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這段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今天我們再重新學習一下孔子的名言,也可稱之為溫故而知新。
三人行這個三不是實數,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比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三就是個虛數,可以表示無限多。行字的意思不僅是行路,還包括日常的工作學習,以及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法、態度與行為。必有我師的師不是指老師,孔子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但也很重視師道尊嚴,絕不會隨便拜人為師。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屋裡中堂上掛著天地君親師,可以看出過去老師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不像現在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稱其為老師。我們經常把師父和師傅弄混,就是沒有真正理解師的意義。這裡的師就是學習的意思,比如我們常說的師夷之技以制夷。
孔子的三人行精神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許,古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品格與態度確實非常可貴。這段文字一方面表現出孔子虛懷若谷、謙虛自覺的精神,另一方面,還提醒我們見到不善的人或者事兒,要引以為戒、反觀內省,改正並完善自身的不足。
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還應該再深入一層,難道只有從善人身上才能學習到知識嗎?不是,從不善之人身上也可以學習到經驗。所以無論善惡、好壞,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修身、待人、處事來說,一樣重要,一樣都是有益的。這才是三人行精神深刻的思想內涵。
道理總是很容易講,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傲慢之心。而且越是有學問的人,這個傲慢心就越大,脾氣就越大,很難低下頭向別人學習,很難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更不會認真地考慮別人的立場與出發點,這就是個人修養中最難克服的障礙。所以說,即便三人行這段話我們從小就讀過,但一生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算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因此,一個人想要進步,有所成就,必須時刻注意觀察周邊的人與事,以善與不善為師,向別人多請教,反省自己,去掉傲慢心,更不能炫耀自己的優點,這樣的話,您才可能得到別人的敬重。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於《論語·述而》。三,虛數,多的意思。中國古文中提到數字通常都是虛數,如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師,名詞作動,效法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同人的言行舉止,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方法,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別人不好的,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另一種說法是,此句中的「三」其實是「參」字,全文當作「參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參照別人的言行,必然能找到自己可以師法之處,比自己好的方面,就學習過來,不好的方面,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人們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容易放大自己優點和別人的缺點,縮小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有點,很難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這就需要我們跳出自己的認識局限,以開放的、兼容並包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是孔子所說的很多經典的名言之一。它的意思是說,任何人身上都有優點,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即使是那些平時因家庭,工作等身份被別人瞧不起的,也沒有讀過書的人,他們的身上也同樣有我們要學習的優點。所以我們看到別人身上有,而我們沒有的優點,要努力效仿;看到別人身上有而我們沒有的缺點,要盡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上面的這句名言和他的「溫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許多名言一樣,都是我們每個人要學習的重要思想,特別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更加要學習孔子的至理名言,努力改進平時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成為一個像孔子那樣對教育有貢獻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一貶義語
《論語.述而第七》二十二章說的那句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並不是三個人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師的意思,而是一貶義語,意思是:一人或事與第二人或事競爭出的第"三」優勝者的事,「人」為決定了就執「行,必"定"有"以"我」說了算的興"師」動眾選擇票決師長的情況,這怎麼能行"焉」!
詳見《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第七篇「述而第七"。
( 文/劉樹成)
孔子的這段話出自於《論語·述而》。意思是: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如果發現他們身上有缺點,自己也同樣存在的話,就要注意改正。
這段話,既體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的態度,也展示了孔子自我休養的精神。擇其善者而從之,是虛心好學的態度;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自我修養的精神。註: 1、三:虛數,意為很多。在這段話里指多個人。 2、焉:兼詞「於之」的意思,在這段話里指「在他們當中」。
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個人同行,必然有我可以學習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引以為戒,作為借鑒與改正。表達了一種極為謙虛的學習態度。宋朝朱熹曾說: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世間善惡並存,為善為惡,均在一念之間。所以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我們與善惡同行,善者從之,惡者棄之。萬事皆善惡所由,萬物皆善惡所用。世無完人,每人皆有長有短,要學其長棄其短,關鍵在於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學習才行。
諸君的解答,頭頭是道,感覺都很不錯,有的回答甚至很精彩!
不過我在想,大家有可能忽略了這個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孔子的這番話對讀書人來說,大都耳熟能詳,其表達的意思也清楚明了,一點不難理解!可提問者為何要提這個問呢?
我給學生上課時是這樣解答的:其實提問者心中的主要疑惑是:孔子為何說三人行,而不是說二人行、四人行或五人行,必有我師呢?
這與老子的"三生萬物"有關!與「三」這一數態具有的特性有關!
老子所說的「三生萬物」,其實說得直白淺顯點,就是系統造就萬物萬象!
「三」是系統的數態化表述!代表著至簡的系統!而且是宇宙中具有恒生意義的「恒生系統」!這樣的系統很多,比如:天地人,你我他,過去現在未來,長寬高,開頭中間結尾等。「天地人」三才為大系統,「你我他」三人為小系統!有系統就有循環,有循環就一定有派生、創新!就一定有高低、長短、優劣等!處在「你我他」三人系統循環狀態中,「你」或「他」一定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因素存在!
謝邀:簡單說就三人出行,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都有長處,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但是肯定會各有所長,通過悉心的觀察發現別人身上的長處,並加以學習,要學習其好的一方面,摒棄不好的行為,用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不足,使其自身更加的完善,使其自己達到盡善盡美。最終一句話取長補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孔老夫子的名言,從上小學開始,老師就對我們講過,至今不忘。走入社會後。又得之後兩句,「擇其善者則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理解孔老夫子說這句活的本意,我試著解釋一下,「三人行」並非只有三人,而是有多人,「必有我師焉」不是說三個人中有一個你的老師,而是說三個人中肯定在某一方面比你強,「擇其善者則從之」就是三個人中你要挑個好人作你的朋友,好的言語要聽進去。「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在與朋友交往中,有一些不好的事不好的話不要聽不要作,同時朋友指出的事與說的活,抽果自己有這些壞毛病一定要改。翻釋成現代文:「朋友們聚會,這些人中肯定在某一方面比你好,你可以挑些好的,你喜歡的向別人學習,其中有些不好的,你可以對照一下,如果你身上也有這些壞毛病,一定要改」大意如此,請友指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意指,是孔子教人謙虛之意!意思是:同行的人群中比自己高明的人,智慧的人大有人在,必是我的老師,是自謙的語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是告訴人們要學別人的善良的長處,別人的不善良行為舉止就不要學了!是教人從善棄惡!淺簿見解!謝悟空邀請!
網圖推薦閱讀:
※有哪些東西你一開始覺得很貴,但沒想到居然那麼便宜?
※哪些路邊攤是你無法拒絕的?
※夜話180902
※洗碗液的作用是什麼,洗碗機清洗時可以不加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