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禮"的本質是什麼?


「禮」是孔子學說的起點,但不是他學說的中心。

孔子為何重禮

孔子祖先為宋人,宋為殷後,故孔子血統上屬殷人。周人建國之初,殷人作為亡國者為周人服役,主要工作就是主持禮儀。所以就形成了以司禮為專業的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叫做「儒」。孔子先人即屬於此一群體,孔子所受教育,亦此種社群之教育,所以孔子自幼習禮,以知禮通名於世。

周人建國,禮制始備。此種禮制代表了一種秩序。但至孔子時,周室衰微,禮制崩解。「禮」的規範力量日漸消失,天下進入無序狀態。所以孔子面對這種混亂局面,自然想要重建秩序。又因為孔子所學為周禮,那麼自然,孔子想要重建的這種秩序就是周禮。

孔子一開始宣揚周禮,是以重建秩序為目的的,是傾向於現實政治實踐的。「正名」權分之思想,即此時孔子所言「禮」之內容。由於孔子政治生涯短促,周遊列國亦無能用者。所以其思想亦逐漸轉變至理論一面。

孔子之前的「禮」「儀」之分

一般認為所謂「禮」,就是這種儀式,繁文縟節。這曾是人們的普遍觀念。但是在孔子之前,已經有人認為,那些繁文縟節並不是真正的「禮」,而只是「儀」。

「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物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左傳·昭公五年》

魯侯各種儀式、進退揖讓,都做的很到位。晉侯就說,魯侯真知禮啊。女叔齊就說了,他哪裡知「禮」,他弄得那些玩意兒只是「儀」。

在這裡,女叔齊認為各種表面儀文,只是「儀」,真正的禮是什麼呢?是能「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這就涉及到了對「禮」更深一層的理解,即「禮」實是一種秩序,這種秩序通過一些儀文表現出來,那叫做「儀」。

至此,還能再進一步,「禮」如果是一種秩序,那麼這種秩序的依據是什麼。也就是說「禮」的依據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當時人們的回答是「天道」。「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左傳·文公十五年》)

孔子之禮的依據

在孔子這之前,對禮理解,已經涉及到禮表面的「儀文」,禮的實質「秩序」,以及「禮」的依據,這三方面的問題。故於禮,此三者當分清。

「儀」「禮」之分,孔子承前人之說。儀文只是末節,一切禮的規矩皆不必固守。但在這當中,則顯出了孔子對禮之依據的觀念。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論語·子罕》

儀文不是禮之本。所以本來是麻冕,如今用純,盡可從儉,不必固守傳統。但不固守傳統,就是說可以隨意改變嗎?不是的。本來拜於堂下,如今拜於堂上。這個禮的改變,孔子就不從。

儀文固然不是禮之本,不必拘守。但禮也不僅僅是一種風俗,可以從眾。在一從眾,一不從眾處,即見出孔子認為禮,應以一「正當性」或「道理」為基礎。儀文不是禮之本,固可改變,但儀文改變,應有理據,而不只是從眾。

禮之末節為儀文,禮之實質為秩序,禮之基礎為正當性之理據。一切秩序至於儀文,皆可依理據而改變,固不必一味拘守傳統,亦不必順從流俗。這種作為禮之基礎的理據,即孔子所言之「義」。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這裡就說的很明白了。義是禮之實質,禮依義而行。所以整個的制度儀文,皆以「義」為基礎。

當然,再進一步。仁又是義的基礎。「仁」之解釋固然紛雜,但總而言之,乃一求正當之自覺境界。對個人而言,仁是自覺之境界,義是此自覺境界之發用。

從理論順序而言,有此自覺境界(仁),則能在實踐中必求正當(義),依此正當性而行即禮。仁、義、禮三者分別至為明顯。

但是在實踐角度,義和禮不能分別。因為義即通過禮而顯現,依義而行便為禮。也就是說禮和義不能分別實踐,在實踐層面禮義是相連的。

實踐層面禮義不分。禮是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依正當性(義)而建立。所以人守禮而行,即循正當性而行。守禮即為合義。如此實踐,即由義而返現仁心。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就是從這個實踐角度而言的。

所以,禮表面上體現為一套儀文制度,其實質乃是一種秩序。這種秩序的基礎乃是正當性,而正當性之基礎,乃是求正當自覺境界所立之公心。

關於守禮。禮之儀文不必固守,亦不必隨流俗。無論從俗還是從傳統,皆以正當性之理據為基礎。行義即為守禮。


謝邀!

禮的本質就是進行,道德綁架,思維綁架,性格綁架,行為綁架,社會模式綁架,從而達到教化眾生,維護國家安定和諧的目的!

如何守禮,本人並不贊成守禮!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社會進步,人民思想的進步,禮的作用已經嚴重淡化,反而成了阻礙人思維創新的主因,這就是中國人創新不足的根本原因,就算有點不同的思想,個性,都被周圍人說成異類,不合群,更嚴重的會說這人腦袋有問題!

中國人就喜歡背後議論別人,嚼舌根,把不和自己相同的人,不常見的事都說的神乎其神,添油加醋,這都是孔子所謂的禮造成的!就像文革時,穿的衣服只有一種顏色,軍綠色,不是這個顏色就不行,這是違背規律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規矩多了同樣會阻礙社會科技歷史的進步!

順其自然,人為干預要少,就算干預也要做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不能做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那樣只會把大家搞的都很累!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禮」,都有自己守禮的方式,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把這個標準放大,盡量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展示空間,自然整個國家的禮的境界也會提高!


「禮」用現在的語言來表達,大概是「在既定製度下相互尊重的秩序」比較貼切。

也就是說,既然國家、社會、家族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那麼我們就按照這些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制度來實行,在這種秩序下,人人相互尊重,就是「禮」了。

比如說:

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是為了保證社會和諧發展。)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如果活著的時候是認真遵循道德禮法活著,死是因為維護道德禮法而死,那麼,人們就會隆重地安葬他,深刻地懷念他,並世代敬仰。)

禮,與其奢也,寧儉。(禮並不是要事無巨細什麼都規定,因為禮是為了使人們生活規範化秩序化、社會和諧發展而制定的,那麼需要簡約明了,人們都能清楚明白。)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孔子剛做魯國司寇的時候,參與了代表國家、代表王室的宗廟大典。他進去以後,對於祭祀大典的各種細節都要問清楚,向專職人員請教。於是有人笑話他:都說孔子很了不起,什麼禮都懂,可是為什麼這個「鄹人」進了太廟,什麼都不懂,什麼東西都要問別人呢?孔子聽說了這句話後說:「這才是真正的禮啊!」)

————————————————————————————————————

那怎麼樣算「守禮」呢?

禮的最低標準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現代社會,我們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充分尊重他人,能夠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概就算「守禮」了吧!


禮的本質就是周-禮,即等級森嚴的社會-等-級制,最頂級是周-天-子,最底層是`黎』即皮膚黝黑的奴隸或戰俘,所謂的守`禮』就是每個人只能在他所屬的那一等級中安分-守己,不得越矩,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造-反。比如天子九鼎,諸侯就不能有九鼎,`問鼎』的諸侯就是謀反。所以,這就是儒-術深得歷代封-建-帝-王的賞識的原因。


孔子所謂的「禮」,不僅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應該秉承的禮儀,而是君子應該通過「仁」來辨別是非之後,而對一切事物所採用的一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響亦不受內心迷惑的一種心智和處理事物的態度。從歷史來分析「 禮」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


禮是一種感覺,仁義禮智均是一種感覺,心的感覺。這個也是孔子說的一以貫之。一即道,在我們身上即是心。當一件事,你認為很合理,你就會有心安的感覺,如別人做的你認為不合理,你的心就會動,你就會不安。其它都是這。


孔子之「禮」,是述先秦政治倫理說。雖講是皇族貴族治國說。他也是數千年夏商周先賢治國治自然的實踐與經驗,有刑法有倫理規勸。……在孔子春秋「亂世」時說「禮」,……在清末亂世推「禮」,在文革亂世後推「禮」,在治國恢復社會法,制倫理道德,倡導「溫良恭儉讓」的民風,與反對孔子「重厚藏」,熱衷周奢樂之風講貴賤的兩相不衝突。去糟粕,存古訓兩不矛盾。


電腦有操作系統 它給不同的任務制定了優先順序 各種錯綜複雜的程序服務才能有條不紊 才不會卡

人類社會也有不同的任務 禮的本質 也是給人類的活動制定一個合理的優先順序

當然 社會在發展 禮的優先順序 也在發展


禮,即是西周的周公創製的等級制度,又叫禮制。孔二說的克己復禮,就是這個東東。這個東東跟印度的雅利安人創製的種姓制度有得一比。今日還要守禮?守禮,即違反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薦閱讀: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孔子說君子不器,那什麼才是器?
16.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都是理想主義者,為什麼說與其做王莽這樣的皇帝,還不如做孔夫子這樣的聖人?
怎樣理解孔子《易傳》中的「真善愛就是成天下之務」?

TAG:孔子 | 文化 |