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漢人跟閩南語漢人都是共同祖先,為什麼後來分成2個語系?


這個問題是比較有意義的,因為閩南人、包括今天在語言上和風俗上都與閩南人非常接近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其實都是擁有共同的祖先的:

1、閩客雜處——閩南地區;潮客雜處——潮汕地區,包括梅州部分地區(豐順湯坑與留隍鎮)這些都是事實,而且是歷史的沿革。

2、無論是潮汕人還是客家人,都是同出福建地區,正所謂真正的「客都」不是今天的廣東梅州,而是福建的汀州、寧化、石壁才對。

而且,從歷史上的遷徙路線來說,今日主要聚居在廣東的客家人,絕大多數其源流都和福建有關,這一點潮汕人也一樣(莆田)。

在分子人類學家那裡,福建人、客家人、潮汕人,都被坐實大多數就是漢人,絕無花假:

復旦大學分子人類學專家嚴實教授的圖表。

由於去年開始原華夏基因三個子類型O1O2O3經過調整:O3為O2,O1則與原O2合併,因此,經過換算後,可以得知客家人的華夏基因為86.2%、漢人獨有的O3則是59.5%;閩語區的人華夏基因為77.2%(潮汕人同在此列),漢人獨有基因47.4%。

註:把O3,即今天的O2作為漢人獨有基因,主要是出自復旦大學李輝與嚴實兩位專家認定距今約3900-4300年前,位於今天山東半島與河南少部分地區的「龍山文化」的先民確認為漢人最直接的祖先之理論,因為目前能夠查到最多古人類基因且為O3類型的,只有這個地區。

雖然雙方有一定差距,但是華夏基因77+%、漢人基因47.4%的福建人之佔比,與整體南方漢人基因佔比「標準」(大約是75%與55%吧)相差並不遠,總而言之,各自的民族獨有基因都佔據了總體的主體。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家都是同為漢人,而且還是同出源流的,為何今天大家說的話會完全不同?

答案其實也是在上面的圖表中:

前面說過,由於分子人類學更新過他們的基因定義,原定為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百越族」主體基因O1——包括侗傣語系與南島語系,如台灣高山族、阿美族等;原定為O2型的兩支,一支是古苗族和古瑤族,這兩個基因的各自佔比不同,我們大概可以得出為何閩南人與客家人源出一流卻語言不同的結論:

閩語人O1=19.3%;

客家人O2=16.5%。

這兩個數字都是雙方O3外的最大基因:

O1對應百越——正好對應大多數福建人《族譜》所記載的第一次大遷徙:

也就是五胡亂華期間「八姓入閩」——歷史上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進入福建之始。秦漢之時,越族是我國東南的第一大族:

漢代武帝前,今日的浙江東南部、福建全境與與廣東廣西全境,還存在「越族三國」(其實還有一個「南海越國」,但文帝時被滅):

雖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滅掉了閩越國後,史書記載武帝將閩越人悉數強徙自江淮一帶,但是,考古學上的發掘卻證實,直到晉代五胡亂華前,福建仍然有不少越人活動的痕迹,這個發現使我們相信,「八姓入閩」後的中原漢人與當地仍然留存的閩越土著不可避免的發生過民族融合,因此,這是今天的福建人O1較高的主要原因。

而語言學家則指出閩南話也確實留有越語的一些元素,不過已故的古漢語大師鄭張尚芳指出,溫州話保留的古越語元素要比福建話要多一些,但即便如此,說閩南話與古閩越語有關係,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O2對應苗瑤、也包含畲族——也就是說,也正好符號客家人一直往山區遷移並聚居的路線,雖然目前關於苗瑤畲的起源並無絕對定論(苗族相對清晰一些),但是可以肯定他們自百越族興起後,就算得上是中原漢人沒有大規模南渡前的東南之少數民族,考據具體考古發現,也支持了這一結論,苗瑤畲都是山區民族。

客家人進入這些地區後,同樣與這些民族發生融合,因此,其語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新的語言。

然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

無論是閩南話還是客家話,以及溫州話,都可以肯定它們是漢語方言,而不是古少數民族方言,因為更優秀及更強大的文化,總是戰勝更落後於更弱小的文化,晉代福建人為第一次衣冠南渡的一份子,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科技與農耕技術,還有優越的民族文化,熏陶改變了福建地區的閩越人。而宋末開始大規模南下的客家人先祖,從福建西移進入江西,隨後沒多久又南下進入廣東,形成了「老客」與「新客」,有次過程大概可得知,為何原本操著「中古福建話」的客家人先祖,會最終衍生出客家話。

答案是:因為民族融合。


一、「在山為客,在海為閩」

客家人和閩南人,乃至與閩南人有著親密關係的潮汕人都是比鄰而居,其界限是明顯的,風俗習慣也是涇渭分明,但並不影響二者相似的漢人南遷屬性。

客家和閩南所處的閩粵贛交界,自古以來是南越和閩越的邊區,並不是百越人的核心位置,在漢人南遷到來之前,一直是畲族先人的聚居地,但自從秦皇開闢嶺南開始,這塊山區沃土迎來了汰舊換新的重大變革。

中原人的南遷,按歷史演變順序,第一次為秦定南越,第二次為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第三次為陳元光開漳,第四次為黃巢起義三王入閩,第五次為北宋靖康之恥,第六次為南宋滅亡,第七次為明代全國大遷徙。

唐以前,福建人口稀少,南遷的人主要以沿海大江平原為主要聚居地,如木蘭溪的南北洋平原,洛江和晉江的泉州平原,九龍江的漳州平原,以及綏安溪和漳江的漳浦、雲霄等地,隨著泉州和漳州兩個州郡的建立,整體化、同質化的閩南文化開始形成,其時間定格在唐代。

而北宋以後,福建的閩北、閩東和閩南人口暴增,已經無法再接納更多的北方移民,於是,新增的人口慢慢往福建山區聚集,其中以汀州人口增長最快,慢慢的,在汀州所屬的縣中,形成了新的漢族民系,那便是客家人。

以上,便是閩南人和客家人的本質區別,因早到福建,居住在海而形成了閩南人,後來人只好定居山區,故而成了客家人。

二、「在泉漳為閩南,在汀為客家」

福建的閩南人和客家人,其實很好區分,以民國以前的府縣籍貫就可以辨別了。

凡汀州八縣基本為客家人,漳泉兩府則為閩南人,當然漳州靠山的縣,如平和、詔安、南靖等地也有部分鄉鎮是客家人,他們屬於後來移民,可能不完全受區劃影響。

福建的府一級行政單位,早在宋代就已經定格,一千多年來基本沒有太大變化,而民系的養成,在福建,很大程度上最受區劃影響。

以龍岩縣為例最能體現這種變化。

龍岩縣,今龍岩市新羅區,屬閩南人。早在唐代以前,龍岩縣本為新羅縣苦草鎮,當時的新羅縣在長汀,後龍岩獨立設縣先後命名為新羅縣、龍岩縣,一直隸屬於汀州。

如果按此形勢發展,龍岩縣應該會成為客家的一員,如同臨近的永定一樣。然而,歷史在唐代出現了拐角。

唐大曆十二年(777年),以龍岩縣離長汀太遠又屬九龍江流域而改屬漳州,從此,龍岩縣便發展成為閩南文化的一員,屬於漳州話的一個分支。

如今,龍岩又再次與汀州合併成為龍岩市,其閩南成份慢慢在消退,而客家元素則在增長,與之命運相同的漳平則還是典型的閩南。

顯然,客家與閩南,受政區影響還是很大的。

....................................

文/圭海四記

客家和閩南,形成的時間不同,其構成主體也屬於不同時代的中原人,不同的時空背景造就的差異文化是兩種民系的本質區別。


語言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閩南和客家都在閩地形成,且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從中原地區南遷的,理應屬於「客」,由此可知,閩南人和客家人追溯淵源,本為一家。

但是,閩南人稱客家人為「客家」,客家人稱閩南人為「福佬」,由此可知,他們南遷並非同時進行,在時間上存在差異。

另外,閩南南遷主要集中在廈漳泉這些百越地區,客家南遷主要集中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地理上存在差異性。

地理上的差異對他們方言產生極大的影響,雖然彼此都有古代中原音韻為基礎,但都融合當地土著的語言,加上形成時間的不同,閩南人和客家人彼此是不能通話的。


這個題目不準確。客家人與閩南人歷史淵源都不同,怎麼說是同宗呢?

福建省社科院有一本很重要的書。書名叫《閩學源流》。說的是以朱熹為首的閩人學潮產生和發展,以及對中華文化的重要影響。揭示閩字作為福建的簡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江南有一個吳國和一個越國。後來越國「臥膽嘗薪」滅了吳國,疆土與齊國相鄰。公元前334年,越國王無疆率領大軍北上伐齊卻突然侵楚,被楚軍一舉殲滅。由於無疆突然死亡,未及安排王儲,導致無疆子孫紛紛爭奪王位。楚國利用越國政局動蕩,公元前306年派兵滅了越國。無疆的子孫紛紛逃到福建,建立很多王國.或君國。其中,無疆的大兒子.玉建立的閩越國,二兒子宰勛建立的甌越國最為強大。

越國不是周天子封賞的諸侯國。他們自認為是「大禹後裔」,無須封侯,又處在東南沿海偏僻之地「天高皇帝遠」,從不受周禮束縛。歷代我行我素。閩越國成立後佔據福建沿海,表面上臣服楚國,背地卻永遠憎恨楚國殺無疆和滅越,也幹了不少騷擾破壞楚國的事。如蠶食楚豫章郡(今南昌)。總之,無疆的孑孫與楚人不共戴天。

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始皇隨即令秦軍南下平百越。前214年,閩越國等越王君主全部投降被廢為君長。秦以閩越國為主設立閩中郡。越四年,陳勝吳廣起義後,越王君主積極追隨項羽參加反秦戰爭。但項羽推翻秦朝大賞天下時,唯獨不封賞閩越國王無諸等越王君主。無諸等人當即叛反支持劉邦。漢朝成立後,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劉邦重新任命無諸為閩越國王,建都於治(今福州)。其後,還將平叛的南海國(疑今潮汕地區)地域劃歸無諸。導致無諸的閩越國極度膨脹,四處侵擾擴張,殺人越貨,最終被漢武帝四路大軍一舉殲滅。

從這段史實可見,閩越人是大禹後裔,可稱夏人,但不是漢人。那麼,閩越人是否與客家人同宗呢?顯然也不是的。據民國著名史學家呂思勉,王國維考證,中國的苗族,瑤族和畲族都源於西漢初年的「武陵蠻」(亦稱五溪蠻)。三族同源,都崇拜盤瓠(古代傳說中帝辛的一條狗)為祖先,都祟尚二次葬等習俗。呂思勉還說:「今曰苗族不是遠古傳說中的三苗。那個三苗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消失了。」見《中國民族史》。那麼武陵蠻又是從哪裡來的?《後漢書》載,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襲郢(屠殺城內外20多萬軍民),迫使大批楚人逃亡江南黔中郡(即武陵山地區)。漢初,武陵山地區人滿為患,偷盜成風。長沙國王吳芮派兒子吳陽率兵征伐疏散,始謂之武陵蠻。(吳芮後調豫章郡令,其子吳陽是殲滅閩越國的總指揮。)

武陵蠻中的一支號稱畬人,先來到贛南

,在贛南大地留下無數畲字地名。據《贛州府志》記:唐末,紅巾軍兩次經州征伐嶺南,四次燒殺搶掠全州,迫使畲人大量逃亡贛閩粵山區。但逃到福建的畲人受到閩南人長期而無情的歧視,常常因為一隻雞一條狗發生爭奪,甚至群毆屠村。因為閩南人知道,武陵蠻之一的畲人實際上是楚人的後裔一不共戴天。及至南宋滅亡,大批宋人逃進福建山區,有的與畲人融合成客家人,閩南人歧視態度仍未改變,雙方爭鬥械鬥依然,迫使清政府於雍正九年(公元1733年)割潮州三縣合惠州兩縣新設立嘉應州,遷徙安置客家人,才逐步減少雙方磨擦。

從上述史實可見,客家人與閩南人並不同宗。而是幾千來的仇敵。


客閩同為中原一代的漢人移民,最後形成不同的語言文化,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1,遷出的原因不盡相同。

閩南先民多是官方軍隊集體性遷移,呈主動性和目的性。如聖王陳元光和閩王王審知都是將領率軍入閩,或平亂或割據。

客家先民遷移多是因為災害,如戰爭、水、旱、蟲等,呈被動性且初期目的地並不明確。

2,遷出的人員構成不同。

閩南有早期的衣冠八族入閩之說,還有上面提到的陳王二將,移民人員多是有官方背景。

客家遷移主要以避亂的百姓為主,有較強隨意性。

3,遷入地的地理環境不同。

閩南民系多居住東南沿海少量的平原地區。客家主要形成於閩粵贛交界山區,受兩者地形影響,雙方交流不多,甚至後期因為雙方人口劇增,交界混雜地帶因為土地生存還產生了摩擦。


以上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了客閩逐漸形成不同民系和語言,並繼承和發展了漢文化,也都同屬於中華優良文化的一部分。

(個人愚見,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批評。)


這邊說到的客家人與閩南人確實從追溯源頭是同一祖先沒有錯,古老而燦爛文明的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客家人也是經過幾次的大遷徙才從中原大地來到閩西,贛南,粵東長期地居住下來,其實客家先民原來使用中原語言,東晉,南朝以降經歷社會變動而在不同地區停留,長期地與母語隔離,另外又要與南方的民族(包括很多少數民族)要進行語言上的交流,在此過程中逐步脫離了母語,在持續了幾百年的歷史變遷進而發展成了另外一種方言也就是客家話,進而客家人的無任走到哪裡客家話就帶到哪裡,成為和其它民系有著一個區別的重要標誌。

閩南人也稱為河洛人,主要也是中原河洛人南遷移民的後裔,他們跟客家人一樣來自中原大地,在閩南人聚集地與客家人混居的地方,閩南人以河洛人自稱跟客家人以作區別,早期閩南人為了把自己的語言同客家人區分開來,稱自己的母語為河洛語。其實先如今的閩南語和閩南的概念也是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才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不斷的變化中形成了客家話和閩南話的不同,也是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也叫河洛文化)的區別所在,不管如何相信只要團結努力不管什麼語,什麼民系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麻煩關注我 了解更多資訊 談談你們的看法

感謝閱讀 好就給個點贊


閩語脫胎於吳語,客語脫胎於贛語,他們的共同祖先是吳語和贛語的共同祖先。吳語和贛語在更早的時間就分離成兩個獨立大方言,這就註定了閩語和客語天生就分離的局面。閩西有閔客混合語存在,那是不同人群接近引起的相互影響。


這問題根據各種史料綜合的分析,個人得到的理解是:

潮汕與閩南為同宗同源關係。以閩南語的形成看基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次為西漢滅古閩越國後(遺部強遷至江淮一帶)是由少量的吳越人南遷填補的(三國時期為東吳孫權的管轄區)。第二次為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中原人逃難而來的(古代的一個河南就是半個中國史,河南有四朝王城史。唐代定都洛陽,這估計跟閩南語的起源有關。因此閩南語在明代稱河洛話)。第三次為唐代陳氏父子率中原八大姓南下泉州並討伐平定潮州,由泉潮兩地割地開闢漳州,並實施漢畲融合政策。當時的潮州與漳州部分地區並不是講閩南語系的,而是有自己的方言的(語言應該類似廣府與客家方言之類的,唐韓文公稱為不開化的南蠻並教導,傳授中原文化,是早期潮汕儒家文化的源頭)。因為它主要的原始部落為畲、侗、疍等族人構成的。考古材料證實,潮汕地區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考古發現8000年前的南澳便有人類活動的足跡了)。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拜三山國王的風俗便是其民間神話傳說,也成了潮汕地區的一種文化習俗。那麼陳元光開闢漳州後,開始了閩人南遷的之路並形成了閩南話(泉與漳兩地地區的方言)。第四次潮汕地區閩南語的形成要歸於宋末。它是戰亂與災難形成的,古莆田人傾巢而出被趕往潮州(後福建仙游及福州地區的人填補,形成莆仙話)。因此廣東古福建籍人都是由莆田(宋代稱為興安,元明時稱為興化,太平天國以興化軍稱之)這個地區遷來的,屬二次遷民(它與廣東雷州、海南等地移民都是相同的道理。海外為第三次遷徙的關係),與當地同化形成潮汕民系(因此閩南話與潮汕話有一部分表達上不同的區別。跟今莆田地區相差甚遠,已今非昔比了)。閩南潮汕地區也是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人數最多的一個民系,因此也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謂!

客家是統稱,唯一不以地域名命名的民系。客家是一個具有山區部落民族與百越族民系融合的特徵(唱山歌與火葬便是古越族人的一個共同特徵)。它既保留了古代漢文化,又融合了古代畲族等百越族文化。形成原因比較之雜且源頭也較多。第一次移民當然是秦人或楚人南下的了,這與廣府人類似。一共分五至九次南遷,歷朝各代的人基本上都有(大規模的遷徙活動發生在明清時期)。這當然也有跟閩南人同宗同源的人了(量少,不足動搖當地風俗與方言),也是在西漢後西晉時期南下的,不過他們早已被同化成了當地人了。客家的形成相比閩南民系較晚(平原地區被廣府、潮汕、閩南所佔據),總的說元代之前是無客家之稱的。他們與廣府人都是越人,一個統稱山越,一個統稱海越的。明代鄭成功的遺部便趕往於此及海南等地,形成客家方言,客家的大本營主要在嘉應、汀州二州。清代逐漸壯大並南下惠州等地,與當地人發生搶地運動。史稱「土客斗械」。客家人在太平國時為鼎盛時期。客家內部也分成山客與半山客之分,習俗文化上也有所不同。山客給人的印象刻板執著些,而半山客略顯侵略性與外向性。客家旅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不忘鄉音,也是我國典型遷徙民族之一,故常有東方吉卜賽人之美譽。這就是兩個民系的由來了!都具有漢民族融合與同化的特徵。不過以語言分之,一個是外來同化本地(像台灣被同化一樣,古非閩屬地,同化而來的。像潮汕人建祠堂宗廟就是一種移民文化)。一個是本地同化外來(廣府、客家、越南的京族語言都有類似之處)。這便是兩個民系本質上的區別(相對廣府、客家,甚至江滬一帶的語言,閩南潮汕也另類一些。那麼便有人提出這是中古時期的古漢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難以考證。古代河洛人究竟怎樣的又有誰知呢?古代人都是伴隨戰爭與災難遷來遷去的。如果是古河洛話,那麼可能是古西晉到唐代時期的一朝官話)。


中國的客家人由中國長江以北南下,跨過長江後,經贛江到達贛州,在江西的贛南定居下來。在贛南繁衍,之後南下梅州,和福建的丁洲,最後南下番禺,發生戰爭,又退回贛州地區。今天這三個地區是客家的祖籍地。也是客家人最多的地區。你如果到了贛州,沿贛州北上,你就能夠找到客家話演變的影子,是由江西話演變而來、


客家話和閩南話的確都發源於河南,也可以說是題主所認為的共同祖先。但是它們的成型期有差異,閩南語在五代左右定型;客家話要稍微晚些,大概在南宋末年最終定型。而且細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閩南語的存古性要高於客家話,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在閩南語中找到一些古時的慣用語,這是由於其成型早、基於上古漢語的緣故。而客家話成型較晚,基於中古漢語,二者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故而分成兩個語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閩南語的使用區域較之客家話的使用區域更為封閉,交流更少,保留下來的東西更多;而客家人雖然「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但卻沒能保證語言同最開始時一模一樣,融會了許多客居之地的方言辭彙,久而久之,二者差別更大,劃分為兩個語系也就不足為奇了。


推薦閱讀:

今日雖悲守窮廬,明日必榮華富貴,這幅對聯好嗎,算對聯嗎?
婚鬧是中國哪裡的習俗?
上聯:身未動,心已遠。時已過,境未遷。求下聯?
青茶就是烏龍茶,烏龍茶為何取名「烏龍」?

TAG:客家人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