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有生必有死」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自然規律。話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懼怕死亡,不願與這美好的世界、與至愛的親人和朋友永遠地分開。對於油盡燈枯的人生結局,有的人不敢正視、自欺欺人;有的人悲觀絕望、整天憂心沖沖;有的人則是坦坦蕩蕩、瀟瀟洒灑。種種的外在行為表現反映了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成熟度。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渡過最美好的晚年生活呢?

其一,樹立客觀正確的人生觀。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我們要走向死亡,但絕不能無聲無息、窩窩囊囊地死去,也不能因為是必然的宿命而消極等待。而應該通過生活、學習、娛樂等有益身心的活動與死亡之神作堅決地鬥爭,爭奪寶貴的生命時間,比一比誰的最後歲月活出了精彩和絢爛。

其二、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較清晰的了解,也就能大概預知自己的生命時間。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剩餘的寶貴時間,使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其三、積極治療身患的疾病。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生命的價值和可貴。另外,積極的心態、樂觀從容的態度絕對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配合好醫生的治療,幫助治癒疾病,延緩死亡的來臨。因為生存遠比死亡來得更具有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每個人都沒有決定自己死亡的權利,放棄是弱者的表現,為了自己,也為了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堅強而有尊嚴地活下去。


我和你一樣,也是初中左右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並且導致失眠,我今年三十二歲了。也沒有想到一個解決辦法。如果你能說服自己有信仰,還好說,如果沒有信仰,不相信另一個世界的話就沒有太好的辦法。

所以我珍惜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刻,儘可能滿足自己,做喜歡做的事情。


推薦閱讀:

那些……更有用的事
怎樣判斷女生對你的興趣+處理方法,維持長期關係的關鍵點
美國人為了保護孩子自尊,卻養出抑鬱症!這個育兒方法你用對了嗎
如何鑒別一個心理變態
換一種講述人生的方式,未來會從此不同

TAG: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