成熟起來。
8歲——培養獨立能力8歲的孩子充滿活力,願意幫助別人,在意來自他人的評價,並試圖找到自己在家中和班級里的位置。他們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好壞的概念更清晰。
這時候,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獨自收拾書包、自己去上學等,並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順利度過心理依戀期。
總結
孩子成長自有規律,做父母的要有耐心,要少說多做,要身體力行,要多觀察孩子日常,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做得好的積極鼓勵,多傾聽孩子心聲,做出正確的教育決策。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在《幸福的勇氣》提出最重要的一點——教育目標是幫助孩子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幫助」,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務只是通過傳授孩子「人格知識」,實現教育目標——幫助其自立。
實現自立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賴」,基於信賴的關係是交友。「教的一方要尊重信任「被教的一方」,建立起友情,教育才能被接受。
尊重意味著你在關心他人,在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這也是共同體的感覺。像怯懦和勇氣會傳染一樣,尊重也會傳染,它是一切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來教會孩子們尊重一樣。
為了每個孩子能夠健康茁壯成長,願意和您討論共同進步!
如何培養新生寶寶是爸媽的一大難題。根據Newman等多位研究員的作品《一生髮展(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1-8歲的寶寶的發展歷程可以被分成4個階段,每個階段培養重點有所不同,下面為大家一一闡述。
0-2歲-信任感關鍵期0-2歲是孩子信任感培養的關鍵期,關係著孩子長大後能否與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在該階段,父母應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會讓兒童產生信任感,相反,互相疏遠的親子關係很可能讓孩子產生難以信任他人的情況。 同時,該時間段是兒童語言功能開始發育的時期,充足的親子交流,溝通則能培養兒童的溝通能力。多交流,多溝通,多讓孩子說話即可。
2-4歲-自控力關鍵期2-4歲是兒童的行為和自控力發展的關鍵期,為了培養兒童的自控力,建議爸媽設立明確的賞罰制度,例如當兒童自己完成一次清潔,進食,或者排泄時,應多多鼓勵,而當兒童沒能自控時,可適當批評或者以少給一顆糖果作為懲罰。同時期,孩子的想像力也在急速發展。此時建議家長可為兒童購買激發想像力的玩具,例如積木,或是多講一些科學故事等。
4-6歲-社會意識關鍵期4-6歲,兒童已經對性別,道德,與自我有了一定認識。此時兒童會發現男性和女性生理心理上各有不同,開始審視並且了解自己,以及開始發育道德感。這是孩子性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時刻。
首先,對於有了性別意識的兒童,家長萬萬不可忌諱談論性與性別,盡量對兒童有問必答,讓孩子明確男女不同,且去尊重這些不同。例如不要隨意觸摸,或者允許別人觸摸自己的身體,並且要講解其中原因,避免兒童聽得雲里霧裡,實際上一點效力也沒有。此外,也要重點培養道德意識。此時家長應該謹言慎行,給孩子做榜樣,身體力行告訴孩子人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僅僅是口頭教育,家長自己卻未能做到的話,則會讓孩子對於道德的概念更加模糊,甚至產生疑問:為什麼爸媽可以亂丟垃圾而我不行呢?這種情況下道德教育是失敗的。
另外,兒童在這個年齡段產生了明確的自我意識。家長可以多傾聽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並且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例如從性別上講,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你是個男/女孩,你與別人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我覺得你是個非常有趣的孩子等等。
6-8(實際上持續到12歲)歲-自我與團隊
在兒童產生了自我意識,認識自己之後,通常已經進入小學。此時在眾多同齡孩子中,兒童自然而然會建立起團體,社交群。而此時,正是孩子自己探索社會,進行學習的時間。在團隊中,孩子會自我審查,與他人比較,並且開始自我評價,因此自尊也開始形成。
此時,家長應該經常(不能過度)表揚兒童,以確保孩子保持健康的自尊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孩子」。如果孩子自尊心過剩,家長應輔助兒童重新審視自己,教會孩子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 另外,家長此時要經常詢問兒童在學校的情況,是否有交到好朋友等,確保自己了解兒童的社交狀況,並且鼓勵兒童社交與團隊合作。
總的來說,家長可以多查閱相關科學資料,明確自己的教育方案,對症下藥。對於多個關鍵的成長期,家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培養兒童,事半功倍。
歡迎關注頭條號"家有寶寶學心理」——全網超過 400 萬用戶信賴,專業 的親子育兒心理社區,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圖片來源:life of pix.com)
References:
Erikson, E. H. (1994).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 7). WW Norton & Company.
Newman, B. M., & Newman, P. R. (2017).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我覺得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方面家長們要先樹立榜樣。首先,家長們在孩子面前不能失信,承諾的事情必須辦到。要挖掘孩子個性中積極的方面,讓他成為有個性的人,如果孩子是急性子,就鍛煉他做事的速度,如果是慢性子,就鍛煉他條理性。強迫孩子改變秉性會讓你對他失去信心,更讓他失去信心。
第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才幹和能力,為他提供書籍,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支持他做自己夢想做的事,不要用粗俗的語言來懲罰孩子的過錯,這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遇到挫折,要以平和的心態、緩和的語氣進行分析,這樣可以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知錯就改。
第三.孩子提出問題,要做到耐心傾聽,在沒有把握準確回答問題時,應該誠懇的告訴他,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在生活中要以商量的口吻,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給媽媽拿拖鞋、給爸爸倒水、洗自己的小襪子等。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零花錢。帶孩子去超市,可以試著讓他自己付款。讓他體會到被人需要的快樂。孩子的自信來自於父母的認可,也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第四.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的那麼就給他一個能自由玩耍、不受束縛的小天地,並且在家中給他留一面能自己貼塗鴉的地方。榮譽感最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另外,父母的寬容是孩子自信的土壤,不要總因為孩子房間里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備孩子,而且應該教他收拾散落的物品,並且跟他一起去做。
第五.見多識廣才能自信倍增,帶孩子出去旅遊時多給他講述所遇到的動物、植物、地理、典故等各種知識,父母要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在社會中做一個受人歡迎、得到尊敬的人。父母在社會中不受人尊重,是損傷孩子自信心的關鍵。
最後,媽媽們一定不要過早的訓練孩子,早期還是盡量多陪伴孩子玩耍。
如何對孩子科學養育是父母們非常關心的話題,但是很多回答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心理學出身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個人認為,對孩子的養育要以心理學為基礎,確切的說,是要以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遵循其發展規律的培養。
8歲之前,涉及了孩子的嬰兒期、學前期和兒童中期幾個階段,對孩子來說,是成長飛速發展和非常關鍵的階段,所以這階段培養好了,將為孩子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1-8歲孩子的培養是一個很大很寬泛的問題,涉及到身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個回答重點想從人格發展的角度來回答。
1、0-3歲的孩子,處於嬰兒期和學步期。有心理學家將之稱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期」,這個階段孩子主要的接觸環境是家庭,所以,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展現出了不同的氣質和活動水平,比如有的孩子適應環境很慢,遇到新環境容易退縮,有更多消極難帶的行為和情緒;有的孩子對新環境總有好奇心,有比較強的適應性。氣質無所謂好壞,關鍵是看父母對嬰兒的困難行為如何反應(即養育方式和風格是怎樣的),比如有的退縮、反應遲緩或慢熱的孩子,父母的反應是保持一致的溫和的,孩子長大後更可能避免一些消極問題。
這時期另一個要重點要注意的問題是:幫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依戀,是孩子與照料者——一般是媽媽,之間形成的情緒聯結,它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童年期、成年期形成的各種人際關係,包括親密關係),甚至是一生的幸福感。
依戀關係顯示了對孩子的愛和保護。媽媽們盡量要在孩子嬰兒期盡量及時的回應孩子的需要,媽媽的回應如果讓孩子認為是一個溫暖的支持的源泉,孩子才能感到安全和被接納,會有一個積極自信的自我形象。
2、3-6歲是學前期,這時候孩子處於幼兒園階段。學前期是兒童身體、智力和社會性都發展迅速的階段。
這時期孩子發展出自我概念,開始了真正意義同伴間的人際交往,活動以遊戲為主,社會技能也變得比之前更加重要,而且需要建立規則意識。
這個時候需要強調的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社會規則,以及與同齡人交往的技巧,可以通過遊戲、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學習。
6-8歲是兒童中期的前半段,孩子進入了小學階段。孩子的自我感更明顯,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即對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評估)開始發展出來;開始強調社會尊重,並接受被社會界定為正確的事物。
比如老師說某個行為是正確的孩子們就會非常看重,又比如會非常介意別人是否嘲笑自己,希望父母和周圍的人尊重自己。
這個階段要非常重視孩子的自尊發展,即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觀點,形成對自己積極的評價。比如幫助孩子發現並發展自己擅長的事情,建立自信。
另一個方面,這個階段同伴群體對孩子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孩子需要建立友誼,父母可以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如鼓勵參加社會活動,教授孩子覺察別人的情緒、傾聽技能、交談能力。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碩士,二孩媽媽,專註家庭教育。歡迎交流!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家長也需要有不同的應對對策。嬰兒期(0-1.5歲)由於生理髮展的限制孩子對成人的依賴性最大。在這一階段,如果撫養人能夠及時恰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形成基本的信任感,繼而形成希望的品質。若是他們的需要總是被忽略,很可能會形成不信任感,導致膽小、懼怕。如當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而哭泣的時候,家長不應該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告訴孩子「寶寶別害怕,沒關係的」,而是應該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害怕、你是懂他的,然後在安慰孩子,給予他安全感「寶寶第一次來這裡,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別害怕。媽媽在這呢」,然後適時的給孩子一個安撫的擁抱、撫觸。嬰兒後期(1.5-3歲)孩子一些動作技能已經開始發展,能更加自主的探索世界了。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在社會准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的給予孩子自主權。如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在家長已選擇好的範圍內可以給孩子適當的選擇權「寶寶,你喜歡紅色的這件還是白色的這件衣服呢」。總得來說,三歲以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敏感期,家長需要對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滿足,儘可能的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幼兒期(3-6歲)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開始接觸群體生活,人際交往能力迅速得到發展。在這一階段孩子主要活動是遊戲,遊戲也從自己遊戲到群體遊戲,從簡單到複雜,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發展能力、思維發展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這個階段,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適當的給孩子報一些藝術特長課程,當然英語課程也是很好的選擇,這階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
6-12歲屬於學齡期,孩子已經進入小學學習,在這一階段形成勤奮克服自卑,養成能力的美德。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家長需要耐心給予鼓勵幫助孩子克服學習生活的困難。
了解更多更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或微信號。
大家好,我是高級育嬰師小霞,下面我來教家長們在孩子1歲到8歲之間,應該如何培養孩子。
孩子的長大能否成才,養成養好的行為習慣,全在於孩子八歲之前的每個階段的習慣養成。所以在孩子剛剛懵懂是,孩子的教育還重要,家長千萬不能忽略。
1、首先是孩子1歲至3歲的時候,這時候的孩子對事物認知能力還不夠,更別提生活自理方面,更是差到極點。孩子三歲之前,還沒有步入幼兒園的階段,所以家長這時對於孩子的教育就要從認知與生活上兩方面入手。
作為家長此時就要教孩子去區別顏色,學會認知,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綠色、藍色、紅色,又有哪些東西是屬於這個色系之中的,同時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等。
2、第二階段就是4至6歲,這時的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就要教會孩子如何與其他人學會相處。學會融入到學校的大集體中來,這時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故事書等,增加孩子的閱讀能力。
3、第三階段7至8歲,這時孩子基本上已將進入小學的課堂中來,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就要多下功夫,這時的孩子就需要聽說讀寫以及思考方面的能力更強,所以家長在平時孩子寫作業時,要多加督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同時多閱讀名著等有意義的書籍,讓孩子的知識更加豐富。歡迎大家關注霞姐育兒,這裡每天為您推薦最新的育兒資訊。
諾貝爾獎獲得者James Heckman研究發現,一個家庭投資0到3歲的孩子,回報率是最高的,投資1塊錢有18塊錢會回來,3到4歲投資1塊是7塊錢的回報,小學是3塊錢,大學裡投資1塊錢是1塊錢的報酬,成人則是負的。
0到6歲是大腦發育高速期,如果一個人能活到一百歲,那麼,在0到6歲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發育90%。剩下的10%是在6到12歲之間發育的,過了12歲以後就會停止發育。 換句話說,到了6歲,我們的腦子基本上已經定型了。
想要你的孩子聰明,得在6歲前培養!而孩子的性格也是在3-6歲形成,所以3~6歲也是家長修正孩子個性的「黃金」三年。
由此可見:1-6歲時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人生的發展。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讓孩子更聰明呢?人們常說:數學好的孩子更聰明,而數學好的孩子數感好。
怎麼培養孩子的數感呢?
在2-4歲這個階段,重點培養
1、唱數和點數
當孩子會說話以後,家長就可以教孩子「唱數」了,即從1開始流暢地數下去(第一階段可以先數到10),讓孩子記住數的順序,第二步就是「點數」了,即建立實物與數的對應關係。起初,孩子的這兩個動作往往是不一致的,逐漸發展到能夠手口一致地點數。
2、說出總數
這裡注意,孩子說出總數還不一定說明孩子真正理解最後一個數代表總數。比如,孩子數到4,問他有幾個,孩子有可能說3個或5個。當孩子能正確說出總數後,我們讓孩子點數4個,然後讓孩子一眼看出4個,然後再數出4個,這才說明孩子真正明白什麼叫數數。
這個過程中從2個到3個是一個難度很大的飛躍,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身體上2隻眼、2隻耳、2隻手等,而3則代表"很多",理解起來就很難。從3到4則容易得多。
到了4歲,孩子基本能夠分辨出物件的形狀、顏色和大小。此時,可以從一個具體的物體開始,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增加孩子接觸數字的機會,也就是可以訓練孩子:
3、按數取物
當孩子可以做到「按數取物」的時候,就意味著數與實物的關係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和孩子做遊戲,上電梯時與寶寶讀數樓層數;超市排隊買單時候,和寶寶倒數,還有幾個就輪到我們了。
例如整理鞋子,找到爸爸的一雙,媽媽的一雙,寶寶的一雙鞋子,不是東一隻西一隻的擺放,還可以訓練孩子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的擺放。洗水果時讓孩子「拿3個蘋果」、「4個梨子」等。再如開飯的時候,讓寶寶擺碗,數數家裡幾個人,擺幾個碗。這些小習慣都能鞏固孩子的「數概念」。
當孩子5-6歲,著重培養4、簡單的累加
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物來鍛煉孩子簡單的加法了。但在這個階段,孩子還是需要藉助實物,比如「你有2個蘋果,媽媽又給你了一個蘋果,現在你有幾個了?」 數字是比較抽象的,所以要多利用實物來表現加減法,水果、積木在這一階段都可以拿來練習,甚至在缺乏實物的時候,還可以允許孩子掰手指來算術。
許多家長反對孩子掰手指算術,認為養成毛病就改不過來了,但這其實是孩子學習的必經階段,當孩子不用藉助實物來計算時,就能自然過渡到心算的階段了。 家長們只要有心,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啟發孩子對數字的興趣。
如撲克牌就是非常適用的道具,可以和孩子用撲克牌玩①數張數或牌中圖案數②認數字③各摸一張比大小,大的贏小的,最後數誰的牌多,輸了被刮鼻子遊戲,又可以讓孩子數④孩子學加減法後當口算卡片,如各摸一張,點數大者說出大多少,和多少,說對贏牌,媽媽說的時候要偶爾說錯。也可以擲骰子算一下骰子點數之和或差。
5、分解與組合
數數和簡單的計算屬於數量範疇,而分解與組合則是在鍛煉孩子的空間思維,這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一些組裝玩具,比如積木類、拼圖類,讓孩子自由組裝,體會分解與組合。
6、歸納與演繹
「歸納與演繹」涉及到孩子的概念認知,比如顏色、形狀等,因為孩子需要把抽象的概念,如紅色、藍色、方形、圓形等從不同的物中提取出來,並把同類的歸到一起。家長在平時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積木來和孩子做遊戲,比如「取顏色」「取形狀」等,看誰找得快。
7、數量守恆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尚且不具備「數量守恆」的概念,建立「數量守恆」概念是孩子認知水平的一次飛躍,孩子第一次認識到「數與量不會因為形態的改變而改變」。幫助建立「數量守恆概念」有兩個好方法,一個是給孩子買許多容器,讓孩子玩沙或水,另一個是和孩子一起捏橡皮泥。這樣孩子才會在實踐中建立「數量守恆概念」。
8、嘗試買東西
讓孩子自主去買東西是鍛煉孩子數學能力的好方法,一方面孩子需要詢問價格,需要在心中計算總價格和找零,另一方面孩子買東西成功也是一件巨大成就感的事情,很容易培養數學興趣。所以在孩子4歲後,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嘗試買東西,增加孩子的數學興趣與社會經驗。
6-8歲,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培養
1.數概念: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基數(有多少個)、序數(第幾)、單雙數,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會區分倍數、分數、小數、估數(估計數有多少)等。
2.數量關係:十進位、數的分合、整體與部分、相等與不等、平均分、多幾與少幾。
3.運算能力:加減乘除的理解、二十以內的加減的計算、堅式計算、加減混合、速算與巧算還有估算等。 這個時段孩子入學了,數感在學校得到系統的培養訓練,家長要做的是補充,重心要放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上。
1歲到8歲是培養孩子的關鍵期,而6歲前又特別重要!做為家長,你還認為可以等孩子進學校後再培養嗎?
第一,教他基本的生活習慣和技能,比如吃飯穿衣刷牙等。第二,教他基本的禮貌,比如在他發生一些不好的行為時,包括和大人和老人和同齡人,及時引導教育,不能放任,但也要講究方法。第三,教他玩遊戲。這裡的遊戲指的是唱歌跳舞拍手之類的遊戲,一定讓孩子遠離手機和電腦。
永遠不要想著趁早要教他多少多少知識,過早地進行知識教育沒有好處的。所以最近幾年教育部都在干這個事情,就是在學歐洲的幼兒教育。德國的學生直到小學畢業,學習的東西都是很少的,更多的是為人處事和玩遊戲,讓孩子享受快樂是他們進行教育的第一原則。
小孩子的一歲到八歲可以說是人生的開始 因為這個時候,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影響著這個孩子的未來
窮養兒子 富養女兒中國有句老話 男孩子窮養 女孩子富養,光從字面意識來看的話,很多人會以物質方面來理解這句話
其實不然,個人見解
女孩子富養,主要含義應該說的是,從小開闊她的視野,增長她的眼見閱歷,增強她的見識。如此一來,等她花一樣的年齡時,假如在社會中遇到了困難,不會輕易的被打敗
男孩子窮養:應該說的是,從小培養他那種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性格,仁義孝道的思想,不畏惡劣生存環境和殘酷社會的競爭,依然可以昂首挺胸,
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幾年,就是在懵懵懂懂,從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因為等長大懂事的時候,叛逆期也就來了,到那時候再教育就有點來不及了
1-8歲應該怎麼養首先應該從說話方面開始教起,事實證明,有禮貌的孩子,總是會比較討人喜歡的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種案例,幫兩個小孩,都買了一個玩具,一個會說謝謝哥哥
另外一個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
所以從小應該教會小孩子要講禮貌,習慣性的說謝謝 這一點很重要,不管是小時候,等長大了也是非常有益處的
然而很多大人不重視這個問題,有些重視的,又不會以身作則,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引導
就比如說: 一對父母,從小就教導小孩子要講禮貌,但是自己兩口子又經常在孩子面前吵鬧,這樣不但沒有效果,還會讓小孩不知所措 因為他不知道這樣做是對的還是錯的,
而1-8歲這個年紀的小孩是學什麼來什麼的,所以教育小孩,應該從本身抓起,先做好一個爸媽的責任,再來談教育小孩的問題
圖片上這個小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表情包 相信很多人手機上都有,而宋民國為什麼會討這麼多人喜歡的原因,不光是因為張的可愛而已吧
更多的可能是,懂事,有禮貌
如果想學怎麼教育小朋友,可以看看宋民國小朋友的綜藝節目,參考一下別人的家教
應該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